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未来城市空间2.0.pdf

上传人:Stan****Shan 文档编号:1298561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PDF 页数:195 大小:10.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城市空间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5页
未来城市空间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版次:2022年07月第2版2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引发城市空间的适应与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周期性兴衰历史。换言之,一代新文明必然有其自己的城市1。回顾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对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也是对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的挑战,最终会投影在空间中。城市作为容器,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强的弹性与适应性,因而相比于技术迭代具有滞后性/适应性。新旧空间融合的拼贴城市在历史上的每个时刻都存在着。1.Mumford L.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61,67(1):5观察现在,技术供给与人类需求共同驱动未来城市空间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传感网与物联网、数字孪生、泛现实技术、智能建造、机器人与自动化等颠覆性技术将进一步在不同层级作用于城市空间。技术驱动带动城市产品服务层面更迭,重构新城市空间转型。城市的“信息功能”被互联网信息所替代,以空间搜索为核心的行为选择被个体定制化算法改变,以土地用途为核心的功能布局及结构正在向以人为核心的方向发展。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1。31.龙瀛.(新)城市科学:利用新数据、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新”城市J.景观设计学,2019,7(02):8-2134展望未来,技术与空间结合有助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新兴技术融入了人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的方式。而这些趋势也将在未来发挥更加显著且重要的作用,未来就在当下。城市内与城市间、不同功能、线上与线下空间的边界正在模糊溶解。城市空间更加灵活自由,形式不再必须追随功能,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功能与服务聚集。与此同时,部分实体空间功能瓦解,对于场景体验的需求得到提升。数字创新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入空间设计,有助于打造虚实融合、节能高效、更具韧性的城市空间,而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为城市空间的低碳发展提供新的机遇。5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创造未来不是基于预测的,而是基于创造的。诸如适生科技、科技向善的观念正在兴起,一个与过去全然不同、前所未有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将是一个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人与未来关系的时代。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城市创造和建设过程中,除了设计公司,科技公司、开发商、运营商、零售商、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也将纷纷注入更多力量。政府管理相关人员设计师本报告目标读者科技公司6本报告既定位为资料集、案例库、观点集,也是阐述和展示新兴技术影响下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可能的研究报告。科研工作者6地产商、开发商、运营商广大居民新兴技术发展与城市的耦合作用近未来新的城市生活场景近未来城市空间发展趋势城市空间运营管理、设计创造的机遇和挑战科技对城市生活与城市空间的正负面影响实现双碳目标的新思路本报告涵盖的主要内容This report adds new technologies to this way of thinking about cities and broaches the big question of how a science of cities is able to incorporate on the one hand,social an economic issues and new forms of their organization,and on the o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developing a functional and economically viable urban future.The report poses these big questions and describes a wide array of ideas that can brought together to extend and enrich our existing science of cities.The Report is to be congratulated for painting such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urban future and suggesting the tools we need to develop so we can understand it and plan for it in terms of ideal and idealized technologically-inspired cities of the future.7(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本报告为现有的城市认知增加了新技术的视角,并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加以探讨,即城市科学如何能够一方面将社会经济问题和新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则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出一个实用和经济上可行的城市未来。这些广泛的想法将扩展和丰富现有的城市科学。值得庆贺的是,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描绘了一幅如此完整的城市未来图景,并提出了我们需要开发的工具,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它,并在理想和理想化的技术启发下对未来城市进行规划。“Michael Batty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学院教授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主席专家寄语(WeSpace报告)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这是整体透视新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新研究。这里包含了技术与城市之关系的历史性回顾、全局性认识与前瞻性展望,从空间、功能、创新创造、生活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新技术影响下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图景。立足前沿,科学解读,理念先进,富含想象力,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市民参阅的引领我们走向未来的读物。“”8刘泓志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跨行业的运营模式,跨专业的技术路径,跨时间的空间思维,是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的新焦点也是新行动。期待与WeSpace共同探索,创造属于所有人的未来城市空间。“”(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Young Sung Lee(李榮城)首尔国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教授大韩国土城市规划学会常任理事该报告细致地回顾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并对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未来变化提出了深刻展望。报告也非常关注如何组织我们的“新城市空间”。报告被精彩地编排,通过伟大的愿景给人以深刻沉思并对某些严峻议题进行了很好地触及。此外,报告也包含了关于未来的一些现实与根植性原则的探讨。我希望WeSpace项目能够建立新的成功样本,最终可以推广应用到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国家。“”The report reviewed the past trends carefully and made insightful expectations on future changes which will be led by disruptive technologies.It also pays much attention on how to organize our New Urban Space places.It is excellently organized,very reflective with great visions and touches brilliantly tough issues.Nevertheless,it also contains future principles that are realistic and implantable.I hope that WeSpace project builds new exemplary success storie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9Chris Pettit国际计算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学会(CUPUM)主席新南威尔士大学建成环境学院教授毛其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是宜居宜业之地,人类将继续向各种类型的城市集聚。未来城市依托科技创新和生产力进步,为年轻一代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发展空间。祝贺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表。“”我们正在目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这是一个数字、物理和生物技术与系统融合的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地球持续快速城市化,也面临着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带来的重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报告作出了重要和及时的贡献,为共同创造可持续及有韧性的利用新技术和数字化力量的未来城市提供了蓝图。对于那些想要塑造我们未来城市的人,我强烈推荐这份由清华大学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共同撰写的报告。“”We are witnessing the dawn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an era that will see convergence of digital,phys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ystems.At the same time our planet continues to rapidly urbanized and we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Against this backdrop,this report makes an important and timely contribution;providing a blueprint for the co-cre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resilient future cities that harness the power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digitisation.For anyone seeking to shape our future cities I highly recommend this report author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s Beijing City Lab and the Tencent Research Institute.(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0司 晓腾讯研究院院长数字技术的发展,让城市的连接和空间的重构具备了更多可能性,一个更富有弹性、高流动性、绿色智能的城市空间体系正在成为现实。如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居住体验,是我们持续探索的方向。“”沈振江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城市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时空见证,从引水排水的沟渠遗迹到电力发明后的工业时代,人类创造了夜明珠和新的生活。水电基础设施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信息技术令人惊异迅猛发展,互联网与物联网使人与物跨越空间相连,大数据与AI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憧憬。“”(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1规划师与工程师共同探索未来城市空间,开阔专业视野,拓展从业手段,造福市民生活。未来可期。“”唐 凯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人们在城市生活的福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空间规划设置的合理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市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万 超腾讯云副总裁(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2这是一项挑战研究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力的工作。严谨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对眼花缭乱的技术与空间发展历程进行清晰的梳理、对城市空间未来演绎进行精彩的展望。祝贺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正式推出!“”王 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人类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城镇化进程,科技问题与城市问题相互交织,正在对城市空间及其未来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本报告的发布非常及时,从科学技术和未来城市的角度推进了城市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进展。“”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3在一个一切都影响其他一切的全球互联世界中,城市将相互融合,并在空间和时间上跨越遥远的距离相互联系,演变成一个可计算的复杂巨系统。新技术、新方法的出现为人们洞察城市规律带了怎样的契机?这又对未来城市有着什么深刻的影响?如何创造未来城市?城市发展的智慧体现在多种数字工具理性和方法理性趋于形成整体的稳定共识,在高度复杂的巨系统中,找到创造未来城市的破解之道,本报告为此做了极好的探索。祝贺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布。“”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每一项技术进步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也深刻影响着空间形态的演替。这种影响既是全球的,也是地方的;既是非场所的,也是场所的。人类创造未来时从来与技术共舞,但人类的命运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世界永远因价值而美好或丑陋。以人民为中心去创造未来,则未来可期。祝贺未来城市空间研究报告发布。“”尹 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41923年和1933年,勒.柯布西耶分别发表了走向新建筑与光辉城市两本影响百年周期的重要著作,开启了现代主义城市的大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即将要开启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大门。未来城市空间是一份研究报告,但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似乎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未来城市开门的号角声。“”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深圳“趣城计划”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之一该报告对世界上已有的对未来城市空间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以及预测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了解目前多学科对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最新进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朱文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设计主编(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0年针对WeSpace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15当下,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工业4.0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及低碳化技术等研究开发成果急速浸透到我们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化(Smart化)与瘦身化(Slim化)进程,而人类的智慧生活、智慧工作和低碳化行为模式又必然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新的影响,并要求未来城市空间适应或引领这种变革,这也正是推进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和挑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联合定期发布的研究报告记载着这些睿智的先锋者探索和实践的足迹与创新成果,成为凝聚相关学科志同者的标杆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交流平台。衷心祝愿未来城市空间 2.0不断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吕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没有人质疑未来将是新技术的未来。但是技术究竟是什么?工业革命时代将人和技术看作对立的主客体。十九世纪以来的空间视角打破了这种对立,空间既是技术的起因又是它的后果,WeSpace的提法,进一步意味着“我们”才是城市空间的确凿无疑的基本面和推动力。空间的视角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将是空间的前提和结局。“”唐克扬独立策展人唐克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专家寄语(WeSpace 2.0报告)(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注:感谢如上专家在2022年针对WeSpace 2.0报告提出的宝贵寄语WeSpace 未来城市空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实验室新技术、新目标、新挑战碳中和、元宇宙等新背景引发思考与讨论新空间新服务新治理202016腾讯研究院腾讯云从 WeSpace 到 WeSpace 2.0WeCity 未来城市2019腾讯研究院腾讯云技术智能化以人为本城市支持系统技术+空间引发思考与讨论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WeCity 2.0 未来城市 2.02021腾讯研究院腾讯云WeSpace 2.0 未来城市空间 2.0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实验室腾讯研究院2022From WeSpace to WeSpace 2.017从 WeSpace 到 WeSpace 2.0From WeSpace to WeSpace 2.0(1)已有研究、实践案例补充关注时代背景变化关注新的文献/报告研究关注新的实践案例18从 WeSpace 到 WeSpace 2.0From WeSpace to WeSpace 2.0(2)专家访谈腾讯-清华WeCityX未来城市研究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为标志、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新兴科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全面数字化发展改变城市的资源连接与供给,元宇宙的出现重塑人与空间的关系,碳中和发展愿景推动能源体系升级,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及机器人的发展促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运输。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及建设方法。然而,当前未来城市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针对未来城市的研究主要聚焦单个领域,不同领域针对同一主题、话题或问题的共同讨论仍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在前期腾讯-清华WeCityX未来城市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访谈各领域的知名专家,从较为全面和多元的视角展望和讨论未来城市的相关议题。访谈嘉宾的共识观点将在报告中予以部分体现和补充。访谈话题社会可持续发展视角工程实践视角城市运营视角历史演进视角生产生活视角城乡关系视角Carlo Ratti(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可感知城市实验室(Senseable City Lab)的主任,国际设计和创新工作室Carlo Ratti Associati的创始人之一Michael Batty(拟)|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主任刘泓志|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吕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沈振江|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尹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趣城工作室(ARCityOffice)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深圳“趣城计划”和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之一周榕|中国当代建筑及城市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全球知识雷锋发起人,三联人文城市奖架构共创人庄惟敏(拟)|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访谈嘉宾19从 WeSpace 到 WeSpace 2.0From WeSpace to WeSpace 2.0(3)2020年WeSpace学术支持计划项目由腾讯研究院、腾讯云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城市实验室共同设立,项目基金由腾讯公司资助,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北京城市实验室共同管理运作,资助具有学术潜力的高校学生(包括在校硕士生、博士生等)开展专题调查研究1。获优秀项目名称成员城市化趋势下新兴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影响研究刘海猛、王哲野、刘坚、崔学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The Kinder Institute for Urban Research,Rice University、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深圳大学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基于剖分理论的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组织方法翟卫欣、韩炳、朱道也、李冬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要素市场和生态建设研究曾辉、赵明潇、郭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基于LCZ的北京三维空间形态演进及政策驱动机制研究蔡智、刘思璐、赵继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基于电子地图的城市数字交通评价及管理策略王世广、何鑫宇、任文宇、蒋正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未来家庭居住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姚妍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于商圈的到店、到家餐饮消费模式的空间分异研究侯静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多智能体的未来社区设施可步行性评价与布局优化肖天意、温雯、牟彤、沈孙乐、何捷、胡一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评审结果2021年7月4日 评审结束14个项目按时提交最终成果,13个项目顺利通过最终评审,8名获得优秀1.北京城市实验室BCL.https:/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技术革命影响城市变革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工业革命与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工业革命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以畜力、人力为主要生产力以水运、畜力为交通动力“三次社会大分工”步行为主围绕皇/君权、宗教组织低层建筑功能混合、步行主导、人性空间功能分区、车行主导、人车分流功能混合/共享、出行即服务、人性空间11.刘泉.奇点临近与智慧城市对现代主义规划的挑战J.城市规划学刊,2019(05):42-50特大城市与都市圈出现部分工业城市收缩第三产业空间的增加集中式的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间联系度重新定义传统制造产业空间从城市内迁出知识生产空间的增加分布化的空间功能组织智能建筑与智慧家居出现23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技术革命影响城市变革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理想城市模型随科技与社会发展变化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40、50年代20世纪后期-21世纪初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共仓库,统一分配。1825年带型城市A.索里亚伊马塔以交通干线作为布局的骨骼;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1882年田园城市埃比尼泽霍华德其地理分布呈现行星体系特征。城市之间以快速交通和即时迅捷的通讯相连。1898年工业城市戛涅适应城市的大工业发展,把“工业城市”的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划分。1901年第四次工业革命方格形城市在北美的欧洲殖民者在马车时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大城市应付工业与人口集中的方法。1811年邻里单元科拉伦斯.佩里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注重居住社区环境。以社区为中心,由六个原则组成。1929年光辉城市勒柯布西耶连续的绿地、高层建筑、连续的现代交通网、灵活划分的空间。1933年广亩城市F.L.赖特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没有把一切活动集中的必要;分散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1935年拼贴城市柯林罗把过去与未来统一在现在。使用拼贴的方法把割断的历史重新连接来。1978年安德雷斯杜安尼夫妇优先考虑公共空间和公共建筑部分。主张设置较密的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强调社区的紧凑度。1992年彼得卡尔索普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1993年1785年 工厂出现1852年 升降机发明1804年 火车发明1886年 汽车发明1964年 高速铁路开通2020年 无人驾驶发展公交导向开发(TOD)15分钟城市让社区居民在步行或自行车路程可及的范围内,可以满足食衣住行娱乐等,大部分日常所需的服务。2016年卡洛斯莫雷诺传统邻里开发(TND)241.联合国人口署(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2.梁建章等.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1版EB/OL.https:/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数字建设助力城市提质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新型城镇化时期的城市提质:规模与效率并重,水平与质量提升,精细化城市管理需求紧迫0%20%40%60%80%0.04.08.012.016.0人口总数(亿)城镇化率(%)19501970199020102030205019601980200020202040增量发展:数量导向需求:住房、食品、材料供给:建设用地、建筑物、道路、工厂驱动:土地收益、农民工、工业园区存量发展:质量导向需求:娱乐、健康、精神供给:生态土地、公共空间、新兴技术驱动:生态收益、创新、人才、服务起 步 发 展 期快 速 发 展 期稳 定 发 展 期中国城镇化增速拐点城镇化下半程中国人口总量2中国城镇化率城镇化上半程1950-2050 中国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变化趋势示意1-22014: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1: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2019: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0%2021:中国城镇化率达64.72%人口峰值252012美国:“工业互联网”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2013德国:“工业4.0”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2015中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日本:“社会5.0”最大限度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CT),通过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现实空间)的融合、共享给人人带来富裕的“超智慧社会”。2017中国:“智慧社会”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智慧社会”,强调生产生活方式智能化的变革将深入社会各个领域。除此之外,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2020中国:“新基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数字建设助力城市提质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各国高度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视新兴技术对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26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数字建设助力城市提质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16.072020.092020.102021.10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国)二十国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习总书记:“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方将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碳中和愿景n 新型城镇化时期的城市提质:数字化与低碳发展2016.072016.122019.052021.03“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把信息化工作提上重要日程,提高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要求2021.06“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2019.122019.52019.3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9.72020.1把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技术进步有机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2020.52020.3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数字建设助力城市提质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272021.3“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n 我国高度重视“新基建战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城市发展打开新空间,注入新动力2018.122021.100200400600800物联网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发文数量(篇)未来城市相关技术关键词发文数量28文献总量与发展趋势: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截止2022年4月,未来城市相关主题论文发表总量为42000余篇,与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的论文数量为1800余篇。相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技术关键词:关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城市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关注方面包含智慧社区、城市管理、智慧旅游、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等。空间形态关键词: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空间结构、空间管治、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城市景观、城市地下空间、城市空间扩展等。未来城市相关主题论文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未来城市空间相关研究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2021n 科技发展与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2022区域经济学、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区域规划 凯文凯利:必然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 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化城市网络社会的兴起 迈克尔巴蒂:创造未来城市新城市科学 卡洛拉蒂:明日之城:传感器、网络、黑客和未来城市生活29关注要素技术发展居住、办公等新生活方式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新基础设施空间的运营管理居住、就业等新空间场景城市空间形态、结构、功能等新发展趋势空间设计的数字创新经典著作主要研究领域宏 观中 观微 观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市政工程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未来城市空间相关研究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科技发展与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30报告关注新兴技术主导下,以人为本视角承纳智慧社会活动的城市空间/场景报告更多地侧重中国的未来城市空间,但部分探讨由于技术的通用性对其他国家亦有参考延展适用范围界定报告聚焦城市发展规律,在趋势推演下进行情景分析,而非具体的预测未来推导方式界定报告聚焦当下和近未来(如10年),而非远期未来,报告认为未来就在当下时间跨度界定总结城市发展趋势,分析近未来城市可能的空间场景,引发思考与重视以及未来深入研究探讨报告目的界定城市:行政城市视角上,城市指国家法定规定的行政管辖范围,如市、镇;实体城市视角上,城市泛指城市的建成区,如城镇型的城市空间;功能城市视角上,城市是办公、居住、商业、教育等非农业活动发达、功能聚集的区域1。本报告中的“城市”更关注实体与功能视角下的城市,即人口高密度聚集、非农功能聚集的城市空间。空间:承载物质及活动的一种客观载体,具体讲可以是“形态”(form),可以是“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本报告中的“空间”更偏向承载城市功能的客观载体概念。未来城市: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面向未来提出据有针对性、预测性和理想性的城市发展模式2。聚焦: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更多地以中国作为基础来进行原型提炼与具体场景展望,同时将部分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趋势进行一定延展讨论。1.Ma S.,Long Y.Functional urban area delineations of citi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using massive Didi ride-hailing records J.Cities,2020,97:1025322.张京祥,张勤,皇甫佳群,李镝.未来城市及其规划探索的“杭州样本”J.城市规划,2020,44(02):77-86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未来城市空间报告内容界定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本次报告相关内容界定n 核心研究方法:回溯+推演31“新”的城市变化技术的发展状况城市空间正在发生的变化方法各种出版物、媒体文章、文献、设计案例等历史发展惯性的推演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合理推测系统性文献综述与案例调查专家访谈围绕素材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梳理分析联系规模等级结构总体区域尺度城市尺度居住办公休闲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宏观尺度 城市间空间中微观尺度城市内部空间城市基本四大功能空间层级划分“新城市”推演过程形式信息源技术的持续影响下城市空间可能发生的变化观察过去十年推演未来十年的未 来 城 市 空 间推演城市两大设施静态空间动态空间观点整合与筛选优化研究/设计案例补充形式城市整体视角八大趋势九大议题相关滚动成果多轮专家评议、交流工作营、学术支持计划研究方法框架示意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路径一:城市实验室路径二:新城市路径三:未来城市321.龙瀛,张恩嘉.科技革命促进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三个路径: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J.世界建筑,2021(03):62-65+1241 未来城市空间 背景与核心未来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和方法The Background&Core of WeSpacen 理论支持:工业革命促进城市研究与实践的三个路径1城市实验室、新城市与未来城市三个路径分别反映出科技革命对城市发展的研究方法、理论认知和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个路径是方法层面的基于数据认知的城市实验室。该路径中,一方面,由大数据和开放数据构成的新数据环境为城市认知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基于新技术手段,城市研究者可以通过“自然实验”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开展对城市的持续观察研究。第二个路径基于工业革命对城市的深刻影响,这些对城市生活和空间的影响会逐渐改变和更新研究者对城市的认知,从而推动城市理论的更新。第三个路径则是从实践层面推动面向未来的规划设计创造。该路径中,新兴技术作为新的规划设计的元素和流程被应用到规划设计实践中,从而创造出满足当代需求的智慧城市空间形式。331.龙瀛.颠覆性技术驱动下的未来人居来自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等视角J.建筑学报,2020(03-04):34-402.学堂在线.https:/ M.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MIT Press,Cambridge,MA 2013.2013新城市科学初步研究框架新城市科学,既要研究“新”的城市科学,也要研究“新城市”的科学1。目前国内建成环境领域的多数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同样多属于方法层面的探索,而少有研究考虑到城市这一研究客体的变化。我们更鼓励研究“新城市”的科学,即从认识论和本体论层面上充分认知到研究客体的根本性变化,研究新生活、新空间和新城市,而不能仅局限于方法层面的创新。新城市科学的概念源于Michael Batty的著作新城市科学3,原意指研究城市的新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等,是相较于城市科学的概念。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