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55,1997,全球平均期望寿命,48 66,发展中国家平均期望寿命,40 64,发达国家平均期望寿命,75,中国平均期望寿命,解放前35岁 70,1999,70.8,2000,71.4,2003,71.8,2005,73.0,2010,74.8岁,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55 1997 目前,婴儿死亡率,148,57,25.5,孕产妇死亡率,620/10万 230/10万 50.2,(1995),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999年各地区平均每千人口医院及卫生院床位、医生、护士数,医院、卫生院床位(张),医生(人),内:医师,护师、士(人),医院、卫生院床位(张),医生(人),内:医师(人),护师、士(人),总 计,2.39,1.67,(人),1.02,河 南,1.93,1.15,0.90,0.66,北 京,6.12,4.76,1.27,3.58,湖 北,2.17,1.73,1.38,1.25,天 津,4.21,3.30,4.26,2.27,湖 南,2.06,1.48,1.00,0.85,河 北,2.22,1.64,2.89,0.76,广 东,2.07,1.49,1.12,1.09,山 西,3.26,2.32,1.20,1.25,广 西,1.79,1.30,0.96,0.86,内蒙古,2.70,2.35,1.89,1.14,海 南,2.68,1.74,1.26,1.27,辽 宁,4.26,2.44,1.74,1.83,重 庆,1.91,1.45,1.03,0.66,吉 林,3.28,2.35,1.97,1.61,四 川,2.04,1.55,1.08,0.70,黑龙江,3.09,2.13,1.81,1.44,贵 州,1.54,1.27,0.89,0.60,上 海,5.37,3.85,1.69,2.75,云 南,2.18,1.51,1.11,0.87,江 苏,2.31,1.65,3.25,1.03,西 藏,2.53,2.09,1.40,0.68,浙 江,2.31,1.64,1.32,0.85,陕 西,2.62,1.81,1.37,0.99,安 徽,1.83,1.11,1.20,0.65,甘 肃,2.24,1.55,1.12,0.86,福 建,2.51,1.29,0.84,0.86,青 海,3.42,2.10,1.64,1.38,江 西,2.00,1.29,0.90,0.88,宁 夏,2.39,1.88,1.55,1.25,山 东,2.25,1.56,1.04,1.01,新 疆,3.78,2.49,1.83,1.71,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8月10日消息,人社部公布2010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2010年,全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3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统筹基金收入2376亿元,个人账户收入1579亿元。覆盖范围 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263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3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9万人。待遇支付 2010年,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住院达10786万人次,住院医疗费用中统筹基金次均支付5648元,比上年增长10.1%;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住院达1214万人次,住院医疗费用中基金次均支付2611元,比上年增长19.5%。,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6%,继续稳定在高位。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60%提高到7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不低于5万元。,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妇女儿童卫生 保健进一步提高,陈竺、刘谦介绍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新农合制度发展有关情况(2012,8.17),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卫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11年,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03年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推广,覆盖面迅速扩大,全国参合人口从2003年的0.8亿增至2011年的8.32亿。新农合筹资力度逐年加大,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从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1年的246元,受益人次数从2004年的0.76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3.15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012年上半年已有超过34万人次获得补偿。2003年和2005年分别建立了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2011年全国城乡医疗救助总人次达8887万,救助资金支出186.6亿元。,二是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施零差率销售。目前,正向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基层基本药物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30%。人事、分配、补偿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建立。据调查,改革后财政和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补偿比例达到72%,比改革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基层服务网底功能逐步显现。医改三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比改革前增加8.43亿,增长了28.5%。“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的就医新秩序正在形成。,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城乡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此外,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2亿群众。国家支持8000多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医院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大卫生体制下的管办分开。北京、深圳等试点城市近期公立医院改革在取消药品加成、建立全新补偿、运行、监管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初步成效。全面推进预约挂号、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推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人事、分配、补偿、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注重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就诊新格局。,卫生资源持续增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高,一是卫生总费用增加、筹资结构不断优化,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4269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预计达5.1%。2002年以来,人均卫生总费用每年平均增长10.8%(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2002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5.7%和26.6%。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4.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0.4%和34.7%。这一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筹资公平性有所改善。,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与2003年比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4.8万个。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2年1.47人增加到2011年1.8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2年1.00人增加到1.66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2年的2.48张提高到2011年的3.81张。,三是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全国医疗机构门诊量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四是医药费用控制初见成效,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比2008年分别下降13.5%和14.8%。乡镇卫生院医药费用增长幅度下降。2011年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均上涨2.2%,与前两年病人费用持续上涨6%以上相比,涨幅明显下降,公立医院费用控制初见成效。,五是城乡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城镇显著高于农村,2011年这一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农村反超城镇。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2年的1:2.61缩小为2011年的1:1.05;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也从2002年的20.9个千分点下降到2011年8.9个千分点。,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情况,2012年是新农合制度实施十周年。,一是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0.8亿,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二是筹资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万。,三是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新农合建立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费用补偿公开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以住院大额费用补偿为主,并逐步向门诊统筹和重大疾病扩展的统筹补偿模式,2011年在90%以上的地区开展了门诊统筹,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更加广泛;建立了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就医、即时结报的补偿办法,2011年,已有超过2/3的省(区、市)实现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建立了基金封闭运行机制和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深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2011年已有超过80%的地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制度合理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作用开始显现;积极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新农合服务工作,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情况,今后一个阶段,结合中央深化医改的总体部署,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稳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到2015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标准适当提高,并逐步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二是加强新农合精细化管理,严格基金使用管理,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全面推行新农合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即时结报工作,逐步推行省外异地结报;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情况,三是推进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将儿童白血病、肺癌等20种疾病纳入保障范围。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好大病保险与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的衔接,优先将这20种重大疾病纳入大病保险范围。,四是加快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控制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基金绩效。,五是加快推进委托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扩大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的规模,建立新农合管理、经办、监管相对分离的管理运行机制。,六是认真总结新农合制度实施10年来的经验,推动新农合管理条例及早出台,尽快将新农合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我国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中国人的疾病谱变化,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伤害,“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传染病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全世界每小时有1500人死于传染病,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壮年,1980s 初,艾滋病,源于非洲绿猴,正扩散全球,1996年,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病毒,1100人感染,793人死亡,病死率高达73,1990s 疯牛病,数十万计病牛被宰杀,人克雅氏病,1990s 结核病死灰复燃,全球感染人数1020万,分布于118 个国家,是单一病种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20032004年的SARS、禽流感,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一、新出现的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1.已经存在、或者流行,HIVAIDS、O139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军团病、莱姆病、猪链球菌感染、空肠菌腹泻、单核细胞李司特氏菌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感染、禽流感(H5N1)、新型肝炎、肠道病毒71型感染、隐孢子虫病,2.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3.一些国外罕见的传染病出现扩散趋势,有传入我国的危险,埃博拉出血热、尼巴病毒脑炎、拉萨热、人类克雅氏病、西尼罗河脑炎、汉坦病毒肺症、人猴痘、裂谷热、委内瑞拉脑炎、,埃立克体感染、侵袭性链球菌感染、猫抓病,我国新发传染病的形势,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霍乱、登革、结核病、性病,卫生经费变化情况(1980-2002),公共卫生经费总量上升、比例下降,政府卫生支出从1980年39.16亿,上升2002年576.18亿,公共卫生经费占GDP比例下降,1980年0.9%;2002年0.6%,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占财政比例下降:,1980年3.2%,2002年2.6%,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1980年27.3%,2002年10.1%,防治防疫经费占卫生事业费、防治防疫经费财政总支出比例变动趋势,卫生经费变化情况,防疫机构拨款投入比不过业务收入,1990年收入 合计18.90亿,预算拨款11.19亿,占59.2%,业务收入7.71亿,占40.8%,2002年收入合计132.7亿,预算拨款55.84亿,占42.1%,业务收入76.86亿,占57.9%,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完善,疾病防治工作不扎实,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医疗体系。,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显著特点,突然发生,猝不及防,涉及面广,影响巨大,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后果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包括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还包括突发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火灾、矿难)、重大食物中毒等。,十七大报告:,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突出,原因: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我国人口占世界22%,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2%),2000年政府对卫生的总投入为709.5亿元,只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8%,按财政性卫生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只相当于一些发达国家的1/8左右,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4.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6.国家卫生投入不足,而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困难,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卫生资源城乡配置的不合理,1997年卫生资源配置百分比(%),53.5,29.9,70.1,46.7,人口百分比(%),城市,农村,1.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需专科,诊治人群,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常见健康问题人群,疑难,病人群,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卫生医疗供给呈“倒三角”,人群卫生医疗需要呈“正三角”,卫生发展不平衡,婴儿死亡率(),传染病死亡率(1/10万),西部 中部 东部,绝大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有些大医院还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增加床位和购置高精尖设备,忽视合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倾向。而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距拉大,农民和城市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城市集中了高精尖医疗设备和高级人才;每千人口床位,城市为,4.2,张,而农村只有,1.6,张,每干人口医师数,城市为,2.5,人,而农村只有,0.54,人;高档医疗设备增长过快、忽视基本设施配置。以,CT,为例,,1992,年全国,CT,总量为,800,台,两年后增加到,1500,台,北京地区至今已有,800,台,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5,台,CT,的数量标准,而许多基本化验、护理、病房等设施难以得到更新,影响医院整体素质的提高;,重药品治疗,轻治疗技术的作用。据统计,我国高级医疗单位药品费占医疗服务收入的,60%,以上。区县中心医院占,70,一,72,。地段医院占,80,。其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使用上的低效与浪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从改革初期28左右,下降到90年代初的14以下。虽然1994年税制改革扭转了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的趋势,直到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仅恢复到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没有明显降低,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00年政府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没有恢复到改革初期0.85的水平。与此同时,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却从3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5.37。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36%下滑到2000年的14.9%。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2003年为抗击“非典”,政府投入大幅度增加,也仅占8.4%。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达到发展中国家的较高水平。但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个人支付从1990年开始已经上升了10倍多,现在一次医院住院的平均成本几乎相当于中国一年的每个人的收入。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负担比重已达到60.6%,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7590.3亿元,比1978年增长67.9倍,人均卫生医疗费用583.9元,增长近50倍。2004年个人支出的医疗费用4071.4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53.6%,而1978年个人支出占总费用支出的20.4%,高出33.2个百分点;个人支出总量比1978年增长180倍。按人均政府支出和个人支出比较,人均政府支出99.54元,人均个人支出313.2元,是人均政府支出的2.1倍。,年份 Year,2.财政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与2006年相比,卫生总费用增加1446.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05.6元。由于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得到一定控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0.3%、34.5%和45.2%。与2006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上升2.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个人支出比例仍然较高。在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卫生费用平均约占GDP的10%,其中80%以上由政府负担。2004年,澳大利亚一般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约为68.00%,德国为77.00%,日本为82.00%,韩国为53.00%,英国为86.00%,即使是美国那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也占到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45.6%,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相比,泰国政府卫生投入占全部卫生费用的65.00%,古巴为88.00%,朝鲜为86.00%,俄罗斯为61.00%,都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仅有少部分国家一般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低于我国,例如印度为17.00%、越南为27.00%。,中国卫生总费用支出构成,(1980-1999),卫生经费变化情况(1980-2002),个人支出上升最快,1980年,2002年,2010年预测人均卫生经费将从目前的442.55元上升到1024.74元,卫生经费变化情况,农村总费用:居民支出占九成,1991年,2000年,国际比较,指标(2002年),中国,低中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世界平均,人均GDP(按汇率,美元),970,1180,1350,26570,5130,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8,5.9,6.0,11.1,10,人均卫生总费用(美元),63,75,84,3039,524,公共支出占卫生总费用%),33.7,46.2,45.4,63.3,60,千人口床位数(张),2.5,2.8,3.8,7.4,3.9,千人口医生数(张),1.6,1.2,1.9,3.8,1.7,平均期望寿命(岁),71,65,69,78,67,婴儿死亡率(),32,69,36,5,4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103,44,7,61,孕产妇死亡率(1/10万),56,444,121,13,407,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全国有4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80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还有12万家药品零售企业。医院实行的是药品加成政策,进价越高,加成越多,赚钱越多。国家实行了17次药品降价,所涉品种多达万余种,但2005年审批新药超过1万个。,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合理,政府每年的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是靠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得来;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医生有可能让患者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治疗。,根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小儿急性单纯性肺炎患者的不必要费用平均占总费用的18.5%,单纯性急性阑尾炎手术不必要费用平均占19%。1998-1999间在重庆和甘肃4个乡卫生院和8个村诊所不到2%的药物处方是合理的,滥用手术增加,剖腹产增加。,由于大处方,我国卫生费用的12%37%都被浪费掉了,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不力,政府对医院的规模、大型仪器的购置和新技术的使用都没有特别“管用”的监督办法。,1990年至2002年,我国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医疗费中,检查治疗费用所占比例从28上升到36.7。我国器官移植在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肝移植约需30万元、心脏移植也需30万元左右,且患者移植后需终生服用免疫制剂用于抗排斥反应治疗,每年至少需要上万元。,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销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定位不准确,,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够有力,在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严格行业监管,维护医疗秩序,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等方面,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卫生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不够强,,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和卫生行风建设抓得不够紧,药品购销和医疗服务中损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总体目标,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基本原则:,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工作思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宣传,做好计划免疫工作,防止传染病流行。,做好疫情监测,准确掌握疫情,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坚决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防治政策。,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严格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力度,深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狠刹不正之风,卫生工作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卫生工作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03月17日,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第一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二节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三节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四节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四节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五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卫生工作奋斗目标,第六节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卫生工作奋斗目标,世界卫生报告,首次于1995年发表,是世卫组织的主要出版物。每年报告对全球卫生提供专家评估,包括涉及所有国家的统计数字,以一个特定主题为重点。,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向各国、捐助机构、国际组织和其它方面提供其所需的信息,以便帮助它们作出政策和供资决定。报告也向更广泛的受众,从大学、教学医院和院校到记者和广大公众实际上对国际卫生问题具有专业或个人兴趣的任何人提供。,世界卫生报告,Research for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2013),全民健康覆盖研究,全民健康覆盖确保每人都可获得所需卫生服务,而不会因此陷入经济困难。本报告着重强调了研究在推动全民健康覆盖取得进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报告确定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利用全世界开展的案例研究,加大对卫生研究的投资所带来的益处,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这类研究的方式。,世界卫生报告,The world health report-Health systems financing:the path to universal coverage(2010),卫生系统筹资:实现全民覆盖的道路,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祉和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已经为自己制定了发展其卫生筹资系统的目标,以确保所有人都能利用卫生服务,同时也要确保不能因为他们为这些服务交费而遭受经济困难。,世界卫生组织在本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国家就调整筹资系统所能做的事情,从而得以更快地实现全民覆盖这一目标并维持已经取得的成果。本报告是在新的研究结果和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了一个行动纲领,并提出了国际社会能够更好地支持低收入国家以努力实现全民覆盖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各种方式。,世界卫生报告,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8,Primary Health Care Now More Than Ever,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 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30年前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是旨在提高弱势群体健康水平的一套价值观、原则和措施。在所有国家中,初级卫生保健提供了一种方法以便提高获取卫生保健方面的公平性以及资源使用方面的效率。,初级卫生保健体现了卫生的整体观念,远远超出狭义的医疗模式。这种概念认识到健康不良和疾病的许多根源处在卫生部门的控制范围之外,必须采用涉及整个社会的广泛措施才能予以应对。这样做将能实现多项目标:更好的健康,较少的疾病,更高的公平性,以及卫生系统绩效方面的广泛改进。,世界卫生报告,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 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为何要重振初级卫生保健?为何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振?直接的回答是:各成员国明确要求重振初级卫生保健这种需求不仅来自于卫生专业人士,还来自于政治界人士。,全球化正使许多国家的社会凝聚力面临着挑战,作为当代社会机构中重要组成部门的卫生系统很明显未能较好地覆行其自身职能和发挥其应有作用。,由于卫生保健服务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各级覆盖以满足人们特定的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加之服务提供的方式未能满足人们的期望,使得人们对卫生系统愈加失去耐心。无可否认,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带来的挑战,卫生系统必须更好更快地去应对。初级卫生保健即可实现这个目标。,世界卫生报告,2008年世界卫生报告 初级卫生保健:过去重要,现在更重要,很明显,如果今天仅依靠其自身资源,卫生系统不会向阿拉木图宣言中所倡导的那样通过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