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2课五柳先生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3. 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学习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习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学法指导】学习本文,一方面可借助注释疏通词句,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另一方面,要通过反复诵读,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者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和
2、高洁志趣。【知识链接】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散文家、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他为“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人物传记,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即
3、自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A层、B层、C层必做)嗜( ) 辄( ) 吝( ) 箪( ) 黔( )汲( ) 俦( ) 觞( ) 欤( ) 晏(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层、B层、C层必做)何许人也: 每有会意:_ 亲旧: 造饮辄尽:_ 期在
4、必醉: 曾不吝情去留:_ 环堵萧然:_ 短褐穿结: 晏如也:_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_ 衔觞赋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_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A层、B层、C层必做) 4、背诵课文。(A层、B层、C层必做)5、写出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A层、B层、C层必做) 学习研讨6、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A层、B层、C层必做)7、本文从哪些方面入手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层、B层、C层必做) 8、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出来。(A层、B层、C层必做)性格: 生活: 志趣: 9、五柳先生“
5、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A层、B层必做,C层选做) 10、“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第一问A层、B层、C层必做,第二问A层、B层必做、C层选做) 1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A层、B层必做,C层选做) 1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A层、B层必做,C层选做) 13、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时期的_,号_。14、给下面的字注音。 嗜_辄_15、解释加点的字。(1)或置酒而招之_(2)环堵萧然_(3)期在必醉_(4)短褐穿结_16、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
6、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17、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18、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9、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20、怎样正确地评价“先生”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拓展学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注释】: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跌宕:文章富于变化。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笃:坚定。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A层、B层、C层必做) 跌宕昭彰( ) 不以躬耕为耻( )22、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A层、B层必做,C层选做) 一课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