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311667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玉文化富有魅力的玉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玉石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诗词歌赋的文学形式记录和抒写了对宝玉石的审美感受,以玉描述人自然的美妙景观,描述人的美貌,描述人的美德,这说明珠宝玉石文化在华夏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据考古资料证实,1975年在云南省呈贡县龙潭发掘的一批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已发现有用水晶、玛瑙和玉髓制作的器物。从原始艺术的角度看,这些出土文物已证实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珠宝审美意识了。赏玉容天地,方寸藏古今中华民族对玉总是怀有一种传统的敬意。常言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先秦时期,美丽奢华的玉饰品很早就作为民间礼尚

2、往来之物了。如崧高中:“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从中可见玉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又如卷阿中:“颙颙昂昂,如圭入璋,令闻令望”,这是写君子仪表堂堂,如玉器一般威武壮美,可见玉的独特地位。西周至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是宽泛的,也是朴素的。诗经作品常称赞人物是:“彼其中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此外,他们还把玉作为喻人、喻物、喻事的最重要组成成分,君王的出场是:“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君子的赠物是“琼瑰玉佩”,“报之以琼瑶”;对君子的祝福是“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等等。先哲们还用玉来说明事理:“伯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教育君子要执身如玉,言行举止谨慎

3、从事。屈原是我国在诗赋中撰写玉最早的诗人,他在离骚、天问、九歌中有关玉的描述俯拾即是。在楚辞。离骚中描述到:“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岂颙美之能当”,“颙”就是一种美玉。楚辞?九歌中有更丰富的玉石审美感受。如在大司命中:“便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这里诗人写出了玉饰品七彩杂踏“光怪陆离”的审美感受。魏晋以后,出现了灿若繁星的玉文化名作与名家。如,隋朝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唐朝李白的赠瑕丘王少府:“我隐屠钓下,尔当玉石分”;北宋王安石的欲韵子履远寄之作:“飘然逐客出都门,士论应悲玉石焚。”袖里新诗干首馀,吟看句句是瑶琚古代人对玉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对玉赋予了社会文化理念,西周

4、以后,玉的道德化、政治化、宗教化过程业已完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财富、权力的象征物。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瑕般的洁净。他们用玉作为参照物来描写一些具体的事物,如自然风光、人体美、人的美德等,说明对玉的审美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以玉描述自然景观古代诗人用玉描写静态美,如唐?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元?王冕的素梅四十:“看来都是梅花树,个个春风玉佩环”等。玉也用于描写动态美,诗人由玉的表象联想水的相似性。如,刘敏中的菩萨蛮:“绣江江水清如玉,梅花香满清江曲”;唐?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

5、如碧玉”;唐。元稹的远望:“仲宣无限思乡泪,漳水东流碧玉波”等等。二、以玉描述人的美貌南北朝?庾信的杨柳歌:“凤凰新管萧史吹,朱鸟春窗玉女窥”,以玉描写美女形象;又如,唐?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等等。三、以玉描述人的美德这是我国诗人欣赏玉石的最高境界。如,屈原的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是将玉比喻为美德;又如北宋?黄庭坚的黄颖州挽词三首:“胸中明玉石,仕路困风沙”,以玉言志。玉色纯净,故常用玉比喻贞操和志气,如,“守身如玉”,于是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既是做人的道德操守,也是华夏民族高风亮节的昭彰。四、孔于以玉育人现玉

6、饰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象征,如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表明不同的玉有不同的礼仪功能。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孔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诠释玉的物理性质,“温润”比仁;“镇密”比智;“廉”比义;“垂”比礼,等等。又如,许慎的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行可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玉成为仁、智、义、礼、忠、信、德、道等社会生活准则的象征,形成了明确的思想体系。可见美玉在中国人心理上的位置是何等之重要。孔子的这一赏玉思想,奠定了后世文人和百姓对玉的情感基础,在随之

7、而来的四千多年间,玉的命运一直同中国儒学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儒学盛,则兴佩玉、治玉。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遂步演化成了教育意识、政治意识。玉文化已然是深深地熔符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华夏民族祟玉的心理成因首先,玉具有异乎寻常的实用价值因为玉的硬度大,在有文字记载的周朝,已把透明度好、质地均匀的材料雕刻后,做成耐用的生产工具,并用这些工具同自然作斗争。由此可见,华夏民族祟玉的心理成因,就是因为玉制工具能帮助人们征服自然,玉制礼器帮助人们趋利避邪,玉饰能装点和美化人们的生活。管子言:“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可见这也是“玉无价”的最好诠释。美玉具有3个条件:美丽、稀贵和耐久性,用

8、玉石原料制成玉器可作装饰品、观赏石、陈列石及其它工艺美术品。其二,玉具有审美和装饰的价值罗丹说“发现了美,便得到了艺术”。在五光十色的珠宝中,玉就是以其冰肌玉质、晶莹碧绿和温润玲珑而博得人们青睐。玉石的美可以体现在色彩美、材质美、晶莹美和特殊的光学美现象上。而玉石制成的首饰又可以体现工艺美、款式美和富丽美及其精神内涵等。玉雕作品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有着象征性意义。通过玩赏玉,使人产生高尚的情趣和审美的艺术享受。其三,玉的养身与保健价值古代人还认为食服玉,寿同玉。食玉能健康长寿,长生不老,这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观念。现代科学表明,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等。嘴含

9、玉,借助唾液的营养成分与溶菌酶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肠之热,平烦懑之气。以玉磨面可祛瘢痕,还可以滋养毛发,起到美容的作用。宋朝医学文献对济录中记载:“面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玉屑中:“玉可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慈禧太后驻颇有术,其美容方法就是以玉磨面。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故人们对玉总是集千万宠爱于一身。其四,玉的道德品质人性化与政治象征我国古代以佩玉来表明自己是谦谦君子,甚至也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权贵的象征。因此,中国古玉一直是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战国时期,六种不同的官吏使用六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六瑞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候执信圭,伯

10、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诗经中的“瑞”,以玉来预测凶吉,了解未来,因此,也有了宗教信仰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古人将玉加以人性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玉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玉在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贡品和收藏晶。其五,玉使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些美好的人和事物,寄托情思,妙笔生花。古代学者根据玉的本质特点以及事物的联系,在诗词歌赋中形容是:“玉体纤柔”“香肌玉润”“冰凝玉洁”“冰肌玉骨”“冰姿玉质”等等。如,周权的念奴娇 姑苏台怀古词:“当日倾城人似玉,曾醉台中春色”。

11、诗人从人体之美的描写又具体到人的肌肤美。如,白朴的阳春曲 题情:“鬓云懒理松金风,胭粉慵施减玉容;周权的百字谣 久雨得晴再用韵:“冷雨难禁,红脂洗脱,半露肤如玉”。大清皇帝乾隆对玉也是情有独钟,题有观承光殿玉瓮再作歌诗:“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知玉、用玉、崇玉并有自己独特玉文化历史的国家,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玉除了作为装饰品外,还与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伦理、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初贸易中的商品演变为统治阶级的宫廷贡品,再进一步发展成为伦理、权力、宗教的象征,一方面是玉在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玉的需求层次不断丰富和提高,并有所发展。来源:玉满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