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讲 导论,一、基础知识铺垫,二、西方伦理学的古典终结与现代转折,三、现代西方伦理学形成与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背景,四、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流变及一般特征,一、基础知识铺垫,(一)学习伦理学的必要性,1.,日常生活的伦理本质,涉及伦理道德的“生活事例”,在公交车上,让不让座?,老人瘫倒路边扶还是不扶?,你是否替朋友窝藏销赃?,你是否赞同帮忙代孕(借精生子)?,你是否赞同“一夜情”(大学生躁动的青春何处安放)?,范美忠不顾学生逃跑对不对?,弟弟偷钱供兄上大学 哥哥含泪诱弟落网,日常伦理道德的本质,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到一些道德准则,在没能按照这些道德准则来行动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感到内疚,而其他人也有理由责备我们。,其次,个人利益与道德要求是有冲突的;即使我们有时为了个人利益而打破某个道德规则,而且没有被别人发现,仍然发现自己在良心上会感到不安。,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生活,”,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则仅仅是“,生存,”。,“,生存,”,和,“,生活,”,的区别:,首先,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的创造活动,而生存则是无意识的生命适应活动。,其次,动物只能按照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而人可以运用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去变革自然。,再次,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性的历史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是适应自然的非历史活动。,人的意义世界,人的生活世界的存在,人的个体生活的存在,也依赖于一种特殊的阳光,意义之光。,人的生活世界是意义的世界;人的个体生活是寻求和获得意义的生活。,生活失去了意义,就是对生活的否定。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所有的事物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人的意义世界总是有道德的参与,显示了道德的人文睿智。,人类不仅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当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们建立的是主客分离的二分世界:,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当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人们建立的又是另一种二分的世界:,世俗世界与意义世界。,生命世界:世俗世界与意义世界(,达到生命自身的平衡。从日常的文化设计中就可以领悟出这些道理。,春夏秋冬,四时更迭,物转星移。,蕴含了不同的意义,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护士,“,白衣天使”,清洁工人,“,城市美容师”,在“意义世界”中,他们有着崇高的地位,但事实上,在世俗世界中,其经济的乃至社会的地位并不如其它职业。意义世界地位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维持着世俗世界中的平衡。,意义世界与世俗世界的逻辑统一也有区别,如果以世俗世界的逻辑对意义世界进行诠释,就会陷入困境之中。,80,年代初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张华救老农民是否值得?”,山东小伙牛作涛,拯救大兵瑞恩,张华(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人生活在意义世界,丰子恺:人生三境界,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克尔凯郭尔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三个境界,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生活。或者是长久不能满足的焦虑,或者是满足后的空虚和无聊,使得审美阶段人陷入无法休止的痛苦,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去追求另一种生活。这就到了伦理阶段。,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能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趋善避恶、崇尚理想。但个人不能摆脱世俗的感性生活,容易受到审美阶段引诱而忘却道德义务,因而产生罪感。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为了解决有罪的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阶段。,宗教的人为信仰所支配,直接面对自己的内心。审美境界是直接性的境界,伦理境界是过渡境界,宗教则是最高境界。人只有在宗教境界中才达到真正的存在。,柳智宇出家的冷思考,:,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如果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必须用智慧和德行去追求美德和至善。,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认为人达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中。,先秦杨朱:纵欲享乐主义,,“,拔一毛而不利天下,”,昔勒尼学派:肉体快乐要优于精神快乐。,感性幸福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只停留于肯定肉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作最高的善;,赫拉克利特 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赞赏他人,是因为他的机智、礼貌、谦虚、文雅,或他所具有的任何令人愉快的品质,”,。,一种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相当长时期中存在着道德与幸福的分裂。,德谟克利特说:,“,有时狡猾凶恶的人反能求得世上一切可欲之物,而圣洁贤士却两袖清风,一无所得。黑暗冷酷的势利决定了人的命运。,”,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我们可以不同意将幸福等同于道德的看法,但不能否认幸福与道德、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指向幸福本身,但没有对人类幸福与和谐的关怀的道德在历史长河中一定是短命的。所以,道德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二)伦理与道德,什么是道德?,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好的行为,一定范围内,人们达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三从四德”是一种道德吗?,道德指称一种习俗,纯粹描述意义上(道德习俗,并非所有的道德习俗都是好的行为),1.,因纽特人(,iniut,)老人自杀或者帮助其自杀,生活在北极附近的土著,2.,印度 寡妇殉夫,开始于公元前,4,世纪,,17-18,世纪广为流行,,1829,年被英国人禁止,道德词源追溯,(,Morality Moralis,),在西方,“道德”本有“习俗”之义,Morality,(道德),Ethics(,伦理学,),Ethics,thikos(,希腊文,),thos,(词根:品质、风俗、习惯),thikos Moralis,(拉丁文),Moralis Mores,(词根:风俗习惯、行为方式),thikos,西塞罗,前,106,年前,43,年,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道德的定义,道德既包括“实然”之义,,【,描述性指称,】,也包括“应然”之义,【,规范性指称,】,。(“道德”远不止表示一种习俗,一种行为方式;还表示一种是否应当的含义,“凡是现实的未必都是合理的”),“寡妇殉夫的道德是不道德的”,第一个“道德”是纯粹描述意义上的,无所谓好与坏,仅仅表示一种风俗习惯。第二个“道德”表示一种应然之义,一种应当或者不应当发生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讲,,“道德”一词主要意义是其应然之义。伦理学就是研究何为应然之道德的学问。,伦理与道德的区别,在西方,道德与伦理在词义上大致相通。但在思想家那里,对道德与伦理概念之间的差异已有所关注。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伦理与道德的区别并不是两者调节的社会关系不同,不同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和层次不同。,伦理更侧重“伦”的一面,即强调人伦关系,而这些关系对于现实的人而言无疑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道德侧重“德”的一面,即内得于己的一面,也即要将伦理客观化的道理、原则内化为内在的规范和德性。,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道德,即是非强制性地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黑格尔有以下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moral,是指个体品性,是个人的主观修养与操守,是主观法;,ethics,是指客观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法,,ethics,一旦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变为一个人的内在操守,就成为道德,即,moral,,,moral,以,ethics,为内容,道德侧重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伦理多指关于这种行为和关系的道理。,伦理学在西方称之为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三)伦理学的外在关联,与哲学,与法律,与宗教,伦理学与哲学,我们可以把哲学比作一棵树,这棵哲学之树有三大分叉,即它有三个组成部分:,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伦理学(,Ethics,)(我们应该做什么),认识论(,Epistemology,)(我们能知道什么),道德与法律,道德高于法律的传统一直在中国根深蒂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的解决往往是法律屈从与道德,桥元杀县令,在,后汉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桥元任,齐国,丞相时,一孝子为父亲报仇而杀了人,被囚与狱中,桥元得知此事,为其孝行所感动,欲将其释放,但尚未办理此事,主管此案的县令,路芝依法论罪把杀人犯处死了。桥元一气之下便把县令杀了,理由是县令为官酷暴,此案实在耐人寻味,依法办案的县官成了罪犯,被处以死刑,而杀人犯却成了应受宽恕的孝子,受到同情。在道德与法律的天平上,人民明显的把情感的砝码加到了道德的一边。,民国烈女,施剑翘,在民国时期,烈女,施剑翘,的父亲参加直奉战争,不幸被,孙传芳,所俘,,孙传芳,残忍的杀害了他。时年,二十岁的文弱女子,施剑翘,立志报仇,精心策划,终于于,1935,年在天津将,孙传芳,击毙,然后从容自首。当时的社会舆论无不同情她的行动,一些社会名流如,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等纷纷联名上书,要求法院赦免她的罪行。,今天的法律是允许大义灭亲的,有关“大义灭亲”的案例也反应了这种道德的冲突,而在古代,这种冲突是不存在的,在今天,大义灭亲往往是法官量刑时酌定从轻的情节。,尽管在,西方,人民追求法律的正当性高于道德,甚至走向极端。如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中,所有的证据和杀人动机都能证明是辛普森干的,就是因为警方取证不合法,违法程序法,而且现场所发现的凶手的作案手套与辛普森的手的型号不一样,法庭判辛无罪,虽然“合法”但却为社会道德所不容。,但法官在判案的时候,仍然会考虑一些道德因素,无罪释放的抢劫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但又不忍心女子伤重而亡,于是在报警后离开。法庭最终在激烈的辩论后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法官在判决书上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仅仅是单纯地赦免了一个抢劫犯,更深远的,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是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道德与宗教,道德与宗教的联系。宗教的超越存在,能够给道德一种强大的支持,除了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外,还有一些与道德相似或相同的规定,宗教具有道德劝善的功能,而许多道德规范亦成为宗教的戒律清规。,1.,宗教与道德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所涉及的是人与神的关系,道德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2.,宗教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宗教往往通过借助于一系列的禁忌、礼仪以祈求超自然力的恩赐与护佑;道德则不然,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与传统的力量,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上帝。”,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统治着社会,人的思想、个性受神权的束缚,虽然束缚了人的创造性,可也束缚了人的私欲。当人的个性被解放后,势必也解放私欲,这是很危险很危险的。伏尔泰认为,思想要解放,但不能解放私欲。为了扼制私欲,上帝是不能少的。,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道德和宗教都是为了弥补理性的不足。理性的不足表现为:,1.,理性容易只顾个人利益,忽视群体利益。,2.,理性会想到死亡,容易消极、郁闷,与“生”相悖。,3.,理性需要思考,容易犹豫,和生命冲动的目的性相违背。,根据柏氏的考察,道德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义务”的道德;一是作为“抱负”的道德,并认为道德的这两种形式都是应生命进化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都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宗教在本质上也是生物学的。依柏氏之见,宗教是自然为对付“理智”所可能带来的危险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范跑跑”事件的是非及伦理学意义,“,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人不过是一棵芦苇,在自然界是最脆弱的,但他是一棵能思想的芦苇。要粉碎他,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武装起来:一股气流、一滴水,也就足以杀死他。但是纵使宇宙要粉碎他,人还是知道他比杀死他的东西较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死,知道宇宙胜过他的地方;而宇宙对此毫无所知。”,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先秦杨朱:纵欲享乐主义,,“,拔一毛而不利天下,”,昔勒尼学派:肉体快乐要优于精神快乐。,感性幸福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只停留于肯定肉体的快乐,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满足、肉体的快乐看作最高的善;,赫拉克利特 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伊壁鸠鲁认为,,“,我们赞赏他人,是因为他的机智、礼貌、谦虚、文雅,或他所具有的任何令人愉快的品质,”,。,一种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时,强调精神幸福的价值高于自然欲望满足的价值。,二、西方伦理学的古典终结与现代转折,(一)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断代与范围,一种观点:英国新实在论者摩尔的伦理学作为现代伦理学的逻辑起点。(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一书为标志),另一种观点:认为19世纪下半叶的诸多伦理学思潮或者流派,其理论已经具备了现代形态,已经标志着西方伦理学进入了重要的过渡时期,因此,本课程涉及范围: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所产生的重大伦理学思潮或流派,基本上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后,以反西方古典理性伦理学为基本理论倾向。,(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理论传统,传统的西方伦理学集中表现为三大理论系统:,1.理性主义伦理学,2.经验主义伦理学,3.宗教伦理学,代表着西方两千多年的古典伦理思想史的主体构成,也是其流变的基本脉络。,1.理性主义伦理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途径笛卡尔、斯宾诺莎,到康德、黑格尔。,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绝对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理性主义伦理学家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第二,立足于人类的理性本质寻求道德的普遍基础和一般原则,强调人类理性、精神对道德生活和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三,在道德上尊奉整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道德原则,强调人类道德关系和行为的共同性与理想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是著名,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名著,发表于,1785,年,是康德第一本在,道德哲学,领域上成熟的作品,至今仍在道德哲学领域中举足轻重。中文版由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苗力田,先生翻译。本书集中论述了德性是人的意志的道德力量而具有自主性的思想,是康德德性论的代表作,对西方的伦理思想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2.经验主义伦理学,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派和稍后的伊壁鸠鲁的感性主义伦理学(经验主义伦理学最古老的形态),经过17C的英国经验论、18C的法国唯物主义、19C末至20C初的英国功利主义,到19C中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经验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特征:,第一,不在热衷于建构某种纯粹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偏重于从个人道德生活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经验、观察、归纳等实证方法,探讨人类道德的本质。,第二,主张从人的感觉经验中寻找人类的道德起源、内容和标准,认为道德源于人的利益满足和快乐;道德评价的标准在于人们的行为或事物能否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第三,坚持从个人道德经验出发,坚持个体主义或利己主义为基本道德原则。,3.宗教伦理学,人类幼年时代,宗教与道德原始并联关系。,图腾:“原始的宗教形式”;禁忌:“原始的道德形式”,西方古典伦理学发展史中,宗教与道德始终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的黏结状态。,宗教伦理学始终是西方伦理学的重要一脉。,(三)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转换,1.,传统理性主义的破产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兴起,西方古典伦理学最大特点:对伦理学绝对形而上学知识基础的先验假设,和对整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想追求。(康德、黑格尔),反理性主义或者非理性主义(德国唯意志主义伦理学、法国生命伦理学、丹麦存在主义伦理学),“个人意志”、“生命存在”、“心理情绪”代替“普遍理性”、“善良意志”、“观念理想”,2.,传统经验主义伦理学与现代经验伦理学的蜕变,传统经验主义伦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经验观察、归纳综合。,经验观察并不能保证伦理学原则或公理的明晰性和普遍性,把伦理学引进狭隘的“功利计算”和心理主义的岔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伦理学概念、语言和判断之逻辑分析的方法。,伦理规范时代进入逻辑分析时代,规范伦理学走向元伦理学,3.,传统宗教伦理学的失败与现代宗教伦理学的革新,从近代文艺复兴开始,宗教神学处于连续被攻击的地位,一直到法国基激进的无神论和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抨击,在理论上摧毁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传统的宗教观念无法维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调和宗教信仰与人格独立、盲目屈从与信仰自由、宗教与世俗等方面的尖锐矛盾。,19C中期开始,出现宗教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新新教伦理等现代宗教伦理学派。,三、现代西方伦理学形成与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恩格斯:“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发展相适应,它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社会历史条件,1.19C中下期到20C初,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到垄断发展模式转换。西方伦理学由古典时期到现代发展的过渡时期,或曰现代伦理学的孕育和形成时期。,2.20C初到20C60年代末,两次世界大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危机爆发等,进取开拓和自由已经为怀疑迷茫和焦虑恐惧所替代,各种伦理学思潮纷纷迭起。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全面发展时期。,20C70年代以来,经济政治新格局,新技术不断突破。传统伦理学的复归和新型的道德理论的萌生。,(二)科学文化背景,现代西方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科学与战争。科学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法,战争造成了西方道德的畸形发展。,现代自然科学对西方伦理学的方法论影响。,“一切不再享有某种永恒的经典权威,相对性意义开始弥漫于各种科学、文艺和道德生活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领域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科学技术对主体性的压迫,四、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流变及一般特征,(一)现代西方伦理学的流变脉络,1.过渡时期(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唯意志论伦理学,法国的生命伦理学,英国的进化论伦理学,英美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2.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1)元伦理学,直觉主义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语言逻辑分析伦理学,(2)人本主义伦理学【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的主流代表】,现象学价值伦理学,存在主义伦理学,精神分析伦理学,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3)现代宗教伦理学,新托马斯主义伦理学,人格主义伦理学,新正教伦理学,3.当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督教“境遇伦理学”,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当代美国的社会政治伦理学,现代科学技术伦理学,(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一般特征,1.非理性主义,2.形式主义,3.个人本位主义,4.道德相对主义与非历史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