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要素,第一讲:东方文化与非现代健康观,罗 非,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luof,1,我们究竟想做什么?,目的:以东方文化与心理人文为背景,探讨健康并探索其实现途径,依据:古今文献记载与实践体验,态度:以事实为导师,不依赖权威、知识与经验,形式:材料、阅读、讨论、观赏、实践、反思、小结,总结:书写本课程学习体会与心得,2,我们打算怎么做?,整个课程分七次:,第一讲:绪论,东方文化与非现代健康观,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总结,讨论,3,释题:什么是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不是旗袍辫子、不是愚昧落后、不是唐装汉服,上古三代文明传承,汉、唐、宋文明,明清的自闭与中国文化的衰落,东方文化不是神秘主义,西方的神秘主义,东方的实践哲学,理性的启蒙,中国:中央之国,文化:文明的转化,4,释题:什么是健康观,不是关于健康的概念,不是关于健康的理论,不是关于健康的观点,而是心中看见的健康景象,愿景,每个人最终要建立自己的健康观,5,思考与讨论:什么是健康?,在你心目中,健康的你是什么样子的?,6,资料:,医学模式,下的,疾病发展阶段,发病前期,此时个人人格、环境和特殊问题相互作用,决定了发病风险,发病期,此时产生实际的问题和症状,医疗手段,发病前期中的医疗手段包含早期预防以降低发病风险,发病期之后,处理的选择是基于门诊的次级治疗或住院进行的三级治疗,在发病前期中,某些保护性因素可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或促使其康复,西方人,常把灵性,、,宗教,和东方的东西一道,视为一般保护因素,而不是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9,医学模式的身心分离问题,传统,西方,医学模式倾向于分割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依据是疾病症状的本质主要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这种划分反映了一种二元论的理解,即身体和头脑以某种方式分离,许多史学家将这种信仰追溯到,Rene Descartes(1596-1650),的早现代哲学,这种二元论被大部分最新潮的思想所摒弃,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很强的相互联系,(,例如,Merrill&Salazar,2002),10,西方人提出的广义健康概念,广义的健康概念超越了医学模式,它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在避免生病的同时,健康还包括一些正面的品质,比如生命有意义、主动参与、生产力等,在这种观点之下,疾病的涵义超过了单纯的对机体功能的干扰;它也可以破坏我们的关系,并产生人生意义方面的问题,他们由此认为,,健康与疾病有根本的灵性成分,(Rowe Kinsley,1995,p.152),全面健康模型,的特点,它关注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而不是零碎的健康方式,它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我们人生许多方面的整体状态,问题:仍然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实,11,最主要的问题:理论贫乏,生命科学、心理科学最缺乏的是先进的理论,物理学发展途径的启示,力、热、电、光学,现代物理学,生命科学新理论的可能性,生命力学?,生命热学?,生命电学?,生命光学?,产生新理论的途径是什么?,1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3,资料:基督教的健康观,基督教从耶稣,时代起,就关注治疗和健康,教堂治疗从二世纪开始流行,,但,当时强调的是治疗灵魂,躯体痛苦也是关注对象,但早期基督徒也将痛苦视为成长和与基督认同的机会,当时社会的传统观点,是,厌恶痛苦,,认为,需要避免或忍受,在早期基督教观念中,健康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涉及身、心和灵的整个人,健康是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现象,,它,不仅表现为没有身体疾病,也表现为如欢乐等积极情感状态以及关爱他人等行为,治疗不仅包括身体也包括灵魂的修复,14,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基督教神学家认为,,,当代健康观脱胎于现代主义和实证主义,的,人类观,,而这些人类观是由问题的,现代世界从本质上,是,一种治疗文化,其中的问题被定义为疾病,而消灭这些疾病就是社会和人生的终极目标,现代文化代表一种倾向,即排斥宗教健康观而接受,所谓,“疗法”:能够维持健康和个体社会功能正常的各种东西,每种文化都有治疗的一面,它们一般都认同宗教和道德要求的有益性。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治疗主义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旧的宗教和伦理内容仅在其具有治疗潜力时才会得以保留,,从而将,道德医学化,15,基督教眼中“疗法文明”的隐含假设,健康是道德中性的,可以存在于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的框架中,因此健康不必包括强制性的核心价值观,满足先天本能就实现了人的完善,,,因此冲动释放是首要治疗工具,而不是自我控制,;,希望转变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理想,健康的人生应当关注当下和每一天,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终极”或“神圣”的东西上,弗洛伊德认为询问人生意义,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因为除了个人私欲的满足之外别无意义,治愈或完美是不可能的;应以增强满足本能的个人能力为目标。,培根主义科学理想,:,提高力量与自由,而不必遵循理想来做抉择,例如,,精神分析提供了提升自由,的技术,,却不排序,不决定价值,反对把社团作为积极力量的观点,;,社团是某种,方,便人们共同生活并寻求冲动释放,的东西,弗洛伊德认为社团或文化不能作为治疗手段,个人主义的自我才是必须的中心,拒绝承诺才是治疗手段,16,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基督教,反对宗教是一种疗法的观点,认为宗教所宣称的真理并不全是、甚至也不是部分地关于健康的,而是关于恰当的行为以及人生的本质和归宿的,宗教传统是为了帮助人们不论疾病或健康都共同生活在世界上,它涉及到发生在深层水平上的灵性治愈,它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带来身体上的治愈,在基督教中,未来的希望和承诺在于别处,治愈是新事物到来的标志而不是其终结,关注健康不是为了提升个体的需求,而是基于社团成员相互之间以及对陌生人保持友善的理想,用健康取代神成为人们致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局限的,,它,代表着对基督教观念和友善理想的抛弃,,,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态度,,让人们,变得无助,17,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的,批判,基督教,反对治疗主义的自我崇拜式目标,在治疗主义文化中,一切都以身体和心理的能力或力量的发展为目的,对力量的关注通过一系列方式表现出来,包括文化的青年化,失去是一种检验手段,可以检验我们所追求的欲望和支持它们的政治体系是否构成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宗教变成了一种仅仅是满足个人而非满足自身的手段;它变成了为达到特殊目的而被检验或使用的商品。,这种宗教消费主义是对团体传统的破坏,它使神成为简单的商品生产者,;,人们可以而且也应该把宗教作为将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健康状况的产品;,18,基督教对,现代派健康观批判,基督教,反对治疗主义文化背后的技术导向性,将宗教看做一种治疗技术的观点代表了一种,神秘主义,世界观,即万事万物都是有限的,每件事物之间都有交感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操控一些事物就会影响其他事物,基督教拒绝这种观点,因为它讨论的是,人,与无穷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对神之依靠的知觉,技术导向性与基督教导向性的差异可以从祈祷态度的转变中,看出,技术性,祈祷,的目的是愿望的满足,是将神圣的力量用于个人目的,这是对祈祷的,神秘主义,扭曲,真正的祈祷以神为中心,当,人,自身的灵性中心重新连接时,祈祷把,人,作为,整体,治愈,祈祷的要点是关系而不是技术,参与这些实践的人对他人、对疾病和痛苦产生了更为积极的态度,而更少地追求个人满足,19,20,思考与讨论:你怎么看待基督教健康观?,21,资料:印度教的健康观阿育吠陀与瑜伽,22,印度文明的根源,悠久的文明传承,古印度的学问:五明与四吠陀,五明:古印度的五种学问,包括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四吠陀:婆罗门教根本经典,包括,梨俱吠陀:上古赞美诗,娑摩吠陀:祭酒歌咏集,夜柔吠陀:散文体献祭祷词,阿闼婆吠陀:神咒与法术,每一部中又包含本集,(,诗句与歌词,),、梵书,(,解说与传说,),、森林书,(,祭祀仪式,),、奥义书,(,宇宙人生最高原理,),四部分,23,阿育吠陀,古印度医学体系,首次历史记载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的梨俱吠陀,作为阿闼婆吠陀圣典的补充,副吠陀,分为八个分支:,Kayachikitsa(,内科学,),Shala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Shalya Tantra(,外科学,),Agada Tantra(,毒物学,),Bhuta Vidya(,精神病学,),Kaumarabhritya(,儿科学,),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Vajikarana(,生育学,),24,印度数论派思想,梵,(Brahman),是超越一切的纯粹觉知和意识状态,,,有两种基本表现形态,神我,(purusha),,即不受现象世界约束的自由能量,,,它是纯粹的意识,是思维过程的基础,自性,(prakrti),,是原始意志和创造潜能,有时也称为太初圣母,将其自身展现于物质世界,在人类经验中,这一纯粹意识最初分裂为知道者,知道的过程和知道的对象三部分,三部分意识与自性共同作用,产生三种,元素,能量,由知道者产生风,由知道的过程产生火,由知道的对象产生土,这一切构成了物质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包括人体运转在内,25,阿育吠陀的元素能量理论,风、火和土这三种,元素能量,形成,物质,身体功能的指导原则,在三种,元素,平衡时,健康和幸福就会出现;自觉头脑清醒,睡眠安稳,身体机能正常,如果失去平衡,就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平衡点,它与个体的正常身体、认知和人格特征相关,因此阿育吠陀,(,以及瑜伽,),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完善之路,在体内,,元素能量,通过物理通路运动,但也通过称为气脉的能量通路运动,如果因情绪问题、生理失衡或者饮食不当导致通路阻塞或者流动过度,就会出现问题,人体组织中的化学物质能改变朵萨的品质,因而与正性或负性的情绪和认知品质有关,26,能量与疾病的关系,任何一种,元素能量,朵萨失去平衡,将出现特征性的身体或心理效应,每种,元素能量,朵萨都倾向于围绕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发挥作用,因而若一种朵萨出了问题,将引发一系列相应的症状,风,元素,出现问题影响运动、能量和结肠,导致诸如便秘或腰背痛,以及悲伤、难过、焦虑和恐惧等问题,火,元素,与代谢和消化系统相连,也与某些脑神经递质以及心脏的脉轮相关,因而火,的能量,出现问题导致炎症、愤怒、嫉妒和批评,土,元素,与身体结构、组织和免疫有关,如果土的力量平衡,将促进爱与宽恕的情感,;,土的力量失衡与依赖、贪婪和充血性疾病有关,土,还能影响消化之火和身体代谢,它促进正性的精神品质如心智清醒和逻辑推理,以及正性情绪如快乐和耐心,27,能量的微妙形式,在,能量,身体水平上,,元素能量,有三个微妙对应物,它们负责维持生命力、促进健康、以及支持更深水平的瑜伽与冥想修炼,生命之流,(ojas),与生命力和免疫有关,它受营养、应激、饮食或运动失衡、人际关系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它维持意识,将意识和物质相联,是自由和爱之能力的源泉,光,(tejas),与能量和消化有关,息,(prana),与大脑活动有关,并在神我,(purusha),和自性,(prakrti),之间建立桥梁,现代,瑜伽,修习者相信,,元素能量,是具有生化对应物的高度精细的物质或精华,它们组合起来成为昆达里尼,(kundalini),的基础,可以在脉轮的通路中流动,28,自性的通用品质,在息的基础上,自性有三种通用品质,或称要素,(gunas),精微能量,是认知、正确行为、灵性目的,(,将我们推向头脑净化之潜力,),的能量,动性,是一种运动、兴奋性和生命活力的品质,惰性,是一种懒惰、迷茫、反射性或无意识活动的品质,与神我的不动及纯净意识形成鲜明对照,这些要素会相互作用和轮替,但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经常占上风的要素,要素有很多可能的组合,其中部分组合比其他的更好些,动性,与,惰性,的组合使人喜欢破坏和伤害,动性,与,精微能量,的组合则产生具有治疗性的转化能力,可以带来生命的整合与完善,29,阿育吠陀的疾病理论,(,一,),西方医学,:,对抗疗法,通过加入一个与疾病相反的力量来实现治疗,阿育吠陀,:,寻求通过消除不平衡或阻塞、恢复正常的和谐与流动,更永久性地解决问题,西方医学,:,认定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个体的典型的正常状态,阿育吠陀,:,相信每个人有不同的正常状态,取决于其主导朵萨的不同,有些人天生心境平衡,不易患病,其他人则需不断努力以纠正失衡,疾病始于一种朵萨的过度积累,进而传播到不属于它的区域,这些可以表现为身体症状如疹子,如果没有采取适当措施,就可能转变为慢性病,30,阿育吠陀的疾病理论,(,二,),阿育吠陀将疾病视为不平衡生活方式的结果,在阿育吠陀体系中,健康问题一般归因于三种错误之一:,不当的饮食,缺乏适当的日常或季节作息,及有问题的心理活动或行为,这些原因导致朵萨失衡或气脉阻塞,从而产生疾病,健康需要自我调节,遵守中道,和于四季,规则饮食与锻炼,以及定期净化整个系统,道德行为是中道的一部分,克制邪念,练习与人为善,疯狂或精神疾病则与失去自控、变成感官与欲望的奴隶有关,治疗包括用适当的练习来净化身体,或通过寻求智慧、坚定和自我知识的,思维,活动来安定心灵,31,阿育吠陀的疾病理论,(,三,),阿育吠陀,:,真正的健康不仅限于没有身体疾病,;,更重要的,最佳的人类健康是,了悟,(enlightenment),状态,在其中我们可以摆脱痛苦,活在持续的纯净意识中,阿育吠陀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心脉受损所致,后者则因不良饮食、不平衡的行为、不执行宗教仪式、以及极度心理痛苦所致,,并将,心理疾病区分为以下六类,风的失衡导致过度活动,失控的或者精神病样行为,火的失衡导致威胁性、攻击性行为,土的失衡导致丧失食欲、动机以及社会隔离,与所有三种朵萨失衡有关的问题,由丧失引起的问题,导致抑郁,失眠或焦虑,中毒和谵妄,32,阿育吠陀治疗,(,一,),由于,元素能量,平衡受食物的影响,阿育吠陀练习者认为改变饮食是纠正失衡和健康问题之努力的良好起点,不同食物与不同的元素组合相关,因而可促进不同的情感状态,影响不同的要素涉及灵性生命的质量,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食谱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并无标准的阿育吠陀食谱,食疗可以和其他技术相互补充,其中可能包括瑜伽和一些行为配方,,,如练习遵守宗教规定或简化生活等,行为配方属于积极因素,它能增强免疫力,对治负面情绪的效应如愤怒和抑郁等,33,阿育吠陀治疗,(,二,),阿育吠陀,早期,著作已包含了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治疗,,并,认为它们和身体疾病高度相关,三类疗法,神圣疗法,:,包括冥想、供养和朝圣之旅,旨在宗教性与灵性的发展,理性疗法,:,包括饮食调节和药物应用,性格疗法,:,转变不好的思想、用好的习惯代替不良习惯,努力获取关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知识,;,需要辅以避免与贪婪和无情之人交往,而寻求那些正直、成熟与安宁的人,成功的疗法应重建三个人生目标之间的平衡:美德、,富足,和欢乐,让快乐远离成问题的关系、指向内心幸福与灵性满足感,疗法,形式:,安慰、饮食调节、改变生活方式、宗教仪式,恐吓、放血、击打或责骂,34,35,36,思考与讨论:印度教健康观的启示,37,Jiddu Krishnamurti,So,fortunately or unfortunately for yourself,you have heard something which is true;and if you merely hear it and are not actively disturbed so that your mind begins to free itself from all the things which are making it narrow and crooked,then the truth you have heard will become a poison.Surely,truth becomes a poison if it is heard and does not act in the mind,like the festering of a wound.But to discover for oneself what is true and what is false,and to see the truth in the false,is to let that truth operate and bring forth its own action.,38,本讲小结,3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