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指数体系说明及城市选取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城市选取原则及15城选取结果0809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因素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族群变化中国新能源市场区域发展差异020304050615城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结语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驱动力50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112738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现状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因素判断中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供给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族群变化中国新能源市场区域发展差异0203040506新能源市场关注度不断提升,高关注转化为高销量推
2、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正从政策转向供给,消费欲望也在增长从汽车之家关注度来看,新能源关注度快速增长,至2022年占比已高达40%;影响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为政策、供给和消费欲望。近年来伴随政策的退坡,产品供给逐渐取代政策因素,成为推动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升,消费欲望增长。8%10%18%19%23%31%4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1-102016年至2022年汽车之家新能源关注占比02发展因素判断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各项优惠政策持续退坡,对消费和供给的影响逐渐衰减自2009年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
3、略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始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的发展目标也预示着了未来1015年间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良好预期。与此同时,新能源优惠政策在不断退坡。2022年消费端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下滑30%,2023年面临全面取消;供给侧的双积分政策也在持续递减。政策对消费和供给的影响逐渐衰减。*新能源关注占比是指在汽车之家关注新能源车系相关内容的用户人数占汽车之家全部用户人数的比例。2009年2012年2020年2021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确定新能源发
4、展目标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25年占比20%,35年占比50%优惠政策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政策发布时间表分类2020202120222023纯电动250KmR300Km0.9取消300KmR400Km1.621.300.91拟取消R400Km2.251.801.26拟取消插电混动(含增程)R43Km(WLTC)0.850.680.48拟取消消费侧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非公共)2015年全国推广下滑20%下滑30%免征购置税优惠政策2014年出台单位:万
5、元优惠政策陆续出台2014年2024年延续至2023年,2024年拟取消供给侧双积分政策2018年出台分类202020212022202320242025纯电动100KmR150Km210.6R150Km0.012*R+0.8上限5分0.0056*R+0.4上限3.4分0.0034*R+0.2上限2.3分按续航500Km测算53.21.9插电混动(含增程)R43Km(WLTC)21.6120%36%50%下滑40%03重点产业政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30%49%43%24%31%34%29%47%40%43%50%34%36%43%14%7%7%15%24%15%13%10%5%
6、7%11%11%15%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1-630万以上10万以下1020万2030万56111168224276331317在售车系数量2016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价格段销量分布30%40%3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2019年 VS 2022年上半年 在售主流车系分布车长(mm)价格(元)注:主流车系是指月均销量50
7、0台的车系,销量来源为上险量,价格以最低指导价为基准2022年在售主流车系2019年在售主流车系20万以下在售主流车系数量明显增多30万以上在售主流车系增加新能源产品加速供给,每年增加约50款新车中高端产品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扩张,纺锤形市场初成型2016年2021年,伴随技术的不断创新,新能源市场以每年增加50款新车的速度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其中,20万以下和30万以上市场,在售主流车系明显增多,产品竞争力增强。04产品供给变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从销量分布来看,新能源高、中、低端市场份额基本形成“343”分布,纺锤形市场基本形成,更加向需求靠拢。1020万价格区间成为新能源市场
8、消费主力,走向主流大众汽车消费市场。69%50%44%34%33%18%11%11%汽车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提速快、驾驶感受好优惠的购车政策智能化水平更高便利的用车政策喜欢的品牌或车型正好是纯电动车限牌,被迫购买该类型外观更加符合审美新能源用户选择新能源车型的原因N=3620数据来源:汽车之家大数据,汽车之家研究院2022年新能源用户调研早期市场主流市场新能源渗透率 16%新能源消费族群由尝鲜族向大众消费者渗透,选车过程更理性驾驶感和智能化成为产生新能源消费欲望的关键动因2021年以前,大部分新能源消费者由于限购等政策因素考虑购买新能源车型,而真正从需求出发产生购买欲望的是高收入精英阶层尝鲜族
9、。自2021年起,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快速攀升、逼近30%,新能源消费市场也从早期阶段跃升为主流市场,消费族群向大众消费者渗透,回归实用主义和均衡考量;购买考量因素中,与产品强相关的驾驶感和智能化水平成为促进购买欲望的关键因素。05消费族群变化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乘用车产能分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渗透率2022年19月新能源销量渗透率 30%海南 上海 广西 浙江 广东25%月销 30%天津 北京 河南 重庆 江苏 安徽20%月销 25%福建 四川 山东 陕西 山西 湖北10%月销 20%云南 湖南 河北 贵州 江西宁夏 辽宁 甘肃 吉林 10%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黑龙江20
10、22年规划年产能(部分产能与燃油车共用)200万江苏 安徽100万 年产能 200万上海 浙江 广东 四川 重庆 江西50万 年产能 100万北京 山东 河南 陕西 湖北 海南10万 年产能 50万河北 山西 吉林 福建 贵州 广西 新疆 10万黑龙江 辽宁 天津 湖南 云南内蒙古 甘肃 宁夏 青海数据来源:产能公开资料,上险量,汽车之家研究院整理但新能源市场区域间发展差异巨大,产、销分布明显不均衡影响各个地区新能源发展的因素多样整车工厂会围绕厂商总部所在地设置,同时考虑当地政策、运输物流便利性、人力物力成本等多重因素,故产能多集中在长三角和成渝地区。而消费的影响因素更为多样,目前来看,新能源
11、汽车消费在长三角、珠三角普及程度更高,同时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也是消费主力。06区域发展差异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指数体系说明及城市选取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城市选取原则及15城选取结果0809影响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观察城市产业端布局和消费端特性,我们得以发现不同城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高光或隐疾。基于此切入点,汽车之家研究院联合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推出“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该指数是一套以产业指数和消费指数为核心,衡量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数体系说明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08消费潜力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12、增速汽车千人保有量新能源关注度消费能力新能源汽车千人保有量新能源销量规模新能源销量增速新能源渗透率新能源价格度消费保障销售网络销售/服务满意度充电设施保障政策规划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智能驾驶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城市吸引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体系消费指数产业指数15城选取结果(按首字母顺序排序):新能源销量产业布局城市影响力依以下三因素选取城市:09城市选取结果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北京重庆成都广州合肥青岛杭州柳州西安
13、郑州武汉上海深圳苏州天津15城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指数112738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1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数据说明:总分包含产业指数和消费指数排名城市总分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榜4北京64.25武汉60.56重庆58.17合肥56.38成都54.69杭州54.110柳州54.011苏州50.412天津46.813西安45.014青岛45.015郑州43.6上海82.31深圳69.1广州68.123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排名第1新能源指数82.3产业指数消费指数93.271.4上海限购限制了消费潜力释放-
14、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最早限牌的城市;-汽车千人保有量191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费能力强,偏好比亚迪特斯拉-疫情影响下,新能源汽车销量8.3万辆,全国第二消费保障中等偏上-车桩比1.36:1,全国领先-经销商网络发达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产量全国第一-2021年,中国每生产六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来自上海;-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产业链完整-聚集1.3万家相关企业,拥有上汽、特斯拉等行业龙头,是多家零部件企业和造车新势力总部外资与自主不均衡-高度依赖特斯拉的光环;自主新能源尚
15、在艰难转型城市吸引力12排名第2新能源指数69.1产业指数消费指数63.874.4深圳新能源消费潜力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较高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和22年H1销量双双第一;-新能源渗透率达41%,仅次于柳州由于消费能力较强,消费保障成短板-主要受限于充电基础设施不足,车桩比5.6:1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摸着石头”推广新能源-率先拉开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同时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稳步推进示范推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深圳已形成完整产业链
16、,整车企业、大批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及华为、腾讯等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走在前列难题待解: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需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土地空间紧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3排名第3新能源指数68.1产业指数消费指数71.265.0广州限购较早,汽车保有量与北上存在差距-汽车保有量331万辆-新能源关注度高多政策刺激,新能源消费能力突出-新能源保有量38万辆,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上半年6.4万辆,销量全国第五,比亚迪和广汽乘用车贡献绝大部分销量消费保障水平中等水平-车桩比3.46:1,落后于北京、上海车桩比水平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
17、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近20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超过5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元。整车企业数量多但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广汽埃安、小鹏、合创各有挑战;东风日产、广本、广丰转型艰难;恒大、宝能发展遇阻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4排名第4新能源指数64.2产业指数消费指数61.866.7北京城市发展基础优势突出,但新能源关注度稍显不足-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二;-全国唯一一个汽车保有量超
18、600万辆的城市;-新能源关注和购买热情不高消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上半年新能源销量不足6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在前六城市中垫底消费保障充足-车桩比2.2:1优于全国水平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上半场“电”力不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加快“补课”-在新建企业的引进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无论是与具有完整汽车产业链基础的上海,还是与手握广汽埃安、小鹏两大企业的广州,抑或是与坐拥比亚迪的深圳等城市相比,北京的步伐稍显落后。下半场换道先行,全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高地-截至2022年6月,北京市已累计开放1427公里
19、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无论是从测试里程、牌照数量还是相关立法,北京都走在全国前列。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5排名第5新能源指数60.5产业指数消费指数55.265.7武汉人口、居民收入、汽车消费都还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人口增量全国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均超全国平均水平;-较为关注新能源消费能力不足,但追赶势头渐显-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和渗透率排名靠后,但增速较快消费保障全国领先-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15城第一,车桩比0.83:1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打造“中国车谷”-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发
20、展路径,打造“数字车谷”“智能车谷”“十四五”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积极引进新项目-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到2025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值5000亿元。下半场加速跨界融合-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6排名第6新能源指数58.1产业指数消费指数62.653.6重庆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落后-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在15个被调研城市中排名最后;-新能源渗透率达24%,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新能源消费潜力具有上升空间-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但人口基数大且逐年递增
21、消费保障可满足现有电动车出行需求-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公共充电站2080座、充电桩4.99万个、车桩比2.75:1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传统汽车产业断崖式下滑,新能源汽车产业缺少一张能够打得出手的“王牌”-重庆汽车产业存在“大而不强”的窘境,单车价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未能像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一样,引入新造车公司投资项目,而是依靠传统车企的转型;“东方底特律”换道起跑,阵痛中转型-重庆市政府规划,到2025年形成“软件+智能+硬件”一体化发展格局,力争培育2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建成国内一流的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
22、术应用高地。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7排名第7新能源指数56.3产业指数消费指数54.857.8合肥消费潜力中等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4.6万,增速10.5%,15城中增速第一-较为关注新能源消费能力靠后,但增速15城第一-上半年新能源销量2.7万辆,15城中排名13,增速达323%,15城第一消费保障居15城前列-经销商数量及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排位靠后,但经销商满意度高-车桩比1.45:1,15城中排名第3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大手笔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近3年来,累计签约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项目158个,总投资
23、1411亿元;-2021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1029.5亿元,产量14.5万辆,同比增长148%。“合肥模式”推动产业发展-扶植头部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引入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领域还需追赶-从牌照发放数量、测试道路法规完善程度而言,合肥与一线城市存在差距。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18排名第8新能源指数54.6产业指数消费指数46.262.9成都消费潜力中等-人均可支配收入4.6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新能源的关注度较高消费能力突出,15城中排名第4-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和增速均位于全国前列-新能源渗透率27%,与北京、广州、苏州等基本一致
24、消费保障中等偏弱-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2%-车桩比3.9:1,略逊于全国水平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汽车企业总部缺失,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较小-与重庆、北上广等城市相比,成都汽车企业总部缺失,整车企业带动效应仍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相对薄弱;-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较小,传统车企转型缓慢,新能源龙头企业缺失;从“成都造”到“成都智造”,网红城市加快补课-成都计划到2025年,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15万辆,累计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35万辆。新能源汽车发展指
25、数城市吸引力19排名第9新能源指数54.1产业指数消费指数39.468.8杭州消费潜力位居新一线前列-人口增量在长三角地区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新一线前列;-汽车保有量增量全国第一;-新能源关注居15城首位。消费能力强,比亚迪特斯拉销量断层-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全国第三-比亚迪、特斯拉销量过万消费保障不足-车桩比4.25:1,不及全国水平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新一线城市中的汽车产业“洼地”-2021年汽车产量23万辆,在一二线城市中排名靠后;东风裕隆、众泰汽车、长江汽车等造车项目失败新能源汽车产业有
26、基础但产业链不完整-有互联网第一城的产业优势;有吉利、万向、零跑等优势企业,但“三电”、智能化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少行业龙头企业智能化赛道起步早但投入不够-2016年开发车载操作系统;智能网联示范区规模较小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0排名第10新能源指数54.0产业指数消费指数50.457.6柳州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新能源千人保有量第一;-新能源渗透率达46%,但主要为微型车新能源消费潜力有限-新能源关注度高,但用户基盘有限,上升空间较小消费保障能力强-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4%-车桩比3:1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
27、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多年汽车工业“重镇”-五大汽车城之一,2017年产量高达250万辆新能源汽车转型先锋-“柳州模式”打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业链,助力五菱新能源汽车爆发智能化赛道起步早但并未领先-正在创建(柳州)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智慧交通示范先导区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1排名第11新能源指数50.4产业指数消费指数39.861.0苏州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可提升-汽车千人保有量第一,但新能源千人保有量中游;-新能源渗透率达28%,仍有上升空间新能源消费潜力巨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较高;人口逐年增加新能源消费保障基本满足目前消费能力和需求-新
28、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车桩比2.6:1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缺少整车企业带动-传统整车企业少,仅有的三家分别是金龙、奇瑞、长城宝马-造车新势力相继式微在自动驾驶赛道发力-工业基础好,零部件产业链集聚-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2排名第12新能源指数46.8产业指数消费指数33.260.4天津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较强-新能源千人保有量全国第六,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渗透率达28%,高于全国平均22%新能源消费潜力降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和新能源关注度都较高;但人口逐年流失,收入增
29、速低于全国消费能力较强,消费保障完善-96%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保障消费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引进新能源项目一波三折-引进国能、拜腾、博郡等项目皆不顺利,几家新创公司能否有新的转机,是天津发展汽车工业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智能化赛道布局晚-测试道路规模小-参与企业数量不多。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3排名第13新能源指数45.0产业指数消费指数42.048.0西安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领先-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四,但新能源千人保有量较低;-新能源渗透率达25%,新能源消费能力待提升新能源消费潜力待深挖-
30、新能源关注度较高,收入水平中等但基盘较大消费保障低于全国水平-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低于全国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深度绑定比亚迪-2003年8月比亚迪投资20亿元,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约。-相继布局乘用车、商用车、电子、汽车金融等全产业链业务,西安已成为比亚迪的北方总部基地。加速产业转型,积极引进相关项目-商用车制造业陕汽、骊山等加速转型,引进吉利、开沃、宝能、恒大等多个新能源项目,但宝能、恒大能否迎来转机仍存不确定性。智能网联亟待提速,稍显迟缓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4排名第14新能源指数45.0产业指数消费指数3
31、8.651.4青岛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欠佳-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三,但新能源千人保有量中游;-新能源渗透率达25%,新能源消费能力欠佳新能源消费潜力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能源关注度都较高新能源消费保障基本满足目前消费能力和需求-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早-在2015年-2019年5年时间里,随着北汽新能源销量的跨越式发展,青岛成为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重镇。-但缺少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和高端新能源品牌依然是最大的痛点奇瑞与华人运通先后入驻,全速推进产业转型
32、-高合汽车的落户意味着青岛迎来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推动青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智能网联起步较晚,步伐稍显迟滞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城市吸引力25排名第15新能源指数43.6产业指数消费指数36.450.7郑州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消费能力待提升-汽车千人保有量全国第二,但新能源千人保有量中游;-新能源渗透率达26%,消费能力待开发新能源消费潜力待发掘-新能源关注度较高,人口基数大,具有一定潜力消费保障落后于全国-新能源经销商渗透率91%-车桩比8:115城新能源指数表现政策规划消费保障智能驾驶消费潜力生产制造消费能力城市吸引力消费表现产业表现未能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发
33、优势-2021年郑州市新能源汽车产量4.67万辆,2022年上半年郑州市新能源车产量约1.75万台,与全国领先城市差距逐渐拉大。智能化赛道入局晚-测试道路规模小,参与企业数量不多。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26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 政策规划评价指标: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 生产制造评价指标:新能源汽车产量、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能力与潜力等 智能驾驶评价指标: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 城市吸引力评价指标: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政策规划 100生产制造 89.1智能驾驶 96.0城市吸引力100排名城市产
34、业指数政策规划生产制造智能驾驶城市吸引力6武汉55.280.040.464.081.37合肥54.892.047.360.050.78柳州50.468.063.636.09.39成都46.280.032.748.070.710西安42.068.031.344.061.311苏州39.880.025.144.061.312杭州39.476.024.040.070.713青岛38.680.030.232.050.714郑州36.468.028.432.050.715天津33.276.019.636.050.7上海产业指数 93.2广州产业指数 71.2深圳产业指数 63.8重庆产业指数 62.6北
35、京产业指数 61.8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榜2022政策规划 100生产制造 65.5智能驾驶 80.0城市吸引力61.3政策规划 88.0生产制造 52.0智能驾驶 72.0城市吸引力 80.0政策规划 92.0生产制造 63.3智能驾驶 48.0城市吸引力 60.0政策规划 72.0生产制造 35.6智能驾驶 100城市吸引力10027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第 1 名 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TOP5城市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
36、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28产业指数 93.2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先产量第一产业链完整外资、自主不均衡高度依赖特斯拉自主车企艰难转型智能化赛道略缺后劲布局最早但面临强势竞争政策鼓励、加紧追赶 特斯拉产量约占整个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四分之三: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爆发式增长,是从2019年特斯拉落户上海之后开始的。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厂产量为48.41万辆;国内新势力贡献有限:哪吒、威马等造车新势力总部对上海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度有限 上汽近年电动化、智能化研发投入颇大,技术成果不断,但市场表现平平。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靠上汽通用五菱宏光EV等低端小型
37、电动车支撑大局;上汽乘用车旗下飞凡汽车,及联手阿里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都尚未成气候,没有跻身新能源汽车热销榜单的明星产品。18%: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其中上海产量为63.2万辆,占全国18%。这意味着中国每生产六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来自上海。仍在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2万辆,同比增长30%左右,产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1年底,上海聚集1.3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企业数量在全国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覆盖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拥有上汽、特斯拉等行业龙头,是众多国际知名零部件企业与新造车的总部。2018年3
38、月,上海颁发三张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牌照,成为全国首个发放自动驾驶牌照的城市。随着“自动驾驶第一城”竞争加剧,上海领先优势不再突出,落后于“老对手”北京。在高阶自动驾驶的立法与商业化落地运营上,深圳、北京、武汉、重庆等地也跑在上海前面。今年以来,上海密集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支持与鼓励政策;上海市举全市之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制高点,规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具备L2和L3汽车占新车生产比例超过70%,具备L4级及以上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29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
39、指数TOP5城市第 2 名 广州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30产业指数 71.2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汽车之城”加速转型汽车产业基础雄厚顶层设计大力推动产业转型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整车企业数量多但缺乏新能源龙头车企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发力万亿级“智车之城”已形成产业集群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走在全国前列 新能源车企不乏痛点:广汽埃安网约车形象是其品牌向上的
40、掣肘;小鹏汽车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与先行者特斯拉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尚未开花结果:本田、丰田电动化转型稍显迟滞;恒大、宝能等跨界而来的造车新星发展遇阻。与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核心零部件产业相比,广州零部件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产业根植性和近地化配套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其中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仅为1:0.35,相比发达国家1:1.7的整零比例,零部件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拥有近20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超过5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市内东南北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元。2021年,广州市汽车制造业实现总产值
41、6118亿元,同比增长4.4%;产量296.44万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14.99万辆,同比增长87.9%,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4.2%。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定位,已从广州“十四五”规划的“新兴支柱产业”变为“支柱产业”。根据规划,到2025年,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超200万辆,进入全国城市前3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保有量提升到80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超20%。智能网联领域多企业落地广州: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批培育对象,百度阿波罗、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联友科技、深兰科技、华为广州研究院等智能驾驶企业纷纷落地广州。据
42、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数据,2022年上半年,广州开放测试道路较2021年底增长57.6%,车辆首次发放路测牌照较2021年底增长41.6%,有效测试里程较2021年底增长73.5%,测试车辆交通事故认定记录为零。31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第 3 名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TOP5城市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32产业指数 63.8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
43、“摸着石头”推广新能源率先推广应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自动驾驶商业化提速自动驾驶企业聚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破千亿政策先行,拉开深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大幕 20%:截至2022年11月,全国企业名称、品牌产品、经营范围含“自动驾驶”的存续企业为3397家,其中深圳有672家,占比接近20%。自动驾驶领域供应链齐全:在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车联网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等方面形成了全新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今年6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件指出,2021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为1066亿元,涉及自动驾驶的企业达800家。根据规
44、划,到2025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形成10家以上营收超百亿企业、2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的战略梯队。试点早,商用车示范推广:率先拉开政府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同时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稳步推进示范推广;2020年深圳市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整车企业包括比亚迪、开沃汽车等,同时集聚比克电池、沃特玛电池、欣旺达、新宙邦等大批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此外华为、腾讯、大疆、速腾聚创、元戎启行等助力智能网联发展。8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条例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与核心
45、要素,实现了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准入登记、使用、道路运输经营、事故责任认定及保险、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等的全链条管理。33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第 4 名 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TOP5城市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产业生产能力与潜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34产业指数 62.6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东方底特律”亟待转型缺少新能源车企“王牌”加快推进场景建设换道起跑“全能型考场”打造智
46、能网联城市新标签政策大力驱动转型初步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路况独特复杂:重庆覆盖全球 85%以上交通场景及环境,除了高速环路、长隧道、坡道、弯道、桥梁、林荫道等,还有“3D 城市”“5D 立交”这样的独特资源,是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不可多得的“全能型考场”。截至目前,重庆已划定永川区40条道路合计80.69公里、高新区20条道路合计36.07公里,共计116.76公里道路作为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有超过27辆测试车辆获得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牌照。重庆汽车产业一直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窘境单车价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重庆也没有像上海、江苏、等地,引入新造车公司投资项目,而是依靠传统车企的转型;
47、在智能化领域,与率先起跑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相比,目前也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速奔跑。重庆市作为西部第一个、全国第四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正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尤其是在智能化建设方面,重庆已建成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以及国内首个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场景示范运营基地,并于2018年3月在国内较早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开放道路测试。今年8月,重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重庆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庆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10%以上;发布
48、政策文件分别从提升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创新能力、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两个方面强化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政府政策推动下,除了长安、赛力斯之外,吉利也在重庆两江新区部署了高端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项目。除此之外,北斗星通、恩智浦、中科创达、云从科技、华域视觉等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IT企业与重庆车企展开合作。比亚迪刀片电池工厂、赣锋锂业、吉利动力电池工厂以及长安软件、黑芝麻等汽车软件企业在此齐聚。35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第 5 名 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TOP5城市新能源产业政策新能源消费政策新能源汽车产量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整车企业分布汽车供应链规模三电产业生产
49、能力与潜力人才储备与人才吸引力投资吸引力自动驾驶规划自动驾驶测试公里数测试牌照数自动驾驶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36产业指数 61.8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上半场“电”力不足现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线较少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高地引入新企业加快转型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高地智能化赛道加速奔跑 北京积极争取到了两家新造车企业落户: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在北京市顺义区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底投产;1个月后,北京在多个城市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带着“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的小米汽车宣布总部落户北京。目
50、前仅有北汽蓝谷一个已经建成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以及北京奔驰两个工厂的新能源生产线;与此同时,整车生产企业的缺位也导致了相关产业链的缺失。无论是在新建企业的引进还是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尽管北京正在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课”,但构建起完整的汽车产业链,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时间投入。截至2022年6月,北京市已累计开放1427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超过800万公里,为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沃芽(滴滴)等19家自动驾驶企业的270辆测试车辆发放了道路测试牌照。无论是从测试道路、测试里程、牌照数量还是相关立法,北京都走在全国前列,并加速向智能网联汽车高地挺进。372022中国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指数中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