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针灸.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635212 上传时间:2025-11-17 格式:PPT 页数:341 大小:10.45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1页
中医针灸.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导论,1.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2.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中医学理论体系,5.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针灸学的定义,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绪言,一、针灸学的发展史,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从战国到秦汉,以内经成书为标志,,,包括素,问和灵枢。,灵枢又称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黄帝八十一难提出八会穴,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汇而为一,撰成针灸甲乙经,共收录腧穴349个,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再一次总结。,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宋王惟一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确立经穴354个。,元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理论部分:,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 点,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技术部分:,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应用部分:,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合知识的学习。,1:什么是针灸学?,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是什么?,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什么?,5: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谁?确立经穴多少个?,6:针灸学是什么时间传入朝鲜,日本的?,复习题,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一)唯物观,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2、形与神俱,不可分离,3、疾病可知,又可防治,(二)辩证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1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互相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治疗,2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学说的特征,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的传变,2、相克关系的传遍,(三)用于诊断和治疗,3 藏象学说,1、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1、脏:即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2、腑:即胆、胃、小肠、打场、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即是指这一类腑的形态及其生理功能均有异于六腑,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储藏精气的作用,故称为奇恒之腑。,心,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素问 萎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其充在血脉。”,(2)、主神志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者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素问 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气愤郁,皆属于肺,素问 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化。水谷、水液,2、主升清。,3、主统血。,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和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素问 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 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2、主藏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肝受血能视,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摄。,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素问 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3、主纳气。,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素问 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 灵兰秘典论肾者,做强之官,技巧出焉。,胆,一、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灵枢 本输胆者,中精之府,胃(太仓,水谷之海),一、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一、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大肠,素问 灵兰秘典论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素问 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主要生理功能,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3、上焦:开发、宣化,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病因与发病,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害所伤。,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疠气,是一类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饮食,劳逸,举例: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为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2、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3、理解并掌握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一章 经络总论,第一篇,针 灸 理 论,概述,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和络脉的区别,经脉(径),络脉(网),主干,分支,纵行,横行,深藏而不见,浅浮而常见,数量有定数,不可数,数量,分布,走向,3,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2,经气的定义,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一、十二经脉,定义:,即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先手足再阴阳后脏腑,循行于肢体内侧面-阴经;循行于肢体外侧面-阳经,手三阴配胸部脏器(肺、心包、心),足三阴配腹部脏器(脾、肝、肾),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足三阳与腑相配:根据其相表里的关系,太阴-阳明,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厥阴-少阳,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少阴-太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分布规律:,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六阴经-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注:特殊之处:,足厥阴肝经至头顶;足阳明胃经过胸腹,1、在四肢的分布,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前-阳明,中-少阳,后-太阳,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前-太阴,中-厥阴,后-少阴,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前-厥阴,中-太阴,后-少阴,2、在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足太阳-后头;手太阳-颊部,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阴阳配对,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与脏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节规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手,走,头,从,足,走腹,胸,交接:,阴经与阳经-四肢部;阳经与阳经-头面部,阴经与阴经-胸中交接,走向:,(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二)、运行气血、营养周身,(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二)指导辨证归经,1:从部位辩经络病变,2:从经络辩脏腑的病变,(一),说明病理变化,1:病邪入侵的途径:皮毛孙络络脉经脉脏腑,2:病邪直中脏腑,必累及经络,循经触摸,推断疾病。,(三).指导针灸治疗,目的,-,针刺和艾灸体表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治疗疾病。,两大关键,-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指导理论,-经络学说。,2.病在经筋关节,取阿是穴或络穴,3.针刺法,病有深浅,刺有深浅:如梅花针-叩刺皮部;毫针-刺经脉,三棱针-刺络脉,1.,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1:名词解释:,经络,正经,十二经脉。,2:简述使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率。,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复习题,要求:,1.掌握腧穴的分类,2.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4.了解腧穴的发展和命名,第二章 腧 穴 总 论,一、腧穴的定义,俗称“穴位”,在古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节”、“会”,“孔穴”。,腧、俞、输-通用,但应用时各有所指:,腧-腧穴的总称,腧-有转输或输注的含义,穴-孔隙或聚集的意思,转输有三方面的含义:,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在体表一定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2)腧穴是体内疾病输注在体外的一定部位。,3)腧穴把针灸感应输注到病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腧穴作用于人体的特点:传导点、反应点、刺激点。,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发展,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陆续发现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无定位无定名阶段:新石器时代战国初期 (“以痛为腧”),2、定位定名阶段:战国宋,3、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元代至今,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亦为,354,个,;,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并延续至今。,二,、,腧穴的分类,(,三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特点:主治本经病证。,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特点:,定位定名,未列入十四经,是十四经的补充,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3、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特点:,没有固定的位置、名称,是腧穴的最早阶段,取穴法-寻找最敏感点,三、腧穴的命名,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大椎,腕骨,乳根,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睛明、光明、水分、牵正,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日月,上星,水沟,太溪,4参照动植物命名:,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5借助建筑物命名:,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地仓、梁门,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阳陵泉、心俞、三阴交、百会、气海,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近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 疗局部或 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是所有腧穴主治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二)、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够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主要是: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尤特定穴。,(三)、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1)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2)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即针灸某些腧穴,在机体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可起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二、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十二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部经穴)两大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1:同一经脉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有分经主治规律。,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2: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任脉和督脉经穴既具有,各自的分经主治规律,同时又在某些主治上有共同点。,(二)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冶,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一,、,骨度分寸定位法,定义:,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在取穴时无论男、女、老、少肥、,瘦均按其规定的分寸来 折算。,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眉间,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两额发角之间:9寸,天突至歧骨:9寸,歧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两乳头之间:8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线:3寸,臀横纹至腘横纹,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亦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定义:,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1、固定的标志,: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指(趾)甲、乳头、肚脐、髂嵴、髌骨、外踝、内踝。,2、活动的标志:,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皮肤的皱襞,肌肉的凹陷,肌腱的显露、某些关节间隙等。,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定义:,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1、中指同身寸,2、拇指同身寸,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四、简便定,位法,3寸,1寸,1寸,1:名词解释:经穴、一夫法,2:腧穴的主治特点是什么,3: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几种?,4:试写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的骨度分寸。,复习题,第三章,针灸腧穴各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十二,经脉的循行主要记载于灵枢经脉篇。经脉的循行,分布与该经腧穴的主治有内在的联系,熟悉经脉的体,表循行路线及其在体内与脏器等的联系,就能更好地,掌握各经所属腧穴的主治范围和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2、熟悉十二经脉的主治概要。,3、掌握十二经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4、熟悉腧穴的特性。,第一节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一、循行特点,1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2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3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接。,预习:手太阴肺经,1、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 肋间隙处,2、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3、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4、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5、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循行特点小结:,经脉走向规律,:,从胸走手;,分布原则,:,行上肢内侧;,交接特点,:,在食指桡侧端交于阳明大肠经;,络属关系,:,属肺络大肠,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三、重点腧穴,本经单穴11个,起于中府,止于少商,重点穴5个。,1:中府,【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肺系病:咳嗽,气喘,胸痛。局部病:肩背痛。,【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直刺过深,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二)云门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寸,当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刺灸法向外斜刺.寸,可灸。,(三)天府,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主治 气喘,鼻衄,瘿气,臂痛。配伍 配曲池治疗臂痛。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四)侠白,定位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解剖 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主治 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配伍 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五)尺泽 定位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配伍 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刺灸法 直刺08一12寸;或点刺出血。附注 手太阴经所入为“合”。,(六)孔最,定位 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解剖 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附注 手太阴经郄穴。,(七)列缺,定位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解剖 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配伍 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配肺俞治咳嗽气喘。刺灸法 向上斜刺0305寸。附注 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八)经渠 定位 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 l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配伍 配肺俞,尺泽治咳嗽。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九)太渊,定位 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解剖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配伍 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附注 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十)鱼际,定位 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主治 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配伍 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刺灸法 直刺0508寸。附注 手太阴经所溜为“荥”。,(十一)少商,定位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解剖 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主治 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配伍 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附注 手太阴经所出为“井”。,2: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3: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4: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5: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定位】:,【主治】:,共同点,1:肺系疾病,2:局部病,不同点,尺泽:,小儿惊风,急性中暑,吐泻。,合(水)穴,子穴,“实则泻其子”多用于肺经实 证。,孔最:,肺经血症-咯血,鼻衄,痔疾。,列缺:,“头项寻列缺”-头痛,项强,口眼歪斜。,太渊:,“脉会太渊”-无脉怔。,输(土)穴,母穴,“虚则补其母”多用于肺经虚证。,【操作】:,尺泽,孔最:,直刺0.81.2寸,:,列缺:,向上斜刺0.3-0.5寸。,太渊:,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6:鱼际,【定位】:,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发热,失音等肺系疾病。小儿疳疾。,【操作】:,直刺0.5-0.8寸。小儿疳疾用割治法。,7:少商,【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小 结,部位,多治疗肺经的实证;,多治疗肺经的实证和热证,,特殊作用是治疗小儿惊风,多治疗血证,特殊作用是治疗痔疮,多治疗外感引起的伤风、咳嗽,以及头面疾,用于虚证、慢性疾病,及无脉症,多治疗肺经的热证,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用于开窍泄,热,如发热、昏迷、癫狂,胸,肘,臂前,腕,掌,端指拇,治主,复习:手太阴肺经穴位,1、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一肋间隙处,2、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3、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4、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5、鱼际: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手太阴肺经,Thank You,复 习 题,1.简述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2.尺泽、孔最、列缺的主治有何异同?,3.中府的针刺操作有何特殊?,二 手阳明大肠经,一、循行特点,1、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属大肠。,2、其之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复习: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2、曲池: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3、肩髃:肩峰段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4、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5、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循行特点小结:,经脉走向规律,:,从手走头面;,分布原则,:,行上肢桡侧缘;,交接特点,:,在鼻翼两侧交于足阳明胃经;,络属关系,:,属大肠络肺,二、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重点腧穴,本经单穴20个,起于商阳,止于迎香,重点穴5个。,【定位】:,1: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3:三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处,共同点,(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病。,(2):局部病。,【操作】:,不同点,商阳:,热病,神志病,急证。-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三间:,肠腑病。嗜睡。-直刺0.3-0.5寸。,【主治】:,(二)二间,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刺灸法 直刺0203寸。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主治】:,“面口合谷收”,主治头面一切疾患: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外感病证: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妇产科病证。,【操作】:,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配穴】:,合谷配太冲称为,四关穴,,长于疏风清热,平肝息风。近代多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配复溜治汗证。,4: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五)阳溪,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解剖 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主治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刺灸法 直刺0508寸。附注 手阳明经所行为“经”。,阳溪,穴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6:偏历,【定位】:,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五官疾患;局部病证;腹部胀满;,水肿。,【主治】:,【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七)温溜,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刺灸法 直刺05中l寸。附注 手阳明经郄穴。,(八)下廉,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解剖 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九)上廉,定位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寸处。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主治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配伍 配曲池治手臂麻木;刺灸法 直刺05一l寸。,【主治】:,10:手三 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操作】:,直刺08-12寸。,11: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热病及五官热性病证。上肢病证。高血压。皮外科病证: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瘰疬。腹痛吐泻。,【操作】:,直刺0.51.2寸。,12:肘,髎,【定位】:,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证。,【操作】:,直刺051寸。,8:肩髃,【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瘰疬,风疹。,【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9: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处,【主治】,局部疾病。胆道蛔虫证。,【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主治小结,(1)均治疗腧穴所在处和临近处,的局部病。,(2)肘关节以下的特定穴还治疗头面五官病。,(3),商阳,还有开窍醒神,清热解表之功;,合谷,还可补气,堕胎;,曲池,还有退热,解表,驱风之功;,迎香,还治胆道蛔虫证。,复习:手阳明大肠经,1、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2、曲池: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3、肩髃:肩峰段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4、扶突:喉结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5、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手阳明大肠经穴歌,手阳明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穴,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三 足阳明胃经,一、循行特点,1、起于鼻交頞(e)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却循颐(yi)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2、其支者,从大迎前,下大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3、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4、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预习:足阳明胃经,1、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于眼球之间,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3、地仓:口角旁0.4寸,4、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直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5、足三里:犊鼻(髌骨下缘,膑韧带外侧凹陷中)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横指处,6、天枢:脐旁2寸,7、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循行特点小结:,经脉走向规律,:,从头走足;,分布原则,:,行于面颊、前额、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交接特点,:,在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络属关系,:,属胃络脾,二、主要病候,本经络脾属胃,若脉气失调,多见于脾胃症候,以及局部病变,如肠鸣腹胀、胃痛、呕吐、水肿、咽喉肿痛、鼻衄等。,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重点腧穴,本经单穴45个,起于承泣,止于历兑,重点穴8个。,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目疾。面部疾患。,【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禁灸。,2: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主治】:,目疾。面部疾病。头痛,头晕。,【操作】:,治近视向内眼角平刺或直刺2-3分,一般不灸。,3:地仓,【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局部病证。,【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4:颊车,【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局部病证,【操作】:,直刺0.3-0.5寸,平刺0.5-1寸,或向地仓透刺。,5:下关,【定位】:,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主治】:,面口疾病。耳疾。,【操作】:,直刺0.5-1寸,留针时不可张口,以免折针。,6:头维,【,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主治】:,头目病证。,【操作】:,平刺0.5-1寸。甲乙:禁不可矣。,7:人迎,【定位】:,喉结旁1.5寸,颈总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主治】:,瘿气,瘰疬;咽喉肿痛;高血压;气喘。,【操作】:,避开颈总动脉,直刺0.30.8寸。,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乳部疾患;咳嗽,气喘,呃逆;胸痛。,【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10、水突:人迎穴至气舍穴连线的中点,当胸锁乳突肌前缘,11、气舍: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12、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13、气户: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14、库房: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屋翳:第二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6、膺窗:第三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7、乳中:乳头中央,19、不容:脐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承满: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1、梁门:脐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2、关门:脐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3、太乙:脐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4、滑肉门:脐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外陵:脐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7、大巨: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8、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5: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主治】:,胃肠病证。月经病证。,【操作】:,直刺1-1.5寸。千金方孕妇不可灸。,报道:,29:归来,【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闭经,白带。疝气,腹痛。,【操作】:,直刺1-1.5寸。,32:伏兔,【定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主治】:,下肢病证。疝气,脚气,【操作】:,直刺1-2寸。,34:梁丘,【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主治】:,急性胃痛。膝关节肿痛,下肢不遂。乳疾。,【操作】:,直刺0.5-1寸。,35:犊鼻,【定位】:,膑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下肢、膝关节疾患。,【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14:足三里,【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证;3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 灸法。,15:上巨虚,【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2寸。,16:下巨虚,【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乳痈,【操作】:,直刺1-1.5寸。,17:丰隆,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定位】:,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二横指(中指)处,【主治】:,治痰要穴:主治一切痰湿为患的病证咳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不遂。胃肠病证,【操作】:,同下巨虚。,18:解溪,【定位】:,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主治】:,下肢,踝关节疾病。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操作】:,直刺0.5-1寸。,19:内庭,【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五官热性病。肠胃病。,局部病。,【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荥主身热”,水性寒凉,为胃火炽热所致病证的常用穴,45、厉兑:第二趾外侧指甲角旁约0.1寸,操作:浅刺0、1寸,足阳明胃经穴歌,四十五穴是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课件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