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6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复刻模拟卷附答案解析与历年考点总结
一、单选题(共20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B. 非科学的、主观臆断的体系
C.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革命的
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以下哪项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否定之否定规律
C. 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
D.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
A.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
B.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核心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决定
4: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D.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
A. 科技进步
B. 社会革命
C.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D. 人民群众的力量
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的根本任务是?
A.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 创造理论
C. 传承文化
D. 指导实践
7:以下哪项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社会实践
D. 艺术创作
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C. 能动和被动的关系
D. 矛盾和统一的关系
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 真理的认识是客观的
D. 真理的传播是客观的
10:以下哪项不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A. 揭示事物的本质
B. 创造理论
C. 验证真理
D. 实现价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2:以下哪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D.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
A. 不断倒退
B. 循环往复
C. 逐步前进
D. 不可预测
14: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
D. 人类社会的自我毁灭
1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体现了?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唯心主义历史观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人的主观能动性
16: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A. 实践
B. 真理
C. 群众
D. 意识
1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主观映象
B. 客观存在
C. 实践过程
D. 理论体系
18: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实践主义
D. 形而上学
1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发展的动力是?
A. 科学家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
C. 科学革命
D. 哲学思想
20:以下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
A. 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B. 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C. 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D. 政治斗争的工具
答案:
1.C 2.D 3.A 4.C 5.C 6.A 7.D 8.A 9.B 10.C
11.C 12.D 13.C 14.D 15.A 16.C 17.A 18.D 19.B 20.C
解析:
1. 正确选项C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和科学性。
2.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3.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
5.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的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6.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7. 艺术创作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8.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能动和被动的关系。
9.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0.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不包括创造理论。
1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2.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3.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前进。
14. 人类社会的自我毁灭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5.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6. 群众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17. 认识的本质是主观映象。
18. 形而上学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19.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二、多选题(共10题)
21: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C.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 重视实践
E. 以阶级斗争为纲
答案:ABCD
解析:
A.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正确。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特征。
C.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即理论应具有科学依据,并指导革命实践。
D.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E. 错误。虽然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2:以下哪些是社会基本矛盾?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C.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D.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E.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答案:AB
解析:
A. 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B. 正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C. 错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是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但不是社会基本矛盾。
D. 错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但不是社会基本矛盾。
E. 错误。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但不是社会基本矛盾。
23:以下哪些是认识的本质?
A. 主观映象
B. 客观存在
C. 实践过程
D. 理论体系
E. 人的意识活动
答案:AB
解析:
A. 正确。认识的本质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即主观映象。
B. 正确。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 错误。实践过程是认识的基础,但不是认识的本质。
D. 错误。理论体系是认识的结果,但不是认识的本质。
E. 错误。人的意识活动是认识的过程,但不是认识的本质。
24: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实践主义
D. 形而上学
E. 系统分析法
答案:ABC
解析:
A. 正确。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B. 正确。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C. 正确。实践主义强调实践在认识和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
D. 错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方法,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E. 错误。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25:以下哪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E. 历史循环论
答案:ABCD
解析:
A. 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B. 正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
C. 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D. 正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E. 错误。历史循环论是一种历史观,但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6:以下哪些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A. 生产实践
B. 科学实验
C. 社会实践
D. 艺术创作
E. 教育活动
答案:ABCD
解析:
A. 正确。生产实践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B. 正确。科学实验也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C. 正确。社会实践包括各种社会活动,也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D. 正确。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也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
E. 错误。教育活动虽然与实践活动有关,但不是实践的基本形式。
27:以下哪些是真理的客观性?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C. 真理的认识是客观的
D. 真理的传播是客观的
E. 真理的适用性是客观的
答案:AB
解析:
A. 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所反映的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B. 正确。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验证不依赖于主观意见。
C. 错误。真理的认识是主观的,人们通过主观思维认识真理。
D. 错误。真理的传播可以是主观的,但真理本身是客观的。
E. 错误。真理的适用性是指真理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不是真理的客观性。
28: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C. 认识与客观存在具有一致性
D. 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 认识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答案:ABD
解析:
A. 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 正确。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C. 错误。认识与客观存在具有一致性是正确的,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D. 正确。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E. 错误。认识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认识的一个方面,但不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29: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
A. 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B. 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C. 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D. 政治斗争的工具
E. 人类文化的瑰宝
答案:ABC
解析:
A.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哲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度。
B.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C. 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改变了传统的历史观。
D.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对政治斗争有指导作用,但它本身不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E.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仅指文化的瑰宝。
30: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A. 辩证法
B. 唯物主义
C. 实践主义
D. 形而上学
E. 系统分析法
答案:ABC
解析:
A. 正确。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B. 正确。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C. 正确。实践主义强调实践在认识和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性。
D. 错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的哲学方法,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E. 错误。系统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原则。
三、判断题(共5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所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是所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它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它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哲学思想的简单汇总。
3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决定的。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实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决定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都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33:在认识过程中,真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在认识过程中,真理的相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但由于人类的认识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真理只能是相对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反映,而不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34: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因此,辩证法是理解世界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3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固定的,而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和关系不断塑造和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
【给定材料】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政务材料:
1. 某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实施了一系列交通管理措施,包括增加公共交通线路、优化交通信号、限制私家车出行等。
2. 针对城市绿化不足的问题,政府提出了增加公园绿地面积、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居民参与植树活动等方案。
3. 为缓解住房紧张问题,政府采取了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推进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提高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等措施。
4. 城市居民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不一,一部分人认为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些措施执行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
【问题】
1. 分析上述材料,归纳出我国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2. 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答案要点及解析:
1. 针对问题一的答题要点和解析:
- 交通拥堵:城市人口增加导致交通需求增大,公共交通线路不足,交通信号优化不彻底。
- 绿化不足: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绿地面积减少,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 住房紧张:房价高企,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不足,共有产权住房项目推进缓慢。
- 居民评价:措施效果不明显,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居民满意度不高。
2. 针对问题二的答题要点和解析:
-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优化交通信号,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效率。
- 增加绿地面积:加大绿化投入,增加公园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 保障住房需求: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推进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
- 提高居民满意度: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及时收集居民反馈,改进政策措施。
【参考解析】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交通拥堵、绿化不足、住房紧张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增加公交线路和车辆,优化交通信号,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效率。此外,应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如自行车共享,以缓解交通压力。
其次,增加绿地面积。加大绿化投入,增加公园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推广绿色建筑,鼓励居民参与植树活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保障住房需求。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推进共有产权住房项目,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提高居民满意度。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及时收集居民反馈,改进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