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5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584770 上传时间:2025-1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1.5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5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和教案参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語文教師资格证面试真題和教案参照(最新) 初中語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題回忆 二、考題解析 初中語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重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设计 教學過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說過:“以铜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重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進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与否贤明,二要看谏者与否注意了進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時齐威王非常幸运碰到了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們来學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讀課文 1.一讀:疏通文意,理解大意。學生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教師补充有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從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為观测、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對著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對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使用方法,意為“以……為美”。 (3)“今齐地方仟裏”:“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語,“方仟裏”就是“纵横各仟裏”。据考证,齐国當時的面积為116500平方公裏,约占目前山東省面积(150000平方公裏)的五分之四。“地方”為古今异义詞。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當面指责寡人的過錯的人,予以上等奖赏。 (5)“数月之後,時時而间進;期年之後,虽欲言,無可進者。” ——几种月後来,隔一段時间偶有進谏;一年後来,虽然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虽然。“言”:說,批评,提议。“進”:進谏。“者”:相称于“……的”。 2.二讀:理清思绪。 教師在學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結: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現受蒙蔽。(提出問題) 第二段:邹忌以自已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問題)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見齐王。(处理問題) (三)研讀課文 1.文章開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于感情不一样,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气有所不一样,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問妾:吾孰与徐公美?(严厉) 問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一样,因此回答問題時語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胆怯)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對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怎样?得出什么結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索,分析邹忌“入朝見威王”是怎样“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後,并未單刀直入向齐王進谏,而是将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讲給齐王听,談自已体會,然後同国家大事進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進谏,得出一种結论:“蔽甚”。(這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 6.讽谏成果怎样? ――最终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現了“三变”,使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過對话体現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措施。文中的三問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這种見解在當時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谏都是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助于人民,有助于社會進步。今天,我們也应虚心听取他人意見,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書设计 答辩題目解析 1.為何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 【参照答案】 邹忌見威王後,并没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谏,而是先讲自已的切身体會,也就是妻、妾和大臣那一部分。“伴君如伴虎”這是一种历来都没有变過的真理,假如開门見山地進谏,邹忌很也許不會到达自已進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他先论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已的原因,然後從自已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阐明齐王处在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裏,没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已受蒙蔽的严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已的亲身經历為根据,推已及人。最终用“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谏的主旨,如同當頭棒喝,一针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体現效果。 2.請你結合《战国策》品析這篇文章的特色。【专业知识类】 【参照答案】 文章生動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風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一样的三問三答,揭示了一种人轻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進行讽谏的理由和根据,塑造了邹忌這個頭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应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語言简炼,笔锋犀利,對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動,還善于借用多种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語言,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這些写作特點。本文的艺术技巧,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讀者的印象,如:论述邹忌分析各人夸奖他美的不一样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 一、考題回忆 二、考題解析 初中語文《湖心亭看雪》重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设计 教學過程 (一)导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图片)你懂得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風光吗? 有人說,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風雨已經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有著怎样一番感人的韵味呢?今天,我們就跟伴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會西湖的雪景。 (二)初讀課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課文,讀准字音。請一种學生讀課文,要讀准字音,還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個什么样的人,根据課文大意来评价。(张岱,午夜到湖心亭看雪,是個“痴人”。) 3.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痴人”?(讨论并明确:“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後隐藏著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讀,合作探究 1.說說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洁自然,不事雕琢。) 2.体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可以抓住景物的突出特性,颇有韵味。“一痕”“一點”“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A.《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鲁迅《家乡》中的杨二嫂:“一种凸颧骨,薄嘴唇,五拾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著两脚,正像一种画图仪器裏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讀,体會感情 江雪 柳宗元 仟山鳥飞绝,萬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一样?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重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互相映照。《江雪》重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设。) 2.二文体現感情上的不一样? (在体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体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体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單感。) (五)小結作业 1.通過本文的學习,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 2.作业: (1)搜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2)运用白描手法写一种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課文。 板書设计 答辩題目解析 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参照答案】 烘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借舟子之口,點出一种“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种“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減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見其人。這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無穷。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括了對“痴”字的赞赏,作者确实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步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画龙點睛,深化意境。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2.結合全文来看,本文在体現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参照答案】 以记叙開頭,以议论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動,寂中有声。文笔简洁,白描手法,全文局限性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對数量詞的锤炼功夫,“一痕”“一點”“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長水遠的阔大境界,甚至萬籁無声的沉寂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單与知已,對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初中語文《岳阳楼记》 一、考題回忆 二、考題解析 初中語文《岳阳楼记》重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设计 教學過程 (一)导入 昨天,我們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過,华美的詞藻下尚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不凡風骨、朗朗英气呢?带著這样的疑惑,我們一起探幽觅胜。 (二)体情 有感情地朗诵課文,思索下列問題: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阐明了什么問題? ②作者在這裏没有對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③課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④作者用哪些话概括阐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⑤“览物之情,得無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体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体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怎样理解這句话的?先独立思索,然後小组讨论,教師引导。 學生思索讨论後明确。 (三)鉴言 1.体會本文骈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本文的句式是怎样骈散結合的?(學生思索,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依文章的内容而变化。如開頭結尾的论述性文字运用散句,庄严而质朴;中间写景状物的語句多用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友好;议论抒情語段也用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這样,骈散結合,叙议結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本文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結合在一起的?(學生讨论,教師引导) 文章開頭论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已悲”的意思,阐明他不一样于一般的“迁客”,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接著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北通巫峡”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竭力渲染“迁客骚人”們的悲和喜,每一种画面都是先写景,後写情,他們的形态虽有别,但实质却相似,都是“以物”“以已”而生。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的观點。 3.第三、四段写景,历来為人称道,有多处“妙點”值得品味。你能列出其中的几处“妙點”吗? (1)段落之间形成對比,突出文章中心。 (2)运用對偶、比方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語言形象生動的效果。 (3)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4)骈散結合,錯落有致,多用四字短語,讀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語言气势。 (5)動静結合,“阴風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動;“曰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動静結合,美不胜收。 (四)拓展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的观點,在當今价值多元化的社會尚有存在的必要吗?結合实际說說你的見解。 (五)小結作业 背诵課文;搜集描写岳阳楼景观的诗文。 板書设计 答辩題目解析 1.本課的重难點是什么? 【参照答案】 体會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結合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是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难點。 2.你与否有教學經验? 【参照答案】 最初是大學实习期间在公立學校有過三個月的实习經历。這期间,很幸运地观摩了學校好几位优秀老師的課,很有感触,尤其是优秀語文老師的公開課,其中有一位老師對我的启发是非常大的。她广博的专业知识、杰出的教學素养、全面的教學能力让我敬佩不已,更是羡慕有加,鼓舞了我要當好一名語文老師的决心。因此,实习後的那個假期,我進了中小學培训机构當語文辅导老師,直到硕士期间,我也是一直待在公立學校代課,不曾离開過語文課堂。 初中語文《桃花源记》 一、考題回忆 二、考題解析 初中語文《桃花源记》重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设计 教學過程 (一)导入新課 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說《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种叫“香格裏拉”的東方都市,那裏有著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种宁静、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友好的理想归宿。人們常常将自已理想中的居所称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晋文學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的一种地方呢?為何說它在“世外”呢?让我們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二)整体感知 1.教師范讀,协助學生讀准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尝试結合書下注释疏通文意。 3.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纠正和强调。 4.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已的語言复述故事的不一样片段。 (2)為故事的不一样片段拟写小標題。 发現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開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三)深入研讀 1.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師對學生的发言進行點评和归纳,引导學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進入桃花源後,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两個角度去思索。) (2)渔人進入桃花源後,村中人是怎样看待渔人的?反应了桃花源怎样的社會風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乱”之後為何“不复出”?渔人“──為具言所闻”後,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2.以小组為單位總結文中古今异义詞 (1)鲜美,古:鲜艳漂亮,今:(味道)新鲜 (2)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指运送事业 (3)妻子,古:妻子和子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4)無论,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连詞,不管 (5)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四)拓展延伸 带领學生一起归纳總結桃源生活。 陶渊明為我們展現的桃花源是一种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与劳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种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會,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隐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实的不满和抨击,反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五)小結作业 有人說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极逃避現实,你怎样评价? 板書设计 桃花源记 发現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開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會 答辩題目解析 1.你认為本文的知识點和重點是什么? 【参照答案】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對的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是第一步要做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实詞、虚詞、句式讲解清晰。有关重點,文言文的教學往往會流于串讲文言知识,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更应當关注文本所反应的内容。例如《桃花源记》當中包括了陶渊明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蕴含著老子的自然观,因此在教學中应當不停地激发學生對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挖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养。 2.你认為专家文言文時应突出哪些方面? 【参照答案】 教材所选的文言篇章是仟古传诵、文质兼美的佳作。在文言文教學中,应努力挖掘文言文中的审美原因,在提高學生阅讀能力的同步,培养學生的审美情趣。 第一,享有文言文的形式美。古人作文很重视文章的形式美,在写作措施上讲究對比、烘托、铺陈。在布局谋篇上,有的出奇制胜,似铁骑突出;有的精雕细琢,如间关莺語;有的行文如山间流水;有的落笔似林间惊鸿……让人讀後回味無穷。非常值得學习。 第二,享有文言文的情意美。文學作品的优美,或壮丽,或朴素,或含蓄……無一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結合。在文學创作中,不一样的内容都在寻求著可以完满体現它的形式;不一样的形式總是竭力地体現它所要体現的思想和情感。文言文教學就是要引导學生感受作品的情,感悟作品的理,品味作品的美。這样,學生就會在美的探索中提高自已,在提高自已的過程中享有美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教师资格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