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综合练习试题高频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150题)
1、下列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是( )
A.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B.当代文化参与
C.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D.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答案】 B
2、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答案】 A
3、在学习《胡同文化》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味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导学生体会“京味儿”,有利于学生品味文章语言
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C.真实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体会文章情感没有帮助
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
【答案】 C
4、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答案】 B
5、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答案】 C
6、随着网络的普及,语文教学也逐渐开始在各个方面采用网络教学。然而,有些教师却不以为然。以下四位教师关于网络教学的评价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由于初中生的自制力差,故不应把网络引入教学
B.网络教学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网络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故我们应大力提倡,并且每一位老师都应尽快实现全面网络教学
C.网络教学有很多优势,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寻教学资料,至于学生,网络对其学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D.网络教学虽然有不少副作用,但是只要教师控制得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很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答案】 D
7、某教材在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中设置了“初高中文言文中的成语”专题。下列作品与成语对应全部正确的是( )。
A.《离骚》:七月流火《陈涉世家》:鸿鹄之志
B.《醉翁亭记》:百废俱兴《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
C.《庄子·秋水》:望洋兴叹《赤壁赋》:杯盘狼藉
D.《劝学》:锲而不舍《孙权劝学》:豁然开朗
【答案】 C
8、阅读某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回答问题。
A.突出了本文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本文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人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答案】 B
9、教学《社戏》一课时,教师想为学生推荐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的小说。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藤野先生》
B.《孔乙己》
C.《祝福》
D.《伤逝》
【答案】 B
10、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
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答案】 B
11、某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课程设置了“阅诸子百家之作,悟先贤圣人之道”的课外研习活动。下列作品中,不适合选人推荐作品的是( )。
A.《晋灵公不君》
B.《齐桓晋文之事》
C.《有无相生》
D.《秋水》
【答案】 A
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下列是某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的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B.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C.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答案】 D
13、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答案】 A
14、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A.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B.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这一教学资源
C.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有利于学生关注并重视传统节日
D.“七夕节”不适合作为高中考试题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案】 D
15、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
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
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
【答案】 C
16、阅读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环节一以朗读格言导入,既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又为本次课堂做了铺垫,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B.环节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环节三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的心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D.环节四的调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是点睛之笔
【答案】 D
17、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时,为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A.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学生的思维规律来看,应放在第三问发问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C.第三题意在让学生具体结合本文.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D.第四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语段.从而学会应用于写作,着眼于学生的识字与写字、写作能力
【答案】 B
18、学习了《窦娥冤》一课后,学生对关汉卿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对关汉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于是教师为学生推荐了关汉卿的一些其他剧作,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汉宫秋》
B.《单刀会》
C.《救风尘》
D.《拜月亭》
【答案】 A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片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电影与文本完美融合,让语文更加有魅力
B.用电影内容引出“无形,,的笼子,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深入的提问中思想更加深刻
C.连续提出5个问题,这5个问题是对学生思维的“轰炸”,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针对性、深入性
D.教师不应果断否定学生并给出答案,这违背了对学生的赏识性教育的原则
【答案】 D
20、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备课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陈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
B.陈老师的做法关注学生在新闻阅读过程中精神的活动和生命的活动
C.张老师把新闻知识作为教学的引子,把阅读文本作为解释和印证新闻写作的范本,这种做法比较好
D.陈老师这样处理语言教学更实在
【答案】 C
21、学生自主研读“名著导读”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自主整理了相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下列学生对表现主义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归纳中,有误的是( )。
A.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
B.卡夫卡《变形记》
C.奥尼尔《琼斯皇》
D.契诃夫《变色龙》
【答案】 D
22、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
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
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
【答案】 D
23、某选修教材中有“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教师准备从单元选文中《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人手,联系单元中的其他新闻作品如《刘翔勇夺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栏冠军》进行阅读,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作新闻,完成对“博观约取、简洁真实”这一新闻特点的掌握。该教学设计的特点不包括( )。
A.实现了新闻教学中“阅读”与“实践”的统一
B.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C.有效地利用了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新闻的了解程度
D.对单元内容进行了整合、利用专题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答案】 B
24、阅读《听听那冷雨》教学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导人抓住问题。切中文意
B.选择式提问,展开讨论,最后统一
C.问题层次分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D.讲授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答案】 D
25、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下列语句没有包含“古今异义”的是( )
A.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送东阳马生序》)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D.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A
26、 教师在教学完《逍遥游》后,引导学生对“其”的代词用法进行归纳分类,下列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未有知其修者
【答案】 B
27、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
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
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
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这种文体写作
【答案】 A
28、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答案】 D
29、阅读某写作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B.认真思考辨析作文立意,学会在作文中使用正反事例
C.传统意义上的作文立意,并不完全都属于正确的立意
D.将严谨思维运用于写作,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创新立意
【答案】 D
30、阅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
B.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实现了课堂效益最大化
C.主体性教学可以淡化教师的作用、引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
D.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答案】 C
31、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活动任务”四个字体现了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
B.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故这里应把朗读权交给学生,教师示范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性理解
C.让学生“学一学”“改一改”.既体现了教师的自信.又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D.在学生朗读后.以学生的“问题”和“感受”切入文本,符合学习规律,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答案】 B
32、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学生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不值得认可。下列教师的做法中,最恰当的是( )。
A.直接否定学生观点,因为和文章主旨不符
B.不耽误上课,忽视学生的质疑,继续课程内容
C.借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D.肯定学生阅读认真,请学生课后找同学交流
【答案】 C
33、《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
A.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答案】 B
34、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后有一道“研讨与练习”题,第一题是“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答案】 B
35、以下是两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长亭送别》一课时,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设计的两个不同问题。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提问更好,有方法,有方向,有要求,更具有针对性
B.教师乙的提问更好,简练有效,针对性强,更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要点
C.教师甲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内容解析,提问更有效
D.教师乙的提问明确性更强,教师提供给学生鉴赏的具体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去分析、回答问题,不至于无的放矢,提问更有效
【答案】 D
3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37、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38、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答案】 C
39、在进行“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个综合性学习时,老师给大家讲几个以吝啬鬼形象出现的小说人物,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朗台(《欧也妮·葛朗台》)
B.泼留希金(《死魂灵》)
C.严监生(《儒林外史》)
D.聂赫留朵夫(《复活》)
【答案】 D
40、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学生做了课堂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三曹”:曹操、曹植、曹冲
B.“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杜甫
C.“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询、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D.“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答案】 D
4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42、阅读某教师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对学情的错误判断会影响教学实施
B.课外文言文教学并非只是某个年级教师的任务
C.高三才开始教学课外文言文为时已晚,不会有效果
D.文言文教学切忌“从本到本”,要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答案】 C
4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答案】 A
44、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
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
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答案】 C
45、某学生要在大会上进行一次演讲,教师为其推荐了一些演讲词让她参考,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B.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C.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D.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答案】 B
46、阅读下面的《兰亭集序》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A.文言文教学应该打破先“言”后“文”模式
B.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讲授法。应“以读代讲”
C.文言文教学不宜“解经”、逐句翻译
D.文言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借助文言词句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并感悟鉴赏
【答案】 D
47、教师教学《触龙说赵太后》中“一旦山陵崩”一句时,提及古人对“死亡”有很多讳称。下列文句中不含有此类讳称现象的是( )。
A.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D.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答案】 D
48、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49、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50、教师讲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提及了其中的修辞手法,请学生举出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诗词。下列举例合适的是(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B.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D.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答案】 D
51、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 A
52、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时序排列,下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答案】 C
53、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他多多学习。
【答案】 C
54、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古今异义”的用法,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答案】 C
55、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高老头》
B.《茶馆》
C.《伪君子》
D.《赵氏孤儿》
【答案】 A
56、阅读某教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认知不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有一些点顾及不到。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课堂形式,第一,它要求学生要有主人公意识,要有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第二,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师应协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第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第四,综合性学习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的网络意识,充分开发并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综合性学习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
B.综合性学习是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
C.无论是跨领域学习还是跨学科学习,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D.网络资源丰富多元,网络教学方便快捷,学生和教师都可直接从中获益
【答案】 D
57、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内容。下列教师笔记中,不正确的是( )。
A.学习任务群2:当代文化参与——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宽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
B.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C.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对社会上出现的语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用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D.学习任务群17:跨文化专题研讨——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 C
58、阅读综合性学习“校园演说家”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比赛评价角度多元,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B.竞赛人人获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C.学校规定演讲主题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D.初赛的准备时间过长,会消耗学生的参赛热情
【答案】 A
59、学生自主研读“名著导读”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外国文学作品流派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自主整理了相关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下列学生对表现主义流派作家及其作品的归纳中,有误的是( )。
A.斯特林堡《鬼魂奏鸣曲》
B.卡夫卡《变形记》
C.奥尼尔《琼斯皇》
D.契诃夫《变色龙》
【答案】 D
6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一致
【答案】 B
61、完成《鸿门宴》课堂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一场主题为“项羽是‘能人’吗”的辩论赛。下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B.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C.辩论主题选用合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D.自主、合作、探究,辩论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答案】 C
62、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负”“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答案】 C
63、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答案】 C
64、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学习方法。下列做法适合的是( )。
A.梳理新闻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B.认知新闻结构,细读消息导语
C.分析细节描写,揣摩新闻特征
D.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新闻人物
【答案】 B
65、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修辞手法。下列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夜中不能寐,起坐弹呜琴(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C.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D.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将进酒》)
【答案】 B
6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老爷”这个包含着丰富意蕴的词语大做文章,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言文字素养
B.找对语言点后。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两次引入相关经验或知识给学生铺路搭桥、体现了教师强调要让学生经过努力。自主地获得知识的教学意识
C.“但是、既然旧情难忘,为什么又要喊周朴园为‘老爷’呢 ”是铺垫性问题,打开了学生准确理解文中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巨大变化的原因大门
D.借助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侍萍执意要拉开距离的怨愤心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体现了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技巧
【答案】 C
67、在“文言分身”的活动中,教师建议学生搜集一词多义的句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是( )。
A.圣心备焉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籍吏民承籍有宦官
C.荆轲和而歌对酒当歌
D.七月既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 C
68、语文教学课堂有了多媒体的辅助会增加课容量,提升教学效率。下列多媒体使用不恰当的是( )。
A.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出示重点字词的词义、用法及特殊句式,使知识点被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便学生抓住重点
B.教学《雷雨》,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经典剧目的影视剧,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从人物的语言、语气、神情、肖像等来理解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爱憎等情感的体验
C.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可以适当地给学生链接一些名家名讲,比如《百家讲坛》
D.教学《琵琶行》,可以通过下载一些名家朗诵,使学生能充分地通过形象的语言进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通过寻找一些比较匹配的音乐,供学生配乐朗诵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答案】 C
69、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专题。下列作品适合选人的是( )
A.莎士比亚《奥赛罗》郭沫若《屈原》夏衍《春寒》
B.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契诃夫《嫁妆》
C.关汉卿《望江亭》曹禺《北京人》易卜生《玩偶之家》
D.汤显祖《牡丹亭》莫里哀《伪君子》老舍《二马》
【答案】 C
70、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要求学生重点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修辞手法,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
D.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答案】 B
71、教学《囚绿记》后,某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篇类似的借物抒情的散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杨朔《荔枝蜜》
B.季羡林《二月兰》
C.高尔基《海燕》
D.宗璞《紫罗兰瀑布》
【答案】 C
72、教学《马说》时,教师要求学生举出一个与“其真不知马邪”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向子,下列合适的是( )。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 B
7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让学生从题目中读出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后面理清文脉奠定了基础
B.这一教学环节旨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C.学生对蔺相如的言行,进行比较分析,完成了对他的立体剖析和全方位理解
D.学生的解析使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更加清晰,这为他们学习下面两个小故事打下了基础
【答案】 C
74、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和《十字架》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答案】 A
75、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7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
B.《钴镯潭记》
C.《洛神赋》
D.《雁荡山》
【答案】 C
77、阅读某教师关于任务型阅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任务型阅读需要教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