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才之路-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与师pp.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38204 上传时间:2025-11-1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76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与师pp.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成才之路-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第2课-当仁不让与师pp.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一单元,第二课,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单元,第二课当仁,不让与师,第一单元,经 典 晨 读,1,高 考 导 航,2,学 习 目 标,3,课 前 预 习,4,课 堂 互 动,5,随 堂 练 习,6,课后强化作业,7,经 典 晨 读,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2借景抒情。,诗的五、六两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表面写景而实为抒情。自在的白云,悬映在深深的潭水里,影影绰绰,迎朝露,送秋辉。季节景物在不知不觉中转换,日月星辰在无声无息中移动,诗人在此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而诗的意境宁静高远,引人遐想。“婉丽和平之风格自见矣!”,3中心突出。,这首诗一共只有56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却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12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12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高 考 导 航,(2015年高考北京卷),15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_,【解析】,本题以补写主语的形式考查省略句式。文言的对话常常省略主语,一般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不仅主语省略,连同后面的,“,曰,”,也常常省略掉。所选文本为选修教材中的内容,文中对话的二人为师生关系,考生应该比较熟悉,据此,可以判断主语是谁。,【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是:首先要熟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几种句武(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然后根据语境加以判断。,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解析】,本题从断句角度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的师生关系就能推断出来。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用一连串的反问回答曾皙的提问;第二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不同的断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考生可以赞同任意一种,并说明理由。,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学 习 目 标,1掌握识记本课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10则选文,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3领悟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课 前 预 习,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1)端章甫: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古代一种礼帽的名称。端和章甫这里都用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3)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4)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的用法与之同。,5丰富视野,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译文: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就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的问问(为何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仲由一个人能顶两个人,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译文: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译文: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译文:孔子说:“默默的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的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译文: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典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课 堂 互 动,1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子贡把他人比作丘陵,把孔子比作日月,通过日月和丘陵的对比,说明了孔丘的才德是他人无法超越的。,2当子贡反驳子禽的话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请辨析子贡这句话所说的对象是指谁。,子贡的这句话说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3如何理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及其学说的话。意思是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后常用以表达对伟人或某种学说的赞叹、仰慕之情。,做学问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以学问来充实,但此心总有不满足的时候,想要停止都做不到,于是不停地进取。,4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5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在一起谈论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有所乐,壮有所为,幼有所养,老、壮、少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太平图景,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的写照吗?,所以,表面上看来,曾晳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晳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6文章中对孔子与弟子的讨论、闲谈在全篇中俯拾皆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讨论和闲谈,主要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成功教育家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以师生平等的心态来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以一种真诚、深厚的情感来对待学生,才能在学生中形成一个高大的形象。这样以一种日常生活的交往、言谈的写法来体现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多姿,真实可信。,7第10则是怎样运用语言来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第10则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尤其是曾点的高雅宁静,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于孔子,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体现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时正处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而且还只能三年才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达到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则无能为力。,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是委婉曲致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的事,甚至说自己根本就不能做什么事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在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相当于今天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子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也罢,公西华的委婉曲致也罢,都是说的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晳来了一通完全不同的说法,一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而只是描绘了一种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而会心地笑了一笑,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曾晳由衷赞叹。,8,选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孔子因为冉耕患病,反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而对颜回去世,反复说“天丧予”;因为子路生气,而反复说“天厌之”。,这些话或表达感慨,或抒发哀痛,或显示诚心,用字不多,而淋漓尽致。至于孔子称赞颜回的那一段话,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此章正因为多出了以上这些字,便富有了文学性,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的情感。“人不堪其忧”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加倍渲染。此章正因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表现赞叹的情味十分充足。,随 堂 练 习,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A博我以文,约我以礼。,B异乎三子者之撰。,C浴乎沂,风乎舞雩。,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答案】,D(A、B、C均属介宾短语状语后置,而D属疑问句中介宾短语的宾语(由疑问代词充当)前置。),5与“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非曰能之,愿学焉,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B(都是宾语前置句),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6写出上面三段文字中所用的熟语。(最少4个),(1)_(2)_,(3)_(4)_,【答案】,(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2)循循善诱(3)诲人不倦(4)割鸡焉用牛刀(5)诲人不倦(6)欲罢不能,8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_,(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_,【答案】,(1)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2)我只不过努力而从不满足,教育别人从不感到疲倦,(对于我)尚且可以这样说。,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孟子,吿,子下),注:,造次:仓促,急迫。乡:趋向。,9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答案】,勉励人们践行仁道。,10为什么孟子会认为现在所谓的“良臣”是古人所谓的“民贼”?请简要分析。,【答案】,因为真正的“良臣”应该引导君主趋向道义,立志求仁;而现在所谓的“良臣”却在帮暴君开辟疆土、侵略邻国,搜刮财富、充实府库,这样只会贼害百姓,所以是古人所谓的“民贼”。,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