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2758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DB37∕T 4336—2021 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山东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07.060 CCS D 14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3362021 37 12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hydrogeological survey(1250 000) 2021 - 03 - 11 发布 2021 - 04 - 11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3362021 I 目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目的任务 . 2 4.1 调查内容 . 2 4.2 调查原则 . 2 4.3 基本要求 . 3 4.4 5 调查区

2、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 3 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 3 5.1 工作量定额 . 3 5.2 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 4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 . 4 6.1 设计书内容 . 5 6.2 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 5 6.3 7 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 5 资料搜集 . 5 7.1 基本调查 . 6 7.2 水文地质调查 . 7 7.3 不同地区水文地质调查 . 9 7.4 水文地质物探 . 12 7.5 水文地质钻探 . 13 7.6 抽水试验 . 15 7.7 渗水试验 . 16 7.8 动态监测 . 17 7.9 地下水水位统测 . 17 7.10 水化学分析 . 17 7.

3、11 8 野外验收 . 19 依据 . 19 8.1 具备的条件 . 19 8.2 提供的资料 . 19 8.3 9 地下水资源评价 . 19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 19 9.1 地下水补给资源评价 . 19 9.2 地下水水质评价 . 22 9.3 地下水污染评价 . 22 9.4 10 成果编制与验收 . 23 DB37/T 43362021 II 通用要求 . 23 10.1 成果主要内容 . 23 10.2 成果验收 . 23 10.3 资料归档 . 24 10.4 附录 A(规范性) 设计编写提纲 . 25 附录 B(规范性) 报告编写提纲 . 27 附录 C(规范性) 1250

4、000 水文地质调查表 . 28 DB37/T 43362021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自然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尚宇宁、李常锁、彭玉明、韩景敏

5、、康凤新、张海林、林广奇、秦品瑞、刘洪华、王庆兵、卫政润、赵季初、张中祥、孙斌、游其军、陈奂良、徐聪聪、刘春伟。 DB37/T 43362021 1 12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山东省1250 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 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审、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成果编制与验收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1250 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

6、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15218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 0148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88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HJ 493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DD 200401 1250 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文地质边界 hydrogeologic

7、 boundary 不同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地带。 3.2 水文地质调查 hydrogeologic survey 为调查地下水类型、埋藏、分布、形成条件、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水文地质工作。 3.3 水文地质条件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 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3.4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unit 具有统一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 DB37/T 43362021 2 3.5 水文地质点 inve

8、stigation point for hydrogeology 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3.6 地下水资源 groundwater resources 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其质与量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的地下水。 3.7 地下水补给资源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中不造成水质污染的水量。 3.8 地下水开采资源 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单位时间内从含水层或取水地段中能

9、够取得的水量。 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仍然具有扩大开采的前景及部分剩余开采资源量。 4 总则 目的任务 4.1 4.1.1 目的是分析水文地质条件演变规律,划定水文地质单元及边界,进行水文地质分区。并为水文地质学科的研究、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4.1.2 基本任务如下: a)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含水层分布、地下水类型、埋藏规律、补给条件、水质、水量等)及其他变化特征; b)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

10、影响因素; c) 大致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d)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种类、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以及形成条件、产生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初步评价地下水的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 e) 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调查内容 4.2 含水层与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地下水系统边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化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多年动态特征、地下水开发利用、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等。 调查原则 4.3 4.3.1 以地下水

11、系统等现代地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等技术方法,采用资料收集、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取样测试、地下水动态监测、综合研究等手段开展工作。 4.3.2 在调查工作规划部署、项目立项、设计编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全过程中,贯彻生态环境保DB37/T 43362021 3 护优先理念,最大限度地减轻调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3 要充分收集气象、水文、土地利用、地质、水文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等有关资料, 进行综合研究和再开发利用, 始终贯彻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相结合的

12、原则。 4.3.4 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 径流、 排泄条件为重点, 加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生态与环境功能评价,提出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方案。 为便于应用, 将区域水资源量按行政区分配到县 (市、 区) 。 4.3.5 应以 12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 4.3.6 重视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二次开发,注重调查与编图、监测、研究相结合。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 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和研究程度, 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综合确定。 4.3.7 对已有水文地质资料较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编测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工作,补

13、充相应的工作量。 4.3.8 其他原则应按 DD 200401 要求执行。 基本要求 4.4 4.4.1 以 1250 000 标准图幅为基本调查单元,应结合已有成果进行修编为主,一个标准图幅的工作周期以 2 年为宜。 4.4.2 调查控制深度应达到目前幅内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层组底板。 4.4.3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应以含水岩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岩性、地层年代和水文地质特征,宜划分到段或组。 4.4.4 野外调查宜采用 1100 000 地形图为工作底图。 工作程序宜按资料收集、 野外踏勘、 设计编审、野外工作、野外验收、综合研究、图件编制、报告编审、资料汇交等步骤执行。 4.4.5 按照标准图幅

14、提交水文地质图、报告。 5 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 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5.1 按照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将调查区分为三类(见表1)。 表1 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表 工作量定额 5.2 设计确定具体工作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 1250 000 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 2 执行; 简单地区(类) 中等地区(类) 复杂地区(类) 地形平缓、地貌类型单一,地层及地质构造简单,地下水系统结构简单,含水层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给、 径流和排泄条件简单,水质类型单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 不存在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形起伏、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

15、变化明显。地下水系统结构较复杂, 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地下水形成条件、水动力特征、水化学规律较复杂, 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存在较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 地形破碎、沟谷切深大、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及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系统结构复杂,含水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动力特征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DB37/T 43362021 4 表2 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定额表 b) 技术定额工作量包括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凡是能够满足本次调查要求的,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均应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 c) 天

16、然水点分布较少地区,应部分依靠人工揭露;平原井灌地区,水点要适当增加;具有水量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 20 %30 %; d) 岩土样、同位素样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e) 已进行过 120 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 %50 %; f) 常规水质分析指简分析和全分析。每百平方千米采集 93 项样品 1 件(具体项目要求按 GB/T 14848)。 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 6.1 6.1.1 一般要求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要求, 充分收集和研究调查区有关资料, 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了解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17、、以往研究程度,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调查任务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达到工作布置合理,技术方法得当,经费预算正确,组织管理、质量保证和绩效考核措施有效可行。 6.1.2 内容要求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完整,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经费预算合理,附图、附表齐全。 6.1.3 跨年度项目设计书要求 跨年度项目编制设计书应明确总体时间安排和各年度工作量。 专题研究和专项工作, 应单独编制单项工作设计书,作为总体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附件。 地 区 类 别 观测路线 (千米) 观测点 (个)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 水文地质钻孔 (个) 常规水质分析 (件) 平原地区 简单地区 1040 520 406

18、0 0.10.5 12 中等地区 2050 1030 5070 0.20.7 25 复杂地区 3060 2050 6080 0.31 510 山地丘陵区 简单地区 2030 2035 4060 0.21 13 中等地区 3050 1540 4565 0.31.5 25 复杂地区 4060 2550 5070 0.52.0 36 岩溶地区 简单地区 4080 3050 4060 01 15 中等地区 5090 3560 5070 0.53 210 复杂地区 60100 4570 6080 13.5 315 滨海地区 滨海平原 2040 2050 3050 0.21 13 丘陵台地 2550 35

19、60 3555 0.51.5 24 岛 屿 3060 4070 4060 不定 35 DB37/T 43362021 5 6.1.4 主要依据 编制设计书主要依据有: a) 项目任务书; b)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研究程度; c) 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 6.1.5 设计书编制程序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收集有关资料,现场踏勘和组织编写的程序进行。 设计书内容 6.2 6.2.1 主要内容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工作部署,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预期成果,附件等部分。设计编写提纲应符合附录

20、A的规定。 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 附图与附件有: a) 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可做设计插图); b) 区域水文地质依据图(附剖面图); c) 工作部署图; d) 典型水文地质勘探孔设计图; 其它附件(包括单项工作设计书)。 设计书审批与变更 6.3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设计书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设计书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实施单位一般不得随意对设计进行修改和调整,确需修改和调整,应报设计审查批准同意。 7 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资料搜集 7.1 7.1.1 资料搜集内容 搜集资料内容如下。 a) 气象水文: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多

21、年、现状年及月降水量、蒸发度、相对湿度及气温资料,年无霜期及冻结深度资料;水系分布、河川流域面积,年及月平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水位、含沙量、水质。水库、湖泊的位置、面积、容积、水质。引地表水灌区的分布范围、引灌水量资料。 b) 基础地质: 1)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资料,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研究成果; 2) 地貌图、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岩相古地理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资料; 3) 实测地层剖面、实测地质构造剖面图等资料; 4) 控制性地质钻孔、矿产勘探钻孔资料。 DB37/T 43362021 6 c) 水文地质: 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察成果及有关水文地质研究成果; 2) 水文地质图

22、、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水化学图、地下水等水位(水压)线与埋藏深度图; 3) 水文地质钻孔、供水管井、泉水资料及其它集水构筑物资料; 4) 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地下水水化学分析成果汇总表、水同位素测试成果; 5) 抽水试验、物探测井、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均衡试验资料; 6) 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资源评价等成果; 7) 地热、矿泉水论证、开发、钻井及监测资料; 8) 矿山排水量、水质,排水层位、深度、降深及影响程度及范围。 d) 环境地质:地下水位下降、自流区范围减少或消失、水资源衰减、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及地裂缝、湖泊、湿地、大泉断流等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工矿、建筑废渣、废气、生活垃圾

23、污水等不合理排放引起的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质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不合理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水库兴建、地表水不合理灌溉引起的附近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及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含水层富水性变化。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盐渍化面积减少或消失。 e)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开采井的数量、分布、取水层位、开采量及用途,水资源供需矛盾、地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 f) 国民经济现状、发展规划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水资源的需求和地下水资源的供给状况。 g) 其它有关资料。 7.1.2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如下: a) 对收集到

24、的资料应分类整编,建表造册,列出目录清单; b) 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图;编制有关的基础图、分析图、专题图、综合图等各种图件草图; c) 把搜集的钻孔(地质孔、水文地质孔)机民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同位素测试、地下水动态、气象水文、物探测井等资料录入计算机,逐步建立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 基本调查 7.2 7.2.1 自然地理 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调查内容如下: a) 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形态、分布、高程、成因及时代、物质组成及地貌单元间的接触关系;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富集、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 b) 气象:工作区及周边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蒸发度、气温、湿

25、度、冻结深度及暴雨等气象资料; c) 水文: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分布,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径流量、水位、水质及水温资料,水库、湖泊的库容量、水质等;搜集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等动态长期观测资料。 7.2.2 基础地质 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查内容如下: DB37/T 43362021 7 a) 地层岩性岩相: 1) 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产状、厚度和分布及接触关系; 2)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类划分至统或亚统(组),变质岩划分至界或群,含水岩组应划分至组或段,岩浆岩按岩类结合构造运动期划分,沉积岩和变质岩应记录层序时代、岩性、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

26、孔隙和裂隙性、风化特征、地层厚度和地层接触关系; 3) 第四纪地层应在成因类型基础上划分至统或组,应记录地层的成因、时代、岩性、颜色、粒度成分、矿物组分、结构构造、孔隙裂隙空洞特征、密实度、透水性和含水性。 b) 地质构造: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了解工作区大地构造单元部位、区域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特征。通过地面调查,调查地质构造类型、性质、产状、规模、分布、形成时代、活动性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1) 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组成的地层岩性和产状,次级构造类型、特征和分布,储水构造类型、规模和分布; 2) 断裂的类型、力学性质和活动性、影响的地层、断层构造岩分带、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3) 构造裂隙

27、的类型、力学性质、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以及与地下水储存和运动的关系。 水文地质调查 7.3 7.3.1 基本要求 包括观测路线布置、调查点布置、观测手段及记录要求。 a) 观测路线布置要求:应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布置观测路线,要求如下: 1) 沿井、泉、岩溶水点、矿井等地下水露头多的方向; 2) 沿地下水流向方向; 3) 沿含水层(带)和富水性、水化学特征变化显著方向; 4) 沿原生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变化显著方向; 5) 沿垂直岩层(或岩体)、构造线走向; 6) 沿地貌形态变化显著方向; 7) 沿河谷、沟谷方向; 8) 沿地表

28、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分布多的方向。 b) 调查点布置要求:应在以下地段布置测绘点: 1) 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 2) 地貌、微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 3) 钻孔、机井、民井、矿井、坑道等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泉水、河流、湖泊等相关天然水体,水库、渠道等地表水利工程; 4) 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咸)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冷浸田、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等原生和次生地质环境问题发育处; 5) 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 c) 观测手段及记录要求:应采用数码摄影、数码摄像等手段,记录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现象; RTK 测

29、量、水位观测、河泉流量观测,填写记录卡片、表格等相关内容;绘制必要的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水的温度、pH 值、电导率、Eh 值等应在现场实测。 DB37/T 43362021 8 7.3.2 精度要求 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 控制性观测点和重要地质、地貌、水文地质体位置应采用精密仪器实测,一般性点可采用手持仪器或地形图定位; b)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 1250 000 或更大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 c) 宽度大于 500 m 或面积大于 0.25 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对于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 d) 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指标见表

30、2。 7.3.3 工作程序 包括准备工作、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 a) 准备工作:收集资料、结合现场踏勘,熟悉调查区自然地理、地貌、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针对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规划调查路线;进行人员组织、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工作细则。 b) 野外调查:对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观察、访问和研究,在覆盖区宜适当布置探井、探槽、洛阳铲孔等轻型山地工程或地面物探工作予以揭露或调查。 c)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外业工作期间应对野外获取的野外记录与手图、摄影、摄像资料,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野外调查工作全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总结。

31、 7.3.4 地下水形成条件与开发利用 包括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补给、径流、排泄、地下水开发利用等内容。 a) 地下水类型与赋存条件: 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埋藏条件、含水层与隔水层岩性、导水性及水力性质、水质状况,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圈定富水地段和富水层位;调查包气带的厚度、岩性、空隙特征、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状况; 2) 泉的类型、位置、出露与埋藏条件、补给来源、流量、水温、水质,搜集或访问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对于大泉(岩溶泉、溢出带泉群等),应调查泉域范围或主要补给区(或补给源),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水动态监测。 b)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1)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方式或途径

32、、补给区分布和补给量;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径流分带规律和流向;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径和排泄区(带)分布;不同含水层之间、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水力联系; 2)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层位,补给水源类型、水质、水量,补给历史,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3) 统测枯、丰水期地下水位,绘制等水位线和等埋深图; 4) 选择有利地段进行地表水测流,计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与排泄量。 c)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确定区域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外部边界和内部边界的类型、性质,调查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 d) 地下水人工调蓄:已建和宜建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范围和建

33、库条件,估测调节库容量。 e) 地下水开发利用: DB37/T 43362021 9 1) 城镇及工矿地下水水源地的位置和用途、类型、开采井数、开采层位、开采量以及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动态; 2) 调查矿山排水情况; 3) 区域管井和民井的分布(位置和地面高程)、数量、密度、井的深度、结构、地层剖面、开采层位以及井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变化与开采中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确定单井涌水量和水文地质参数,选择代表性井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4) 地下水开采历史和现状总开采量在不同地下水系统、不同开采层位及行政区域的分配值以及地下水开采量和地

34、下水位、水质的动态变化和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5) 地下水在工业、农业、生态和生活方面的用水量;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表水开发利用历史和现状;包括河川径流量的变化、径流期和断流期河流水质和污染状况,库塘修建时间、位置、调蓄库容,引水渠道长度、分布、衬砌工程、有效利用系数、引水量,灌区分布范围、面积、年渠灌次数、定额、单位面积年灌水量、灌溉方式、节水措施和节水前景。 7.3.5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地质环境问题 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污染、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环境问题。 a)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 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的范围和面积、中心水位埋深、下降幅度和速度,进行地

35、下水开采量、开采时间与降落漏斗发展的相关分析; 2) 地下水富水性的变化; 3) 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现状、趋势以及机井密度、开采量与水位下降的关系; 4) 含水层疏干区范围、疏干层位、岩性和厚度、疏干原因和发展趋势; 5) 拦截地表水引起地下水资源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和发展趋势。 b) 地下水污染:污染源类型与分布、有害组分与数量、地下水污染组分与程度、污染方式与途径,预测污染发展趋势。 c) 海(咸)水入侵:海(咸)水与淡水界面及变化规律、海水入侵的范围、速率和发展趋势以及海(咸)水入侵原因、途径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d) 盐渍化、沼泽化:土壤盐渍化、沼泽化的分布范围、演化历史、发展趋势,分

36、析其形成条件与地下水的关系。 e)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1) 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地裂缝的位置、分布范围、迹象、危害程度、形变速率和发展趋势; 2) 地面沉降、地裂缝产生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f)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的范围、规模与分布规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危害程度与发展趋势。 不同地区水文地质调查 7.4 7.4.1 平原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如下。 a) 平原的成因类型及第四系层序与时代、岩性与厚度以及含水层(岩组)分布、埋藏条件、水动力特征及水质、水量。 DB37/T 43362021 10 b) 下伏基岩的埋深、基岩面起伏形态、地层时代、岩性、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储水构造的类

37、型、分布及供水意义。 c) 黄河冲积平原区除了解一定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时代、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及埋深、水化学特征、含水层特征及分布等外,应着重了解: 1) 古河道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底板埋深; 2) 古河道间带分布、宽度、含水层岩性、水质、水量、古河道间带底板埋深; 3) 包气带厚度及岩性结构、渗透性能等; 4) 浅层淡水区(溶解性总固体小 1 g/L,下同)、全淡水区的分布范围、深度; 5) 中层咸水含水层(溶解性总固体大于 2 g/L)顶、底板埋深、厚度、分布范围; 6) 深层淡水含水层顶板埋深、岩性结构、地层时代、水位、水量、水化学特征及与浅层淡水含水层关系;

38、7) 沿黄河侧渗补给范围、补给量、河水位与第四纪孔隙水位的变化; 8) 深层承压水自流范围及其变化、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9) 浅层地下水开采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变化; 10)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d)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1)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以及山前构造带的类型、力学性质、规模、活动性和水理性质; 2)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范围及垂向和横向岩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扇间洼地、扇缘湿地等微地貌的分布、冲洪积扇的叠置关系; 3) 古河道分布以及山区河流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位置及补给量; 4)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水质与水量的变化规律、地下水类型和水动力

39、特征的分带规律以及地下水溢出带的位置和水文地质特征。 e) 河谷平原地区: 1) 河谷平原的成因,松散堆积物的地层时代、厚度、岩性岩相变化规律;河谷阶地级数、结构类型、规模及分布;洪积扇(锥)、古河道分布、河床特征与变迁,研究河谷发育历史及水文地质规律; 2) 河谷平原周边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地貌与岩相古地理演化及其对地下水形成的控制作用; 3) 地下水类型、 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不同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排泄关系; 4)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化、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现状、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 5) 河流挖砂引发的河道、含水层厚度

40、、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及排泄关系、地下水水位及蓄水能力变化等。 f)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补给方式、补给水源类型、水质、补给水量、人工补给历史、地下水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g) 宜建地下水库的位置范围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可调节库容量。 7.4.2 岩溶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如下: a) 碳酸盐岩地层的分布、时代、岩性、结构、构造以及岩溶层组组合特征、岩溶发育规律; b) 岩溶蓄水构造、表层带岩溶和岩溶泉的分布、成因,流量、水温、水质及其动态特征,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 DB37/T 43362021 11 c) 岩溶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集规律、水动力特征、强径流带分布,岩溶水流向、流速

41、、水力坡度; d) 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区分布、补给方式和补给量、排泄方式、主要排泄区位置和排泄量; e) 各岩溶含水层(组)的层位、岩性、单井出水能力及水化学特征;不同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岩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排关系; f) 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危害程度、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 7.4.3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 滨海平原和沿海岛屿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如下。 a) 滨海平原: 1) 陆相、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等各类堆积物的沉积关系、地层结构、岩性及厚度变化特征;河口三角洲的范围、海滩和海湾的成因类型、河口三角洲与海岸线的变迁历史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2)

42、 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尤其是海相与陆相含水层(组)间是否连接; 3) 水化学特征及咸、淡水的界线、海水入侵范围及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与地貌、岩相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4) 河口三角洲淡水布范围、厚度、水位、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 5) 沼泽、洼地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 6) 地下水与河水、海水的水力联系和补排关系。 b) 沿海岛屿:淡水透镜体的分布、形成条件及开发利用前景。 7.4.4 丘陵山地地区 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如下。 a) 泉水类型、分布、水质、水量和泉水动态特征,选择代表性沟谷或小流域进行枯水期测流获取地下水排泄量资料。 b) 山地和丘

43、陵的成因、形态特征、规模和分布,植被条件、河流阶地、坳沟等的成因、形态、结构、规模、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意义;地表水文网的分布、水流特性及与地下水的补给或排泄关系。 c) 含水层(组)的地层时代、产状、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风化裂隙水、断裂构造带脉状水、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 d) 碎屑岩地区: 1) 自流盆地或自流斜地的分布及地下水补给、储存、运动条件; 2) 侏罗纪至新近纪陆相沉积盆地地层、岩性、岩相特征;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来源、单井出水能力;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分带规律。 e) 火成岩与变质岩地区: 1) 火成岩和变质岩类风化裂隙带的厚度及分布范围、围

44、岩蚀变带的类型、宽度、裂隙发育和破碎程度以及地下水赋存条件、水质、水量; 2) 玄武岩的喷发方式以及柱状节理和气孔构造等特征与地下水赋存的关系。 f) 山间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山前冲洪积扇及沟谷第四纪松散堆积层的时代、岩性特征、厚度,含水层的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与上述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补排关系。 DB37/T 43362021 12 g) 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力学性质、活动性、胶结和充填程度,褶皱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和分布,不同构造的水理性质、地下水赋存条件和蓄水构造的分布。 水文地质物探 7.5 7.5.1 地面物探 包括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布置原则、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 a)

45、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 1) 确定地质构造剖面,隐伏断裂的位置和产状; 2) 确定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深度及富水地段; 3) 确定覆盖层的厚度,隐伏的古河床和埋藏的冲洪积扇的分布范围、结构、基底形态; 4) 确定基岩埋藏深度及基岩面起伏形态; 5) 确定岩溶发育带的分布位置,发育程度,寻找隐伏的岩溶管道、洞穴和地下暗河; 6) 确定地下水埋藏深度和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变化规律以及咸水分布范围,咸淡水界面、咸水区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b) 布置原则: 1) 地面物探应主要布置在测绘工作难以解决问题的地段、钻探试验地段以及钻探困难或仅需初步探测的地段; 2) 根据需要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

46、合调查区地形、地物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置物探测线和测点:测量剖面方向应尽量垂直勘查对象的总体走向或沿着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大的方向;剖面应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发现异常应加密探测点,以确定异常性质或异常区范围。 c)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 1) 采用的方法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规模,有干扰因素存在时仍能分辨出被探测对象引起的异常,地形、植被的影响不致造成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 2) 应根据调查任务的实际需要,结合工作区地形、地貌、探测对象的物理条件和几何尺度以及交通等工作条件,确定物探方法和仪器设备,对于单一方法不易

47、判定的或较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宜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 3) 对于地质效果尚无把握或有争议的地区宜开展适量的物探工作,选择经济有效的物探方法; 4)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见表 3; 表3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一览表 探测项目 常用物探方法 地质构造剖面 电测深、地震反射或折射波法 含水层厚度、单井出水能力 浅埋区 电测深、电剖面法、激发极化法 深埋区 电测深、激发极化、地震反射或折射波法 古河床、埋藏冲洪积扇分布 电测深、电剖面法、激发极化 基岩埋深、基底形态 浅埋区 电测深法、核磁共振、音频大地电磁 深埋区 电测深法、地震勘探、重力法、磁法 DB37/T 43362021 1

48、3 表 3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一览表(续) 探测项目 常用物探方法 隐伏地质构造、断层 浅埋区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放射性法 深埋区 电测深法、地震勘探、放射性法 岩溶发育带 浅埋区 电测深法、激发极化法 深埋区 电测深法、激发极化法、地震勘探 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 电测深法、激发极化法、电剖面法 注: 浅埋、深埋界限视工作区地貌、地壳介质均匀程度、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物性差异的大小、被探测体规模大小等因素确定,一般可按300 m500 m划分。 5) 应尽可能采用新技术,如核磁共振、微重力勘探;使用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的新仪器,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6) 应根据调查设计书提出的任务,编制物探

49、工作设计书,或在调查设计书中列出物探工作设计的专门章节; 7) 野外作业中工作参数的选择、检查点的数量、观测精度,测地工作,仪器的定期检查,操作和记录,应符合有关物探规范要求。 7.5.2 水文测井 包括水文测井的任务、基本要求、资料与成果。 a) 测井的任务: 1) 划分地层,编制钻孔地质柱状图; 2) 确定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层位和厚度; 3) 确定断裂带、裂隙带和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及厚度; 4) 初步判定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关系; 5) 划分咸淡水界面、估计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 6) 估算水文地质参数,包括含水层的孔隙率、渗透系数及涌水量等; 7) 测定钻孔技术状况,包括钻孔孔径、井斜、套管完好

50、情况; 8) 地层构造参数测定。 b) 基本要求: 1) 水文地质钻孔均应进行水文物探测井; 2) 水文地质钻孔物探测井应采用数字测井技术; 3) 水文地质钻孔应至少测五种以上的参数曲线,一般包括视电阻率、自然电位、放射性、声波、井温等。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设备状况选择:井斜、井径、同位素示踪、自然伽马、人工伽马、井中流体测量、超声成像、井流电阻率、钻孔电磁波法等测井项目; c)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参数与综合曲线、解释成果。 d) 水文物探测井其他要求应按 DZ/T 0181 执行。 水文地质钻探 7.6 7.6.1 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如下: a) 揭露含水层,探明含水层的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