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感染性贫血,一、感染性贫血定义,二、感染性贫血发病机制,三、感染性贫血临床特点,四、感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查,五、感染性贫血治疗,感染性贫血定义,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一般小儿贫血 Hb 标准(WHO)以海平面为准:1 个月,90g/L;4 个月,100g/L;6 个月6 岁110g/L;6 岁14 岁,120g/L。,临床主要表现器官的低氧状态,以面色苍白、疲倦、活动减少、发育迟缓等症状。,表,1,小儿贫血的分度,感染性贫血定义,感染性贫血定义,感染性贫血(Infectious anemia):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引起炎症/感染过程中 能使红细胞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等所产生之贫血称感染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临床可分两大类:,急性感染溶血性贫血:多见于红细胞 G6PD 缺乏、HbH 病、Heinz 小体(不稳定血 红蛋白)溶血性贫血,感染后迅速发生,常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主。,慢性感染继发性贫血:在慢性感染或炎症时逐渐发生。慢性感染持续 12 个月后 发生的贫血,在各种慢性感染中,贫血的发生率为 1665。,感染性贫血发病机制,感染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失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加。,急性感染性贫血临床特点,急性感染贫血其症状和体征与一般贫血症状类似。,急性感染溶血,常,突然发作,,溶血发作有时呈暴发型,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血,患者,贫血,可非常严重,常有寒战、高热、明显,血红蛋白尿,。可有,黄疸,脾脏可肿大,。严 重者可发生休克、少尿甚至无尿。上述贫血症状常与急性感染症状合并存在。,感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根据感染轻重不同贫血程度不一。可以从轻度贫血至严重贫血。血涂片可能有不同的细胞形态特点,如:疟疾可在血片中找到疟原虫;溶血发作时可见有破碎 RBC、小球形等异形 RBC。WBC/,中性粒细胞可有核左移,细胞内出现中毒性颗粒、空泡等。BPC 可正常或。,溶血有关检查:,血清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100mg/L),结合珠蛋白(Hp)(200mg/L)。血红蛋白尿阳性。,感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查,Hb,尿与血尿鉴别,感染性贫血实验室检查,Coombs 试验,:在有免疫机制参与的溶血性贫血者,Coombs 试验可阳性;如抗感染、药物所致溶血性贫血者 Coombs 试验为阴性。,红细胞 G6PD 活性测定,:G6PD 缺乏者其酶活性呈显著缺乏。,血红蛋白分析,:HbH 病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除出现异常 Hb 外,异丙醇试验阳性、红细胞 Heinz 小体为阳性。,急性感染性贫血治疗,1,、,治疗原发感染性疾病;,2,、,输血:,贫血较轻者不需输血,贫血严重者应输注适量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G6PD,缺乏者,血源应选择,G6PD,正常者,避免再次发生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应输注洗涤悬浮红细胞并应用免疫抑制剂。,3,、,纠正酸中毒、防治肾功能衰竭:,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分与静脉输液,口服碳酸氢钠或 5碳酸氢钠溶液 5ml/kg次,静滴,以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与发生肾 功能衰竭。,感染性贫血,谢谢!,感染性贫血治疗及预后,治疗:,1.主要在于对感染或炎症的控制,一般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贫血也逐渐恢复。,2.铁剂、叶酸、B12等治疗无效,个别长期感染发病的病人,也可试用叶酸治疗。,3.一般不需输血,但若贫血严重,特别是手术前应输血,最好是浓缩红细胞。,4.转铁蛋白明显下降时可输注全血或新鲜血浆。,5.较严重的慢性感染性贫血,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50U/kg.次,每周3次,用1-2周。,预后:,感染性贫血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如原发病治愈,贫血常能自行纠正,预后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