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考研语文作文高频考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素材积累
一、单选题(共20题)
1:以下哪个成语不属于“成语典故”类别?
A.画蛇添足 B.杯弓蛇影 C.掩耳盗铃 D.指鹿为马
2: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代表作?
A.《阿Q正传》 B.《骆驼祥子》 C.《彷徨》 D.《呐喊》
3:在古代汉语中,“矣”字通常作为什么词性使用?
A.动词 B.形容词 C.助词 D.副词
4:以下哪个词语不是形容人勇敢的?
A.英勇 B.勇敢 C.胆怯 D.无畏
5: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大名著?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6:下列哪个诗句出自《诗经》?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7:下列哪项不是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
A.短篇小说创作 B.杂文创作 C.翻译文学 D.诗歌创作
8:以下哪个成语不属于“寓言故事”类别?
A.画龙点睛 B.守株待兔 C.掩耳盗铃 D.亡羊补牢
9: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
A.《将进酒》 B.《庐山谣》 C.《春望》 D.《滕王阁序》
10:在古代汉语中,“之”字通常作为什么词性使用?
A.代词 B.连词 C.介词 D.助词
11:以下哪个词语不是形容人聪明的?
A.机智 B.聪明 C.愚笨 D.智慧
12: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大名著?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13:下列哪个诗句出自《诗经》?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4:下列哪项不是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
A.短篇小说创作 B.杂文创作 C.翻译文学 D.诗歌创作
15:以下哪个成语不属于“寓言故事”类别?
A.画龙点睛 B.守株待兔 C.掩耳盗铃 D.亡羊补牢
16: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
A.《将进酒》 B.《庐山谣》 C.《春望》 D.《滕王阁序》
17:在古代汉语中,“之”字通常作为什么词性使用?
A.代词 B.连词 C.介词 D.助词
18:以下哪个词语不是形容人聪明的?
A.机智 B.聪明 C.愚笨 D.智慧
1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四大名著?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20:下列哪个诗句出自《诗经》?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答案:
1.C 2.B 3.C 4.C 5.B 6.A 7.C 8.A 9.C
10.D 11.C 12.B 13.A 14.C 15.A 16.C 17.D 18.C 19.B 20.A
解析:
1.C 选项“掩耳盗铃”属于“寓言故事”类别,其他选项均为成语典故。
2.B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不属于鲁迅的作品。
3.C “矣”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作为助词使用。
4.C “胆怯”是形容人害怕的,不属于勇敢的词语。
5.B 《骆驼祥子》不属于四大名著。
6.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7.C 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是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文学。
8.A “画龙点睛”属于“成语典故”类别,其他选项均为寓言故事。
9.C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
10.D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作为代词使用。
11.C “愚笨”是形容人笨拙的,不属于聪明的词语。
12.B 《红楼梦》不属于四大名著。
13.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14.C 鲁迅的主要文学成就是短篇小说、杂文和翻译文学。
15.A “画龙点睛”属于“成语典故”类别,其他选项均为寓言故事。
16.C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
17.D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作为代词使用。
18.C “愚笨”是形容人笨拙的,不属于聪明的词语。
19.B 《骆驼祥子》不属于四大名著。
20.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考点:
- 题目内容均基于中国古典文学及成语典故,符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对考研语文的要求。
- 题目难度适中,符合考研语文考试的命题趋势。
二、多选题(共10题)
21: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的高频考点?
A.人物描写 B.记叙文结构 C.议论文论证方法 D.古诗文理解 E.现代文阅读理解
A. B. C. D. E.
答案:ABCD
解析:
- A.正确。人物描写是高考语文作文的高频考点,因为它能够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B.正确。记叙文结构是高考作文的基础,考生需要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 C.正确。议论文论证方法是高考作文中的重点,包括立论、反驳、举例等,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 D.正确。古诗文理解也是高考作文的高频考点,因为它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掌握。
- E.错误。现代文阅读理解更多是语文基础阅读能力的考察,不是作文的高频考点。
22:在以下哪些情况下,考生容易在作文中犯逻辑错误?
A.论据与论点不一致 B.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C.论点过于绝对化 D.论据过多过少 E.论点不明确
A. B. C. D. E.
答案:ABCE
解析:
- A.正确。论据与论点不一致会导致逻辑错误,因为论据应该有力支持论点。
- B.正确。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会导致论述显得零散,逻辑上不严密。
- C.正确。论点过于绝对化可能会忽视特殊情况,导致论证不全面。
- D.错误。论据过多过少并不会直接导致逻辑错误,关键在于论据是否与论点相关且有说服力。
- E.正确。论点不明确会导致整个论述缺乏方向,无法有效支撑作文。
23:以下哪些写作技巧有助于提高高考语文作文的得分?
A.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B.合理安排段落结构 C.注意字数限制 D.合理运用过渡句 E.避免使用复杂句式
A. B. C. D. E.
答案:ABD
解析:
- A.正确。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 B.正确。合理安排段落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思路,提高作文的可读性。
- C.错误。注意字数限制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但不是提高得分的技巧。
- D.正确。合理运用过渡句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流畅,逻辑更加严密。
- E.错误。避免使用复杂句式并不是提高得分的技巧,适当的复杂句式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
24:以下哪些内容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素材?
A.历史人物事迹 B.自然现象描述 C.社会热点事件 D.名言警句 E.个人生活经历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历史人物事迹是作文中常见的素材,可以用来展示人物的品质和影响。
- B.正确。自然现象描述可以用来展现作者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感悟。
- C.正确。社会热点事件可以用来讨论社会现象,提高作文的现实意义。
- D.正确。名言警句可以用来增强论述的力量,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 E.正确。个人生活经历可以用来展示作者的个人感悟,使作文更加真实。
25:以下哪些写作手法有助于提高作文的文采?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设问 E.反问
A. B. C. D. E.
答案:ABC
解析:
- A.正确。比喻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 B.正确。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文章更具趣味性。
- C.正确。排比可以使语言节奏感强,增强文章的气势。
- D.错误。设问主要用于引导读者思考,不一定是提高文采的直接手法。
- E.错误。反问主要用于强调,但不一定直接提高文采。
26: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因果论证 E.类比论证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举例论证是高考作文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通过具体事例来支持论点。
- B.正确。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经典理论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 C.正确。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异同来强调某个观点的正确性。
- D.正确。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支持论点。
- E.正确。类比论证通过类比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支持论点。
27: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开头方式?
A.设问开头 B.悬念开头 C.直接陈述开头 D.引用开头 E.描写开头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设问开头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
- B.正确。悬念开头通过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 C.正确。直接陈述开头直接进入主题,简洁明了。
- D.正确。引用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或文献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
- E.正确。描写开头通过描写细节来营造氛围,吸引读者。
28: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结尾方式?
A.总结全文 B.提出展望 C.反问结尾 D.号召行动 E.感慨结尾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总结全文是结尾常用的方式,使文章结构完整。
- B.正确。提出展望是对未来的展望,使文章具有前瞻性。
- C.正确。反问结尾通过反问来强调某个观点,使文章更有力度。
- D.正确。号召行动是鼓励读者采取行动,使文章具有指导意义。
- E.正确。感慨结尾通过感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9: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
A.时间过渡 B.空间过渡 C.逻辑过渡 D.情感过渡 E.主题过渡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时间过渡通过时间的推移来过渡文章内容。
- B.正确。空间过渡通过空间的变化来过渡文章内容。
- C.正确。逻辑过渡通过逻辑关系的转变来过渡文章内容。
- D.正确。情感过渡通过情感的转变来过渡文章内容。
- E.正确。主题过渡通过主题的变化来过渡文章内容。
30:以下哪些是高考语文作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对比
A. B. C. D. E.
答案:ABCDE
解析:
- A.正确。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增强表达效果。
- B.正确。拟人将人的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使表达更加生动。
- C.正确。排比通过重复的结构和词语,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 D.正确。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达到强调的效果。
- E.正确。对比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异同,突出某个观点。
三、判断题(共5题)
31: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浪漫主义则侧重于个人情感和想象。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描绘社会现实,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而浪漫主义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想象,常常脱离现实,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
32:在诗歌创作中,押韵是必须遵循的规则,没有押韵的诗歌不属于诗歌范畴。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押韵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但并非所有诗歌都必须押韵。许多诗歌,尤其是自由诗,不遵循传统押韵规则,但仍然被认为是诗歌。
33:在古文中,“之”字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到达的意思。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在古文中,“之”字主要是代词或助词,表示所属关系或引导定语。表示到达的意思通常使用“至”或“到”等动词。
34:小说的三个要素是人物、情节和主题,其中主题是小说的核心。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确实是人物、情节和主题。主题是小说的核心思想,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中心信息。
35:在英语中,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不能使用复数形式。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在英语中,不可数名词是不可数的,通常没有复数形式。不可数名词如“water”、“rice”等,不使用复数来表示数量。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
【给定材料】
近日,我国某城市为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决定在市中心建设一座大型公园。这一决策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市民期待公园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休闲场所;另一方面,部分市民担心公园建设可能对周边交通和商业活动造成影响。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意见》,该城市政府制定了以下措施:
1. 在公园选址上,充分考虑了交通便利性和周边居民的需求;
2. 公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确保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 公园建成后,将实行免费开放,并提供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设施;
4. 市政府与相关部门合作,确保公园周边交通秩序,减少对商业活动的影响。
【问题】
1. 分析该城市政府决策的合理性。
2. 针对市民的担忧,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答案要点及解析:
1. 【答案与解析】
- 答题要点:
a. 考虑市民需求和交通便利性,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b. 采用生态环保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c. 公园免费开放,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d. 与相关部门合作,确保了决策的执行力。
- 解析:
政府决策的合理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选址考虑了市民需求和交通便利性,这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次,采用生态环保技术,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公园免费开放,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有利于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最后,政府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确保了决策的执行力,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答案与解析】
- 答题要点:
a. 加强交通管理,优化周边交通秩序;
b. 举办商业活动,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c. 开展社区活动,增进居民对公园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d. 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市民的合理诉求。
- 解析:
针对市民的担忧,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加强交通管理,优化周边交通秩序,以减少公园建设对交通的影响。其次,举办商业活动,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业发展,从而减轻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此外,开展社区活动,增进居民对公园建设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市民的担忧。最后,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市民的合理诉求,有利于维护市民的利益。
【参考解析】
关于市中心公园建设的决策,我认为是合理的。首先,选址考虑了市民需求和交通便利性,体现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次,采用生态环保技术,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公园免费开放,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有利于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针对市民的担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方案。首先,加强交通管理,优化周边交通秩序,通过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合理规划道路等措施,缓解交通压力。其次,举办商业活动,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商业发展,从而减轻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此外,开展社区活动,增进居民对公园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如组织居民参观公园建设过程,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最后,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市民的合理诉求,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等方式,让市民能够直接向政府反映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