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水文地质单元边界,1,第一节 地表水流域边界与地下水系统边界的关系,3,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一、地表水系统的边界,分水线(,Water Divide Line,),山峰、山脊和鞍部的连接线,13,二、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与水文地质单元的关系,1.地表水系统(surface water system),地表水体,和流域(空间)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是地表,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地表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输入是其物质输入的主要方式,而河网对系统内部水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它们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地表水的时空分布特点。,2.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由边界围限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普遍认为地下水系统是水文循环系统的一部分,由输入、输出和水文地质实体三部分组成。分为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更侧重于介质的空隙特性及地质结构。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是以地下水渗流场的认识为基础的,除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差异外,不刻意区分含水层和隔水层。,3.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 unit),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包括地质结构、岩石性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的,产状,、分布及其在地表的出露情况、,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因素等)而划分的若干个区域,是一个具有一定边界和统一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分布的域。,13,地表水系统与地下水系统与水文地质单元的关系,关键问题:水流系统的边界,地面和地下分水线(或分水岭),可能不一致,思考题:,什么条件下,地面和地下分水线(或分水岭),可能一致,13,水文地质单元(hydrogeological unit),例如,山西省霍县霍山东侧岩溶含水地块以下古生界石灰岩为含水层,西侧以太古界变质岩为隔水边界,东侧以上古生界砂页岩为隔水边界;按照蓄水构造的概念,本含水地块为一单斜蓄水构造(图2.7)。,在蓄水构造南北两端,各有一个岩溶大泉,南泉名曰广胜寺泉,流量4.5m,3,s,汇水面积750km,2,,北泉名曰洪山泉,流量1.5 m,3,s,汇水面积250km,2,。,按照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概念,,两泉集水范围分别为两个地下水域。,中间以花坡以南1.5km处的地下水位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吻合)为界。象这样的蓄水构造就,是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南北两个水域则为,次一级的水文地质单元,。,这就是说,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可以是一个地下水域,也可以是一个蓄水构造,这里一个蓄水构造含着两个地下水域,。,13,水文地质边界,水文地质单元的大小、范围、几何形状,以及封闭程度等空间形式,都是由各种水文地质边界来确定。水文地质边界,对地下水赋存和运动起着约束作用。当它的位置和性质不同时,对地下水的约束作用也不相同。,隔水边界,按岩石水文地质性质划分,按水文地质边界的表现形式划分,透水边界,地形边界,地质边界,水文边界,人工边界,13,1)按岩石水文地质性质分类,可分为透水边界和隔水边界两类,(1)透水边界是由透水岩石构成,它对地下水起补给或排泄作用。透水边界,依据其分布的位置不同,它又可分为以下两种:,位于地下水补给区上游边界的补给边界,如地下水的分水岭、地表水体渗漏补给段、基岩含水层受第四系松散孔隙沉积物补给的接触面、降水渗入补给地段,以及人工补给地段等。,地下水排泄区的起始界面,即排泄边界,如泉溢出带、排泄地下水的河段、基岩含水层排入第四系沉积物的接触面、地表水体和人工取水、矿井排水地段的抽水孔壁,以及煤矿的井巷范围等都是排泄边界。,(2)隔水边界是指隔水层(带)或隔水岩体,如含水层(带)与隔水层(带)的分界面、阻水断层、阻水岩体等。,应当说明,补给边界和排泄边界在人工流场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水文地质边界,13,2)按水文地质边界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1)地形边界,地下水分水岭与地表水分水岭一致时,地形分水岭就是水文地质单元的地表边界,如山前倾斜平原与山麓的交界线是前者接受基岩地下水补给的边界。,(2)地质边界,又可分为垂直边界和侧向边界。首先是地层岩性边界,如含水层(带)与顶、底板隔水层(带)的分界面为垂直边界;其次是地质构造边界,如含水地层中的隔水断层、岩体接触带为侧向边界。,(3)水文边界,如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的河流、湖泊,以及泉的溢出带等。,(4)人工边界,包括抽水井、排水井巷等。,此外,为了建立便于计算的水文地质模型,在水文地质计算中通常是将水文地质边界概化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如直线边界、折线边界和直角边界等。,水文地质边界,13,水文地质边界,水文地质边界,侧向边界,顶面边界,底面边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