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古诗词鉴赏,1/54,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示技巧,;,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级),2/54,十年,24,套,高考试题古诗词鉴赏选材统计,3/54,唐诗,唐词,宋词,12 1 5,宋诗 元曲,明诗,4 1 1,4/54,高考命题走向,诗歌鉴赏是1988年以来高考主要考题。但1994年以前往往同句子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内容联络在一起;1994年以后侧重从形象、语言、表示技巧、思想内容等方面考查。02年开始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唐宋诗词是设题主要内容,有时侧重于语言、形象、表示技巧中一点,有时兼而有之。分值设定在6分,数量在12题。,5/54,诗歌含有以下主要特征:,1、强烈,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应社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情感和丰富想象;,2、友好,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考究押韵。,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古人概括特点:,1、情随事迁,辞以情发,2、所言者月,所寓者心,6/54,7/54,古诗词鉴赏题类型及解题要领,完善答题关键点,规范答题表述,8/54,古诗词鉴赏题基本类型,一、形象意境类,二、表示技巧类,三、语言特色类,四、思想内容类,五、字词名句类,六、结构层次类,七、比较鉴赏类,9/54,一、形象意境类,A、形象,命题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形象特点?3、经过诗中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情感?,答题对策,: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揭示作者情感。,10/54,考点阐释,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思想,包孕着诗人情感,所以,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依据诗歌描写详细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基础上概括出诗歌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回答时应包含三个关键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详细特征是什么(3)形象意义是什么。,11/54,分析诗中画眉鸟 形象,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12/54,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形象。其中一、二两句详细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翱翔、无拘无束歌唱特点。其实画眉鸟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诗人自己形象写照。,13/54,示例一,:,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1、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形象特点。,2、这两首诗借咏蝉表示了作者怎样情感?,1、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声远。2、身居恶劣环境,但品性高洁。,14/54,示例二,:,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鞍具。,1、这首诗中“马”是一个怎样形象?,2、诗人经过咏马表示什么样情感?,答: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鞍具,在秋高气爽疆场上驰骋马形象。,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感叹。,15/54,能力迁移:,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些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紫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紫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女子绾发簪子。,问题:试赏析两首诗中采莲女形象。,16/54,B、意境,命题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意境气氛?表示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怀?,答题对策,: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17/54,阐释,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语言把诗歌所营造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用自己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无须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景物,语言力争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气氛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友好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依据这首诗情境气氛特点再来谈诗人思想感情。,18/54,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取直译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正衬模式,而忽略了经过景物来反衬,错误地了解思想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生平、理想或标题、注释来思索,防止犯错。,19/54,示例一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一个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理想?,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黄昏,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表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景象。作者经过塑造这么一个,幽静深,寂意境,,反应了诗人对平静淳朴生活向往和对污,浊官场厌恶。,20/54,能力迁移,西 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示了诗人怎样情感?,答:连天海浪伴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咆哮中波浪不停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降临前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雄伟气势。表示了诗人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21/54,古诗意境鉴赏五法,一、,善于展开联想,二、,经过再造想像,三、,重复琢磨意象,四、,准确捕捉诗眼,五、,把握作品人格,22/54,表示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抒情伎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赋、比、兴(创作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示方式),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二、表示技巧类,23/54,表示技巧(),典故,典故起源及其含义,用典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格调,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意境,诗人“情”与“理”,事物“形”与“神”,24/54,命题形式:,这首诗利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利用了怎样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情感?,答案备选词语: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25/54,考点阐释,分析表示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示思想感情方法。所以,最好从诗歌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含,(1)指出利用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详细利用。(3)利用该手法好处。,26/54,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抒情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27/54,答案参考,这首诗主要利用了寓情于景、衬托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观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出色才能,表示了诗人对诸葛亮敬仰之情。,28/54,送魏万至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示出怎样思想内容?,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口吻表示了对魏万劝勉:莫把长安看成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29/54,能力迁移,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村头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问:,结合全曲试分析本曲表现手法。,30/54,答:,1.以虚写实。通篇写梅花,字面上未着一“梅”字。,2 拟人。把梅花比作一个穿着白衣仙女。,3 用典。“酒醒寒惊梦”隋赵师雄遇梅花仙子典故。,“笛凄春肠断”向秀思念旧人作思旧赋典故。,“淡月黄昏”宋 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典故。,31/54,能力迁移,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问:谈谈本诗表示技巧上妙处。,32/54,答:整体上看本诗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些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故乡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么情况下,将士主动参战,英勇杀敌。这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忠勇,起到了有力衬托作用。,33/54,二、语言特色类,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首诗歌含有怎样语言格调?谈谈这首诗歌语言艺术。,解题对策,:这类提问,着重是诗歌语言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格调或特点来解答。普通从以下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练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常见错误,:有些考生从语言使用上去琢磨作者炼词、炼字,阐述字词利用巧妙。语言特色不等于语言使用,这么解答显然不对。,34/54,示例一:,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题: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特色。,答:这首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经过自问自答对话形式,采取朴素口头语言,不加雕琢,衬托出一个朴素真率船家女形象。,35/54,注意:,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了解何为“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练”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语言特色,如陶渊明平淡、李商隐绚丽、白居易明快、杜牧绝句含蓄、贾岛简练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36/54,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题:说说这首诗语言格调。,答:这首诗语言委婉含蓄。,37/54,这首诗开头两句有问有答。问他何事栖于碧山,诗人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造成悬念,以诱发人们思索兴味。“心自闲”三字,既是山居心情写照,更表明“栖碧山”妙处于“悠然心会”。“桃花流水窅(yo)然去”是写碧山之景.“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对“何意栖碧山”回答,即这碧山让人“心自闲”,而不像“人间”那样令人烦恼,让人不幸。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含有一个清新美。,例:山中问答,李 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题:谈谈这首诗歌语言艺术。,38/54,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这首诗能够说妇孺皆知,普通认为其语言格调是明朗,不过它却是含蓄。少小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叹系之;“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一击,引出他无穷感叹。自己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悲伤,尽都包含在看似日常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复杂心态,感受到一个含蓄美。,题: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特色。,39/54,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思想感情,概括诗歌主题思想,归纳诗句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示观点、态度、主张等。,解题对策,: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示技巧赏析之上,做到全方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等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40/54,示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概括说明这首诗所表现主题思想。,“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概括了丰富内容,请用四字格短语简明答出五点。,1、这首诗写出了边境战士保卫国家高度责任感,歌颂了高尚爱国主义精神。,2、边地荒凉、战事频繁、敌军强悍、战斗艰辛、将士,坚强。,41/54,示例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问题。,鹊桥仙,七夕(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些人认为秦观“善翻古人之意”。请问词人对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神话传说提出了怎样别开生面看法?请结合作品作简明分析评价。,42/54,秦观这首鹊桥仙独具丰彩,是富有创造精神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相思。上片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发抒感叹,他们即使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夫妻?下片词人将意思翻进一层,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真谛。他否定了朝欢暮乐庸俗生活,歌颂了天长地久忠贞爱情。,43/54,五、字词名句类,命题方向,: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表示效果,观赏其中写得最妙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诗句。重点词类: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解题对策:,1、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取“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2、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作用,答题时注意采取“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44/54,3、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示情感,答题时注意采取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4、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统一。,鉴赏惯用语:,A、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画面。B、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C、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D、写出了过程,生动情景,使诗歌到达情景交融境界,使思想感情表示得更为深切。E、叠字叠词还增加诗音律美和修辞美。,45/54,示例一:行 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1、这首诗语少意足:有一个字形象地表达了宫女数十年与世隔绝生活,这个字是“,_”;,有一个词把花与人不着痕迹地联络在一起,这个词是“,_”。,2、,从“即小见大”角度,赏析这首五绝。,46/54,示例二: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诗开头用一“好”字赞美雨,诗人所见这场雨有哪些好处呢?,2、题目中有一个“喜”字,诗中却没有一个喜字,它们表现了“喜”含义吗?请详细说明。,3、颔联今天常为人所引用,引用含义是什么?,47/54,六、结构层次类,命题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结构层次,这首诗承转方式有何特点,请作详细分析。试分析某词、某句关键作用、线索作用等。,解题指导:,掌握古典诗论“起、承、转、合”说法,搞清层与层之间语意转换,注意句与句之间勾联,着眼于整体内容,做到既要全方面分析,又要把握重点。,48/54,示例一:,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问:,1、划线句有什么作用?,2、简明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作用。,49/54,示例二: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些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首诗是怎样做到一波三折,试作详细分析。,50/54,七、比较鉴赏类,命题方向:,将体裁、题材或格调特色相类似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指出两首诗在体裁、内容或写法上异同点,或者比较优劣,或者说出你最喜欢哪首。,解题对策:,要将两首诗联络起来进行对比研读,围绕提问,深入思索,把握答题关键点。假如说出异同,分项列举即可。假如评定优劣,必须说明定其优劣缘由。假如提问喜欢哪首,必须说明喜欢详细原因。,51/54,示例一:,(年上海春季招生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17-19题。,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相 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52/54,(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17、上面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能够与艺术结合在一起。,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红豆”,表示是;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有“红豆”表示是。,19、联络上面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53/54,示例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问题。,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下一首著名同题诗作,与畅当诗相比,王之涣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优胜之处主要在哪里?,54/5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