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追财富,己J:环找到你雪-序知识的传播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我曾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聊天,那是一场酒宴活动,气氛热烈,喝酒的进度推进得很快。对方既然是位学术巨擘,我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向其讨教。所有与财经有关的话题,这位前辈都具备深刻的洞察,妙语连珠,让我大为叹服。直到有人聊起养生,这位老师聊得兴起,也发表了一通观点,这些观点不但完全有违科学,甚至模糊了现实和神话的边界。我端详了他的表情,似乎没有在开玩笑。即便是一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在另一个陌生的领域,也许连常识都不能具备,更何况普通人了。人的精力往往有限,而人的兴趣可以无限发散。那个晚上,我重新思考了科普的路径。系统性的学习固然很好,从小到大,
2、老师们都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打牢基础,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最终修成正果。但是如果并不是在学习用来吃饭的手艺,或者打算成为行家里手,那么作为普通人,难道就不能为了好奇,而跳级去了解一些有趣的常识吗?当然可以。知识传播的断层,就在于正确的理论研究与普通人简单的好奇,在于严谨的尺度与求知的速度,在于不是每一个话题,都需要所有人正襟危坐地聆听。也许用常识和一些简单的数据,就足够颠覆人的认知。本书作为视频内容的集纳,篇章之间独立成文,并没有太刻意的关联,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因为我本人的好奇而引发的研究。我始终认为,作者自己的好奇心,是作品永恒的动力。写稿的时间横跨了两年多,以每个月一两篇的进度进行。每一篇内容
3、,都需要从大量研报中找到一些令我感兴趣的角度,再从论文、数据和访谈中提炼。这样宽大的选题方式,写厚容易,写薄则难。5本书的话题或许发散,但是其中探索答案的思路和发心,始终如一。数年之间,我的这一段并不苦闷的探索之旅,也有幸得出了一些能够令我感到自洽的结果,不免为方家所笑。但是如果偶然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可就令我太高兴了。希望你能喜欢。温义飞6目 录序1宏观篇面对危机,保持警惕“碳中和大计”的三层意义脱虚向实行业变革预测高考填报志愿的扎心真相浅谈消费公平2区域经济篇海南的两次房地产大潮之后成都VS重庆:未来在哪儿黑马合肥:“双胖”的财富密码太原目标,真的靠谱县城的未来3民生篇你不知道的欠债真相恋爱
4、经济学加班经济学涨工资是有窍门的当代“社畜”想辞职?你辞得起吗4地产篇房价可以预测吗天津VS深圳,房价上涨和下跌背后的逻辑房住不炒,真正立意90后买房真相房产税何时会来高层住宅,没有未来中国的房子够住吗75理财篇普通人的闲钱,怎么理财简单放心有钱人是怎么理财的存款20万元,如何理财银行理财绝对安全吗钱在贬值,基金还能买吗基金经理最害怕什么小白买基金如何不亏钱一语道破,保险秘密保险防割技巧人类天性和炒股盈亏为什么我在股市从不亏钱6产经篇未来十年,医疗巨变为什么特斯拉是一家厉害的公司吉利的赌局与战略思维汽车行业洗牌,谁走谁留4S店的命运社区团购看背后中国钢铁,未来在哪儿小贩翻身,中国纺织到底有多强
5、跨境电商,为何艰难一个盒子,改变中国中国猪肉到底有多强7海外篇非洲发展的可能之路81宏观篇9面对危机,保持警惕全球经济会变好还是变坏?普通人该怎么保护自己呢?“万国斩疫鬼,通胀入危局。”当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经济的秩序重新恢复,现在也是时候抬头看一看,我们接下来要走的,将是什么样的道路。先说几个数据,2020年全球十大经济体印出的钞票,已经超过了2008年以前人类五千年文明印钞的总和。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市面上有很多钱,多到一边美国企业停产停业,一边美股多次突破历史最高。很多财经大V看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吐槽,说美国联邦储备局在胡闹,一副“我比FED懂经济”的样子。但是这次美联储做得真没毛病。在影
6、响全球的大灾难面前,各国银行通力合作,不计代价,开启印钞机,稳定人心,在悬崖边制止了经济链条的崩裂。这是各国央行的本分。2020年的这个时候,人类并没有准备好同时应对疫情和经济危机两场战争,所以各国都在集中力量战胜病毒。这个策略是正确的,哪怕回头再来一次,还是应该这样做。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后果。中国应对的尺度很妥帖,既控制了疫情,也没有大水漫灌,房价和股价都还处在合理的区间。但是国外的情况就有点微妙,现在北美房价涨得很快,我朋友圈那些北美房屋中介生意都很火爆。美股全是泡沫也就算了,就连原材料的价格都开始暴涨,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原材料的价格,比如纸涨了50%,铁翻了1倍,铜涨
7、了60%,塑料涨了50%,石油更离谱,2020年油价暴跌,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当时原油跌到20多美元,到2021年已经涨到快70美元,10翻了快两番。原材料价格比疫情前还高,难道是需求旺盛吗?但显然现在各国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需求不可能有这么多。那么是供应不足吗?也不是,比如中国原油储量已经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材料还在涨价,就是因为钱多得实在没地方去了。钱如流水,它能滋润干枯的河床,也会威胁古老的堤坝。大部分财经大V喜欢聊资本、聊股价,其实支撑经济的永远是生产和消费。我是学经济学出身的,当年读书的时候学的是曼昆,哪怕新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争执不断,起码都还在讨论生产消费创造价值,那时候还不懂
8、什么叫量化宽松。而自2008年以来,科技没有巨大突破,生产力也没有特别的进步,经济一出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印钱。大家讨论的都是资本的逻辑和货币的走向,我能够理解,但作为古典理论的信徒,新时代似乎没有了能载我的船。无限拖延的问题,最终总是要人来买单,全球大量印钱,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当那一天到来时,普通人要怎么保护自己呢?美国巨量印钞,人为地延缓了经济危机,这个手段有效,但有没有上限呢?假设没有上限,那么只要无限印钱,经济就会一直发展,世界和平。除了印钞厂,其他人都不用上班。这显然不符合常识,因为钞票发行是有上限的。2021年11月,美股在历史高位,英国房价处于五年高点,如果光看数据,你会以为人类不
9、是在对抗疫情,而是实现了什么科技革命。作为一个经济学者,这基本就等于我在路上看到有个人在天上飞,我所有的知识都告诉我这不可能,但是它就是发生了。不要问我什么时候他会掉下来,他一开始就不该飞上去。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呢?物价上涨已经被大家说烂了,但这一点我反倒不太担心。因为我们日常消费的商品,池子太小,承载不了11这样巨量的资金。资本也知道这一点,没有大资本去大量屯卫生纸或者奶粉,大部分钱都流向了股票、房地产和别的保值资产,只有一小部分流到了大宗商品,这会让物价涨一点,但不会特别严重。真正让我担心的是资本世界和现实维度的进一步割裂。在这几轮印钞之前,大家投资看的是公司的技术、管理水平或者利润
10、。而现在,投资看的都是其他大资本的脸色。金融本该服务实体,现在却慢慢变成了钱生钱、原地起飞的游戏。最后印钱的极限到来,倒霉的会是谁呢?有人说,富人钱多,那么钱贬值了应该是富人受损失。其实恰好相反,钱在少的时候是用来花的,比如普通人那点钱是用来买菜、买房、养老人和孩子的,但是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不是用来花的了,而是用来生产材料。对资本来说,通胀就是生产材料的成本变低,要付的利息大幅减少,所以2020年美国富豪们身家暴涨,这就是过度印钱的代价。现在美国媒体都在说,疫情结束后全球经济会大反弹。我很疑惑,大家这么快就忘了疫情前的经济形势了吗?怎么灾难过后,世界反而更繁荣了呢?有一场经济领域的恶
11、仗,我们拖了很多年,到现在还没打。而美联储的弹药,已经在去年救市的时候打光。现在利率是0,没有降息空间,钱还在不断印。所有人都在假装问题不存在,仿佛只要疫情持续,疫苗也能治好货币超发。疫情的结束,只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开始。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做了几个非常英明的选择。虽然在2021年,外国观察家对我国经济很乐观,IMF、世界银行、摩根大通等大机构都预测中国GDP会有8%以上的增长,但是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6%。我只能说,管理层里有高人。本来,2020年的特殊情况给2021年留下了很大的增长空间。但12是,我们却定下这么保守的目标,大概率是意识到会有一些复杂的外部变化。现在各国央行手里都已经没有足够的
12、筹码和空间来处理任何意外。有了这个心理准备,在投资的时候我们也要调整好心态。现在普通人投资,有三句口诀。第一,千万不要把理财当作收入来源。不光是近两年不要,最好永远都不要。有个很简单的道理,金融投资的回报是按照比例,比如股市上涨10%,投1亿元就赚1 000万元,投1万元就赚1 000元,账面收益天差地别,但是获得这10%的收益,你要研究和分析的东西是一样的。普通人投资20万元,和那些投资200亿元的人,看的是同一个股市、同一批公司,人家花5 000万元组建团队去做分析,而很多人最多花5 000元去买个骗人的理财课程。这是不对称的竞争。当你总资产小的时候,你就要去追求额度上的提高,而不是比例上
13、的提高。当你个人资产在100万元以内,就不值得研究投资,不如想办法涨涨工资。普通人不要把股市当作收入来源,实在忍不住就当作花钱买点刺激。人到中年,事业不顺,生活能一眼看到头,总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又没有其他赚钱的路子,于是就跑到股市里证明自己。其实改变人生的机会有很多,以前那么多机会你都没有抓住,现在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个投资天才呢?第二,如果你一定要追求投资收益,也千万别指望暴富。如果你错过了特斯拉,错过了每一个暴富的机会,那么我恭喜你,你的策略没有问题。有胆量碰这些东西的人,九死一生。有没有人暴富呢?确实有,赌场也有人暴富,但是赌博就是玩火,投资不是赌博,永远别后悔错过。13第三,如
14、果上面两条你都不想听,就是想靠投资暴富,那么建议买点基本的消费型保险。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核心地段的房产、贵金属和保险是你最好的朋友。如果手里还有长期用不到的钱,我仍然觉得基金值得托付。最后告诉大家,历史上最大的几次萧条,也都不过持续了三五年,亏得再厉害都是暂时的。(2021.3)14“碳中和大计”的三层意义未来几十年,国家很多政策都会改变,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在2060年之前必须实现碳中和。到底什么是“碳中和”呢?现在到处都在提这件事,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它的人并不多。碳中和的本质,是中国给世界的一个承诺。中国承诺在2060年,也就是四十年之内,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即中国向空气中排出的二氧
15、化碳等温室气体,跟中国自己消化掉的温室气体排量,要完全抵消。也就是我们不再给地球添任何麻烦,地球不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糟糕。中国现在每年碳排放的量,占全世界的28%,总量大约等于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总和。看着挺多,所以西方很多国家会说中国碳排放太多,不环保,要求我们少排放,甚至少吃肉,但这个事情就非常不讲道理了。首先,因为我们人均排放量并不高,每年人均排放量才7吨多,美国人均是16吨。其次,发达国家当年发展的时候排了大量的碳,现在这些国家发展完了,都去发展服务业了,不再干脏活累活了,也没啥制造业了,那当然不用排碳了;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历史排放量只占全球的13%。发达国家这时候
16、说三道四,那就是过河拆桥。虽然我们明知道有权利发展,不用跟西方计较这些,但是,中国还是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做出了碳排放的承诺,说到了2060年就实现碳中和。这个时间和地点非常微妙,明明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事,但是我们到联合国大会上去承诺,然后这几年部分国家都只顾自己家里那点破事,当逆全球化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时,中国决定站出来,为全人类的利益做点事,这就是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也是“中国”一直倡导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当短视的国家只考虑自己15家门口的破事时,我们思考的是人类族群和子孙后代的未来。可是这件事具体实行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在碳排放,不是只有汽车排气管
17、喷黑烟才叫作碳排放。一头牛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台汽车都多;制造衣服、手机的工厂需要用电,发电就在排放碳。我们要实现碳中和,但我们还得发展,还要吃肉,所以要一边吃肉一边把碳中和的问题解决。想要完成这件事,需要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投入巨大的心血和资源,所以碳中和绝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问题,它里面藏着一个更核心的关于新能源行业前景的大规划。那么,它具体会利好哪些行业,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新能源车不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而是国家安全问题。提起新能源车,大家第一反应是环保。其实汽车的碳排放,在中国的碳排放总量里只占区区7%,算上造车过程中的用电用水,排放量也不过占8%,就算把整个汽车行业都停止,大家每
18、天骑自行车上班,对于碳中和的贡献也非常有限。中国碳排放的大头是发电,占到了51%;然后是制造业开工厂的排放,占28%;整个交通行业的碳排放加起来都不到10%,还是把飞机轮船都算上。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一提起新能源,第一反应想起来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而不是别的呢?因为其他的事都能等,能慢慢来,汽车不行。解决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关键有三件事。第一件,把排出的碳好好消化掉,这个事还早得很,当下只能多种树,二十年后技术发展了,再把二氧化碳往地层里填,这叫碳封存,这个现在还实现不了。现在能做的是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就是能源的生产和能源的使16用。中国是一个煤炭大国,我们地下埋的都是上好的煤炭,所以我们国家的发
19、电主要靠烧煤,能源的来源以烧煤为主。既然是烧煤,那么碳排放当然很大,必须改。但是这事急吗?其实不急,说好了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还有四十年时间可以用来提高技术,将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把烧煤所发的电能给代替掉。这个事是个慢活,很多炒作光伏概念的企业已经倒闭,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找准这件事的节奏。虽然光伏发电也很重要,但不是火烧眉毛那种,并不是十年八年就必须干成。中国的太阳能也好,水电、风能也好,都在西部,而用电需求大的城市大部分在东部,因此需要把西边的电输送到东部,然后还要能很好地储存起来,从发电、传输再到存储、使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努力。这件事很重要,但是不着急。紧急的事是第三件事,是能源
20、的使用。其中消耗能源最主要的是汽车,因为汽车烧的是油,煤炭再多,也没法把煤炭变成汽油。中国煤炭多、石油少,石油只能从国外买。我国每年进口2 000多亿美元的石油,而且石油和美元挂钩,只能用美元买,消耗掉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现在是花钱还能解决问题,但眼下国际形势复杂,或许哪天出于什么原因,有钱也买不到石油了,就会非常被动,这就是能源上被卡了脖子。现在燃油车销量占了90%,万一石油紧张,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衣食所系,仰仗外人,这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局面。所以,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但你说它现在是节约排放吗?只要我们还在用火力发电,新能源车的环保作用就有限。但是只有发展电车,我们才能保证自
21、己的供应,用石油我们保证不了。而且,新能源车是一个足够巨大的市场,能够吸引足够多的资本去投入研发,去发明更高效的电池、更高效的电机,这些技术会辐射到其他很多行业。近两年推广的汽车碳积分制度就是在推动新能源车生产,汽车企业每生产一台汽油车就扣分,生产一台电动车就加分。你说你不会生产电动17车?没关系,你可以从电动车厂去买积分。就以专门生产电动车的特斯拉来说,2020年,特斯拉卖车亏损9亿美元,但是它把自己的碳积分卖掉,换了16亿美元,一进一出,盈利7亿美元,所以特斯拉表面是个卖车的,实际上是“卖炭翁”。好了,大家现在知道了,碳中和表面看似乎是个简单的环保问题,其实背后是国家能源安全问题。但是如果
22、你以为它只是国家能源安全问题,那格局就又小了,其实它真正解决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问题,关乎中国经济整体结构的产业布局。碳中和是一个环保口号,是一个为全人类考虑的宏大目标,然而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其实是一个完美的、经济转型的卡尺。大家想象一下,要实现碳中和,减少排放,第一步就是要淘汰掉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第二步是产业升级,以前说产业升级,意思是把工业、制造业转型成为服务业,大家都觉得开工厂不如投资金融或者互联网高级,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制造业生产总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27%,像德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制造业也还占30%以上,只有美国是20%左右。但是这个事情最近起了很大的变化,尤
23、其是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明显受到了更全面的监管,现在国家新的政策叫作“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以前看英国和美国,特别是美国,都以服务业为主,靠着金融和互联网在全世界赚钱。但是最近几年美国这个路径暴露了自己的问题,好像服务业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与此同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当美国还深陷泥沼时,德国居然缓慢地复苏了,德国靠的就是本国的高端工业制造,比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精密加工、汽车等领域,世界领先,而且居民幸福度很高。18碳中和就是一把完美的尺子,什么样的制造业是我们想要的制造业呢?是高效、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制造业。这些完全符合碳中和的需求,等于是用一
24、把环保的尺子,量出经济发展最需要的产业,这才是碳中和最大的意义。我们再回头看,“十四五”规划里提到的高质量发展,与碳中和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完成碳中和,而碳中和反过来又明确了什么是高质量。国家的政策单独看,只能看出一条线,而当我们把这些线索层层相连,就会看到一股滔天巨浪,以不可抗拒的态势推动着发展的方向。除了碳中和,我几乎无法想到有另一件事,可以既如此完美地表达我们对全世界的善意和责任,又能对内指明国家产业升级的大方向。所以,这件事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贯穿始终,坚定执行。毫无疑问,这里面也会蕴藏着无数产业发展的巨大机会,请你立即做好准备。(2021.9)19脱虚向实行业变革
25、预测接下来的三年,中国有哪些行业会被整顿?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先说结论,从现在开始,所有在赚快钱而没有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都会受到制裁。什么意思呢?比如2021年,我们见证了对课外培训、房地产和互联网三个行业的整顿,这三个行业以前是赚钱最多、收入最高、扩张最迅猛的行业,曾经风光无限。而现在教育培训基本已经消停了,房地产进入寒冬,互联网巨头也都在降薪裁员,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不赚钱吗?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行业太赚钱。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件事,就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针对的不是企业或者行业,而是它背后的资本。资本的天性就是会去最赚钱的地方,资本是不带感情的,它不会管一个行业是否健康,也
26、不会管能不能造福社会,它只看收益高低,哪里能赚钱就冲到哪里。这个天性并不是坏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增量时代,资本追逐利益,就会去投资那些效率最高的工厂、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因为当年这些地方是最赚钱的。无须引导,资本自动就会去帮助这些好的、健康的企业扩张,帮助其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当我们从增量时代转到存量时代,当创造新财富变得困难,资本就会掉头向内,对着存量动起歪心思。二十年前随便开个厂,很容易就能发财;十年前每个人身边都有创业成功的故事,那个时候资本代表的是开拓进取,做大蛋糕。但是现在再去开厂,再去创业,面对的是饱和的竞争,成功率低了太多。当资本遇到要爬坡的高地,它根本不会迎
27、难而上。于是,就不再投资创造和创新,不20再去做大蛋糕,而是玩起烧钱吃存量的游戏。当教育培训不去教孩子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断教他们应试技巧;当房地产不再让中国人住上更大、更舒服的房子,只是在玩资金周转的债务游戏;当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增长近乎停滞,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极限,为了维持垄断甚至主动阻止创新的时候,资本的天性,就需要受到约束。你说这些行业不赚钱吗?不管这些行业的话,它们还是可以赚钱,但是习惯了赚轻松的快钱,谁会愿意去啃科技攻坚的硬骨头?一个产业的升级,需要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成败未知的等待,假如资本不愿意去,只能赶它们去。资本的内在规律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驱赶资本,把资本赶到也
28、许不那么赚钱,但是能创造增量的行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脱虚向实。那么,脱虚向实怎么理解?哪些行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崛起?哪些行业会因此走下坡路?普通人怎么抓住下一个机会呢?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行业最大的问题,不是贵,而是不能出口,房子要是能卖到国外去出口创汇,也不至于被打压。所以当中国人人有房住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就会失去辉煌。同理,我们回归本质,任何行业,只要它不再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创造更多增量价值,它就不该是最赚钱的行业了。想要知道下一个被整顿的行业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住“脱虚向实”四个字,这是中国央行对于资本流向最核心的一个要求。如果你能分辨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你就能知道下一
29、步什么行业能赚钱。行业能赚钱,本质来说就是资本都得流向它。多年以前,资本也是喜欢做实体的,开工厂、办企业,因为那时候做这些是赚钱的,甚至连房地产当年也是实体,不来虚的,上下游包含家装、家电、家居等几十个庞大的产业,也确实让中国人住得越来越舒服。但是,当盖房子变成了资本周转的游戏,房地产商都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它就从实变21虚,不再是实体了,这就注定了会面临限制和监管。按照这个思路,下一个可能有问题的,我预计会是金融行业。今天,中国上市公司里最赚钱的前十家,其中六家是银行,一家是保险公司。它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只做资金的调配,却成了最赚钱的行业,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不脱虚向实。大家购买的理财产品,
30、名字起得花里胡哨,但是打开层层包装一看,最后里面装的资产还是放贷或者炒地皮。金融机构贪图安逸我完全能够理解,别说银行,以身边人为例,如果两个朋友来找你借钱,一个说要拿钱去开厂、去创业,一个拿着房子来跟你抵押,说如果还不起钱就用房子还账,换成是你,你大概也愿意借给抵押房子的。这就是资本的天性,当发展停滞,实体出现困难,金融行业很快就会玩起资金空转的游戏。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外力,强制银行把钱借给那些也许不赚钱,但是利国利民的项目。国家近期要求银行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要知道,银行业一年的利润是2万亿元左右,这等于理论上银行四分之三的利润都会在未来让给企业。银行业可能即将开始残酷的竞争,毕竟在
31、中国,各家银行之间的利率和产品几乎没有差别,拼的就是服务和渠道。未来行业利润下滑,那么不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升值空间,都已经很难回到之前的高度。现在还在考虑入行的年轻人建议慎重。那么,什么行业会趁势崛起呢?新能源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芯片、光伏和高端制造产业,到底是不是虚高了?这里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行业现在就是有泡沫。过去一年,跟新能源、芯片相关的行业鸡犬升天,公司股价翻倍的22比比皆是,从业人员工资也是不断上涨,但这个行业本身赚钱了吗?新能源龙头企业一年亏损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远没有到赚钱的地步,眼下的繁荣,只是资本热炒的结果。国家调控产业的手段,说白了就是让正确的人能赚到钱,让相关的人能致富。很
32、多时候在热门行业里,大家觉得自己拿到高薪,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因为赶上了行业的腾飞。政策就是用超额的回报,把人才吸引到对国家有利的行业去,等人才够多了,大家不太好转行的时候,人才和技术就已经沉淀下来了,想走也走不了,相关政策就会慢慢停止。这中间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不要紧,对于关乎国家前景的重要领域,进行饱和式的喂养,那是完全值得的。举个例子,中国已经有了A股主板,为什么还要有科创板和北交所?因为怕主板引来骗子,所以把门槛限制得特别高,但有些发展科研的高科技企业,早期一般都不太赚钱,甚至是亏钱,光看表面,根本不符合主板上市标准。不能上市,就没法融资,老板就没法致
33、富,老板不赚钱那肯定不行,国家鼓励的行业,你不赚钱,怎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呢?所以高科技产业的老板,必须为国暴富。所以在科创板,高科技行业即便亏损,一样可以上市,北交所上市门槛更低,最低市值要求仅为2亿元。像做量子通信的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当天就涨了大约9倍。就是必须让这样的人发财,资本才会跟进。以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预见,很快会出现一批骗子和一些高科技骗局。但是不要紧,十个项目里只要有一个是真的,这波就不亏。所以,接下来几年,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人才23也一定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于国于民这都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要意识到,行业周
34、期正在不断缩短。我们父辈可能还有人可以一辈子从事一个职业,但是如今行业周期由盛到衰往往只有五到十年。比如十年前的房地产、五年前的汽车、两年前的互联网,都曾经非常红火,但是当热度过去,增长到了尽头,只有提早做准备的人,才能安全降落。而你,是否准备好去迎接下一个时代呢?(2021.12)24高考填报志愿的扎心真相本篇从我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选专业的问题。我的本科在加拿大读,硕士在英国读,自己没有填报志愿的经验。然而,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现在几乎所有专业都在退坡,比如“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技术穷三代,工科毁一生”。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特别火,结果这几年“996(1)”熬得大家也
35、挺悲催。这样看了一圈,大家会发现,还上啥学啊?不如出家吧,四年后你的同学找不到工作来庙里烧香的时候,你就是就业成功的典范。这几年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是空前地激烈,大量传统好岗位,十年前招人,门槛不过是本科、专科,现在都是硕博起步,即使干的事是一样的,学历门槛却不断提高。进入体制的选拔也很热门。去年杭州某事业编单位,要求硕士学位以及中共党员身份,就这样报名时还是八百个人里面选一个。总之,现实中就业似乎竞争激烈,网络上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不断吐槽,三百六十行都在劝退。那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这跟学生个人的选择没啥关系。根本原因是中国很多行业,“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年
36、的路”,这导致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很多行业剩下的“七十年”可能“无路可走”。简单来说,就是目前很多领域从兴起、腾飞到饱和、衰退的周期远远短于个人的职业生涯长度。以前的人一个岗位可以干一辈子,现在谁都不敢确定自己的岗位三十年后是否还会存在。你可能18岁高考进了热门专业,23岁找工作时却发现自己要从事的已经是夕阳产业。中国的进化速度超过了大多数人跳槽的速度。像工程、金融、IT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行业,也25都在经历快速迭代的周期。以我比较熟悉的基础建设和汽车产业为例。2000年的时候,中国城镇化率达36.22%,高速公路里程共16000千米。到了2019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高速公
37、路总里程达15万千米,翻了快10倍,每年新增的长度差不多就等于日本全国的里程。这些数据都说明了一件事:短短十几年时间,人类历史上最巨大的工业化国家横空出世了。这是民族复兴过程中必经的道路,是很伟大、很浪漫的事。那么相应地,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相关专业,比如土木、电气等工科,赶上了巨大的财富机会。对于千禧年前后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史无前例的巨大市场空间摆在眼前。在此之前,高级人才稀缺,各单位的规模体量也都还小。他们的职业生涯,赶上了时代的风口,再笨也能快速成长。于是大量的设计院,在21世纪头几年的时候,骨干员工每年就有几十万元收入,工作一两年就能买一套房。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高速公路方面,中
38、国不但总里程傲居世界第一,就连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都已经超过了日韩。道路已经非常充足,不再需要太多的相关人才。假设一个年轻人2012年参加高考,选择土木工程专业,经过七年苦读,硕士毕业后加入顶尖设计院时,他可能会悲催地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开始,就面临一个竞争惨烈的职场,上面的领导都还年轻,公司暂时也不会有扩张计划,哪里还会有升职机会呢?千禧年年初参加工作的人,退休最早要等到2040年之后。26于是,经济腾飞时代积累的巨量工程人才,注定要在一个需求萎缩的结构中,度过职业生涯的大半时光。这听着有点悲催,但这就是现实中很多人所面临的尴尬现状。这个群体的主力,是新入行的小年轻,规模是21世纪初那批入行的
39、人的几倍。先行者已经是各大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并且普遍是80后,年富力强,根本不会让出空间给后来者。汽车行业也经历了类似的情况。2000年时,中国一年汽车销售总量为210万辆,到了2017年,中国一年卖了2 900万辆车,一个月的销量比当初一年都多。大量新建的汽车厂,在短时间内投产,国内自有品牌,国外合资进口,加上新能源各种新兴造车势力,吸纳各路英才,过去十年,相关的工作机会、升职机会非常丰富。新人刚进去没干几年就能成为核心业务骨干,由于公司要扩张,需要提拔大量管理人员,很容易就又当上领导,然后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问题是,这种爆炸式的扩张不是常态,需求端不会无限高速增长,一旦扩张到了极限
40、,市场就会饱和。从2018年开始,汽车销量逐年下滑。汽车销量下去了,必然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导致工厂关门、企业倒闭,工人和管理团队被遣散。这个时候,别说升职的机会减少,就连入门的工作都很难落实。当年吉林大学的汽车工程系号称一汽大众的黄埔军校,学生根本不愁就业。而2021年,大众居然取消了与机械相关专业的校招,这批2016年入校的学生是在汽车行业顶峰时选择的这个专业,如今学生毕业,环顾四周,却发现行业已经江河日下,而且这跟你个人的努力没多大关系。这也导致了第二个后果心态失衡。27过去三十年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财富效应,极大拉高了大家的期望值。参照系不是常规的,平常心便成了奢侈品,能力、素质等各方面
41、相仿的两个人,仅仅相差几年毕业,可能就业机遇、财富机遇就有天壤之别。2019年,杭州市人均工资为8万元,那么假设一个年轻人年薪16万元,两倍于社会平均水平,收入就不算低了。但如果这个人看看五年前入行的前辈,很可能会有心理落差人家在行业扩张期升职成了管理者,说不定还解决了住房问题,这一下就跟后辈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里,无法靠个人努力去追赶。这就间接恶化了很多工作的性价比,导致不论你是学什么的,都觉得自己的专业不行了,对当初的选择后悔了。这些年轻人,行业红利没享受过,却又见证了那段纸醉金迷的岁月,早工作五到十年的同事积累的财富,让自己难以企及。这种落差感,让大家都变得佛系。当然,基
42、建和汽车行业是从热门专业沦为劝退专业的典型,也是特殊国情中的特殊存在。那么,究竟要怎么选择呢?今天我们谈论最多的5G、人工智能等热门行业,没人能打包票一定会持续扩张下去。要知道,4G到现在也不过短短七年,也就是你读完书的时间,这项技术就已经落后了。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专业是长久的、稳定的。如果你领悟了这一点,就已经赢在了起点。不论选择了什么专业、哪所大学、哪座城市,都不会定义你事业的成败。你在大学期间唯一需要磨炼和掌握的,是敏锐感知变化和快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本身”才永远是最强的专业。28永远保持迎接变化的心态,并且从现在开始锻炼自己切换赛道的能力,将是你事业发展的核心优势。祝所有正在选择
43、的年轻人前途远大。(2020.7)(1)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制度。29浅谈消费公平消费公平里面其实包含着好几件事,先说消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每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美国、英国的数据是60%70%,欧洲、日本稍低一点,但也都是50%以上,接近60%,而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在GDP里的比重是38%左右,非常低。但是,“非常低”换句话就是“非常有潜力”。一个国家的发展,GDP里包含的主要事项,就是投资、消费、出口,其中我们的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部分,发展基建、修高铁高速,常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的对外出口,在中国经济腾飞的阶段,也是主要的增长来源,中国是靠外贸攒
44、下的第一桶金。甚至在2020年,在全球贸易战的大背景下,疫情导致国外很多企业停工,而我国的对外出口数据仍然非常好,贸易战进行了两三年,结果我们对美国的出口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大概7 000亿美元。可以说,投资和外贸,支撑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这一轮飞速发展,很好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却很难。再去修路,没有那么多路需要去修了,边际效益下降得厉害,再加上国际环境复杂,外贸也有点说不准,所以决策部门现在实际上把注意力放到了消费上面。在“十四五”规划里面,对于20212025年的经济方向,乃至2035年的远景规划里,关于经济的部分,现在主要的提法,叫作打造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45、。这是把促进消费放到了一个很高的战略位置上。所以,2021年是政策上开始转向消费的元年。不知道有没有了解投资的朋友,2021年特别是上半年这个规划出来之后,当时消费赛道的创业公司被投资人抢疯了,融资非常容易,像我身边就有公司高管离职去做内衣的,还有去做巧克力的,资本非常看好。30但是,如果简单地从经济增长、投资收益的角度看这个事情,我觉得就看小了。消费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东西卖出去,这次国家对消费整体转向,其实是一个更高级的标志。那么,这个标志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不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以前的宣传口径来看,国家一直是鼓励大家储蓄的,储蓄的本质是为未来的发展做筹备。现在反过来鼓励消费,说明国家已经在某种
46、程度上度过了咬紧牙关才能完成积累的时期,到了要社会所有成员来共享一部分发展成果的时刻。这说明大家富起来了,但富裕的体现是什么?是储蓄率吗?显然不完全是,中国的储蓄率在2000年前后非常高,属于全球领先水平,但是我们今天肯定是比二十年前富裕。储蓄率高不能代表富裕,消费水平可能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富裕,而消费的公平才是社会真正的公平。社会不公平的时候,我们最大的身体感受不是你有存款我没有,而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是消费的不公平,所以消费公平,是共同富裕的核心指标。很多时候,在没有人看到的角落,一些没有太多人关注的群体,同样需要得到平等的支持和服务。2021年,中
47、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6亿人,空巢老人1.18亿人,预计至2030年,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知乎上有个热门的帖子,有一个83岁的老人,得了慢阻肺和冠心病,一到冬、春季节就要频繁地去医院看病。因为住得很远,每次去医院都要在寒风或烈日中等十几分钟的公交车,下了车还要颤颤巍巍地上一个很长的坡。老人为什么不打车呢?首先不是因为没钱,这个老人是退休教师,有社保也有公积金,可是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打车。老人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外地打拼。2021年5月24日,中国有位叫张宏的盲人,成功攀登了珠穆朗玛峰,这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他是亚洲第一个登上珠峰的盲人。张宏后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你是残疾
48、人还是正常人,不管你是失明,还是没有腿、没有手,只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你总能完成别人口中不可能31的事情。”我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不是感动,而是思路一下被打开了,原来盲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当中细枝末节的帮助,同时他们也需要有追逐梦想的自由。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视障人士突破1 700万人,国内此类存在视力障碍人群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有时候我们科技发展得很快,经济发展得也很快,但是无形中就把一些弱势群体落下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回头看一看。目前在中国,包括农村,大家习惯于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来推论全国市场。因此,所有的消费环境实际上更倾向于一、二线城市,甚至四、五
49、、六线城市的客观消费需求都已经被遮蔽。但其实,小城市、县城以及农村人口占据中国人口总量中的大多数,光是农村就有5亿人口,但是其消费额却只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相对较小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份额由1978年的62%逐年缩小到2018年的21%。这是城镇化的成果,因为农村人口变少了,但这也是一种压力。即使人口数量减少了,农村依然是我国最有潜力、最需要发展的数字消费市场。2009年,“家电下乡”四个字让家用电器销量提升了3768万台,销售额提高了693亿元。现在,互联网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可能。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
50、.2%。如何让他们更方便、更公平,或者说白了,在更不容易被欺负的场景下去消费,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社会更文明的体现,以及在人文价值上的一种迫切需求。上面这两个,是消费的环境公平和特殊群体的保护。第三点还有代际消费的公平,前面提到的两点公平更多是空间上的,有人居住在市中心、有人居住在乡村,有人居住在豪宅、有人居住在村屋,但其实时间维度上的公平也很重要,这就是代际消费。今天你能消费,明天我们的32孩子还能不能消费?能不能可持续地、更好地消费?美国人口仅占全世界的5%,却消耗着全世界20%的能源,吃着全世界15%的肉,排放着世界总量40%的垃圾。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重蹈覆辙。如何用更绿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