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320708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中文).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前言伴随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中国政府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于2020年明确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2023年“两会”和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完善绿色 金融体系以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均成为热点议题。根据 中国绿色金融委员会估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各行业 绿色转型所需资金缺口达487万亿元人民币。1 依靠政策 催化、叠加产品创新,绿色金融规模增长强劲,成为银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战略方向。然而,绿色金融也在产品、

2、风控、数据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审时度势调整自身 战略,做好业务定位和布局,构建核心能力,以更好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成为当前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议题。2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银行业积极行动,创造“绿色”价值,加速推进可持续目标和社会低碳转型。3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花旗银行$1万亿推动环境和社会融资目标,如循环经济、清洁技术、新产品随着气候问题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正通过出台政策推动净零排放 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埃森哲最新调研发现,全球范围内46%的主要银行已提出全价值链

3、净零排放目标(包括范围1、2、3)。2 作为实现这一使命的图1:全球部分主要银行的可持续金融承诺2德意志银行三菱日联银行中国银行日本邮政株式会社$1.45万亿投资于以ESG为主题的债券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贷款2000亿法国巴黎银行5500亿实现净零转型和可持续化节约用于可持续投资 和融资桑坦德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联合圣保罗银行道明银行丰业银行1200亿1200亿1150亿$1000亿$1000亿到2025年,用于绿色金融用于绿色能源转型用于社会需求、绿色转型、净零目标用于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用于绿色转型$1500亿$1500亿用于实现可持续金融目标的融资为绿色产业提供支持北美欧洲亚洲*ESG指环境、社会

4、和公司治理。*总部位于北美和亚洲的银行,金额以美元计;总部位于欧洲的银行,金额以欧元计。*非穷尽,截至2022年7月。重要抓手,绿色金融为银行扩大规模和业务转型 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包括摩根大通、法国巴黎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全球主要银行均做出可 持续融资承诺,向特定行业提供绿色低碳、可 持续金融服务和产品,以支持产业和全社会向 净零排放过渡(如图1)。$1.5万亿美国银行到2030年,在可持续领域部署和 调度资金规模$25万亿摩根大通集团用于可持续发展和 应对气候变化融资4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在中国,自“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各级国家机关、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积极响应

5、和行动支持绿色金融政策落地尝试。在国家政策指引的框架下,绿色金融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层出不穷,潜力巨大。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相继出台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如图2)。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逐渐呈现以下特点: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国内统一、国际接轨;产业及项目发展重点更加明确;鼓励积极拓展创新金融产品及工具;鼓励数字科技赋能绿色金融管理。政策支持不断完善,推动绿色金融有效落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6)“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政策思路(2021)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碳减排支持

6、工具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名录银保监会、证监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其他相关机构“30/60”双碳目标引领“1+N”政策体系支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层面图2: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一览(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敬请读者留意后续监管政策的调整与更新。35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关注具有正向环境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

7、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金融基本概念和框架,此后绿色金融项目主要围绕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建筑等具有正向环境效益的绿色项目。4图3:绿色金融内涵演进路径2016年绿色金融1.02021年绿色金融2.0未来可持续金融确立基本内涵完善发展思路碳汇甲烷生物多样性海洋经济延伸发展方向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随着政策推进和产业转型深入,绿色金融所覆盖的范围也在从“狭义”向“广义”不断扩展。纵观国内外绿色金融市场的演进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绿色金融边界不断拓展,内涵更加丰富关注具有正向 环境效益的绿色产业项目除绿色产业项目外转型金融、绿色创新及碳衍生产品均纳入绿色金融范畴绿色金融面向

8、未来,内涵进一步丰富的可持续金融势在必行。基于全球领先经验,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解的不断深入,未来绿色金融将不仅聚焦环保、减碳主题,其覆盖范围还将延伸至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海洋经济、甲烷、碳汇等新兴领域,实现从绿色金融向可持续金融的迈进。强调由减污降碳转向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入转型金融、绿色创新及碳衍生品。2021年国务院发文鼓励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5 中国人民银行也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政策思路,绿色金融资源开始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主题倾斜。66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国家“双碳”政策的引导和产业优化升级,

9、势必会增加高碳排企业的绿色转型需求,石化、有色、化工、造纸、电力、建材、钢铁、航空等行业首先做出响应,提出了资金需求和产品要求。作为我国已较成熟的主流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在2018-2021的3年内实现了规模翻番,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如图4)。7规模扩大催生产品创新,更为灵活的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部分银行贯彻商投联动战略,发展出涵盖企业金融、零售金融、投行和金市、基金、信托、租赁等各条线在内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持续增加,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图4:中国主要绿色金融产品存量规模信息来源:中国人

10、民银行024681012141618202224单位: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绿色债券(债券余额)绿色信贷(贷款余额)2020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共同投资设立了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环保领域国家级基金,基金总规模达885亿元人民币。8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成立引导资本参与绿色金融和“碳中和”发展,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产业发展。2018年末到2022年末的年复合增长率+31%7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绿色金融业务蓬勃 发展,但银行在绿色 金融体系搭建及产品 开发

11、上仍面临诸多 挑战。8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但对银行来讲,现阶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与传统业务融合不足绿色金融数据基础不完备产品相对单一且高度同质化风控体系不健全缺乏气候韧性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摸索出一套适合绿色金融业务表现的评价指标,且容易忽视绿色金融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与价值共创,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和价值效应。为满足评估和风控要求,绿色金融对各类环境数据的规范性、时效性、整合度、精准度的要求更高。实际落地过程中,部分数据仍缺少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各金融主体存在数据获取难、整合难、不一致和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另外,较低的数

12、字化成熟度导致大量流程仍依赖手动或半自动化。1)产品类型少且同质化高。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目前绿色金融产品集中在对公信贷和债券;2)服务对象局限。各产品在设计、发布、销售上以点状实践为主,仍处在分客户、分行业、分区域的试点阶段,依赖客户经理资源挖掘和销售。服务对象基本以大型企业为主,对现金流不稳定的绿色环保中小企业扶持力度有限;3)零售类产品探索不足。绿色消费场景较单一,在调动家庭、个人绿色行为上的激励不足。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尚在发展中,风险识别、审批、加权和预警未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体系,较难实现精准风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信息不对称导致新增项目风险评估识别难度增加。以

13、碳金融为例,目前试点地区的信息交流并不完善,区域间碳排放权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存在差异,影响融资风险识别和评估;2)存量项目风险管理难度增大。例如,高碳企业产品本身需求随着产业转型减少,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导致的成本上升还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盈利能力,增加银行金融资产风险;3)尚未统一的评估标准增加双方潜在风险。对于企业,标准的缺失限制了其绿色项目获得融资的机会;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方“漂绿”等不良操作的潜在风险则给项目的评估和风控增加了难度。99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聚焦三大维度,构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和领先优势。10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银行想要

14、发展可持续金融进而成为绿色金融领军者,需要一套自上而下的战略与管理体系,既要在战略和目标上高瞻远瞩,确立绿色金融愿景,也要在战术和打法上竞位争先,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布局,并通过底层能力的建设(如组织和图5:银行绿色金融战略框架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人才、数字化、风控等),赋能业务目标的实现。埃森哲基于服务全球领先银行所积累的洞察与经验,建议银行从愿景及目标、业务定位及布局、能力支撑等三个维度入手,制定自身绿色金融业务的战略框架(如图5)。绿色金融愿景绿色金融目标战略方向及目标能力支撑绿色化、零碳化运营建立力出一孔、横纵结合的绿色金融能力体系及组织机制,以差异化激励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资源协同风控合规

15、数字化赋能ESG数据组织机制人才激励绿色文化平台生态业务定位及布局绿色对公绿色零售绿色投资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提质增效、创新延拓11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银行应充分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绿色金融的业务定位,并从总行的战略高度设立绿色金融愿景,再将其拆解为绿色业务目标和自身绿色运营目标,对外向股东、监管、市场和客户传递,对内向员工统筹部署,将其落到业务定图6:国内外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信息来源: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银行公开资料整理、埃森哲分析践行者布局绿色金融业务 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 关注绿色金融规模(融资和客户)发展目标 绿色金融业务有点状的创新实践和

16、个性化亮点业务发展 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行业影响推动者参考国际领先实践自上而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 设定自身碳中和目标 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相关国际 倡议发展目标 绿色信贷占比达20%以上11 创新具有体系性和特色化,在产品、组织、风控和科技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业务发展 获得国内领先的ESG评级 在区域或行业内拥有良好声誉行业影响引领者以净零碳排放为目标,带动全价 值链低碳转型,促进产业转型 发展 统一的目标:承诺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全球116家银行)12 平均中长期可持续融资目标达万亿美元,带动全价值链低碳发展和转型发展发展目标 具备完善的ESG产品和服务体系 具有

17、领先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标杆案例业务发展 保持国际领先的ESG评级 在全球拥有良好声誉行业影响位与布局、核心能力建设上。诸多领先金融机构已制定富有雄心的长期目标,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并通过投放万亿美元可持续融资带动全价值链低碳转型(如图6)。10愿景及目标:以价值为驱动,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并设立配套的业务目标和组织运营目标。维度0112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图7:全球重点行业绿色转型进程与挑战(非穷尽)信息来源:埃森哲,“Banking for net zero-Taking a lead role in executing on sustainabili

18、ty commitments”,2022年能源与电力交通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航空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航运净零关键行业脱碳难度现状和进展已确立净零目标的企业占比 需要在2030年前大幅度降碳 技术壁垒不高 有监管支持超过四分之一的公司已 承 诺 实 现 净 零 排放,其中大多数设有中期目标,但按照目前的趋势,只有4%的公司能在2050年之前实现净零排放。28%45%68%41%58%76%84%62%76%100%4%16%0%1%0%近半数的公司已承诺 实现净零排放,其中 大多数都设有中期目标,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50年,16%的公司将实现净零排放。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已 承

19、 诺 实 现 净 零 排放,其中大多数都设有中期目标,但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50年 几无公司会实现净零排放。近半数的公司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其中大多数都设有中期目标,但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50年只有 1%的公司将实现净零排放。超过半数的公司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其中大多数都设有中期目标,但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50年几无公司会实现净零排放。需要在2030年前大幅度降碳 技术壁垒不高 有监管支持 减排成本高 技术壁垒高 监管支持力度较小 缺乏清晰的减排路径 基础设施落后 减排改造成本高 资产更换周期长 子部门类型较多已确立中期目标的企业占比(在已确立净零目标的企业中)预计2050年前实现 净零

20、排放的企业占比挑战较小挑战中等挑战较大发展绿色金融不应是对银行传统业务的取代和颠覆,而是对传统业务范围的延伸、聚焦和融合。在对公产品上,银行需要以行业生态建设为抓手,以产业链核心客户为中心,打造一站式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结合自身产业布局及资源禀赋,明确高潜力绿色产业赛道;并以产业为抓手,围绕客户行业及供应链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绿色转型综合服务。业务定位及布局:结合银行自身资源禀赋,明确各业务线的差异化定位和布局。例如,能源电力、交通运输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碳排大户,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减排需求最大、最具潜力的行业。埃森哲建议银行通过分析细分赛道的现状和难点(如图7),识别最佳绿色金融服务

21、组合并联合生态内其他企业,为目标客户打造综合解决方案(如图8),包括银行、信托、保险、基金、理财等,最大化提升投资回报率(ROI)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维度0213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图8:对公绿色金融业务解决方案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行业特征分析打造行业综合解决方案识别目标客户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分析,洞察客户绿色转型需求光伏电站行业方案组件行业方案电池行业方案客户转型价值客户价值驱动,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向上下游延伸各版块产品组合“铁三角”服务行业特点技术门槛高、风险较高以光伏行业为例 债券发行与承销 股权投资 并购银团 产业基金 资产抵押融资 光伏贷 供应链金融

22、融资租赁 资产证券化 私募基金投资规模大、回报确定金融服务方案硅料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光伏电站下游中游上游由下游向上游延伸绿色金融信托银行绿色信托绿色投资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租赁基金理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指数绿色咨询绿色供应链客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14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图9:以碳账户为核心的用户绿色消费体系减碳行为对价权益碳账户体系线上缴费线上预约绿色阅读*绿色消费二手回收绿色出行投资理财支付信贷碳信用信用卡碳交易+在零售产品上,除常规绿色零售产品外,通过碳普惠丰富金融场景,联动对公和零售业务,构建以碳账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新生态(如图9)。一方面

23、,银行需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了解、识别消费者对低碳场景的需求,通过用户画像精准匹配产品和服务,夯实C端服务基础。目前,碳账户在国内颇受政府重视,已有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在碳普惠账户率先发力,向客户提供包括权益兑换、信用卡额度等绿色零售金融等一揽子服务。13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强调银行业务的整体配合,通过公私联动,拓展绿色对公客户代发工资、理财、个人现金管理、私人银行等零售业务。除对公和零售外,包括绿色信托、投资基金、租赁在内的投资业务不仅是绿色信贷和债券外的重要补充,也将成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拓展潜在大客户的“敲门砖”。部分银行的投资子公司已在投资热点行业,如光伏、风电以及新能源车产

24、业链率先布局,绑定优质客户,并以此为基础长期发展对公和零售业务。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此处主要指阅读二手书籍和电子书籍。15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能力支撑:强化风险管理和组织体系,形成有效“弹药”赋能。数据生态:打造绿色金融数据生态,助力 绿色金融业务弯道超车。发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一系列能力的支撑,包括ESG数据、资源协调、风控合规、人才激励、平台生态、组织机制、绿色文化、数字化赋能等。其中,ESG数据生态是助力绿色金融业务弯道超车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以ESG数据为抓手,提升绿色数据应用价值。数据是银行实现高质量绿色金融发展的核心,也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配套体系,进

25、而撬动产业资源的基础。ESG数据与商流、资金流、物流信息形成多种交互模式,共同构成绿色金融数据生态(如图10)。对于银行自身来说,ESG数据可被应用到企业碳排放测算、产品碳足迹追踪、碳资产管理、环境风险管理、环境效益测算等多个场景,通过一站式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全方位ESG数据和被投企业核心能力,在确保绿色金融数据可量化、可追踪、可管理的同时,输出企业ESG画像(如图11)。银行作为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核心枢纽,强大的金融科技能力能够深度赋能产业链ESG数据互联,带动核心企业与行业整体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把完善的数据体系应用共享到多个ESG场景,还可将平台能力作为服务向外输出,向产业链提供碳

26、账户、MRV、碳资产管理等多个解决方案。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的全面影响力数据解决方案使其所有员工能够访问潜在客户的ESG表现,并将此作为决策的核心依据之一。14 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Intesa Sanpaolo)已开始通过提供更优定价和快捷信贷渠道,鼓励客户报告完整的ESG数据,并激励其实现较高的分数。15维度03建立气候风险管理机制:在传统风控的基础上更新绿色金融风控标准,提升气候韧性。建立气候相关转型风险和实体风险的风控流程,融入风险管理模型,如信贷决策、风险加权、风险预警、压力测试等,提高绿色金融业务气候韧性,构建契合自身业务特色的绿色风控体系和金融系统。成立绿色金

27、融组织体系:一把手挂帅,专岗专人负责。制定一把手挂帅的顶层组织架构,能够确保落地动力、统筹资源配置、保障运行机制,同时可通过考核激励激发组织活力。在组织设置上,构建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职能机构,赋予充分的监督和决策权,提升部门影响力。在人才队伍上,扩充专业队伍,支持研究、产品设计、金融科技等能力构建,将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评,并做好人才梯队培养和知识传递。16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图10:ESG数据与其他信息的交互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影响交易决策影响绿色信贷等金融服务影响物流模式 如买卖交易记录(品类、数量、价格等)如运输模式、运输状态等如资金支付、结算等企业碳排放、产品

28、碳足迹、产能效率、绿色项目信息等商流物流资金流ESG数据流图11:一站式绿色金融科技平台赋能产业互联网转型信息来源:埃森哲分析应用场景技术金融产品要素绿色金融监管人工智能智能化加速去中心化数据支持可扩展信贷环境效益测算区块链全方位ESG数据+被投企业核心能力整合输出债券保险基金信托绿色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环境风险管理环境风险评价分析海量环境数据分析绿色金融过程透明产品业务开发应用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政府企业个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绿色金融科技平台:一站式绿色金融管理平台化赋能产业互联网,促进绿色金融业务深化发展+数据共享:通过B2B2C触达链上长尾客群;完善自身数据、产品和风控体系SaaS服务平台赋

29、能:碳账户、MRV、碳资产管理、资源协作对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四流合一,推动 资源高效匹配,驱动精益运营+通过ESG信息流转,深入 行业绿色洞察,撬动产业转型产业链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下游企业ESG数据流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信息流17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结语全球可持续议程和我国“双碳”战略 的落地,将为绿色金融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未来,绿色金融将不只获得量的 提升,更应实现质的飞跃,并有望成为 银行新的业务增长引擎。银行业应始终以价值为驱动,调动自身及产业链上下游 资源,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目标的实现。18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

30、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参考资料1.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2.“Banking for net zero-Taking a lead role in executing on sustainability commitments”,埃森哲,2022年。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人民网人民日报,2023年。4.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2016年。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21年。6.央行: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

31、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证券日报网,2021年。7.中国人民银行。8.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中国金融业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研究(2021),21世纪资本研究院,汇丰银行,2021年。9.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路径探析,中国建设银行福建总审计室,刘瑜,福建金融,2021年。10.“Banking for net zero-Taking a lead role in executing on sustainability commitments”,埃森哲,2022年。11.各银行公开资料。12.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13.中信、浦发、建行等银行纷纷推出碳账户 加快构建碳普惠生态圈,第一财经,2022年。14.“Integrated Impact Investing Solutions”,法国巴黎银行。15.“Sustainability Loan:credit for sustainability investments by SMEs”,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2022年。19 绿色金融:“双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务增长新引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