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岁的时候被邀请到大主教堂演奏他自己谱写的钢琴曲,他被要求蒙上眼睛弹奏,然而这丝毫不能为难住他。那如同行云流水般的天籁之音让所有围观的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六岁的孩童之手。自那时起,莫扎特便震撼了整个维也纳,整个德国,甚至整个欧洲。莫扎特被惊为天人。 剥去莫扎特所赋予的一些光环,细细品味,发现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演员的演技,都特别的出彩,就连电影中的画面、建筑、服饰等都设计的别出心裁,尤其是电影中的音乐,更是影片中最闪光的一笔,很好的切合了电影的主题,配合了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古典音乐更是令观众几乎成为了听众,仿佛不是在欣赏一部电影,而是在享受一部精彩的MTV,享受一出视听盛宴。 以音乐
2、和生平连接在一起,随着影片的行进,魔笛、费加罗婚礼、唐乔万尼等名曲名段纷纷萦绕于耳畔,可以说,在这部莫扎特传中,音乐具有起转承合的作用,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音乐,人们认识了形象更为饱满的莫扎特,既才华横溢又“肆意妄为”,籍由音乐,凸显了宫廷乐师萨列里对莫扎特旷世才华的嫉恨以发自内心的及欣赏,凭借音乐,更是预示了莫扎特的不幸命运,他因音乐天才而声名鹊起,也因这份才能而持才自傲、遭人算计,并最终死于安魂曲的创作中。在这部电影里面,大量莫扎特音乐的运用,突出了莫扎特的音乐天才,同时,音画的有效结合,更有助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全新的莫扎特,画内乐与画外乐的交替使用使影片配乐的一大亮
3、点,在大量的莫扎特的音乐中,我们逐渐净化着自己的心灵。 电影开始的画面给人惊慌紧张的感觉,开场的音乐应和着电影的急促的节奏,交响乐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感受到剧情的发展,音乐随着紧张的画面,带给人许多焦躁和不安,也映照出萨列里悲剧般的命运,音乐伴随着冬夜中的雪花慢慢飘落,我们听到了萨列里凄惨的忏悔声,在音乐的结尾处这声音显得尤其得震人心弦。 莫扎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背景的音乐非常的轻快活泼,毫无疑问,莫扎特的出场是轻松的,在皇宫里肆无忌惮的玩耍,加以明朗曼妙的音乐,似乎不符合皇宫庄严的主色调,音乐映衬下的莫扎特,展露出来的就是一种不羁的本色,这段音乐很是符合莫扎特的性格,同时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
4、发展做出了铺垫。 不可否认,片中的萨列里嫉妒莫扎特的才华,但是,也只有他最懂得莫扎特的音乐,是莫扎特的真正知音,当费加罗婚礼中那曲宛如获得救赎般的美妙音符溢出时,当皇帝和其他人因听了太久的音乐和太多的音符而感到疲劳时,萨列里却听出了曲中所蕴含着的美好深意,并为之感佩着。一方面是嫉恨,一方面是崇拜,一边利用权势阻止莫扎特新歌剧的上演场次,一边又每每去剧院聆听所有莫扎特的作品,这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不干不平不忿中焦虑度日,机关算尽、偶像离世后,他也走向了覆灭之路。影片中还运用了一段我们非常熟悉的旋律,莫扎特的新作的歌剧作品,萨列里为之疯狂了,“我听到了真正充满宽恕的音乐在整个剧院里响起,让每个人都能理
5、解救赎。”萨列里的这句话,是对莫扎特的这段音乐得最好的一个诠释,莫扎特的作品是上帝的作品,“是上帝通过这小子向全世界歌唱”,尽管心里充满了嫉妒,但间接赞颂他的音乐是“完美的音乐”,通过这部歌剧,我们又可以看出萨列里跟莫扎特的差距,援引萨列里的话说:“每个音符都让我的挫折更佳深刻。”而且莫扎特用歌剧的方式,挑战了传统,击败了所有古板的宫廷乐师。 片中的莫扎特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样完美,他走下了被美化的圣坛,走出了扁平的画框,被塑造得更为真实更为立体,在该片中。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永远带有单纯的孩子气,总是喜怒形于色,永远敛不住夸张的表情,笑声十分神经质,令初听者惊诧。他自信他的音乐是最完美的,听不得
6、任何反对意见,在化妆舞会上,他会为低俗的事儿兴奋不已,也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肆意嘲弄那些天分不足的人,同时,他天真地以表面看本质,至生命的最终时刻,他还以萨列里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一个音乐上的巨人,情商上的婴儿,或许这便是造物主的均衡法则吧!影片的最后,是用莫扎特最经典的安魂曲串连起来的,导演如此运用,用意也是非常明确的。莫扎特躺在床上,唱着自己的安魂曲,由萨列里来记录,是否有些英雄相惜的感觉呢?音乐急促处,莫扎特的妻子坐着马车连夜赶回家,那种焦急与紧张与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画结合体现得非常好,可以说,最后的长段安魂曲是整部电影的音乐高潮,一改前部分明朗轻快的莫扎特式的音乐风格,音乐变得阴暗低沉起来,莫扎特的生命也在这种低沉的音乐中,逐渐耗尽他去世前的种种心态,也在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那种悲凉让每一个性情中人听了都为他感到惋惜,悲情的莫扎特,无奈的莫扎特,都化身在安魂曲里,奏出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天才连同他的裹尸布被抛进了专门处理传染病死人的大坑里,矮小的莫扎特在尸体堆里显得越发瘦小,接着石灰粉扬起,洒在裹尸布上天才就这样走完了世间之旅。莫扎特,为音乐而生,为音乐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