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双基自主落实,核心互动突破,高考真题集训,限时规范训练,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知识点一水盐调节,水,调节,水平衡调节:在,的调节下,通过相关器官的作用,使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在排出途径中,可调节的是由,排出的水,神经和体液,肾脏,物质代谢,肾脏,盐调节,无机盐平衡,肾脏排盐的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不吃也排,食盐汗液、粪便,Na,、K,平衡的调节,调节方式:激素调节,调节激素:,调节,过程,醛固酮,水盐平衡的意义,(,1,),水和钠盐在维持,渗透压稳定方面有重要意义,如果大量丢失水和无机盐,则影响,的稳定,(,2,),钾在维持,渗透压、,上有重要作用,(,3,),水在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外液,血压、心率,细胞内液,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讨论1:,有人说:“一个人一天内不吃饭、不喝水,但只要没有大、小便,就可以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这种说法对吗?,答案:,不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大小便,尤其是小便。即使不排便,体内的水和无机盐也会从其他途径(如呼吸、皮肤蒸发等)排出,使水盐平衡遭到破坏。,讨论2:,正常人容易缺乏的是钠盐,还是钾盐?长期禁饮食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哪些盐分?,答案:,正常人容易缺乏的是钠盐,长期禁饮食的病人在补充钠盐的同时,应适当补充钾盐。,梦想考场,2据下图判断A、B、C依次是,(,),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醛固酮、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解析:,本题是基础概念题,考查了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一方面产生兴奋并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保留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趋向于恢复正常。,答案:,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大脑皮层渴觉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1.水平衡的调节,释放,+,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合成,下丘脑部分神经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导神经冲动。,如果下丘脑垂体病变,常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出现多尿,每日尿量可达10 L以上,称为垂体性尿崩症。,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血钠降低,血钾升高,血钠升高,血钾降低,+,+,+,+,-,2Na,、K,平衡的调节过程(见下图),3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关系,(1),都,是在,神经和激素调节,下通过,肾脏,来实现的(最终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由重吸收作用实现)。,(2)水平衡调节,既有行为调节(饮水),又有生理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主要是生理调节,。,(3)调节水盐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醛固酮促进Na,的重吸收,也促进了水的重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多”“少”,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含量,它们共同维持着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若水“多”盐“少”,则导致渗透压降低,反之渗透压升高。,汗液中的无机盐主要是钠盐,,但也含少量钾盐,因钾盐含量极少,常忽略不计。,正常情况下,人体易缺乏钠盐,而病理(长期不能进食)条件下则易缺乏钾盐。,【训练1】,(2011安徽卷),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问题。,(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清水,1 h 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水1 h 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分解,抑制_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负反馈,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肝糖元,胰岛素,解析,考察神经体液调节。(1)一次性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量增加。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元分解,抑制胰岛素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易错易混点:,水、盐平衡及调节的几个易错点,排盐一定伴随着排水,但排水不一定伴随着排盐。,水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只有体液调节。,人体对K,需求量较少,对Na,需求量较大,因此人体内更容易缺Na,。,Na,、K,的来源主要是食物,排出途径都是大肠、肾脏和皮肤,肾脏是可调节排出量的排出途径。Na,以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调节含量,K,以肾小管分泌来调节含量。,钠盐: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盐: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纠错演练,1,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水的主要排出途径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排放,BK,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Na,的排出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D肾脏排尿的主要意义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物质合成时产生水:如,蛋白质、多糖、ATP、DNA、RNA的合成,物质分解时产生水:,如有氧呼吸,扩展:,在代谢过程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有氧呼吸产生水。,叶绿体光合作用(暗反应)产生水。,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可理解为纤维素的合成)产生水,核糖体合成蛋白质(脱水缩合)产生水。,细胞核DNA的复制、转录(合成RNA)等产生水。,理论指导,实验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步骤,操作内容,试管1,试管1,试管2,试管2,试管3,试管3,1,加可溶性,淀粉溶剂,2 mL,/,2 mL,/,2 mL,/,2,加等量新鲜淀粉酶溶液,/,1 mL,/,1 mL,/,1 mL,3,控制不,同温度,60,热水,5 min,沸水,5 min,冰块,5 min,4,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1,号注入1号,60,5 min,2,号注入2号,沸水5 min,3,号注入3号,冰块5 min,5,滴加碘液,1滴,1滴,1滴,6,观察实,验现象,不变蓝,变蓝,变蓝,7,得出结论,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1实验时间的控制:在不同的温度变量下的实验过程中,控制的时间应该为5 min,为保证新鲜淀粉酶对淀粉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需的时间。,2本实验应控制单一变量温度,其他条件,(,如pH、酶浓度、底物浓度,),应控制相同。,3本实验不能选用斐林试剂,因为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沉淀,而该实验需严格控制不同的温度。,针对训练,1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 mL糨糊,再各加入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25、100 下约5 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 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实验步骤不正确温度设置不合理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A只有正确B只有正确,C和正确 D都正确,D,解析:,该实验应该先将反应底物,(,糨糊,),和酶溶液的温度各自控制好,然后再将它们混合,所以实验步骤不正确;温度梯度太大而且不均匀,(,甲组与乙组温差是25,而乙组与丙组的温差是75,),;3支试管中都有还原糖产生,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进行检验,可以用碘液进行检验,淀粉最先消失的一组酶活性最高。,答案:,D,2,(,2011,湖北天门中学月考,),在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和pH分别属于,(,),A自变量和因变量 B因变量和无关变量,C自变量和无关变量 D因变量和自变量,解析:,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所以酶活性是因变量,温度是自变量,pH等其他因素属于无关变量。,C,3在一个,“,淀粉,琼脂,”,培养基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方法处 理,将此实验装置放在37 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 h后,将碘液滴在培养基的5个圆点上,其实验结果记录于下表:,培养基圆点,实验处理方法,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蓝黑色,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蓝黑色,接种面包霉,棕黄色,培养基圆点,实验处理方法,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只有新鲜的唾液,?,只有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请指出和所发生的颜色反应以及接种面包霉后的分泌物分别是,(,),A棕黄色、棕黄色、淀粉酶,B蓝黑色、棕黄色、麦芽糖酶,C棕黄色、蓝黑色、淀粉酶,D棕黄色、蓝黑色、麦芽糖酶,C,解析:,在和中,唾液中的淀粉酶与盐酸混合后和经过煮沸后都失活,所以用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是蓝黑色。在中接种面包霉后,面包霉能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所以用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是棕黄 色。中只有新鲜的唾液,能将淀粉水解,与现象一样。中只有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淀粉没有变化,情况与和一样。,答案:,C,4如右图所示为某有机物加入某种酶后,在080 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依图判断,在080 环境中,酶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正确的是,(,),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