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类型一、体现类; 二、为什么(原因)类;意义类. 三、措施类; 四、如何认识、分析材料中的某一现象;五、 启示类; 六、如何认识 如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措施; 七、关系型题目; 八、图表题; 九、辨析题; (另一种分类方法:一是 “是什么”;二是 “为什么”;三是 “怎么办” ; 四是 “如何认识” 即前三者的综合)答题技巧 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即体现类;这种题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或文化生活的某
2、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回答该类型的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系材料。(08全国卷一38题第(3)问: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属于是什么类) 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理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
3、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材料)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材料) 2、要求回答“为什么要?”的题目的解题技巧(【题型特点】在原因(理由)型主观题中即意义类和原因类,原因(理由)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某种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试题中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 “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意义、作用、原因、依据等常以以下设问出现:为什么要做某事?分析的合理性(或正确性)。论述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4、在生活与哲学中经常是指定某一具体原理或者是指定答题范围,要求分析某一事件的哲学依据。意义类和原因类【题型特点】意义型材料题要求考生认识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某些重要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并加以分析、归纳的试题。这类题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并用“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或“意义”等词语连接。【解题对策】(1)明确答案来源: 问题信息 材料信息(所列问题、危害、意义、措施等)、善抓材料关键词 关键句子 课本中的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 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热点词汇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比如,分
5、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便可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3)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或相反的顺序也可。如回答我国重视产品质量的意义,就需要从消费者、企业、国家等角度去谈,体现由小到大原则(4)按行为主体这一线索组织答案: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常见的主体有: 经济意义:国家 企业、消费者(个体) 政治意义:国家 政党 公民 文化意义:国家 文化从业者 个人按行为主体组织意义如:个体: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
6、人民生活等。企业:答案的关键词有: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5) 从主体与客体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角度来回答。如必要性分析,包括事物的必然性分析和重要性分析。必然性一般以“依据的形式出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依据;重要性一般以“意义”的形式出现,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6) 要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主观和客观,内部和外部,自然和社
7、会等)展开分析。(7) 从事物的危害性分析。(8) 原因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9) 意义包括课本意义和材料意义(10) 为什么类其答案连接词一般为“由决定的”、“符合的要求、“原因在于、“有利于”等。如: (08全国卷一39题第(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答(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必要性客观现实)(2)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必要性现实需要)(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8、。(重要性作用意义)(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措施类怎么办类【题型特点】措施型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么实现”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需要考生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这类试题大都属于开放性的试题,要求提出的办法或采取的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解答时,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准确运用教材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即明确是经济建议,还是政治或哲学建议等;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
9、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三是思考问题所指向的时代大背景,从而可以调动一些时政知识、国家最新大政方针知识。四从设问中去找即建议指向的限定,即明确围绕着什么具体问题提建议。五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抓住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如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4、如何认识、分析材料中的某一现象(1)解题思路是什么 为什么评价利弊 怎样做注意:
10、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题:H企业利用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有选择地兼并某些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目前,H企业已经在湖北、广东、贵州等地建立起控股公司,-产品涉及到家电、信息、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真正收到了“l+l2”的经济效果。根据材料如何分析H企业“1+12”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注意:“如何分析“1+12”体现的道理”不同于“材料体现了1+12道理”参考答案是什么:“1+1”是指企业兼并,“1+12”是指兼并后的企业比原先两个独立企业的经济效益要高。为什么: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
11、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怎么做:“1+12”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启示我们:企业经营成功首先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5、启示类(启示类怎么办措施类)【题型特点】一般是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漫画、哲理小故事、名言警句等“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答题思路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6、 如何认识 如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措施 侧重角度 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理由7、关系型题目(1)AB是否一致(
12、是否矛盾) 答题线索:A是什么B是什么AB关系(此处展开区别或联系视结论而定)(2)A对B的作用 答题线索: 根据A或者B的基础知识层次组织答案要点(3)A与B是什么关系 答题线索:可套用课本知识中的典型关系如:对立统一关系答题结构是: 对立统一的,表现为:a联系(统一性):b区别(对立性):8、图表题【题型特点】图表题可分为图式和表格式两种。试题一般由提示语、表格材料、表脚注、解答要求和设问五部分组成,(1)解题思路a三看:表头 表项(所有表项) 注释的信息要全面(一分为二)把握。b两比:纵比,横比,寻找区别、变化、联系。c从现象到本质。(微观宏观)d特殊年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19
13、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e 图表的类型:表格;坐标图;饼状图;柱状图;微笑曲线等f微笑曲线图需注意分界点(顶点)两边的变化或差异g如果有多个表,一定要说明这几个表之间的联系h图表题的常见设问方式:上述图表反映出什么经济信息?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怎样解决图表反映的问题(即措施:针对信息对症下药)解题模式例如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题:表(图)说明了,+时间+表头+表格(横向、纵向比较)+注释+这说明(点本质)9、辨析题【题型特点】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辨是指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的分析说明。2009年高考又出现了辨析的新形式,类似正、反方观点的辩论,都有道理。任选
14、角度,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也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辨析题分类(1)正误混合型 它的解题关键是:分清观点的正误部分,并且能分别说明理由。注意:观点正确或合理的也必须说明其正确或合理的理由是什么,观点错误或不合理,则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或不合理的原因,而且还要提出与之相对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2)条件补充型 这类辨析题通常由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前提是结论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命题通常认为,结论要成立必须要有这个前提,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命题存在的问题是,存在条件的残缺,没有看到结论要成立还需其他条件。这类辨析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肯定命题的正确性,并简要说明理由。第二步:补充其他
15、因素和条件。第三步:作出结论。 (3)单向判断型 这种辨析题的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它的解题方法是:指出观点的正确或错误之处。说明理由和原因。作出结论或提出正确的观点。解答思路、模式(1)指出合理之处+原因(2)指出不足+原因+应该怎样做(3)总括(4)对题干观点进行评价总结高考非选择题答题: 非选择题需共同注意的几个事项1.强调审题,审好设问,明确基础知识限定范围,明确属于那种类型的主观试题。 2.审材料: 中心思想层次段落大意关键句子关键词(宏观-微观)3.突出主体分析法,善于把握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等:经济常识 国家企业消费者;政治常识 国家党公民 文化生活 国家文化
16、从业者个人 哲学常识 世界观方法论分析材料 4.要点出处:“四位一体”:问题材料课本热点词汇5.每个要点共同的步骤: 原理 分析材料(演绎推理:共性-个性)6.强调答案,先准, 后全(具体题目具体分析,反对盲目机械照搬)7.一题多问的题目要注意不同设问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启发。8.语言要规范、到位,说出 关键词 得分点;字迹要清晰;层次要清楚9.注意根据设问和材料指向多角度分析问题,避免单向思维。(跨课、跨单元)10.平心静气,充满自信最后注意:最近几年高考新题不断,越来越灵活,希望同学们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答题方法,切莫生搬硬套,留下遗憾。记住:自己总结的方法最有用。掌握常见的辩证思维
17、的方法(1 )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具体分析、判断来归纳出其包含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 现象看本质。(2)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景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例如: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回答此问首先要从材料中归纳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再主要运用演
18、绎法答题,最后归纳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主体参与法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参与的主体,然后联系教材有关的知识。具体而言,经济常识方面可以从不同的主体:政府(国家、社会)、企业(生产者、经营者)、产业(劳动者)、消费者等角度回答,不过一定要根据材料的暗示或设问的限制进行筛选。讲到政府无非就要涉及“两个手段”或者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和法律法规、政策;讲到企业就从企业改革、经济效益、企业的形象信誉、科技、管理、经营者素质【区分生产领域(主要是厂长经理等)和流通(销售者)两个领域】等;讲产业无外乎讲产业
19、结构调整、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合同)、劳动者自身的素质问题;讲消费者一般离不开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和维权意识(运用法律武器) 哲学常识角度,可以遵循这样的套路:原理和方法论(一般是原理名称或精简的内容,和相应的方法论),加上一句联系材料的分析(简明扼要)。值得注意的是,哲学角度对这种类型题目设问,一般是表现为“的哲学启示”的形式。 政治常识角度,根据材料提示或设问的限制性,无非是从“国家(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能,坚持相应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坚持中共的领导或加强自身建设,贯彻党的指导思想(最新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协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坚持我国的政治制度(人大、多党合作、
20、民族区域自治);涉外的要立足国家利益、提高综合国力,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等内容中找出合适的组织答案。据广东省统计部门调查,2005年全省紧缺民工100万人。产生“民工紧”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民企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诚信严重缺乏,不能善待打工者。二是地方政府只注意为外商、为企业考虑“投资环境”,却忽视了保护外来工的合法权益。 (1)广东“民工紧”的经济学启示是什么?(6分) 答: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企业经营者要遵纪守法,诚实信用;政府应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运用有关知识谈谈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应该怎么办?(4分) 答: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
21、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依法治国原则 思维点拨: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设问,答案分别针对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的市场主体做出具体要求;题限定从政府角度出发用国家职能和活动原则回答。 小结:紧密联系材料,针对不同行为主体,多角度地展开,回归课本,用词简练,具体落实。 问答题答题注意要点:(一)把握答题的基本步骤主观性试题一般由情景、设问、立意三个要素组成。情景,即试题材料;设问,是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一般由几问组成;立意,即考查考生运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立意隐于题中,它是通过设置的情景和巧妙的设问结合来显现的。因此,做好主观性试题应通过分析题目提供的情景、设置的问题来把握命题人的意图。第一步,
22、提取有效信息慎审题。先读设问,一要研究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二是要明确每个设问对知识运用的限定。三要分清每一设问要求运用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四要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再读材料,带着问题把材料读明白、分析透,这样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步,精心布局慎答题。首先,要根据有效信息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和热点内容从头脑中提炼出来,根据题目的材料和设问的指向,决定答题内容的取舍。其次,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并认真对照材料和设问,检查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否联系了相关问题,是否全面和层次清楚等。最后,要恰当地使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术语,紧扣题意回答问题,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
23、准确、言简意赅。可以概括为“研究设问明关系,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分层次,活用归纳与演绎;根据设问找原理,理论联系实际要对齐,列出提纲再对照,语言规范有条理。”(二)、提高思维品质,优化思维过程和方法(1)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等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如2003年文综考试第41题的第(1)题第问:“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解答此题要抓住设
24、问中的关键词“辨证的观点”。(2) 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 运用概念、判断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学生答题时,往往盲目堆砌知识点,所答内容与设问之间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不贴切 ,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处理材料、整合知识、加工信息。因此,要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好归纳法、演绎法,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1 )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具体分析、判断来归纳出其包含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
25、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 现象看本质。如2003年高考政治第38题:在古代社会,自然界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认为自然界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正严重威胁者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 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问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通过对材料的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2)演绎法是运用
26、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景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如上例中的第二问: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回答此问首先要从材料中归纳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再主要运用演绎法答题,最后归纳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规律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主体参与法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参与的主体,然后联系教材有关的知识。 (三)在训练中提高基本技能 一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按照上述基本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审题。如做表格题,就要做到“三看三比一提炼”。三看是看“表题(标题)、表内和注释”,三比是“横比、纵比、综合比”一提炼是指“透过现象提炼本质”。通过实际运用,达到熟能生巧。二是在复习的中后期要选取近几年的高考题为典型例题,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答题方法和技能,对照参考答案找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驾轻就熟。三是学会经常性的审自己的答案,找出存在的不足,学会给自己的答案挑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