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押题练习试题(备用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150题)
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答案】 D
2、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答案】 C
3、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能力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 D
4、父亲将两瓶一样重的饮料分给6岁的小明和8岁的小光两兄弟,开始时两个孩子都知道两瓶饮料是一样多的。父亲将其中一瓶倒入一个大杯中,另一瓶倒入一个小杯中,让小明先挑选。小明选了大杯饮料并开心地说:“这杯多”,而小光在一旁说道:“其实两杯是一样多的。”可以判断出小明和小光分别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 B
5、According to New Standar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should try to cover( ) areas.
A.three
B.four
C.five
D.six
【答案】 C
6、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强、不平衡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答案】 D
7、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答案】 B
8、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论语》
B.《学记》
C.《礼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答案】 B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别人的行为或活动,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映的能力叫创造能力
B.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降低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C.由后天学习和经验决定,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的是流体能力
D.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特殊能力
【答案】 B
10、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C
1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 B
12、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
A.选择
B.监督
C.维持
D.调节
【答案】 D
13、学习了《坐井观天》一课,学生学会“信、抬、蛙、答”等生字,理解并熟记“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等词。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这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认知有实践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A
14、小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在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分类中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表征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 D
15、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答案】 C
1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答案】 A
1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答案】 C
18、“你要我遵守,你也必须遵守”属于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中的()阶段。
A.前道德
B.他律道德
C.自律或合作道德
D.公正道德
【答案】 C
19、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差异性
【答案】 B
20、 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
A.普及性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C.原始性
D.制度化、系统化
【答案】 B
2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答案】 B
2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答案】 B
23、 “新官上任三把火”“初次见面时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都体现了( )。
A.首因效应
B.投射效应
C.晕轮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 A
24、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长城的影像,学生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和壮观,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
B.认知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答案】 D
25、( )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答案】 A
26、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直接管理个人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答案】 B
2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答案】 B
28、According to New Standard,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should try to cover( ) areas.
A.three
B.four
C.five
D.six
【答案】 C
29、班级授课制可以用哪三个字概括( )
A.班、课、时
B.班、课、师
C.班、师、时
D.课、师、时
【答案】 A
3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是( )。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答案】 B
31、教完古诗《草》后,于老师扮演耳背的奶奶让学生背给他听,故意将“一岁一枯荣”听成“一岁一窟窿”,让学生纠正并解释。这种课堂总结方法属于()。
A.自然式
B.归纳式
C.游戏式
D.悬念式
【答案】 C
32、 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六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复述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 B
33、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 )提出的。
A.皮亚杰
B.维果茨基
C.埃里克森
D.柯尔.伯格
【答案】 B
34、( )利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
A.苛勒
B.托尔曼
C.斯金纳
D.韦特海默
【答案】 A
35、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 )。
A.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
B.道德动机和道德观念
C.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D.道德感和道德认识
【答案】 C
36、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 )法。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答案】 B
37、 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目标管理”是由( )提出来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皮亚杰
D.夸美纽斯
【答案】 B
38、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通过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协同互助,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属于( )。
A.掌握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发现学习
【答案】 B
39、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科技活动
【答案】 C
40、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答案】 B
41、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答案】 C
42、我国小学阶段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前后。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下学期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下学期
【答案】 B
43、 读书指导法是一种( )的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觉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为主
【答案】 D
44、教学《圆的认识》这课时,教师展示圆形纸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 A
45、 (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布卢姆
D.皮亚杰
【答案】 A
46、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答案】 C
47、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 )。
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答案】 D
48、 ( )是现场抢救中最简单、最合适的方法。
A.心脏胸外挤压
B.人工呼吸
C.直接口对口呼吸法
D.口对鼻呼吸法
【答案】 C
49、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
A.理解技能和应用技能
B.操作技能和动作技能
C.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和应用技能
【答案】 C
50、以某一社会问题为核心或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融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 D
51、按课程设计主体可将课程划分为( )
A.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D.基础课程、学术课程、研究型课程
【答案】 C
52、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连朋友跟她开玩笑她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 )。
A.焦虑症
B.强迫症
C.恐惧症
D.抑郁症
【答案】 B
5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作用。
A.导向
B.动力
C.促进
D.控制
【答案】 B
54、(2020年真题)做“好老师””应该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特质。这是由下列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答案】 D
55、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 )。
A.锻炼法
B.陶冶法
C.榜样法
D.说服法
【答案】 D
56、班级活动是指( )。
A.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活动
B.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
C.建设班集体为中心的活动
D.晨会等常规活动
【答案】 A
57、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 )三种形式。
A.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B.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C.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
D.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答案】 B
58、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
B.格塞尔
C.洛克
D.弗洛伊德
【答案】 B
5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答案】 B
60、节俭属于性格的()特征。
A.行为
B.意志
C.态度
D.情感
【答案】 C
61、《学记》中“君子之教,喻也”所蕴涵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 C
62、小学生李芳缺乏安全感,行为退缩,性格胆怯,经常爱撒谎,做事情消极被动,这可能是由()教养方式造成的。
A.民主型
B.放纵型
C.权威型
D.自由型
【答案】 C
63、 涂尔干说过:“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青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 )
A.社会化
B.全面发展
C.个性化
D.可持续发展
【答案】 A
64、“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大学》
B.《学记》
C.《孟子》
D.《论语》
【答案】 C
65、“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答案】 C
66、“水涨船高”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 B
67、张涛同学参加了课外机器人小组活动,不久,他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课外活动( )。
A.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
B.决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C.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案】 C
68、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的发明成果,碑刻书画,这对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
A.演示法
B.言语直观
C.参观法
D.练习法
【答案】 C
69、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答案】 D
70、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 )。
A.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B.泛智教育思想
C.科学教育思想
D.绅士教育思想
【答案】 B
7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
A.环境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
C.二因素论
D.遗传决定论
【答案】 D
72、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 B
73、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的是( )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巴奇
D.布鲁纳
【答案】 B
74、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下列教学策略中的( )。
A.个别化教学
B.情境教学
C.发现教学
D.指导教学
【答案】 A
75、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属于()
A.能力分组
B.外部分组
C.内部分组
D.作业分组
【答案】 B
76、( )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
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答案】 B
77、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答案】 C
78、我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国文化。这说明教育文化具有( )。
A.传递功能
B.创造功能
C.更新功能
D.传播功能
【答案】 D
79、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社会化
B.个性化
C.综合化
D.道德化
【答案】 A
80、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 A
81、在我国历史上,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第一次以法的形式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 B
82、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倡“从做中学”的人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答案】 C
83、 知识迁移的前提是( )。
A.已有的背景知识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C.情境的相似性
D.对原理的运用程度
【答案】 A
84、表现在个体行为目的性、果断性方面的特征属于性格的()。
A.认知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行为特征
【答案】 C
85、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是(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命题学习
【答案】 D
86、学习程度需达到( ),学习效果才最佳。
A.50%
B.100%
C.150%
D.200%
【答案】 C
87、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 )。
A.课堂凝聚力
B.课堂管理
C.课堂控制
D.课堂气氛
【答案】 B
88、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答案】 A
89、小学生轮流值日负责班级卫生扫除,它属于()
A.志愿服务劳动
B.社会公益劳动
C.勤工俭学劳动
D.自我服务劳动
【答案】 D
90、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 )。
A.布卢姆
B.布鲁纳
C.杜威
D.桑代克
【答案】 C
91、“孟母三迁”体现了( )对人的影响。
A.学校教育
B.遗传
C.家庭教育
D.社会环境
【答案】 D
92、教育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答案】 D
93、小明犯错误后通过撒谎避免了父母的惩罚,此后小明学会了用谎言来逃脱惩罚。此处发生了( )
A.正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消退
【答案】 C
94、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答案】 C
95、 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这符合桑代克的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效果律
C.学习律
D.练习律
【答案】 A
96、 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9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D.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答案】 A
98、一般而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
D.教育事实
【答案】 B
99、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 的反映。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 A
100、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答案】 D
101、 临近期末考试,小明根据考试范围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这种策略属于( )
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答案】 A
102、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提出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鲁迅
B.徐特立
C.陶行知
D.梁启超
【答案】 C
10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答案】 B
104、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卯学制
【答案】 C
105、 小明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逐渐出现了被动、退缩、无动力的状态。这种心理反应属于()。
A.学习焦虑
B.习得性无助
C.自我估价降低
D.认知功能障碍
【答案】 B
106、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时期是( )
A.6 ~7 岁
B.10~11 岁
C.7~8 岁
D.12 ~ 13 岁
【答案】 B
107、教师通过研究本班级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属于教学反思的( )的方法。
A.行动研究
B.教学诊断
C.自我提问
D.阅读新知
【答案】 A
10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安排教育活动
【答案】 C
109、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这说明( )。
A.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B.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导向性作用
C.教育比遗传素质更能影响人的发展
D.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答案】 D
110、有的小学生为获得教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获得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有的小学生为了让同学瞧得起而努力学习。其学习动机属于( )。
A.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B.远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C.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D.近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答案】 D
111、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 )。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答案】 C
112、 通常所说的备课要“三备”,除了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之外,还包括()。
A.研究学生
B.设计作业
C.设计评价
D.指导学法
【答案】 A
11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答案】 B
114、 王老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出示周总理遗像,然后用幻灯放映一组组感动人心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再配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诵读。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放开歌喉,唱唱有关周总理的歌.有了初步感知后,才导入新课。请问,王老师采用了( )。
A.直接导入
B.直观导入
C.情境导入
D.复习导入
【答案】 C
115、 认为儿童教育内容包括“歌诗”“习礼”和“读书”,提出“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是( )。
A.张焕纶
B.张百熙
C.王守仁
D.朱熹
【答案】 C
116、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一般不低于( )
A.20%
B.40%
C.60%
D.80%
【答案】 C
117、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B.从直观动作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D.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答案】 D
118、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答案】 D
119、在众多教育研究方法中,调查法的突出功能是()。
A.了解教育事实
B.验证因果联系
C.梳理知识体系
D.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 A
120、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评价意义的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需要
【答案】 A
121、()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
A.丹瑟洛
B.迈克卡
C.皮连生
D.沃克斯福德
【答案】 B
12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孔子的教学方式符合( )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答案】 D
123、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答案】 A
12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A.学校教育
B.高新技术的应用
C.科学理论的产生
D.完善的社会制度
【答案】 A
125、( )不属于智力的群体差异表现。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水平差异
【答案】 D
126、近代由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是( )。
A.壬子癸丑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 B
127、 进退维谷,这是( )冲突。
A.双避
B.趋避
C.双趋
D.多重趋避
【答案】 A
12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的关系。
A.普遍与特殊
B.整体与部分
C.全面与片面
D.抽象与具体
【答案】 A
129、 下列没有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的价值的是( )。
A.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B.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地把握知识并进行迁移的能力
C.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D.有助于减少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答案】 D
130、 开展微格教学,进行小型的、短时间的课堂教学分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哪项途径?( )
A.学习借鉴教育教学经验
B.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C.坚持实践终身学习理念
D.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答案】 B
131、下列观点中,不属于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是( )。
A.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
B.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C.强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D.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答案】 D
132、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答案】 B
133、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都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糅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以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属于()
A.横向反思
B.纵向反思
C.集体反思
D.个人反思
【答案】 B
134、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有显著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答案】 B
135、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亿师学教师考试研究院提供]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 C
136、1878年,( )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A.盛宣怀
B.张焕纶
C.程庆魁
D.王有志
【答案】 B
137、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答案】 B
138、 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运动觉属于( )。
A.近距离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外部感觉
D.内部感觉
【答案】 D
139、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答案】 D
140、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答案】 A
141、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 。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答案】 A
142、有的学生在初学英语单词时,常常在单词旁边标注汉字,如把“school”标注成“司库”来记忆。这样的记忆方法属于()
A.形象联想法
B.谐音联想法
C.首字连词法
D.位置记忆法
【答案】 B
143、(2020年真题)校歌、校徽、校标等是学校课堂的一部分,这类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答案】 D
144、“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反映的是( )
A.遗传决定论
B.相互作用论
C.教育万能论
D.环境决定论
【答案】 A
145、(2020年真题)在设计教育调查问卷时,应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这体现的问卷设计原则是( )。
A.面向对象
B.价值中立
C.语句简洁
D.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答案】 B
146、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是(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B.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提出假设一一检查假设
C.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理解问题一检查假设
D.研究问题一一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检查假设
【答案】 A
147、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 )。
A.课程内容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念
【答案】 B
148、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答案】 B
149、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B.教师与其所教知识之间的矛盾
C.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D.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答案】 A
150、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课
B.教师教得好
C.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上课
【答案】 D
大题(共20题)
一、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作答。材料一:四年级写作课“观察”的教学内容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拟定。如果你在进行连续观察时,坚持写观察日记,就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使其成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X则》,要注意日记的格式。材料二:某小学生的习作今天早上,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我感觉好极了!我心里想,我不知道种的花生长得怎么样了,我该去看看了。我来到花盆旁,看见花生苗又长高了一节。花生苗长得很茂盛,花生苗的叶子像一片片圆圆的小扇子。叶子下面还藏着许多金黄色的小花,像害羞的小姑娘。叶子上有一只蜗牛,正津津有味地吸着露水。花瓣上还有几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正忙着采花蜜呢!小蜜蜂真勤劳啊!小蜗牛却很懒,不爱劳动,我要向小蜜蜂学习,当个勤劳的孩子。我家种的花生真有趣啊!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设计本次写作课的教学目标。(2)分析学生完成该写作内容的难点。(3)为上述学生的习作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评语。
【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尝试完成至少一篇观察日记。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观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录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形成积极观察生活事物的兴趣。(2)难点:将平时观察到的新发现或是有趣的事有条理地、具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分析:四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习欲望强,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学生乐于观察事物但观察不够细致,观察时间不够持久,因此要较为完整地、有条理地描写记录观察对象,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仍需提高,写作中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还不够熟练,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程度还不够高,因此要有条理地、具体生动地进行记录也存在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