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慈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要求,学校常见的几种传染病,麻疹:,重点监测法定乙类传染病,拟被消除的传染病;到,2012,年,上海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风疹:,法定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管理,集体机构发生暴发要现场处置。,水痘:,集体机构发生暴发要现场处置。,腮腺炎:,集体机构发生暴发要现场处置。,流脑、乙脑:,法定乙类传染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猩红热:,法定乙类传染病,由防疫科管理。,麻 疹,定义: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临床初期以发热,咳嗽,流涕,眼泪汪汪,畏光羞明,口腔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周身皮肤布发麻粒样红色斑丘疹,后期皮肤有糠状脱屑和棕色沉着斑等为主要特征。,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好发于儿童,尤以,6,个月以上,,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1-5,岁最高,疫苗接种后,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后移)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传染源: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从接触后,7,天到出疹后,5,天有极强的传染性。,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4,天。,检疫期:接触麻疹易感者医学观察,3,周。,预后:若出疹顺利,则预后良好。通常并发症可引起肺炎、,维生素缺乏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临床分三期。“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且出疹时体温更高,是麻疹的突出特点。,初热期:有发热、咳嗽、流涕,目赤胞肿,畏光流泪等症状(麻象)。口腔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是早期确诊的主要依据;,出疹期:约,3,4,天,发热加重,体温高达,40,,按顺序透疹,先由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足底,皮疹,2,3mm,大小,疹色红润,初呈淡红色,散在。,恢复期:约,34,天,发热和全身症状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的先后消退,疹退后有糠麸细小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随皮疹隐退全身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痊愈。,麻疹,-,诊断要点,麻疹,-,管理要求,应在接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后立即电话报告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隔离至疹后天,如有并发症延长至疹后,14,天。,配合区,CDC,对所有疑似病例采集血标本。,社区卫生中心迅速对其周围,6,月龄以上、,30,岁以下人群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应急接种年龄范围可根据病例的年龄范围进行适当调整)。,教室消毒,开窗通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风 疹,定义: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发病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易感年龄以,1,5,岁为多,故流行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传染源:临床病人先天性风疹患儿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的病例占(,30,50%,),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或微滴传播垂直传播,隔离期: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4,天。,检疫期:接触风疹易感者医学观察,3,周。,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潜伏期:约,1421,天,平均,18,天。,前驱期:症状轻微,持续,1,2,天,低热、轻咳和流涕,常因症状轻微或时间短暂而被忽略。,出疹期:,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典型临床表现为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有触痛,持续,l,周左右。轻度脾肿大。,皮疹:在发热及淋巴结肿后,24,小时出现,,呈多形性,大部分是散在斑丘疹,也可呈大片皮肤发红或针尖状猩红热样皮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内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部,手掌足底无疹。,在前驱期末和出疹早期软腭处可见红色点状粘膜疹,与其他传染所致粘膜疹相似,无特异性。,年轻妇女在出疹时或以后几天内有多发性关节炎,常为对称性,最常累及的是近端指,(,趾,),关节,顺序是掌指关节、腕、肘、膝、踝、足、肩及脊柱关节,特点是局部有红肿、疼痛、触痛及渗出,持续几天至,2,周,很少有后遗症。,实验室白细胞降低,淋巴细胞先下降后增多,可有浆细胞增多。,风疹,-,诊断要点,风疹,-,管理要求,暴发定义:,暴发:指同一集体机构或同一居住地在短时间内(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2,例及,2,例以上疑似或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并有蔓延趋势,应获知疑似风疹,暴发,后,24,小时内向区,CDC,、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患者隔离至疹后天,如有并发症延长至疹后,14,天。,暴发点内,疑似病例必须采集血标本,符合条件者还应采集病毒学标本。,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在疫情平息后麻风腮三联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水 痘,定义: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和痂疹 并伴有较轻的全身症状。,发病季节: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发病年龄: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传染源:临床病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的病例(很少见)。,传播途径:飞沫进入呼吸道在淋巴结内复制人传人的直接传播方式疱疹液和被污染物的间接接触,次要传播途径。,隔离期: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但不少于病后,2,周。,检疫期:接触水痘易感者医学观察,3,周。,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潜伏期:约,1416,天,平均,14,天。,前驱期:大龄儿童和成人有低热、厌食、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出疹期:前驱期,12,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和躯干,然后播散四肢。皮疹以躯干最多,头部、四肢较少。皮疹初呈红色斑疹,伴搔痒,然后迅速发展为丘疹,丘疹基地部呈环形红斑,表面形成水疱,直径,14mm,,单房,疱液呈透明,数小时后变浑浊,疱疹易破溃,若皮疹破溃继发感染,且侵及真皮,脱痂处可留有瘢痕。由于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不同期皮疹(四代同堂)。,水痘,-,诊断要点,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水痘,-,鉴别要点,皮疹特点:,水痘的皮疹多出现在头部、躯干,四肢较少,,呈“向心,”,,开始为小红点,数小时或,1,天后,小红点变成绿豆大的不疱,周围有红晕,大小不等。,1-2,天后水疱中央凹陷,逐渐变干结痂,经,1-3,周结痂脱落,不留痕迹。水痘皮疹的特点,为分批陆续,出现,在身上既可见到红色丘疹,也可见到刚形成的水疱和已干燥结痂的皮疹。病情较重的患儿不仅皮肤上出现水疱,而且在口腔、结合膜、外阴内侧的粘膜上也可见到。在水痘结痂过程中,局部皮肤,发痒,,因此应防止患儿把痂皮抓破而引起细菌感染。,出疹与发热的关系:水痘病人多为无发热和低热,偶有高热,热,1,2,天出皮疹。,疹后皮肤特点:疹退后,无,脱屑和色素沉着。,水痘,-,管理要求,应获知疑似水痘,暴发,后,24,小时报告区,CDC,。,配合区,CDC,对每个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接种史进行调查。,患者隔离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痂皮干燥后,但不少于病后,2,周。,暴发期间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对教室及活动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学校通过黑板报,使学生和家长了解一般的防病知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在疫情平息后水痘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腮腺炎,症状:,腮腺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 化脓性改变(与其脑相似,),;睾丸肿痛(常为单侧),传染期:,自腮腺肿大前,6,天至肿大后,9,天,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腮腺炎,-,管理要求,应获知疑似腮腺炎,暴发,后,24,小时报告区,CDC,。,配合区,CDC,对每个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接种史进行调查。,患者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暴发期间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做好疾病宣传工作。,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在疫情平息后水痘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猩红热,定义:由能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颊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关节和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发病季节:全年都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猩红热在我国南方少,北方多。,发病年龄: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2,10,岁儿童高发。,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隔离期:隔离期自从发病之日起,不,少于,7,天。,检疫期:接触猩红热易感者医学观察,3,周。,潜伏期:潜伏期为,2,5,天,可少至,1,日,多至,7,日。,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起病急骤,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发病,1,2d,内出现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红点疹,压之褪色,亦可呈“鸡皮疹”或“粟粒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帕氏线,),。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2,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中毒型猩红热可有严重的毒血症,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和感染性休克,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猩红热,-,诊断要点,猩红热,-,管理要求,凡发现集体单位(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等)在,7,天以内出现,10,例或以上猩红热病例,应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病例采样和治疗。,区,CDC,应在接到疑似风疹,暴发,报告后,24,小时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隔离患者至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才解除隔离。,对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密切接触者,应服复方新诺明或注射青霉素预防;带菌者应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病人所污染的物品应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末次接触后,21,天。,流 脑,监测病例定义:,在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内,或在发病前,7,天与流脑病人有明确的密切接触史,并有下列症状之一者:,突然寒战、高热(腋温,38,)、恶心、呕吐、流涕、咽痛、全身疼痛、头痛加重者;,皮肤、粘膜有小出血点或瘀斑者;,出现颈项强直者;,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或惊厥者;,临床医生诊断为脑膜炎的病例。,流脑,-,管理要求,对病例周围人群调查,发现上感样病人,按轻型流脑病人处理,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疗,2,3,天,并注意观察病情。,对病人就近隔离,密切接触者给予敏感抗菌药物预防,医学观察期间,学校不得,接收和转出儿童。,对疫情可能播散地区的无免疫史的儿童应急接种流脑疫苗,2,针,间隔不少于,3,个月;已完成流脑疫苗基础免疫的儿童和密切接触病人的成人酌情进行流脑疫苗应急接种。,教室定时开窗通风。用含氯制剂喷雾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乙 脑,监测病例定义:,在流行地区的蚊虫叮咬季节,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或发病前,25,天内在蚊虫叮咬季节曾去过流行地区,出现上述症状。,疫情报告和调查:,监测:,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和乙脑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宿主动物监测,乙脑传播媒介监测,乙脑,-,管理要求,对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应急接种乙脑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对畜圈、厕所等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教室周围,50,米范围内蚊虫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教室内采取灭蚊、防蚊措施。,对病人进行床边隔离治疗,做到室内无蚊虫,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出院。,开展乙脑防病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防病意识。,学校晨检工作要求,学校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晨检应由,各班班主任到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检查内容:学生出勤情况,到校学生有无咳嗽、发热、皮疹及教室开窗通风等情况,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学校卫生室,卫生教师要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各班卫生委员负责每天的班内因病缺课的统计,如有发热、红眼睛、水痘等缺课的学生要及时报告卫生室,对于缺勤学生班主任及时电话追踪联系,明确原因,如为病假,应明确病因并督促学生到医院诊治并上报医务室。,卫生教师负责全校学生身体异常情况的初步排查,体温大于,37.5C,及时与家长联系,送医院诊治。如为,疑似传染病者尽快隔离,,上报区疾控中心及教育局,同时电话追踪医院诊断结果,学生返校时查看医院诊断结果,并将诊断结果过录在因病缺课一览表上。,卫生教师负责抽查各班晨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凭证入学工作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五条。,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象:所有小学一年级、初一、高一的新生及其他班级转学进来的学生。,查验内容:按国家规定免疫程序应完成接种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疫苗针次。,工作要求:,学校在招生前应当在“报名须知”中明确告知家长查验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儿童的预防接种卡或有效接种证明。,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的儿童,学校应督促家长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补接种。在新生入学后半个月内也即,9,月,15,日前,各学校将需补种学生登记表上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补种日期。学校做好需补种疫苗的学生监护人的宣传、发动工作,对于拒绝补种疫苗的学生应以书面说明,并留档备查。,每次接种完疫苗后按要求登记在预防接种卡上,注明接种时间及批号、接种单位。若无完成疫苗接种的学生督促家长按要求完成针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