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定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主要起疾病,预防控制,作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城乡居民,无论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收入等,都享有同等权利,二是服务内容将根据国力改善、财政支出增加而不断扩大,三是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原则与核心理念。,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包括,11,项内容,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5,月,9,日);,(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年,11,月,7,日卫生部第,37,号部长令);,(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6,月,2,日);,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五),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6,年,1,月,1,日);,(六),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1,号部长令)(,2005,年,2,月,28,日);,(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八),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服务内容,(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服务要求,(一)成立院内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工作,建立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医技人员,传染病管理人员在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责任与工作内容,明确传染病报告流程。建立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自检自查制度,明确,自检自查,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规定自查项目、方法、频次,并明确奖惩细则。,服务要求,(三)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登记,,可参照吉林市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登记(附表1)。收集、记录风险信息内容,及时上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并根据专业机构的指导意见,协助开展风险的排查。,服务要求,(四)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与报告要求,1、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应具有网络直报硬件条件,包括网络直报专用计算机、上网设备、报告专用电话或传真机。,2、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在诊断法定传染病时,要严格依照,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以卫生部下发的法定传染病行业诊断标准为准。,服务要求,3,、报告卡储备和各种登记簿的建立与使用,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除储备足量的传染病报告卡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外,为保证传染病报告相关制度执行,建立工作约束机制,规范传染病报告工作,还应建立传染病登记簿、院内自检自查登记簿,用于报告传染病的登记与院内自检自查结果登记。其他涉及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院内管理登记簿有门诊日志,检验记录(生化、镜检、培养等),影像检查结果记录,出入院登记等,其登记要完整清晰。项目符合传染病报告工作的要求。,服务要求,1)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服务要求,2)出入院登记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3)检验部门(包括化验室和影像部门)登记簿项目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结果、检验日期5项基本内容。,服务要求,4,、传染病诊断时间至网络直报时间,甲类及甲类管理传染病不超过,2,小时,乙、丙类(除甲类管理)及乙丙类管理传染病不超过,24,小时,视为及时报告,,及时报告率应为,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在发现后,2,小时内上报。,服务要求,5、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准确,,传染病报告卡与门诊及住院登记的各项信息吻合、无明显逻辑错误,主要项目填写完整,对于学生及托幼儿童病例,其单位一定要填写到学校(幼儿园)、班级。,服务要求,6、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每日对院内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检验记录进行自查,详细核实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簿及直报系统数据,对发现的漏报及时补报,对不准确与完整信息,及时订正,,并做好自检自查登记。,答疑时间,有问题吗?,没有,继续!,服务要求,7、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服务要求,(五)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要求,1.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服务要求,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专业部门下达的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管理任务,做好被管理人员登记,按要求频次开展医学观察与定期随访,记录被观察人员主要症状体征指标,并提供医学指导,服务要求,3.院内感染控制与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同时做好相关记录。,服务要求,4.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按要求完成传染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时上报流行病学调查表,按时做好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了解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填写随访记录。,服务要求,5、协助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时、健康教育等控制措施时,要掌握针对人群的基本信息,做好组织与保障,并做好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登记、宣传资料发放登记等。定期开展面向学校及其他社区人群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每年2次以上,并保留工作痕迹(计划、讲义、照片等)。,服务要求,(六)内部培训与督导,开展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及下属服务站、村卫生所业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相关知识培训;并对所辖服务站与村所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的督导工作。,考核标准,(一)组织、制度 (,5,分),有院内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1,分),有专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管理与网络直报工作(,2,分),建立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自查制度(,2,分)。,检查方法:,查看领导组织建立内部文件。现场考评专职人员直报操作,查看传染病管理制度与自检自查制度。,考核标准,(二)风险排查 (17分),制定应对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2分),及时报告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10分)。协助专业机构完成风险信息排查(5分)。,检查方法:,查看相关应急预案;查看风险排查登记及相关排查资料。,考核标准,(三)发现与登记 (17分),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5分)。医生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标准(5)分。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5分),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2分)。,考核标准,检查方法:,查看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相关检测记录,核对传染病登记与传染病报卡;查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现场诊断标准知识测试。,考核标准,(四)报告(23分),具备网络直报条件(2分);报告卡填写规范(2分);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2分);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00%(5分)、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100%(5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均达到100%(2分),开展传染病自检自查(3分),订正报告与补报及时(2分)。,考核标准,检查方法:,现场查看网络直报系统;核对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本及直报疫情数据;查看区域突发事件汇总信息。,考核标准,(五)处理(30分),能正确转诊或处置传染病(5分),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8分),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5分),实施院内感染控制与消毒处理(2分),协助疫点疫区处理及落实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等控制措施(5分)。定期开展面向学校及其他社区人群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5分)。,考核标准,检查方法:,随机抽取,5,例传染病,查看转诊记录及处置资料;查看密切接触者和高危人群管理登记,随访记录,流行病学调查相关资料。查看院内感染控制与消毒相关文件、记录。查看疫点疫区处理记录、总结,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登记、记录等。查看传染病防治宣传材料(计划、讲义、照片等)。,考核标准,(六)培训与督导 (8分),开展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及下属服务站、村卫生所业务人员的传染病报告与处理相关知识培训,2次/年(4分);并对所辖服务站与村所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管理的督导工作,4次/年(4分)。,检查方法:,现场查看培训计划、资料;查看督导检查记录。,谢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一)传染病,(二)食物中毒,:,(三)职业中毒、农药、化学品中毒,:,(四)其他中毒,:,(五)环境因素事件,:,(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返回,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涉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包括:。就诊量大幅波动、就诊群体症候征的集中出现、聚集性发病、不明原因疾病等。,复习一下,流脑,风疹,痢疾,猩红热,其它感染性腹泻,一周10例,3天10例,3天5例,一周20例,3天3例,在局部地区(村寨、学校等)发生下列传染病,达到哪种强度,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发生传染病为如下情形时,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1,。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单病例预警,传染病,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报告范围所涉及的传染病,在规定时间与区域内发生,10,例及以上的构成突事件的传染病,发生,3,例时。,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报告范围所涉及的传染病,在规定时间与区域内发生,10,例以下的构成突事件的传染病,发生,1,例时。,4.,构成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相关程序处置。,5.,本地内,3,年未报告的传染病,出现,1,例时。,6.,输入性非本地自然疫源性传染病。,7.,确定为新发现的传染病。,8.,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受到国际或国内媒体关注的非法定传染病。,9,托幼机构、学校发生手足口病等聚集性暴发疫情时。,吉林市社区(乡镇)卫生服务中心风险排查登记,风险信息发现日期:,发现人:,风险信息内容:,是否上报:是 否,上报单位:,接报人:,是否协助排查:是 否,上级专业部门指导建议:,再收集内容:,风险信息排查过程,风险信息排查结果:,结果确认日期:,返回,预警阈值调整情况,疾病名称,系统默认阈值,或预警方法,各地可调阈值范围,其它感染性腹泻病,P,80,P,60,-P,80,流行性腮腺炎,P,80,P,60,-P,80,痢疾,P,80,P,60,-P,80,流行性感冒,P,80,P,60,-P,80,猩红热,P,80,P,60,-P,80,伤寒和副伤寒,P,80,P,60,-P,80,戊型肝炎,P,80,P,60,-P,80,急性出血性结膜炎,P,80,P,60,-P,80,流行性乙型脑炎,P,80,P,60,-P,80,疟疾,P,80,P,60,-P,80,流行性出血热,P,80,P,60,-P,80,风疹,P,80,P,50,-P,80,甲型肝炎,P,70,P,60,-P,70,班疹伤寒,P,50,P,5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50,P,50,钩端螺旋体病,P,50,P,50,疾病名称,系统默认阈值,或预警方法,各地可调阈值范围,登革热,P,50,P,50,麻疹,改为单病例预警,丙型肝炎,不进行预警探测,鼠疫,单病例预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单病例预警,脊髓灰质炎,单病例预警,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单病例预警,肺炭疽,单病例预警,白喉,单病例预警,丝虫病,单病例预警,不明原因肺炎,单病例预警,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单病例预警,手足口病,累积和控制图法,返回,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通 告,卫通,20067,号,现发布,包虫病诊断标准,等,5,项标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行业标准:,WS 257-2006,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9-2006,疟疾诊断标准,WS 260-2006,丝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WS/T 107-2006,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代替,WS/T 107-1999,),以上标准于,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WS/T 107-1999,废止。,特此通告。,二六年四月七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通 告,卫通,20069,号,现发布,淋病诊断标准,等,8,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WS 268-2007,淋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70-200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 272-2007,新生儿破伤风诊断标准,WS 273-2007,梅毒诊断标准,WS 274-2007,百日咳诊断标准,WS 275-2007,白喉诊断标准,以上标准于,2007,年,10,月,15,日起实施。,二七年四月十七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通 告,卫通,20082,号,现发布,肺结核诊断标准,等,4,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WS 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WS 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WS 290-2008,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WS 291-2008,麻风病诊断标准,以上标准于,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特此通告。,二八年一月十六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通 告,卫通,20084,号,现发布,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等,14,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WS 215-2008,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代替,WS 215-2001,),WS 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代替,WS 216-2001,),WS 217-200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代替,WS 217-2001,),WS 278-200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WS 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WS 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WS 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WS 282-2008,猩红热诊断标准,WS 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WS 284-200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WS 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WS 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WS 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 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以上标准于,2008,年,9,月,1,日起实施。,特此通告。,二八年二月二十八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部通 告,卫通,200824,号,现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WS 294-2008,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 295-200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WS 297-2008,风疹诊断标准,WS 298-2008,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9-2008,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代替,WS 213-2001,),WS 300-2008,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301-2008,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代替,WS 214-2001,),以上标准自,2009,年,6,月,15,日起实施。,特此通告。,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吉林市卫生局关于加强传染病诊断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对病毒性乙型肝炎、梅毒、淋病等国家标准中仅有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传染病,不得再报告临床诊断病例;,对未经痰检的可疑肺结核病例,一律报告为疑似病例,经结核病防治机构确诊后,由确诊结核病防治机构统一订正;,对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布病病例和住院治疗的猩红热、菌痢病例必须进行实验室确诊,麻疹疑似病例应采集并留存至少,2-3ml,血样,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血清学检测,未经实验室诊断的一律报告为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后疾控机构要在,24,小时内进行订正;,在疫源检索中,粪便培养检出,O1,群和,(,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A,霍乱病原携带者,B,霍乱疑似病例,C,霍乱临床诊断病例,D,霍乱确诊病例,如存在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且血清抗,-HCV,阳性。应诊断为(),A,丙肝病原携带者,B,丙肝疑似病例,C,丙肝临床诊断病例,D,丙肝确诊病例,E,以上都不正确,下列关于流感说法正确的是(),A,流感样病例是指发热,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B,如果在流感的非流行季节仅根据临床表现,流感很难与其它病原体,尤其呼吸道病原体导致的疾病区别。对流感病例的确诊往往需要实验室的诊断依据。,C,在流感流行季节,当地一个单位或局部地区出现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或医院门诊、急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加时,具备相应临床表现的可作为流感临床诊断病例。,D,流感患者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下降。,返回,慢性传染病的报告遵循以下原则:,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跟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但需进行登记,以周为单位报告至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或管理部门,报告卡填写存在的问题,填写缺项,信息不完整,逻辑错误,格式错误,报卡信息与网报信息不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电话填写常出现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慢性、阳性检测填写,红字注明,年龄与职业存在逻辑错误!,年龄与职业存在逻辑错误!,乙肝、丙肝、梅毒等不要求报告病原携带者!,吉林市卫生局关于加强传染病诊断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肝炎、梅毒、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病人,仅报告年内新发病例,乙肝、丙肝在报告卡病例分类项目中必须注明急性或慢性,慢性病例应填写身份证号码,,返回,订正注意事项,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例诊断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订正时需将原诊断日期更改为确诊日期,该订正若由责任报告单位作出,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对报告的订正信息重新审核。,*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