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41520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79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DNA的生物合成(基础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遗传信息流动的中心法则,第一节 复制的基本规律,一、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是DNA复制的基本特征,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彼此分开,然后,每条链各自作为模板,在其上分别合成出一条互补链,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子代DNA)与原来DNA分子(亲代DNA)的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在此过程中,每个子代DNA的两条链,一条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为了证实DNA分子中只有一条是新合成的,Meselson和Stahl将提取出的第1代大肠杆菌DNA加热处理,使其变性后仍通过CsCl超速离心分离,在紫外吸收扫描图上可见两个比重不同的紫外吸收峰,从而确证了第1代细菌的DNA是由两条比重不同的链所组成,排除了其它可能性。,更进一步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模板,原则,特点,亲代的DNA双链,每股链都可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指导新链的合成,*合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碱基顺序与亲代分子完全一样,*一条链来自于亲代的DNA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链,二、双向复制,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称为双向复制。复制中的DNA成为,状。,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三、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1、体内仅存在5 3的DNA聚合酶,2、前导链与随从链(岗崎片段),领头链(leading strand):,DNA复制时,一股以3 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以5 3方向连续合成的链称为领头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一致),随从链(lagging strand):,DNA复制时,一股以5 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沿5 3合成,1000-2000个核苷酸不连续的小片段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岗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DNA复制时,一股以5 3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合成的链沿5 3合成1000-2000个核苷酸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之为岗崎片段。,岗崎片段由DNA连接酶连成一条完整的新链。,半不连续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亲代DNA分子中以3 5方向的母链作为模板指导新的链以5 3 方向连续合成,,另一股以5 3 为方向的母链则指导新合成的链以 5 3方向合成10002000个核 苷酸长度的许多不连续的片段(岗崎片段),,这种复制方式称之为半不连续复制。,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一、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生成,3,5 -,磷酸二酯键是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二、DNA聚合酶催化核苷酸之间聚合,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在有DNA模板存在时,可催化合成DNA,因此,又称为依赖DNA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DNA-pol)。,1.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1956年,Kornberg等人首次从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能催化合成DNA的酶,称为DNA聚合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有三种功能:,第一、,53的聚合作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只能在引物的3端加上脱氧核苷酸,它是利用引物的3-OH与待加入的脱氧核苷三磷酸的5-磷酸基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已加入的脱氧核苷酸则仍有一个游离的3-OH,又可与下一个脱氧核苷三磷酸的5磷酸基之间形成3,5-磷酸二酯键,以后,按这种方式,DNA链不断延伸,因此,新链的合成方向是53,称为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53聚合作用。,第二、,35的外切作用(35exonuclease action),大肠杆菌DNA聚合酶除具有53的聚合作用外,也能催化从3-末端水解DNA链,而产生游离的单核苷酸,称为35的外切作用。其35的外切作用对DNA的聚合具有,校正功能,。错位接上去的碱基C会被DNA聚合酶的35的外切作用水解掉,而DNA聚合酶再催化重新聚合上正确的碱基T。,第三、,53的外切作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还具有53的外切作用。但这种外切作用不同于其35的外切作用:,(1)首先,其裂解的键必须位于双螺旋区域。,(2)其次,产物为单核苷酸或几个碱基组成的寡聚体。,(3)53的外切作用随着DNA合成的进行而不断增强。,(4)53的外切作用的酶的活性部位可与其聚合作用和35的外切作用的活性部位分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53外切作用在DNA复制过程中用于,去除引物,。,小片段,5,核酸外切酶活性,大片段/Klenow 片段,DNA聚合酶5,聚合,活性,5,核酸外切酶活性,N 端,C 端,特异蛋白酶,DNA-pol ,Klenow片段是实验室合成DNA,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酶。,可见,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结构功能区可表示如下:,53 35 53,外切作用 外切作用 聚合作用,53 35 53,外切作用 +外切作用 聚合作用,小片断 大片断,C,枯草杆菌蛋白酶,N,继DNA聚合酶之后,1970、1971年又分别从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另外2种DNA聚合酶,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现将三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特性列于下表中。,三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主要特性比较,DNA聚合酶,DNA聚合酶,DNA聚合酶,功能:53聚合作用,+,+,+,35外切作用,+,+,-,53外切作用,+,-,+,分子量(kD),109,120,250,细胞中存在的比例,400,-,20,聚合速度(bp/sec/分子,37),16-20,40,250-1000,细胞内的主要作用,校正复制错误,填补复制、修复中的空隙,可能参与DNA损伤应急状态的修复,DNA复制,2.常见的真核细胞DNA聚合酶有五种,DNA-pol,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DNA-pol,DNA-pol,DNA-pol,DNA-pol,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DNA-pol,MW(kD),16.5,4.0,14.0,12.5,25.5,5,3聚合活性,中,?,高,高,高,3,5,外切酶活性,-,-,+,+,+,功能,起始引发,引物酶活性,低保真度的复制,线粒体DNA复制,延长子链的主要酶,解螺旋酶活性,填补引物空隙,切除修复、重组,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1)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2)聚合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3)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三.引物酶催化RNA引物合成,引物酶(primase),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合成DNA时,需要一段带有3-OH末端的低聚核苷酸单链(体内为一小段RNA)作引物(primer),引物的碱基序列与模板DNA呈互补结合,引物的长度在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通常只有16个碱基,在真核生物,通常也只有10个碱基左右。引物酶的作用即是利用四种核苷三磷酸(简称NTP)为底物,根据模板的碱基序列,按照碱基配对规则合成一小段RNA引物。,三.参与DNA拓扑学变化有关的蛋白质,1.单链DNA结合蛋白(SSB):,SSB曾被称为螺旋反稳定蛋白(HDP)。,SSB与解开的DNA单链紧密结合,防止,重新形成双链,并免受核酸酶降解。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2.解螺旋酶(helicase):,模板对复制的指导作用在于碱基的准确配对,而碱基却埋在双螺旋的内部。只有把DNA解开成单链,它才能起模板作用。,解链酶作用是利用ATP供能,解开DNA双链。,3.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拓扑异构酶:是一类可改变DNA拓扑性质,的酶。对DNA分子的作用是既能水解、又,能连接3,5,磷酸二酯键。可松弛DNA超螺旋,有利于DNA解链。,拓扑异构酶I(topo I):,在原核生物曾被称为,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超螺旋DNA双股中的一股切断,酶仍停留在3断端,使链的末端沿着螺旋轴按超螺旋的反方向转动,,DNA变为松弛状态(,超螺旋消除后),再封闭切口,。催化反应不需要ATP。,拓扑异构酶II,(,topo II):,在原核生物又叫旋转酶(gyrase)。,切断DNA双链,使另一双链经过此缺口,再封闭,连接断端。,无ATP参与时,使螺旋松弛。,在ATP参与下,松弛的DNA进入负超螺旋。,蛋白质(基因),通用名,功能,DnaA(dnaA),辨认起始点,DnaB(dnaB),解螺旋酶,解开DNA双链,DnaC(dnaC),协同DnaB,DnaG(dnaG),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生成,SSB,单链DNA结合蛋白,稳定已解开的单链,拓扑异构酶(gyrA,B),理顺DNA链,原核生物复制起始相关的蛋白质,四、DNA连接酶连接DNA中的单链缺口,可催化DNA链内缺口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该能量的提供者是ATP。,应用:,1.岗崎片段之间的连接.,2.DNA损伤修复中的连接.,3.一种重要的工具酶。,第3节 DNA复制过程,一、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一)起始:DNA解链形成引发体,合成RNA引物。,1.DNA解链,大肠杆菌,复制起始点,称为oriC,oriC序列分析发现,有3组串联重复序列和2对反向重复序列。,1)复制起始时,DnaA蛋白辨认oriC的识别区(串联重复序列)并与富含AT区(反向重复序列)结合,促使AT区解链;,2)DnaB/DnaC使双链DNA解开至足够长度,同时逐步置换出DnaA蛋白;,3)SSB与单链DNA结合。,2.引发体与引物,引发体中,在引物酶催化下,以DNA为模板,合成短链的RNA分子(引物)。,领头链(leading strand),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其复制是,连续进行的,得到一条连续的子链。,(二)复制的延长,随从链(lagging strand),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须等解开,足够长度的模板链才能继续复制,得到,的子链由不连续的片段所组成。,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随从链的模板DNA可以折叠或绕成环状,使同一DNA聚合酶(二聚体分子)同时分别催化领头链和随从链合成。,(三)复制的终止,去除RNA引物,填补空缺,缺口连接,DNA聚合酶的小片段,5 3外切酶,DNA聚合酶的大片段,3 5外切酶,5 3聚合酶,DNA连接酶,二、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引物酶活性)和pol(解螺旋酶活性)参与。还需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eplication factor,RF)。,(一)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与原核基本相似,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PCNA为同源三聚体,具有与E.coli DNA 聚合酶的亚基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构象,即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在RFC的作用下PCNA结合于引物模板链;并且PCNA使pol获得持续合成能力。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细胞能否分裂,决定于进入S期及M期这两个关键点。G1S及G2M的调节,与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激活或抑制各种复制因子而实施调控作用。相关的激酶都有调节亚基即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催化亚基即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CDK,相匹配的周期蛋白,作用点,CDK2,Cyclin D1,D2,D3,G1期,Cyclin E,G1S期,Cyclin A,S期,CDK3和CDK4,Cyclin D1,D2,D3,G2期,CDK1(CDC2),Cyclin A,B,G2M期,哺乳类动物的周期蛋白和CDK,哺乳类动物细胞内还发现天然抑制CDK的蛋白质,例如锚蛋白(ankynin)是CDK4的特异性抑制物,P21蛋白能抑制多种CDK。锚蛋白和P21蛋白的抑制/活化可使细胞周期开放/关闭,因此被形容为细胞周期的检查点(check point)蛋白。,DNA-pol 和pol 分别兼有解螺旋酶和引物酶活性。在复制叉及引物生成后,DNA-pol 通过PCNA的协同作用,逐步取代pol,在RNA引物的3,-OH基础上连续合成领头链。随从链引物也由pol 催化合成。然后由PCNA协同,pol 置换pol,继续合成DNA子链。,(二)真核生物复制的延长发生DNA聚合酶/转换,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转换,PCNA,真核生物DNA复制,(三)引物切除,在哺乳动物细胞中,DNA聚合酶缺乏5 3 核酸外切酶活性,其引物分2步被去除:,1.RNaseH1(一种对DNA-RNA杂合底物特异性的酶)行使内切酶的活性。,2.FEN1(flap endonuclease-1 and 5exonuclease,活瓣内切核酸酶1和5 外切核酸酶)以外切酶活性降解RNA。,(四)端粒与染色体末端的复制,端粒,指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功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维持DNA复制的完整性,结构特点,由末端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G、T碱基的短序列。,TTA,GGG,TTA,GGG,OH,端粒酶(telomerase),端粒酶,RNA(human telomerase RNA,hTR,),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RT,),端粒酶协同蛋白,组成,端粒的复制模型,1989年Greider和Blackburn提出了端粒的复制模型(爬行模型)。反应为四步进行:,1)首先是端粒酶与端粒DNA结合,端粒酶中的RNA与凸出的3引物配对;,2)以RNA为模板,在DNA3端上从头合成DNA;,3)延伸六个nt;,4)合成一个重复单位后,端粒酶向DNA模板新合成的3移动,引物再和模板配对,就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最后延伸的3端再回折,以GG配对的方式形成发夹结构,产生端粒。,爬行模型:,端粒酶与老化:,1986年Howard Cooke发现端粒长度在体细胞内比在生殖细胞内短。并发现端粒酶在生殖细胞内经常被表现出来,所以端粒的长度一直保持在15kb左右。,胚性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很高,端粒的长度就很长,而在体细胞中端粒酶无活性或活性低,端粒的长度也很短。,由于体细胞缺乏端粒酶活性,因此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些。,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影响到正常的基因,细胞必然死亡。这就是为何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几十代以后,就不能传代,而癌细胞和生殖细胞几乎是永生的。,将端粒酶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人体细胞后,发现体细胞重新获得无限增殖能力。,Dolly(多莉)的DNA来自1头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提供DNA的乳腺细胞已在体外培养了几个星期。据测定,Dolly的端粒长度只有同年的通过正常生殖产生的羊端粒长度的80%。,五、逆转录,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也称为反转录。它是指以RNA为模板,按照R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以dNTP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即将遗传信息从RNA到DNA的过程,这与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转录过程相反。通过逆转录合成的DNA称为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催化逆转录反应的酶是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也称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RDDP)。逆转录酶以dNTP为底物,需要一个具有3-OH的引物,同时需要2价金属离子(细胞的酶以Zn,2+,为主,病毒的酶以Mg,2+,为主)。逆转录酶为多功能酶,至少具有以下作用:,1R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在有引物存在时,逆转录酶可以4种dNTP为底物,以RNA为模板,按53合成DNA,形成RNA-DNA杂合体 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2核酸酶H的活性即有核酸外切酶的作用。,能特异性地水解RNA-DNA杂合体上的RNA,按53或35的方向均可进行,产物主要是5-末端磷酸化的含28个核苷酸残基的寡核苷酸。,3D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同样在有引物存在时,逆转录酶也可以4种dNTP为底物,以DNA为模板,按53合成DNA,形成双链DNA产物即DNA指导的DNA聚合酶作用。,逆转录病毒细胞内的逆转录现象,RNA 模板,逆转录酶,DNA-RNA 杂化双链,逆转录,酶,单链DNA,逆转录酶,双链DNA,六、DNA的损伤与修复,(一)概述,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内因,代谢过程,复制过程,损伤(突变),DNA分子的结构改变,自发突变,诱发突变(诱变),DNA修复的基础:,一条链有损伤,修复酶切除,以未损伤的链为模板,合成原来相同的序列,(二)突变的后果,1.,突变是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2.只有基因型改变的突变形成DNA的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一词用来描述个体之间的基因型差别现象。,3.产生蛋白质分子的多态性;,4.突变是产生遗传及相关性疾病的分子基础;,5.,致死性的突变可导致个体、细胞的死亡。,1.物理因素:紫外线(ultra violet,UV)、各种辐射,UV,(三)诱变的原因与作用,2.化学因素:,(四)突变的类型,生物机体DNA所发生的突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点突变:为最常见的突变形式。它是指DNA分子中单个碱基的改变,如GGA,C,TTCA变为GGA,A,TTCA。,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HbS),亚基,N,-val,his,leu,thr,pro,val,glu,C,肽链,C,A,C G,T,G,基因,正常成人Hb(HbA),亚基,N,-val,his,leu,thr,pro,glu,glu,C,肽链,C,T,C G,A,G,基因,2.框移突变,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入到DNA大分子中间。,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谷 酪 蛋 丝,5 ,G,C,A,G U A,C A U,G U C,丙 缬 组 缬,正常,5 ,G A G,U A C,A U G,U C,缺失,C,缺失引起框移突变,UV,3形成嘧啶二聚体:,4.重组(重排),DNA分子内较大片断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如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Hb,基因家族的重排引起,地中海贫血。,(五)DNA损伤的修复,生物机体对于损伤后的DNA,有不同的修复机制进行修复。修复机制可分为两大类:无差错修复(errorfree repair)和差错倾向修复(error-prone repair)。前者可使受损的DNA结构完全恢复正常,主要有直接修复、切除修复;后者在修复过程中,可能有突变的发生,主要有重组修复和SOS修复。,1、直接修复系统,如光复合等,光复活作用:,经可见光照射细胞后,细胞内的光复活作用酶能使嘧啶二聚体分解而恢复DNA原来的结构。光复合作用酶在生物界分别广泛,哺乳动物及人体内也有此酶的存在,但仅限于在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发现,所以,光复活作用并非人体内主要的修复方式。,2、切除修复,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又称暗修复(dark repair),其修复过程无需光的参与。切除修复方式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也是人体细胞主要的修复方式。其基本过程是:,1)由特定的核酸内切酶特异性地识别受伤部位并与其结合,在损伤部位的5端切断其与正常DNA连接的3,5-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同时发挥其53的外切作用,将包括损伤部位在内的一小段DNA切除掉。,3)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另一条完整的互补链为模板,从切口的3-OH开始,按53的方向修补DNA的缺口(即DNA聚合酶的53聚合作用)。,4)DNA连接酶将新合成的DNA与原来的DNA连接起来称为完整的分子,DNA恢复其正常结构。,着色性干皮病(XP),XPA、XPB、XPC等XP蛋白:共同参与辨认、切除受损DNA部位。,DNA聚合酶:DNA-pol,、,修复受损DNA,DNA连接酶,3.重组修复又称复制后修复,4.SOS修复,SOS修复又称诱变修复(mutagenic repair)。当DNA分子受到较多范围的损伤,修复难以进行时,细胞处于危急状态,从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修复方式,它用国际通用的遇难求救信号SOS命名。此时,DNA复制的短暂抑制可诱导产生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其识别碱基的能力很差,对模板要求低或无需模板存在即能催化DNA的合成。所以,对于双链断裂而空缺的DNA也能合成,但也导致错误的复制而引起基因的碱基突变,然而却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即在危急情况下,以牺牲复制的准确性而换取细胞的生存,这是SOS修复的主要特点。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也有这种修复方式。,本章主要内容,一、DNA的生物合成,1.复制的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双向复制概念,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DNA聚合酶、引物酶、DNA连接酶、单链DNA结合蛋白、解螺旋酶、DNA拓扑异构酶及其作用,3.DNA复制过程,1)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基本过程:复制起始区结构特征及作用,起始过程的主要变化,2)端粒概念、端粒酶组成,4.逆转录,概念、逆转录酶及其作用,5.DNA损伤与修复,1),突变(损伤)概念,2),突变类型,3)修复,光修复系统特点、切除修复系统的主要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