收藏 分销(赏)

我的书法观.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328369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书法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的书法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的书法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的书法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的书法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的书法观:承传统 正书风 翰墨怡情汪寅生学书的过程:漫长、曲折;唯有乐此不疲,才能坚持不懈我学书是从9岁上学开始的,到2017 年,走过了58年的学书之路。1959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有大字课,从描红开始。后临习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父亲还要我每天必须认真写20个大字。那时家庭经济窘迫,无钱买纸,就用废报纸练,还把砖头磨平了,蘸水练字。1965年,我离家到五、六十里外的石田中学读书,父亲就将家藏的1本董其昌行书归去来辞塞进我的行李,叮嘱说:“你要好好练行书啦,光练楷书不行。” 于是,我到初中才开始习行书。我初中没有读完,“文革”开始,回乡劳动。1968年应征入伍,

2、在部队当文书,出墙报、写标语和会标都是我的事。那个年代,字帖也买不到,手头仅有一本董其昌的归去来辞字帖,有空就临习。1973年,我上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别人写作文用钢笔,我用毛笔。古文老师侯镜昶对书法颇有研究,上课时,一手漂亮的板书,让学员们羡慕不已。他批改我的作业后说:“你要多临字帖”。后来,我就到中文系资料室去查找资料,中国行书三大名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都拜读到了。特别是清代石梁编著的草字汇使我大开眼界,历代草书名家如诸遂良、欧阳绚、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宋濂、祝允明、董其昌、张瑞图等八十六位草书名家的字集纳其中,每字旁注有书

3、家名号,以朝代为序上下排列,一看这个字便知前后传承关系。 打那以后,中午时光我就伏案临帖,寒暑假也都如此,练字已成为自觉。学篆刻也是那时开始的,从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上学会识篆字,再操刀刻印,先自学,再求教。1977年1月,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安徽省徽州企业从事政工,还是在江苏电台从事新闻,工作再忙,也会挤出时间写字,但临写古字帖较少了。2005年初,我从采编一线到了二线,个人支配的时间多了,再度思考学书之路,自觉功力不够,力不从心。于是找来行书、草书、篆书和隶书字帖一大摞,按字体、分阶段地临习。这些年,我把王羲之的黄庭经、清代杨沂孙的篆书在昔篇临了数遍,还临写邓石如的小篆、孙过庭书

4、谱、赵孟頫的草字歌诀及王觉斯的草书。在临习古字帖中追寻古人的墨迹,领悟古人心境、笔法和技巧如何相统一,做到心手相应,形神兼备,以追求自身书艺的提升。我的书法观是:学传统,承文脉,弘扬翰墨精神,修身养性,畅达情怀学书当学古人。中国书法的发展与汉文字的起源几乎是同步的,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甲骨文、金文和隶书的作者不明外,小篆、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的作者都有名姓。无论哪种字体,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代代相传,在当下仍然具有经典示范作用。然而,众多书法“粉丝”不学古字帖,却效仿当今之名流。其实,此举是误入歧途。我认为:学书当学古人,要从先贤流传下来的字帖里寻找精髓。原因很简单

5、,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究传承性。当今之书法名家能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也都经历临习古字帖和探索求变的艰苦过程,才形成个人的风格与气象。这时,你以他的字为范本,实际上是没有追溯到“源头”,只学“末端”。我们何不直接从古字帖的“源头”寻找活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有人会说这是厚古薄今,我不以为然!因为书法走的是始于临摹、终于独创、从临摹中蜕变才有新生命的路子。所以,我断言:书法之古当“厚”,“厚”古是为了不“薄”今!书法之守旧与创新,如何认知?书法之“旧”,只是时间离我们久远,而不是像一种陈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因为落后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而不被接受;也不像一件物体,因为时间的久远导致破烂不堪

6、,没有使用价值而被舍弃。具体地说,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唐代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元明清时期的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徐渭、吴熙载等等的书法作品都是艺术精品,能说这些都是“旧”的而不“守”吗?相反,古人在书法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堪称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后人要永远传承与弘扬。当然,就某一种字体来说,因为实用性、普及性的原因而不便推广,如甲骨文、篆书、隶书和草书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较少,只有书法人作为艺术去研究,但也不至于要抛弃它。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但书法却有其特殊性。 当前,有几种社会现象值得深思:一种是没有刻苦临习古字帖的人,路子野,无功底,却自命不凡,俨

7、然以书法家自称。 另一种是临过古帖,拜过名师,没有手上功夫,却吹嘘自己遍临百家,得其精髓,自命书法“大家”、“大师”;更有甚者,借探索、创新之名,搞什么意识流,线条扭曲,字不成形,无丝毫笔墨情趣,却自称创造了一种书体,急于树碑立传。凡此种种,反映出一种社会浮躁、功利心态急于求成的现象,缺乏对书法的敬畏之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薄俗可悲!书法之创新谈何容易啊!古代书家无论是真草隶篆的成就均达到极高境界,我们后人学都没有学到,更不要谈超越了,又何来创新的资本?元代赵孟頫的书法四体皆妙,堪称神品,他深知“学书工拙何足计,名世不难传世难。”他说的“传世难”,就是创新难,没有新意和个性,就不会传世。书法

8、的创新,必须是在学习继承书法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个性与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创新之作要体现线条美、造型美、章法美和意境美。我看过一位大学书法教授在南京的书展,以探索的名义求教于社会。其实所写的不是字,也不是画。如果是字,却脱离了汉字的结字规律和书写要求,叫你不认识;如果是画,只是线条的堆砌,没有图画结构和中国画的韵味。确切的说,是搞怪,是无厘头!这种“创新”只能是祸害书坛,绝不可蔓延!总之,书法之“旧”是传统,是书法之经典,需要继承与弘扬;书法之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与风格,绝不是一味求生、求拙、尚奇、尚怪,标新立异、低俗浅薄,这些与创新的理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练字即“练

9、”人,重在修身养性。是中国人就应该写好汉字,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历史上没有专门的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等,多数是官员、是文化人,有的是书画大家,都不是以书法为生计的。到了当代盛世,书法才逐步被细分出来成为专业,甚至在高等学府专设书法系。就我个人而言,当书法成为自己的爱好,就与其结下不解之缘。习书之目的是什么?从宏观方面说,是为了继承中文化传统,弘扬翰墨精神。从个人方面说,练书法就是练修为和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在商品社会的当下,物欲横流、名利思想和个性彰显,在书画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的办展成瘾,一年办一、二十个书展,这不是向社会汇报书法创作成果,而是炒作、造势;有的占有官

10、方协会的位置,高价卖字,但不愿做公益奉献;有的热衷于山寨协会的名头,冠以“主席”、“理事长”等头衔,标榜自己是大名家,甚至是世界级的,到处招摇撞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捞名聚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真正是书法大家,应当得到社会认可,其作品以艺术价值获得回报,合乎情理!我们书法人要有“五心”平心、沉心、静心、清心、精心,把名和利视为身外之物,不随波逐流。书法讲究功力,这种功力的练就,需要时日。古人说“字无百日功”,说的是需要长期坚持基本功的训练,才能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不经寒暑风霜,那得梅花吐芬芳!练字的过程是平淡的、寂寞的、枯燥的,但又是波澜不惊、热情奔放、生机盎然的,当你创作出一件墨色变化有度

11、、线条优美之至、章法得当疏朗、意境深邃高远的作品,你会有农民丰收、工人成功、战士获胜的由衷喜悦,这种感觉只有持之以恒、不断探索、视书法为生命者能够真正心悟。长期习书,无多大长进,有所感悟,记录于此,也是自我鞭策!白岳脚下汪姓娃金陵书坛墨韵飞檀力汪寅生和我同庚,他长我一属,同肖老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常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的南京,开会、访友和旅游。在文朋侨友口中,得知寅生兄大名,并知晓他是安徽人。却无缘相见,或失之交臂。2002年深秋,我作为港台信息报特约记者,来到南京双门楼宾馆,参加华东区海峡两岸交流大会,在“金陵之声”电台记者黄旭曦女士的引见下,初识了寅生兄,得知了他的一些情况。陆

12、续在报刊上读到他的书法(包括硬笔、篆刻)作品,印象较深的是,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先生发表在2007年10月华人时刊东方艺林杂志上,撰写的烛照心灵的求索一文。2009年4月下旬,在南京名人艺术研究院院长蒋义海先生帮助下,我得知寅生兄的联系方式,并和他再次相会。2010年年末,我在参加“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后,又在南京拜访了他,他告知,2011年5月中旬,要回到故乡黄山举办书法个展,并邀请我去观摩。徽州,位于中国东南、钱塘江源头山地的一块神奇的土地。数千年来,处于城垒般群山环抱中的徽州地域,犹如一座巨大的丹炉,不断汲取着各种营养,熔炼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宋以降,有着被后人誉为

13、“徽骆驼精神”的徽州人,顺天时、占地利、尽人和,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大展身手,经济、社会、教育、学术、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里文成风,学成派,商成帮,俗尚雅,最终形成了璀璨、辉煌的徽州文化。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门类众多,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学、文献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文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环境学和医学等诸多学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生动标本和全息缩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华是时代先进文化的代表。徽州文化的主流:徽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菜等十大流派的产生、

14、发展和演变等。这些流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的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占据着显著地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我常常觉得,这八个字用来形容徽州是最合适不过了。其他方面不讲,即以书法来说,徽州就一直是全国的重镇。在当代书坛上,不论是老年耆宿还是后生才俊,徽州可以说是名家辈出,代不乏人。举世瞩目的徽派文化自然有她的余脉与延续,自然有今天值得称誉的人物,这人物之中就有闻名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汪寅生先生。所谓高人,伟业大都“得益于山川云日之助,资于游览登眺之美”(吴昌硕语),信然。汪寅生,字昱辉、朱木,号徽州人,斋名齐云山房。上世纪50年代第一冬生于道教圣地白岳脚下,寅生

15、兄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四邻八乡都请他写对联,幼年的寅生兄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对书法颇有天赋的他,在9岁上学后,就开始天天练字,不仅完成学校布置的大字描红任务,还按照父亲的要求,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寅生兄认真写20个字。从柳公权的楷书玄秘塔到董其昌的行书归去来辞挥毫不止。60年代末,从军“宣纸发祥地泾县”,当过文书,写标语、出墙报,在军营干得蛮开心的。70年代初期,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知识积累日渐广博,心胸视野为之大开。学习草书、隶书、篆书以篆刻等。目前寅生兄在海内外书坛享有极大声誉。休宁县,是中国的状元县,是全球汪姓的起源地,目前是汪姓人口最多的地方。从秦代至今,出现了

16、不少威王猛将、商界名流、饱学之士。在休宁的古街小巷和广大农村,我看到的那些白墙黑瓦、高低错落、简洁朴素的民居就会联想到“文脉徽州”的汪姓大院,建有水口、院落、天井以至马头墙等等,世界独具。休宁地处皖南,自秦开始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遗产,因而它的民居建筑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休宁民居一般的单体建筑是三开间加两侧的厢房、中间一个天井,形成典型的天井式结构,布局对称。通风采光全靠所谓“财不外流”的天井;白粉墙、小青瓦坡屋顶、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即防火又防盗。大门常装饰砖雕门罩,房舍相互紧邻,形成深街窄巷。总的特征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加上室内联匾文字装饰,木、

17、砖、石雕广泛应用,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整座建筑古朴典雅。有的民居在前庭和后院还有小巧玲珑的家园,更添诗情画意。乡村民居也是依山傍水,黑白相间,起伏交错,轻盈淡雅,建筑与山水相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寅生兄在汪家大院生活18年。这里既有程朱的豁达、吴越的浪漫,又有仁者和婉与志士的豪爽,其深厚的悠久文化蕴含、养育和滋润了寅生兄的人品及艺品。他的书法、风格端庄、稳健中显灵动,书风古朴、洒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享受。他的名字在海内外书法界所熟知。不求闻达、淡泊名利,因为他从未想过要把书法,作为炫示和沽名钓誉的资本,对于书法艺术的执着,他完全出于一种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他一生不懈追求,锐意进取,正是建立在

18、这种热爱的基础之上。2011年5月19日清晨,我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市,驱车经三个半小时的奔波,来到风景秀丽的黄山市屯溪区华山宾馆,见到先期到达的寅生兄和从深圳赶来观展的安徽省硬笔书协主席薛祥林。次日上午,在黄山市美术馆参加由江苏省广电总台和黄山市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寅生兄回乡书法展。展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题写展标。黄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建军主持开幕仪式。南京军区原副政委、中将兰保景,中国硬笔书协主席张华庆,江苏省广电总台副台长、总经理黄信、副台长李声、黄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赵湘冰,市政协副主席胡宁,黄山军分区政委柳亚南,安徽省博物馆党总支书记胡欣民,黄山市书画院院长俞宏理,江苏、

19、安徽硬笔书协负责人出席开幕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特地发来贺信,称,汪寅生几十年来敬业乐群,志存高远,坚守人文操守,坚守精神家园,孜孜不倦于书艺,实践生命体验,追求审美理想。几十年厚积薄发,由古典的通汇实现自我范式的文化苦旅,可谓感人。寅生兄生在徽州,发展在金陵,是黄山籍艺术家回乡举办展览的第一人。寅生兄发表了充满激情的讲话:“如果网络展是一个面,这次回乡展就是一个点。点与面相结合,力臻完美,这是我的愿望。徽州是我的家乡,我曾经在屯溪工作过3年(寅生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屯溪市汽车运输公司政治部工作)。今年我斗胆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家乡直面家乡父老,这不是“华山论剑”,而只是一次汇报展览。我是

20、向家乡的同道们学习。”为将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家乡父老,寅生兄精心挑选了80余幅各种字体的最新潜心创作的精品,其中,还专门创作了由原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副社长,军旅作家龚志聪撰写、介绍安徽风土人情、仁人志士以及历代取得的辉煌成就的18米长卷草书徽光赋,表达游子思乡情。徽光赋将和其他4幅作品一起捐赠安徽省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另一幅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黄山市美术馆收藏。寅生兄书法的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源自于他的创造能力、才气、胆魄和见识。其一创造能力:作为书家来说,无论你能耐多大,你必须将它化为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否则一切只是空谈。寅生兄在具有了扎实的临摹基本功之后,能将范本有效地交叉运用,并具有将自己

21、的个性转换为笔墨语言的能力。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组合与拼接,而是一个书家的创造力,越是有才情的书法家,其个性就越强烈;越是个性强烈的书法大家,其精神实质又越是接近传统。这种度的准确把握正是寅生兄书法艺术的精髓所在。其二是才气:寅生兄才华横溢,有目共睹。依我拙见,他的才气从书法角度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手感。柔软的笔头需要有刚劲有力且柔和灵巧的手去把握,用指力和腕力巧妙地、恰如其分地将意想当中的轻重、缓急等感觉准确传达到笔头上,然后转化为各种刚柔并济的线条,从而达到心向往且手能至的境界。其次是一种才气,是对汉字字形的深刻挖掘,也包括对造型艺术的敏锐感觉。看到他早期常临的字帖中很多行楷字会有根

22、据字形上下左右结构画的字形框架的线条,从而使得寅生兄在对传统字形的处理上往往采取大胆的破拆方式:拆开汉字的结构与笔画,以因势造型、随即布局。这足以证明寅生兄对接纳传统书艺的独到眼界和对艺术追求的严谨。另一种是才气:“有容乃大”。寅生兄对书法没有门派之分,对欣赏的各派墨法、笔法、章法能自然、巧妙地在一幅作品上运用,其书浩然自运、浑然天成,一改众多书家千篇一律的抄书之俗态。寅生兄生平时也常引用身边的耳闻目睹来教以学生,例自然奇观、音律节奏来诠释书理。正所谓“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其三:胆魄。胆魄是一种能力的外在表现,但这种表现必须在法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所

23、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寅生兄胆魄的表现不是直白的、外露的,而是含蓄的、内在的,但始终都是大气的,震撼人心的;其表像是儒雅、平和的,其骨子里又不乏豪纵与奔放。因此,有胆者作书,无论书体或风格上有多大差异,其自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有一种傲岸不群的气质在,寅生兄的胆魄源自于其修养与学识。其四:为寅生兄的见识。右军云:“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所谓见识,即所见而有所识,就是今天常说的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要取得刻骨铭心的认识,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办法。古人有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的刻苦磨练之举。在生活上,寅生兄出生在乡村,成长在新中国最难辛年代,尝尽酸甜苦辣,目睹人间冷暖,在

24、恶劣的环境中锻炼了坚强的毅力;艺术上,寅生兄旁涉诸学,博取综览,进德修业,广学识以为书法取资。那么,应当从前人那学习什么、舍弃什么?他的认识对他的书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寅生兄的双重见识也是一种能力,造就了他学书从帖之路正,推崇传统之法正,并取其精华、舍弃糟粕。2012年11月17日上午,安徽省博物馆举办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我见到了中国书协副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先生,就江苏省直书协主席汪寅生的书法艺术及其苏皖两省书画相承的问题,进行了交谈。江苏和安徽相邻,具有许多平行的社会历史现象,同时也存在深刻的区域文化差异。苏皖两省在古代建制沿革上曾经是一体的。苏、皖两省按自然条

25、件形成的区域文化特征也几乎是相同的。江苏文化由五个区域文化构成:苏南的吴文化、金陵文化,苏北的徐淮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苏东的海洋文化。虽各自又有差异,但总的看来仍然是水文特征占据主流地位。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情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安徽地区的文化重心由北向南逐步转移,进而大致形成了由淮河、皖江、徽州三个板块构成,具有独特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完整的有机体系的文化。但是,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江苏和安徽又大相径庭: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国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徐淮、维扬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的重镇,而苏、常更是贯通远古和中古、近世文明的人文渊薮。安徽的文化同

26、样发达,地域内数千年来学者辈出,著述如林,多为中华文化之精华,特别是徽州、寿春、亳州、桐城、凤阳等历史文化名城,有自己辉煌的历史。梁启超曾将安徽与江苏、浙江并列,慨叹“一代学术几为苏、浙、皖三省所独占”。但与苏、浙两省相比,安徽从来没有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独立主导区域。因此,安徽、江苏两省的文化一体二元的格局,不是完全平行的互动,而是主客、阴阳、腹背、动静、明暗等宏观文化尺度上的并协。历史上安徽书画家和金陵书画坛交往频繁,丁云鹏、胡日从、萧云从、渐江、查士标、程邃、方亨咸、戴本孝、方以智等都曾在南京或访朋问友,或吟诗作画,关系密切。江苏书画家沈周、董其昌、陈继儒等,还有明清之际的文坛巨匠

27、钱谦益都曾游历或短期居住徽州。两地的书画风却迥然不同。如果从安徽视域考察新金陵画派,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与金陵画派或金陵八家有直接渊源或承袭关系的一个区域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强烈追求是重新恢复江苏美术500年来由“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末的董其昌,“清初四王”、“二石”、“金陵八家”,以郑板桥和金农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及吴门画派、虞山画派、娄东画派、常州画派等画坛巨匠所形成的中心地位。新金陵画派继承了“金陵八家”创作以金陵周边山水风景为主,手法写实的传统,但是,他们没有拘泥于此,而是开掘江苏画坛的多种资源。言恭达先生作为汪寅生的30年的老朋友,对他的书法艺术评价道:“厚积而

28、薄发,博学始通神。寅生出生于徽州,成长于金陵,他自幼随父学书,数十年来由唐楷柳书玄秘入手,上溯汉隶致力张迁诸碑的习临,秦篆泰山、峄山的揣摩;复探董香光归去来辞,继而倾情孙过庭书谱、王觉斯草书诗卷多少年,他始终割舍不了对以文化境界和书卷特质见称的古代经典的痴迷与眷念,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力与把握度,进行着在艺术整合的美学目标的牵引下,由古典的通融而产生新的自我范式的艺术苦旅。这是寅生艺术生命的灵根、特立独行的基石!其情若水、其志如石的吴文化精神气质的支撑,寅生追寻的艺术世界里自然充满着温润与雅逸,以至读他的行草书时不由得使人想起惊鸿照水、明月婵娟的境界佳人似得柔情与婉丽,名士式的豪放与恣纵,在历史的

29、影子里更见醇厚与灵动。”古人有云:“心不若人而欲书之过人,其勤而无所也宜矣。”寅生兄在书艺上投入的时间令人刮目,每天浸于对书法的临摹、研究、揣摩之中。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比拟的,此谓精诚。“钟繇初学胡昭书,十六年不窥园;智永独处阁上,临右军书三十余年,业成乃下。砚成臼、笔成冢、池水尽墨之功到,而于书不精欠诚者,未之有也。”何绍基尝言:“诗文书画欲成家数,不从诗文书画始,要从做人起;人做成路数,然后用功于文字,渐渐搬移,其艺必成,适肖其人。”或许,寅生兄的才气、胆魄、见识也造就了他品性的豪气、豁达、尚情、仗义,不趋利禄;于家、于世、于书,寅生兄都担以很重的责任感;遇到知己常是直言快语,毫不忌讳。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综观其艺,功底扎实,技术精深,人书俱佳之誉。然寅生兄却从不事张扬。凡出头露面场合,避之犹恐不及。我与他相知相识20年,他常以初学者姿态出现在同道之间,和谐相处,取人长,补己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实为可佩。愿寅生兄书法艺术长青。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美术/书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