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协议逾期付款违约金
协议案件在律师办理案件类型中是较常见类型。对于违约金方面规定和合用也较为常见,但由于我国法律对这方面规定的不是很详尽,导致了法院和仲裁委在办理协议纠纷案件中对违约金的合用原则、合用依据以及计算标准方面存在着不同理解,进而使同一类型的案件在各地法院和仲裁委审理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今天我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自己实践办理此类协议纠纷案件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就协议逾期付款违约金方面的法律事务予以探讨。
一、《协议法》实行前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规定
总体合用原则是法定违约金主义。
逾期付款违约金这一概念最早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是在1984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工矿产品购销协议条例》这一行政法规中。该条例第34条明确规定了任何一方违约时必须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即法定违约金的原则。第36条第4款对逾期付款的违约金作出了明确规定“逾期付款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延期付款的规定向供方偿付逾期付款的违约金。”
条例初次出现了违约金计算标准的概念。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同时期对延期付款的利率规定不同,致使法院在认定逾期付款的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时也要不断调整。在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以法函[1994]10号复函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将逾期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拟定为日万分之三。随后在1996年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再次就此问题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5月16日以法函[1996]7号复函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将逾期违约金的计算标准调整为日万分之五。随着1996年5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以银发〔1996〕156号《关于减少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告知》文献的出台,规定自1996年5月1日起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罚息的计算标准调整为日万分之四。导致了地方法院在具体案件中欲调整标准而又没有法律依据,如继续延用最高人民法院法函[1996]7号复函中规定的标准又与银发〔1996〕156号《关于减少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告知》规定的内容冲突。也正是基于合用上的矛盾,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1998年就此问题再次请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法释〔1999〕8号批复。该批复答复“对于协议当事人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时,人民法院可以相应调整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该批复明确了几点事实,一是正式将逾期付款违约金这一概念及相关规定从仅使用工矿产品购销协议等有限协议扩大到所有的经济协议。二是以司法解释批复的形式初次明确了法院可以在银行调整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时,相应调整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该批复设立的逾期付款违约金制度是:“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依法定。”
二、协议法实行后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规定
1、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协议法在违约金制度上更注重于约定主义。从协议法立法的本意和规定的意思自治原则来看,本法更多的赋予了协议主体意思表达的权利,只要协议主体约定的协议事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该约定就是有效的。即约定优先于法定。那么根据《协议法》第114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补偿额的计算方法。“能否就能认定假如协议主体没有约定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违约金,那么在一方违约时就可以不向对方支付违约金呢?对此争议很大!争议焦点在于违约金到底是法定主义还是约定主义?从我代理案件实践看,不相上下。法院和仲裁机构各有倾向。我个人观点认为协议法实行后,违约金约定优于法定,但还要区分几种不同情况。假如协议主体约定了违约金的具体数额,应按约定数额给付违约金;假如协议主体约定了违约金的计算方法,应按约定方法计算违约金;假如协议主体只约定了违约金,但没有约定数额,也未约定计算方法,仍应按照法释[1999]8号批复的规定按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罚息的标准计算违约金数额。假如违约金在协议中没有约定,则守约方不可主张违约金,只能依协议法107条的规定向违约方主张补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2、违约金在合用中的冲突,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释[2023]34号批复,将法释[1999]8号批复中规定的计算标准删除。该批复是在协议法生效后对违约金所作的进一步解释。目前法释[1999]8号批复和法释[2023]34号批复都未被废止,仍然有效。而两批复与协议法的效力并存,法院在合用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违约金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依法定,仍合用两批复;另一种是违约金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不得主张,不合用两批复。
此外在合用两批复的观点中,由于法院所依据的计算违约金标准即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罚息的标准又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202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告知》(银发〔2023〕251号)的出台,致使贷款逾期利率规定不明确,使得法院在具体案件的办理中对计算违约金标准的合用又出现了争议。导致同一案件在鉴定违约金数额上也大不相同。
3、实践案件中碰到的几种情形的解决
① 协议中明确约定了双方或多方违约时应承担的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标准。
对于此种情形,没有争议。按照协议约定来确认违约金的数额。但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协议虽然都约定了双方违约金的数额和计算标准,但对等的数额或计算标准几乎没有,由于是买方市场,大多数都约定了卖方的违约数额或计算标准高于买方的违约数额或计算标准多倍甚至数倍。对于这种状况,又应如何解决?我个人认为根据协议法的公平原则和协议主体的权利义务对等性,假如协议中对买方违约的违约金或计算标准约定过轻,而对卖方违约的违约金或计算标准约定过重,有违公平原则和权利义务对等性,显示公平,违反法律规定,可以合用协议法第54条的规定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消该条款。当然这又涉及到一个举证的问题,高出多少倍属于显示公平,需要根据具体案件进行具体分析。
② 协议中只约定了卖方违约时应承担的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标准,但未约定买方违约时应应承担的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标准。
对于这种情况,实践中法院或仲裁机构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认为根据协议主体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违约责任是法定的,只要违约方有违约的事实,约定了违约责任,就涉及了支付违约金。也就是有约定依约定,无约定依法定。具体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减少存、贷款利率的告知》(1999-06-09)规定的标准以日万分之二点一计算违约金。海密梯克与博山万杰协议纠纷案。另一种认为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的前提是在协议中必需约定一方应承担违约金责任,而没有约定计算标准的情形。而对于买方违约的违约金因协议中没有约定,就谈不上计算标准的问题,故不能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对守约方按照法释[1999]8号批复主张的违约金不予支持。苏尔寿与中油化建协议纠纷仲裁案。
③ 协议中对主体违约的违约金规定只做出笼统的约定,并未对违约金数额和计算标准做出约定。
此种情况较为常见,大多数协议都简朴的约定违约金条款按协议法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办理或合用协议法等模糊的词语。对于此种情况,首选能拟定一点就是违约方在违约时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是拟定的,不能拟定的是在数额上和计算标准上。因此在合用法律上应当说没有异议,符合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的条件。法院可以参照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罚息的标准计算。但在具体拟定合用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罚息的标准上由于央行近几年多次对逾期贷款罚息的标准进行调整,导致各地法院在同一具体案件的违约金计算标准上又有所不同,出现了计算标准的混乱。其重要源于2023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币贷款利率有关问题的告知》(银发〔2023〕251号),该告知对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减少存、贷款利率的告知》(银发[1999]192号)中规定的违约金计算标准进行了调整。但调整后规定的计算标准却更加模糊。其计算逾期贷款罚息的依据是以借款协议约定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50%。可实践中对于除了借贷协议以外的买卖协议纠纷中,是无法约定贷款利率标准的。正是由于无法拟定贷款利率的标准进而无法拟定计算违约金的标准,导致了法院和仲裁机构在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对违约金计算标准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做法。一种是仍按照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减少存、贷款利率的告知》(银发[1999]192号)拟定的日万分之二点一标准计算。理由是由于新的银发〔2023〕251号告知规定的逾期贷款利率标准只合用于有约定利率的借贷协议,对于其他类型的协议由于无法认定贷款利率进而无法确认逾期贷款罚息,因此不合用银发〔2023〕251号告知。况且法释[1999]8号批复中所说明的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时,人民法院可以相应调整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标准,注意这里的字眼是可以调整,而不是应当调整。这也就意味着法院也可以不调整计算标准,仍按本来的标准计算。这也为仍合用日万分之二点一标准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另一种是即不合用法释[1999]8号批复也不合用银发〔2023〕251号告知规定的计算标准。支持违约方补偿守约方因违约导致的经济损失。当然需要守约方举证。通常都是支持逾期付款金额按照银行同期贷款的利率计算出的利息作为经济损失。理由是由于银发[1999]192号告知拟定的计算标准已经被银发〔2023〕251号告知规定的计算标准所取代,故不能再合用。又由于银发〔2023〕251号告知规定的计算标准在实践中的确无法合用于其他类型的协议,因此此告知也不能合用。只能合用协议法第107条和第113条的规定,规定违约方补偿守约方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可以对银发〔2023〕251号告知规定的计算标准作以灵活变通,以央行金融机构公布的人民币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为基数,按此标准加收30%~50%作为罚息利率,进而计算逾期违约金。具体来说,截至起诉之日,逾期付款在6个月以内的(含6个月),按照6个月期贷款基准利率加收30%~50%;逾期付款在6个月以上至1年以内的(含1年),按照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加收30%~50%;逾期付款在1年以上不满3年(含3年),按照1~3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加收30%~50%;逾期付款在3年以上不满5年(含5年),按照3~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加收30%~50%;逾期付款在5年以上,按照5年以上期贷款基准利率加收30%~50%;这种做法简朴并且实用,同时保护了守约方的合法权益,符合公平的原则。
④协议中并未约定主体的违约金条款。
对于此种情形在简易版本的买卖协议、承揽协议、租赁协议中也较为常见。如一方违约,违约方应按协议法第107条的规定向承担违约责任。但由于未约定违约金条款,故守约方只能依协议法第113条主张违约方补偿损失的违约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