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

上传人:q****1 文档编号:129378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66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L∕T 1052-2016 (代替 DL∕T 1052-2007)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27.010 F01 备案号:备案号: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力 行 业 标 准 DL/T 1052-2016 代替代替 DL/T 1052-2007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Guid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supervision for electric power (注: 本电子版为报批稿。 请以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6-12-05 发布发布 2017-05-01 实施实施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 发发 布布 DL/T 1052-201

2、6 目目 次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4 4 体系和职责 . 4 5 电网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 4 5.1 规划、设计和建设 . 4 5.2 生产运行与指标 . 5 5.3 电能计量 . 7 5.4 节能技术措施 . 7 5.5 节能技术检测 . 8 5.6 节能技术资料 . 8 6 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 9 6.1 规划、设计和建设 . 9 6.2 生产运行与指标 . 11 6.3 能源计量 . 18 6.4 节能技术措施 . 22 6.5 节能技术检测(试验) . 26 6.6 节能技术资料 . 28 附录 A 电网企业节能

3、技术监督月报表 . 30 附录 B 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月报表 . 34 DL/T 1052-2016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代替 DL/T 1052-2007节能技术监督导则,与 DL/T 1052-2007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对电网企业节能技术监督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增补; 对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增补; 增加了电网企业节能技术监督月报表。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节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4、、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中电投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敏、张永兴、冷杰、邓楠、戴黎、裴杰、蒋翀、于在明、孙峰、高继录、 程绪可、路军锋、金鑫、靖长财。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2007 年 12 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 (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DL/T1052 1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电网设施、火力发电设施开展节能技术监督工作的基本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电网企业和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工作,其他类

5、型发电企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 475 商品煤样人工采取方法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18613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1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1258 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24

6、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24790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30253 永磁同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30254 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50059 35kV110kV 变电站设计规范 GB 50697 1000kV 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 211 煤中全水分的测定方法 GB/T 21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214 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 GB/T 476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方法 GB/T 3216 回转动力泵 水力性能验收试验 1 级和 2 级 GB/T 4756 石油液体手

7、工取样法 GB/T 6451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7721 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电子皮带秤) GB/T 7723 固定式电子衡器 GB/T 8117 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GB/T 8174 设备及管道保温效果的测试与评价 GB/T 10184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T 10228 干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11062 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 11885 自动轨道衡 DL/T1052-2016 2 GB/T 12145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 GB/T 1346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 134

8、69 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 GB/T 13609 天然气取样导则 GB/T 13610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 GB/T 14100 燃气轮机 验收试验 GB/T 17468 电力变压器选用导则 GB/T 18916.1 取水定额 第 1 部分:火力发电 GB/T 18929 联合循环发电装置 验收试验 GB/T 19494 煤炭机械化采样 GB/T 21369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2723 天然气能量的测定 GB/T 25082 800kV 直流输电用油浸式换流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25214 煤中全硫测定 红外光谱法 G

9、B/T 25289 20kV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25329 企业节能规划编制通则 GB/T 25438 三相油浸式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GB/T 26925 节水型企业 火力发电行业 GB/T 28284 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GB/T 28553 汽轮机 蒸汽纯度 GB/T 28714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GB/T 28749 企业能量平衡网络图绘制方法 GB/T 28751 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GB/T 30490 天然气自动取样方法 GB/T 30730 煤炭机械化采样系统技术条件 GB/T 30731 煤炭联合制样系统技术条件 GB/

10、T 30732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仪器法 GB/T 31329 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 GB /T 50102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DL/T 241 火电建设项目文件收集及档案整理规范 DL/T 244 直接空冷系统性能试验规程 DL/T 255 燃煤电厂能耗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DL/T 300 火电厂凝汽器管防腐防垢导则 DL/T 363 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设备监造技术导则 DL/T 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467 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 DL/T 469 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 DL/T 520 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 DL/T 561

11、 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 DL/T 567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DL/T 568 燃料元素的快速分析方法 DL/T1052 3 DL/T 569 汽车、船舶运输煤样的人工采取方法 DL/T 586 电力设备用户监造技术导则 DL/T 60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DL/T 686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DL/T 712 发电厂凝汽器及辅机冷却器管选材导则 DL/T 747 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 DL/T 794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DL/T 805 火电厂汽水化学规程 DL/T 806 火力发电厂循环水用阻垢缓蚀剂 DL/T 839 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

12、方法 DL/T 851 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验收试验 DL/T 855 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备维护保管规程 DL/T 891 热电联产电厂热力产品 DL/T 904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DL/T 912 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汽质量标准 DL/T 932 凝汽器与真空系统运行维护导则 DL/T 934 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考核测试与评价规程 DL/T 936 火力发电厂热力设备耐火及保温检修导则 DL/T 956 火力发电厂停(备)用热力设备防锈蚀导则 DL/T 964 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T 977 发电厂热力设备化学清洗单位管理规定 DL/T 1027 工业冷却塔测试规

13、程 DL/T 1029 火电厂水质分析仪器实验室质量管理导则 DL/T 1051 电力技术监督导则 DL/T 1078 表面式凝汽器运行性能试验规程 DL/T 1115 火力发电厂机组大修化学检查导则 DL/T 1116 循环冷却水用杀菌剂性能评价 DL/T 1127 等离子体点火系统设计与运行导则 DL/T 1180 1000kV 电气设备监造导则 DL/T 1184 1000kV 输电线路铁塔、导线、金具和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监造导则 DL/T 1199 电测技术监督导则 DL/T 1223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性能验收试验 DL/T 1224 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性能验收试验规程

14、DL/T 1288 电力金具能耗测试与节能技术评价要求 DL/T 1290 直接空冷机组真空严密性试验方法 DL/T 1308 节能发电调度信息发布技术规范 DL/T 1316 火力发电厂煤粉锅炉少油点火系统设计与运行导则 DL/T 1320 电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 实施指南 DL/T 1330 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效果评估导则 DL/T 1333 火力发电企业标准体系实施与评价指南 DL/T 1365 名词术语 电力节能 DL/T 5004 火力发电厂试验、修配设备及建筑面积配置导则 DL/T 5014 330kV750kV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DL/T1052-2016 4 DL/

15、T 5202 电能量计量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10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DL/T 5218 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DL/T 5223 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技术规定 DL/T 5242 35kV220kV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技术规定 DL 5277 火电工程达标投产验收规程 DL 5279 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验收规程 DL/T 5294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技术规范 DL/T 5295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机组调试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DL/T 5390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 DL/T 5437 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验收规程 JB/T

16、 2426 发电厂和变电所自用三相变压器 技术参数和要求 JB/T 10317 单相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 JGJ 173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JF 1356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SY/T 5317 石油液体管线自动取样法 3 术语和定义 DL/T 1365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节能技术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促进能源节约集约使用、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减少对环境影响、遏制能源资源浪费的技术。 3.2 节能技术监督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y supervision 根据相

17、关节能法律法规及导则要求,采用技术手段或措施,对电力企业在规划、设计、制造、建设、运行、检修和技术改造中有关能耗的重要性能参数、指标及节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的活动。 4 体系和职责 节能技术监督的体系、职责及管理要求按照 DL/T 1051 的规定执行。 5 电网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5.1 规划、设计和建设 5.1.1 规划阶段 5.1.1.1 电网规划应遵循国家的产业政策、发展方针和各项技术经济要求,符合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5.1.1.2 电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备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5.1.1.3 结合能源基地建设,采用

18、高参数交直流输电技术,提高电力输送容量、输送效率和输送距离。 5.1.1.4 配电网应与输电网协调发展,增强各层级电网间的负荷转移和相互支援,构建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电网结构,满足用电需求,保障可靠供电,提高经济运行水平。 5.1.1.5 应加强智能电网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核心技术发展,提升智能化水平,促进清洁能源接纳,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1.2 设计与建设阶段 DL/T1052 5 5.1.2.1 新建项目应有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节能登记表及其登记备案意见,作为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5.1.2.2 设计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节能措

19、施分析内容。系统节能分析应从系统方案设计、导线截面选择、无功配置等方面进行电能损耗比较,论述方案合理性;变电节能分析应说明设备选型情况,论述站内建筑物节能降耗措施;线路节能分析应从导线型式、导线材质及架设方式等方面论述线路节能降耗措施。应做到指标先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不应使用已公布淘汰的耗能产品和工艺。 5.1.2.3 输电工程设计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专业设计规程,完善网络结构,简化电压等级,缩短供电半径,降低技术线损。优化线路走向和宽度,可采用同塔双(多)回、紧缩型输电技术,合理采用交直流输电等技术。 5.1.2.4 输电设计中应采用新型节能导线,如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铝合金芯高导

20、电率铝绞线、中强度铝合金绞线等节能导线及大截面导线等;线路走廊紧张地段的增容改造线路或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较优的线路,可采用耐热铝合金导线、复合芯导线、殷钢芯导线、特强钢芯软铝型导线等新型导线。新建线路应采用节能金具。 5.1.2.5 变电工程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35kV110kV 变电站设计按 GB 50059 执行,220kV750kV 变电站设计按 DL/T 5218 执行,1000kV 变电站设计按 GB 50697 执行,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按DL/T 5223 执行。电力变压器选型按 GB/T 17468 执行。 5.2.2.6 电力变压器能效应符合GB 24790的规定;三相配电

21、变压器能效应符合GB 20052的规定。 5.1.2.7 配电网应简化电压等级,缩短供电半径。导线截面的选择,除按电气、强度条件校核外,还应按导线截面的经济电流密度考虑,电阻率应符合各类电线和电缆规程的规定。 5.1.2.8 无功补偿装置应按分(电压)层分(供电区域)区、就地平衡的基本要求配置,宜优先采用投资省、损耗小、可分组投切的并联电容器和并联电抗器,为满足系统电能质量要求宜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35kV220kV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按 DL/T 5242 执行,330kV750kV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设计按 DL/T 5014 执行。 5.1.2.9 电网企业宜委托取得相应资质的监造

22、单位从事重要设备的现场监造工作, 电力设备用户监造按DL/T586 执行;1000kV 电气设备监造按 DL/T 1180 执行;超、特高压电力变压器(电抗器)设备监造按 DL/T 363 执行;1000kV 输电线路铁塔、导线、金具和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监造按 DL/T 1184 执行。 5.1.2.10 电网的建设和调试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5.1.2.11 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验收按 DL 5279 执行。 5.2 生产运行与指标 5.2.1 技术监督管理 5.2.1.1 电网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及其自身规模、能力、需求等状况,建立、保持和持续改进节能监督与管

23、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5.2.1.2 电网企业应建立节能技术监督网络,设立节能监督领导小组和节能监督管理岗位,节能技术监督网络文件中应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定期更新。节能监督管理岗位的技术人员负责组织对本企业节能(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节能分析报告,提出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节能监督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节能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资质。 5.2.1.3 电网企业应制定中长期节能规划和年度节能计划, 节能规划应在结合企业现状、 分析节能潜力、比选节能措施的基础上确定节能规划目标。 节能计划应将完成情况作为对企业和部门考核评价的内容,各级单位应在建设、技改、大修、营销专项计划中统筹

24、考虑节能项目,并为节能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 DL/T1052-2016 6 5.2.1.4 电网企业应有完整和规范的能耗数据记录,并按规定进行计算、统计各项指标,形成月度(附录A)、季度、年度报表。定期开展能耗分析工作,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编制能耗分析报告,并将节能措施予以落实。 5.2.1.5 电网企业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企业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中宜采用国家推广的重点节能低碳相关设备和技术。企业应积极研发新型节能技术、推广节能示范项目。 5.2.1.6 电网企业应建立全体员工参与的节能管理和节能机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开展指标竞赛等活动。对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技

25、术措施、改造项目、合理化建议或对节能技术有创新的单位和员工,根据节能效果给予奖励,对由于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造成资源、能源浪费的行为应予以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 5.2.1.7 电网企业应制定年度节能培训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节能宣传和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次节能培训活动,员工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和培训。 5.2.1.8 电网企业应宜委托具有监督能力的服务单位开展节能技术监督工作。 5.2.2 技术指标 5.2.2.1 统计线损率。统计线损率的计算方法按DL/T 686执行,各级电网企业对其所管辖(或调度)范围内的电网线损率进行统计、分析、管理和考核。 5.2.2.2 理论线损率。各级电网

26、企业对其所属输、变、配电设备根据设备参数、负荷潮流、特性计算线损率。负荷实测及理论线损计算应每年不少于一次。若电源布局、电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计算。 5.2.2.3 统计线损率变化。统计线损率变化指标按月度和年度确定报告期,以同比变化(当期线损与上一报告期线损的比值)作为监督依据,当0.95统计线损率同比变化1时,满足监督要求;当统计线损率同比变化0.95时,电网企业须报告说明情况;当统计线损率同比变化l时,电网企业应专门编写线损率超限报告,说明超限的原因,同时对引起线损率变化值超限的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计算影响值。 5.2.2.4 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关口电能表所在的发电企业、变电

27、站、开关站与换流站交流场的母线电量不平衡率应达到:220 kV及以上不大于 0.5%;10kV110kV不大于 1.0%。 5.2.2.5 分压线损率。35 kV及以上不超过同期值的 20%;10kV(20kV、6kV)及以下不超过同期值的 30%(线路出口抄表例日为月末日 24 点,专变、公变抄表例日应与售电量抄表例日相对应)。 5.2.2.6 分区线损率。市、县级供电企业月度线损率波动幅度应不超过同期值(或理论值)的 20%。 5.2.2.7 分元件线损率。 35kV及以上线路、 变压器损失率不超过1.0%; 市中心区、 市区、 城镇、 农村 10kV线损率 (含变损)分别不大于 2%、2

28、%、 3%、4%,线损率波动幅度不应超过同期值或计划指标的20%。 5.2.2.8 分台区线损率。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农村低压台区线损率应分别不大于 4%、6%、7%、9%,波动幅度不应超过同期值或计划指标的20%。 5.2.2.9 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率。当采用三相电流进行衡量时,三相电流不平衡率不应超过15%;当采用三相电量进行衡量时,其不平衡率不应超过15%。 5.2.2.10 变电站站用电。定期对变电站内部各用电设备所消耗的电能进行统计和分析。 5.2.2.11 变压器能效。电力变压器能效应符合GB 24790的规定;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应符合GB 20052的规定。 5.2.2.12

29、变压器损耗。 电力变压器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应符合GB/T 6451、 GB/T 10228、 GB 25082、 JB/T 2426的规定; 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应符合GB 20052、 GB/T 25438、 GB/T 25289、 JB/T 10317的规定。 DL/T1052 7 5.2.2.13 变压器经济运行。变压器经济运行的判别与评价符合 GB/T 13462 的规定。 5.2.2.14 节能金具。各类电力金具应经过检测并具有合格的检测报告,电力金具能耗测试与节能技术评价要求应符合 DL/T 1288 的规定。 5.3 电能计量 5.3.1 电能计量管理 5.3.1.1

30、市级及以上电网企业应设立电能计量监督机构,负责本区域内电能计量管理工作。各监督机构应建立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和职责,设置电能计量专(兼)职监督人员。 5.3.1.2 省级及以上电网企业应设立电能计量技术机构。开展本区域内的电能计量技术监督、技术咨询和有关计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工作(含现场检验);负责对本区域发、供电企业计量检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开展电能计量技术研究、技术改进与新技术推广等。 5.3.2 电能计量装置 5.3.2.1 各级电网企业应配置相应的电能计量系统,计量系统应是系统完整、技术成熟、功能完善、数据准确、性能可靠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5.3.2.2 关口计量点的设置、计量装置的配置以及功

31、能和技术要求等应符合DL/T 5202的要求。 5.3.2.3 电能计量装置的分类、技术要求、配置原则、准确度等级、运行管理、计量检定与修理等按DL/T448执行。 5.3.2.4 电网企业应对投运的电能计量装置建立档案, 包括计量器具的规格型号、 精度等级、 生产厂家、安装日期、安装地点、轮换时间、改造情况、检验合格证书等,也包括、类电能计量装置的原理接线图和工程竣工图等。 5.4 节能技术措施 5.4.1 电网运行 5.4.1.1 线损率指标实施分级管理,电网企业应制定年度线损率指标并分解下达。线损率应实行分压、分区、分线、分台变管理,并对统计线损率和理论线损率进行分析对比,查找问题,制订

32、降损措施。 5.4.1.2 各级电网企业应做好线路经济运行方式的合理配置与负载经济调整,依据 GB/T 13462 做好变压器经济运行方式的合理配置与负载经济调整,做好线路、变压器的经济管理与评价。 5.4.1.3 电网企业应制定年度节能降损的技术措施并纳入大修、技改、科技等工程项目安排实施。 5.4.1.4 严格抄表制度,强化例日管理。供电量方面,购外网电量、购发电企业电量严格执行月末日 24 时抄表;售电量方面,抄表例日应予固定,不得随意变更,不断提高售电量月末抄见电量比重,尽量减小供售电量统计不同期对线损的影响。 5.4.1.5 制定营业管理岗位责任制,防止违章用电和窃电,开展用电检查,

33、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管理线损。 5.4.1.6 调度部门应根据电网负荷潮流变化及设备技术状况,综合考虑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优化调度运行方式,及时投切无功补偿设备和调整发电机运行功率。 5.4.1.7 加强对用户无功电力的管理,提高用户无功补偿设备的补偿效果。 5.4.2 维护、检修与改造 5.4.2.1 加强输配电网及设备的经济运行和维护。配电网及农村电网改造中,宜简化电压等级,缩短供电半径,采用节能型导线。 5.4.2.2 采用 S11 及以上型或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等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对老旧变压器进行更新改造。 5.4.2.3 根据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应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设备,实施分散就地补偿与变电

34、站集中补偿相DL/T1052-2016 8 结合,电网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满足降损和调压的需要。当受端系统存在电压稳定问题时,宜在受端系统的枢纽变电站配置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5.4.2.4 电网企业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保存相关记录。 计量装置的装设地点、 计量方式和精确度等应经过计量管理部门技术审查和验收认证,并应充分考虑线损管理分压、分线、分台区统计分析管理的需要。通过改造计量系统,保证电能计量数据准确、完整、可靠、及时。 5.4.2.5 各级电网企业应安排专项节能资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

35、设备和新材料,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输、变、配电设备和系统的能源消耗。 5.4.2.6 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运后应开展后评价,后评价中应有效能评价内容。 5.5 节能技术检测 5.5.1 变压器 输变电工程交接验收时,变压器制造厂应提供变压器空载电流和空载损耗、短路阻抗和负载损耗等项目的测试报告。 5.5.2 电能表和互感器 关口电能表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现场检验;电磁式电流、电压测量用互感器检定周期不得超过 10 年,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检定周期不得超过 4 年;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应每两年测试一次。 5.5.3 电力金具 各类电力金具能耗应经过试样检测,并具有合格的检测报告。 5.6 节能技术

36、资料 5.6.1 体系文件 节能技术监督体系文件。应包含节能监督管理方针、节能目标、管理职责、实施方案及三级节能监督网络图等内容。 5.6.2 管理制度和规程 电网企业应及时修订本企业的节能技术管理制度和规程。可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节能技术监督制度; b)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c) 指标统计与电网经济运行制度; d) 设备维护与检修制度; e) 技术改造管理制度; f) 节能检测管理制度; g) 线损与节能分析管理制度; h) 变压器经济运行管理制度; i) 电压和无功管理制度; j) 配电变压器低压三相负荷率测试与调整管理制度; k) 非生产用能管理办法; l) 档案管理制度; m

37、) 其他管理制度。 DL/T1052 9 5.6.3 考核实施细则 节能技术监督考核实施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运行指标考核实施细则; b) 设备维护考核实施细则; c) 设备检修考核实施细则; d) 其他需要制定的考核实施细则。 5.6.4 标准和法规 国家、行业、地方及上级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应对标准进行及时更新,重要法规和标准应采用印刷版。 5.6.5 报表和总结 节能技术监督会议记录,月度节能技术监督数据报表和经济指标分析,季度、半年和年度节能技术监督总结报告。 5.6.6 设备档案 与节能有关的设备档案,主要包括: a) 输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b) 变电站设计技术

38、规范; c) 运行、检修技术规程; d) 运行参数的原始记录; e) 设备维护记录; f) 设备检修记录; g) 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及设备说明书; h) 所辖各电压等级电网接线图以及线路、变压器、补偿装置等设备参数; i) 分压及分行业售电量明细; j) 专线与专变用户资料; k) 配网公用线路线损档案; l) 线损分区、分压、分元件、分台区统计报表; m) 理论线损计算分析报告; n) 降损规划和年度降损措施计划; o) 节能分析总结及节能工作会议记录; p) 月度、季度、年度节能报表; q) 设备的性能试验报告。 6 发电企业节能技术监督 6.1 规划、设计和建设 6.1.1

39、 规划阶段 6.1.1.1 以安全、绿色、集约、高效为基本原则,按煤电机组准入标准、用电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发电项目。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原则上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缺水地区建设空冷机组。火电建设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及其他新能源发展相匹配。 6.1.1.2 坚持“以热定电”的原则,科学制定热电联产规划。在符合条件的大中城市,适度建设大型热电DL/T1052-2016 10 机组,鼓励建设背压式机组;在中小型城市和热负荷集中的工业园区,优先建设背压式热电机组;鼓励发展热电冷多联供。 6.1.1.3 淘汰落后产能及不符合国家政策的火电机组,具备条件的地区宜通过建设背压式热电机组

40、、高效清洁大型热电机组等方式,替代对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 6.1.2 设计阶段 6.1.2.1 新建项目应有节能评估文件及其审查意见、节能登记表及其登记备案意见,作为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6.1.2.2 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节能篇章,内容应做到指标先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不应使用已公布淘汰的耗能产品和工艺。 6.1.2.3 项目设计方案应开展节能经济技术对比,在系统优化、设备选型、工艺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节煤、节电、节油、节水等各项措施,确定先进合理的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案,发电企业在确定设计方案过程中,应使影响能耗、能效的指标或参数达到科学、合理和可控。

41、 6.1.2.4 应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优化设计,使用成熟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宜采用国家推广的重点节能低碳相关设备和技术。辅助设备容量应与主机配套,应选择符合能效限值的设备。 6.1.2.5 设备选型应经过充分调研,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应与同容量、同参数、同类型设备对比,根据已投运设备的实践经验,采用节能型、节水型、可靠性能高的设备,宜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设备。 6.1.2.6 新建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准入值应符合 GB 21258 或国家的最新规定。 6.1.2.7 用于发电的煤矸石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不低于 5020kJ/kg。 以煤矸石为主要燃料的入炉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不

42、高于 14640kJ/kg。 6.1.2.8 热电联产电厂热力产品应符合 DL/T 891 的规定,热电联产机组的热效率和热电比应符合下列指标: a) 常规热电机组总热效率年平均应大于45%; b) 单机容量 50MW 以下的常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 100%; c) 单机容量 50MW 至 200MW 以下的常规热电机组,其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 50%; d) 单机容量 200MW 及以上抽汽凝汽两用供热机组,在采暖期热电比应大于 50%; e)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机组总热效率年平均应大于 55%; f) 各容量等级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机组的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 30%。 6.1

43、.2.9 火力发电按单位装机容量核定取水量,单位装机取水量计算方法和取水量定额指标符合 GB/T 18916.1 的规定。在 GB/T 28284 所示的全国地级行政区水资源分区情况表中属于缺水地区及干旱指数大于 1.5 的缺水地区宜采用空冷机组。鼓励火力发电企业使用再生水。 6.1.3 制造和建设阶段 6.1.3.1 在设备制造过程中, 发电企业可自行或委托设备监理单位根据供货合同, 按照 DL/T586 等有关技术标准对设备制造过程的质量实施监督,见证合同产品与合同的符合性,保证设备制造质量。 6.1.3.2 重要设备到厂后,应按照订货合同和相关标准进行验收,形成验收记录,并及时收集与设备

44、性能参数有关的技术资料。 设备验收后, 安装前, 应按照设备技术文件和 DL/T855 的要求做好保管工作。 6.1.3.3 电力建设施工应由具有相应施工能力资格的单位承担,按国家和行业规程进行施工,按 DL/T 5210 进行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 6.1.3.4 在设计和安装过程中,应配齐生产和非生产所需的煤(气)、油、水、汽、热等能源计量表计,满足商务结算、设备效率检测、指标统计和运行监测的需要。 6.1.3.5 机组在设计和安装阶段宜确定性能试验单位, 性能试验单位会同设计、 制造、 建设和业主单位,DL/T1052 11 根据试验标准布置试验测点,确定测点位置、测点型式、尺寸规格、安装

45、工艺并落实安装单位。试验测点应满足 DL 5277、DL/T 5437 规定的性能试验项目的要求,以及满足其他约定的试验项目的要求。 6.1.3.6 机组调试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调试资质的单位承担,火电项目按 DL/T 5294 进行调试,按 DL/T 5295 进行调试质量验收及评价。 6.1.3.7 机组建设期间,发电企业宜委托具有资质能力的单位协助开展建设期间的节能技术监督工作。 6.1.3.8 机组在考核期内,应按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验收相关规程中规定的性能、技术经济指标确定考核项目, 按国家标准或发电企业与制造厂商定的标准进行热力性能试验和技术经济指标考核验收。 6.1.3.9 发电企

46、业在考核期内应完成以下节能试验项目: a)燃煤发电机组 1) 锅炉热效率试验; 2) 锅炉最大出力试验; 3) 锅炉额定出力试验; 4) 锅炉不投油最低稳燃出力试验; 5) 制粉系统出力试验; 6) 磨煤机单耗试验; 7) 空气预热器漏风率试验; 8) 汽轮机最大出力试验; 9) 汽轮机额定出力试验; 10) 热耗率试验; 11) 机组供电煤耗试验; 12) 机组厂用电率测试; 13) 机组散热测试; 14) 其他与能耗相关的性能试验。 b)燃气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 1) 热效率试验; 2) 最大出力试验; 3) 额定出力试验; 4) 热耗试验; 5) 供电气耗试验; 6) 其他与能

47、耗相关的性能试验。 6.1.3.10 应按DL 5277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关节能部分的程序合规性、 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机组投产后的工程质量,采取量化指标比照和综合检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符合性验收。 6.1.3.11 建设项目应根据DL/T 241进行文件的收集及档案整理。 6.2 生产运行与指标 6.2.1 技术监督管理 6.2.1.1 发电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结合自身规模、能力、需求等状况,依据 DL/T1320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节能监督与能源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 6.2.1.2 发电企业应建立节能监督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生产领导担任,成员由各主管部

48、门的负责人组成。应建立节能技术监督三级网络,成员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节能技术监督网络文件中应明确各DL/T1052-2016 12 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根据需要及时更新。 6.2.1.3 节能监督管理人员应了解国家和上级有关方针、政策,负责制定本企业节能管理制度、规定;应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实际经验以及管理能力;负责组织对本企业节能和用能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组织编写节能分析报告,提出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节能监督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必要的节能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能力资质。 6.2.1.4 发电企业参照 GB/T 25329 制定年度节能计划和中长期节能规划,节能计划和规划应在结合企业现状、分

49、析节能潜力、比选节能措施的基础上确定,将节能目标分解到各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和责任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6.2.1.5 发电企业参照 DL/T 1333 制定本企业的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实施细则,每年应组织对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进行有效性、准确性评估,修订不符合项,经归口职能部门领导审核,主管生产领导审批后发布实施。 6.2.1.6 发电企业应完整、 规范记录各项重要参数, 并按规定统计、 计算各项指标, 形成月度 (附录B) 、季度、年度报表。每月召开一次节能分析会,对指标完成情况、设备健康状况、运行方式合理性等进行分析,通过环比与同比分析各项参数和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同类

50、型设备先进水平对标,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和节能潜力,编制能耗分析报告,落实节能措施。 6.2.1.7 发电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用能实际情况,依据能量平衡测试数据和统计数据,按 GB/T 28751、GB/T 28749 编制和绘制企业能量平衡表和企业能量平衡网络图。 6.2.1.8 发电企业应按照能源计量管理的相关规定, 对建设期间安装不全或需要增加的计量器具配备齐全,满足运行监测、指标统计、设备效率检测及商务结算的要求。 6.2.1.9 发电企业应定期开展对用能设备的效率监测和测试。企业宜配备节能试验人员,开展常规项目的定期检测和分析,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试验资质和能力的专业机构承担检验、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电力工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