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土地资源,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生长植物并能结果的疏松表层。它是陆地生物生长的基质,离开土壤,多数陆地生物无法生存,农业生产也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土壤又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有些土壤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土壤和土地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并且边界多少确定的地理单位,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上,对土地下了科学的定义,并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所接受。该组织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一书引述了如下的定义:“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区域,其特性包含上下与该区域垂直的生物圈的所有相当稳定或周期地循环的属性,包括大气、土壤、下面的地质、水文和动植物群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后果,这些属性对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影响。”可见,土壤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土地的全部。例如,人们可以用工具或机械把土壤全部清除,但是土地却依然存在。,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农学、林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土地进行研究。农学家和林学家把土地当作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基地,经济学家把土地看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建筑师把它看作地基,环境学家把它看作被污染的对象和废弃物的消纳场所,而地理学家则把它看作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地理综合体。,土壤分布在陆地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及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的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和流沙被覆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土壤就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一个断续地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更大。这就是土壤圈存在的范围。,一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所谓资源,是针对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可能性而言的,现在有用或潜在有用的事物才被看作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处的沙漠在一定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不具有资源的价值。但是,如果该处发现了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油),则必须把它列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范畴之内。当然,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首先与农业有关。本章也是主要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考虑到土地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土地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下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土地的这两大属性。,首先,关于土地的面积。众所周知,在地球5100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只有1494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2,其中还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如果减去这部分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则地球上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万平方公里。,对于全世界的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数字。1900年世界人口约为15亿,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10公顷(150亩),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仍有3公顷(45亩)。这个数字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小。,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的质量,如果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性质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土地用于工矿和城镇建设等用途,则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如火山、地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如暴雨山洪等)威胁的程度等。在土地质量诸要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它取决于土地的地理分布即离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交通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劳力与机械通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如果考虑到土地质量的上述因素,则陆地面积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各大陆的高寒地区,另有20属于干旱区,20为山地的陡坡,还有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上四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的30限制性较小,适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英语为,ecumene,,,源自希腊语,oikoumene,,,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与军事用地等。按上述人均3公顷的30计算,人均占有量为0.9公顷(约合14.5亩)。在全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6070,折合人均0.540.63公顷(约89.5亩)。,据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美国农业部70年代所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的一半,即最肥沃、通达性最好、最容易开垦的一半已被耕种,面积为15.4亿公顷。其余一半尚有开垦的潜力,但由于土壤肥力、土地的通达性等质量因素的限制,必须采用灌溉、施肥和其他土壤改良措施,开垦的成本将大大增加。,表1世界可耕地的生产潜力,(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美国农业部,,1979。),世界各地可耕地的生产潜力差异颇大,表7.1按美国农业部的土壤分类对世界可耕地的生产潜力作了估算。从表中可以看出,肥力较高的软土只占可耕地面积的1/6,而肥力较低的热带氧化土则占1/3以上,其余的1/3强,包括相当多的肥力低至中的土壤。因此,就其农业生产潜力而言,世界可耕地的质量总的来看是不高的。,在人类的历史经验中,土地资源曾经似乎是无穷无尽的。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遗憾的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2,亿多人采用这种破坏性的生产方式),直至现代化农业的集约经营,人类尚未面临过全球性的土地匮乏。当然,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确已存在着地少人多的问题。本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的不断增加,原有耕地反被蚕食,使得全人类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已经为期不远。,表,7.2 19641985,年世界土地利用概况,二 世界土地资源的消长,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种需求一方面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非农业用地需求的增加。以下对这两方面略加分析。,1.耕地的扩大据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的资料,本世纪下半叶世界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大约每10年增加1亿公顷。即从50年代初的12.7亿公顷增加到60年代初的13.8亿公顷、70年代初的14.8亿公顷和80年代的15.1亿公顷。但80年代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增加的速度将会减慢,预计到2000年,世界耕地面积约为15.4亿公顷。这些数据与表7.2中世界资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大致相符。该表所列80年代中期世界耕地面积为14.75亿公顷,比60年代中期增加9.1。与此同时,森林和林地面积和永久牧场面积有所减少。,但是,各大洲耕地增加的情况颇不相同,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在世界及各大洲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欧洲耕地面积却在,20,年内减少了,5.0,,其原因是不言自明的,这是由于人口的稳定以及单产的提高,农产品过剩。第二,耕地增加最多的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南美和非洲属于发展中地区,人口增长率很高,耕地的大量增加(分别增加,35,和,14,)是人口压力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大洋洲耕地的增加,,20,年间达,26.6,,而且主要出现在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它的耕地面积在此期间增加了,27.3,,而森林与林地面积却减少了,23,(整个大洋洲减少,16.4,)。这可能与其出口小麦的经济政策有关。第三,亚洲人二稠密,人口增长率很高,但这期间耕地增加很少,仅达,4.2,,远落后于其人口的增长,对有限的耕地造成了更沉重的负担。亚洲耕地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荒地不多,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4,,仅高于荒地最少的欧洲(占,4,)。世界上现存荒地较多的地区顺次为北美洲和中美洲(占土地总面积的,42,)、非洲和大洋洲(均占,31,)、前苏联(占,30,)和南美洲(占,24,)。今后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将可能出现在这些地区。,尽管世界耕地的总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却逐年下降。表7.3表明本世纪下半叶世界各地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全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将在50年内减少约48,其中以发展中国家减少最多,平均减少约58,又以北非、中东和南亚减少幅度最大,分别为68与66。而发达工业化国家耕地相对减少较少。可见,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与各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情况密切相关。,2.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尽管城镇的出现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是城市化则还是近一二百年才出现的现象。它与工业化是一对孪生姐妹,对城市周围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产业结构、人口迁移与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城市化是以人口来定义的,它是指居住在大城市中心及其紧邻地区人口比重的增加。本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仍然很低,约占总人口的,10,,,1925,年达到,28,,,1985,年增至,41,,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达,71.5,。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中地区的拉丁美洲城市人口竟达,68.9,,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城市人口分别占,28.1,和,29.7,(据世界资源报告,,1987,)。,在21世纪初的20年内,世界城市化有以下趋势:,(1)城市居民的绝对数量将有很大增长,尤以发展中国家为明显,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则逐步减慢。,(2)发展中国家中,百万人口大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均将不断增加,中小城市的数目也不断增加;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3)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正以日益增长的速度移向城市,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大城市中形成大片的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例如,加尔各答、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雅加达、马尼拉、波哥大、卡萨布兰卡和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都有100万乃至200万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贫民区和非法住宅区。,城市化的加速对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大量的良田被占用,变成建成区和水泥、沥青覆盖的地面。从历史发展上看,城市大多是在肥沃富庶的农业区中成长起来的,城市的扩展所占用的多是高产的良田。据美国的统计,1949至1969年20年间城市扩展所占的土地中,80属于美国土地农业适宜性分类中的13等地(该分类法按农业适宜性从高至低分为18等),即最适宜于发展农业的土地。尽管良田的损失对农业生产与环境质量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但是出于经济与社会的原因,却往往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集团的欢迎:政府欢迎它,因为城市化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收入;农民欢迎它,因为出售近郊土地给他们带来较高的直接收入和增加就业机会;房地产业者欢迎它,因为土地利用的转化正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因此,城区逐渐向近郊区蔓延,几乎不受什么阻力。有些西方国家(如英国)为了控制城区的扩大,在原有城区的边缘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带”,其中保留原有的农田、森林、草地、农舍和别墅,不允许增加任何新的建筑。这一措施颇有成效,迫使建筑商改造旧城区,或者在绿带以外建设卫星城式的新中心或住宅区。,另一方面,城市化又强化了其周围地区农田的集约经营,使之由半自给自足农业转化为商品化农业。例如墨西哥城主要批发市场上蔬菜和水果每天的销售量达8000吨。上海市每天的蔬菜上市量为9000多吨,这些都来自郊区和毗邻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都已转化为高度集约化与专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种植制度与机械化方面的革新,例如,由于曼谷对稻米需求的增加,促使水稻的种植方法由直播改为插秧,以提高单产,有些一年一熟的品种已改为二熟。双作又促使农民更多地使用机械来耕作、运输和脱粒,并带动了养禽养猪业的发展。,与城市用地密切相关的是交通运输用地的大量增加,包括交通网本身和停车场用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交通用地的数量相当可观。例如美国道路网占地,129000,km,2,(,80,年代数字),为国土总面积的,1.4,,其中停车场占地,3000,km,2,;,法国城市间道路占地约,3500,km,2,,,外加停车场占地,500,km,2,,,二者合计占国土总面积的,0.7,(,1975,年数字)。专家的研究表明,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每辆汽车为保证安全行驶所需的公路面积应为,600,m,2,。,按照这个标准,则法国,1975,年的公路占地面积应为,10000,km,2,,,此外,与交通用地有关的还应包括众多的加油站和废汽车堆置场地等。,三、中国土地资源概况,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2%,居世界第三位(图1-1)。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996年全国主要地类面积为:耕地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园地1002.38万公顷(1.50亿亩);林地22760.87万公顷(34.14亿亩);牧草地26606.48万公顷(39.91亿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万公顷(3.61亿亩);交通用地546.77万公顷(0.82亿亩);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图1-2)。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平均数的43%,仅为加拿大人均耕地水平的6%(图1-3)。,耕地是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土地资源,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地关系是很紧张的。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耕地分布的不均衡,区域人地关系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图1-4)。,从耕地质量来看,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有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我国可开发的后备资源不足,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约667万公顷(1亿亩),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但通过土地整理可增加耕地大约533-733万公顷(0.8-1.1亿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可增加耕地93万公顷(1400万亩)。九五期间我国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减少耕地300.33万公顷(4504.95万亩),同期增加耕地132.79万公顷(1991.85万亩),净减少耕地167.54万公顷(2513.1万亩)。一方面,耕地增加的潜力有限,另一方面,耕地减少的速度惊人。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航拍照片,一,航拍照片,二,航拍照片,二,去年,,神舟,五号上天,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实现了,可是,看看这张从宇宙飞船上拍回来的照片:我们北边的俄罗斯是绿色的,南边的东南亚是绿色的,只有我们的国土枯黄一片。希望这张中国母亲的影像,能唤起一个期待复兴的民族的忧患意识!高速城市化扩张,使原来的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变成了单一的建设区。大地景观正发生着五千年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民族生存空间的危机、国土生态安全危机是史无前例的。在无知与无畏的态度下,我们在任意地虐待、糟蹋着有限的土地。土地是活的,是生命的有机体!可我们现在把它当成了死猪肉,一块块切割掉、卖掉,被开发商一块块地瓜分掉,变得支离破碎,把土地的血脉切断了,破坏了山水的自然格局。古人说了,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我们的城市也将是死的。本来美丽的山林,却被无知地三通一平掉了;本来非常动人的河流,却被残忍地裁弯取直,水泥灌底护衬,变成了人工河渠;好端端的粮田,一夜之间就被大笔一挥地划为开发区,然后又被撂荒。在那些气派的广场和景观大道背后,仅仅几步之遥,就是臭气熏天、肮脏拥挤的街巷和垃圾场。,“,广场风,”,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盛行着,,“,中心广场,”,、,“,时代广场,”,、,“,世纪广场,”,、,“,市民广场,”,,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恢弘。而用俞孔坚的话说:造了一些,“,没有人性的广场,”,、,“,无人的广场,”,。本来,为市民提供一些活动场所是好事,可是,许多城市广场,根本就不是为老百姓建的。是为了美化城市,是为了展示、纪念或面子,是为了炫耀政绩,而不是为了功用,是为了广场而广场。,你会突然在郊外稻田里,看见一块花岗石铺地的广场;烈日炎炎下,广场成了可怕的去处,能晒死你!是一块连蚂蚁都不敢光顾的热锅。没有树阴供人遮阳,没有座椅供人歇息,铁丝网将人拒草地之外;为了美化广场,不惜巨资,修建大型喷泉、华灯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机关,但又不堪沉重的日常运行费,不得不闲置或偶尔做做展示。将户外广场当成室内厅堂来做,金玉堆砌,以贵为美,抛光的大里石和花岗石铺地,整得比抽水马桶还要光滑。好了,下雪了,下雨了,成了溜冰场,老人孩子是决不敢上去的。因为将商业活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排斥在外,夜晚的广场,华灯下也是一片死寂,在挂着,为人民服务,标语的市政大楼前,广场是一个摆设,市府主楼是最好的观景点。,三 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在“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造成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而土地资源的质量通常是以其生物生产力来衡量的,因此,土地退化也就是指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降低。土地退化的表现是农田产量的下降或作物品质的降低、牧场产草量的下降和优质草种的减少从而导致载畜量的下降,而在一般的林地、草原或自然保护区则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退化并非现代才发生的,远古时代由于过度的农牧活动也曾造成过大面积的土地退化。然而,当前世界各地土地退化的速度在大大加快。据联合国,1980,年的估计,每年由于土地的荒漠化(土地退化最严重的情况)要损失价值,260,亿美元的农业生产力。若要改善已退化的土地,则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例如,在,19851987,年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在非洲退化的农田上花费了,2.89,亿美元,在随后的几年之中(,19871991,年),又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10,国投入,10,亿多美元,用以帮助恢复退化的土地。,当前世界上土地退化较严重的现象包括土壤侵蚀、土地沙化与荒漠化、盐渍化与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兹分述如下:,1.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不完全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在人类出现以前,暴雨、风暴、山洪和林火等都能引起土壤侵蚀。据估算,由于天然原因引起土壤侵蚀每年进入海洋的物质约为93亿吨。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侵蚀,现在每年进入海洋的物质约为240亿吨,为天然侵蚀总量的2.6倍。水土流失现象已遍及南极洲以外的各大陆,水土流失总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受到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仅就美国而言,据美国农业部估计,全国1.8亿公顷耕地中的一半以上有严重水土流失。此外,森林、草地与牧场中水土流失面积也与此相当。因此,美国水土流失面积共有1.8亿公顷,土壤侵蚀总量每年达10亿吨,若用火车装载,该列车的长度足以环绕地球赤道18圈。我国水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据有关统计,1950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而到1980年代已增至150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量达50亿吨,约占全世界流失量的1/5。仅黄河的年输沙量即达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如果黄河入海的泥沙也用火车装载,则可以环绕赤道29圈。,轻微的土壤侵蚀常不易察觉,为了监测土壤侵蚀的发展,需要确定一个阈值,它因土壤性质、土层厚度和耕作方式而有所不同。为了应用上的方便,美国通常采用,1.8,吨,/,公顷,/,年作阈限,超过此数即被认为当地已发生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不仅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而且直接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各国科学家、公众与政府领导人对土壤侵蚀问题均深为关切,,1989,年,7,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说:,“,澳大利亚环境问题中没有比土壤退化更为严重的了,土壤退化波及本大陆近三分之二的可耕地。,”,前苏联真理报也报道过苏联土壤肥力的灾难性下降。印度前总理拉,甘地则把印度的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归结为连续毁林及其伴生的土地退化的结果。又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如不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则,19752000,年间非洲的农业将会减产,1/4,。尽管土壤侵蚀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科学家和政治家亦发表了不少言论,但迄今水土保持成效甚少,水土流失甚至比过去更严重了。事实上,水土保持并无深奥的原理,也不需要复杂的技术。问题是水土保持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农学、工程科学和生态学等各方面,和当地的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关联,这就需要领导人、政治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农学家、工程师与当地民众共同采取行动。,2.荒漠化在我国又称为沙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常出现在干旱区,但在半干旱以至半湿润地区也常有发生。在地理学上,荒漠包括岩漠(石漠)、砾漠、戈壁、沙漠、泥漠、盐漠与寒漠等类型。比较引人注目的是耕地和牧场因人为破坏而起沙并逐渐变成沙漠的现象,这就是大众传媒中所称的沙漠化。,荒漠是一种土地类型,据统计资料,世界荒漠面积约为,3100,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为,560,万平方公里,约占无冰陆地面积的,4.2,。严重的问题在于沙漠边缘地区处于生态过渡带,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在不合理的耕垦或过度放牧的影响下,环境迅速退化、破坏,这个过渡带被沙漠蚕食,这一过程是沙漠化的典型例子。,据联合国世界沙漠化会议(1977年)提供的资料,当时全世界已受到和可能受到沙漠化影响的面积,估计为4560万平方公里。其中非洲1665万平方公里,亚洲1523万平方公里,美洲784万平方公里,欧洲23.8万平方公里。全世界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约8.5亿,其中5亿为农民。非洲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仅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迄今已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被砍伐,沙漠化发展迅速。在苏丹的观测表明,19581975年间,沙漠已向南推进90100公里,有的地方甚至有一年南侵50公里的记录。全世界沙漠化的速度达每年57万,km,2,,,相当于现有沙漠面积的1。全世界农田因沙漠化而致严重减产乃至失收的达15。,我国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干旱区面积为286万,km,2,,,约占全国面积的30,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等地区,是中亚大荒漠的东延部分。其中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荒漠区约占1/3,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内蒙等省区。三十多年来,我国荒漠面积扩大了约6万,km,2,(9000,万亩),占全国耕地的5。近年来我国沙漠化面积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则我国耕地会在几百年之内全部荒漠化。幸而,我国东南半壁属于湿润地区,那里的土地不会受荒漠化的严重威胁。然而,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国家全部变成荒漠的却不乏先例,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湮没。美索不达米亚,原文,Mesopotamia,意为河流(,potamic,),之间(,meso,),的地方,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江之间的区域,圣经中喻为“牛奶与蜂蜜之乡”,也有人认为是创世纪中伊甸园的原型。该地区农业历史长达7千年,建立过11个王朝,公元前4500年就修建了复杂的灌溉系统,90000,km,2,泛滥平原中有54000,km,2,土地得到灌溉。完善的农业系统哺育了灿烂的文化:铺设了有路面的街道、制订了法典、创立了数学、天文学、楔形文字和历法等。,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陡坡种植、过度放牧,使河流上游亚美尼亚高原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使河口向波斯湾推进了290,km,,河堤与河床不断增高,有些地段高出周围地面15米,当年的海港乌尔港被埋没在12米厚的泥沙之下。为了保持河道畅通,防止决堤泛滥,常年役使上万名奴隶和战俘进行繁重的维修工程。公元前3000年还制订了严厉的法律,对造成河道淤塞的人课以重刑。然而,由于不时发生的战乱和野蛮部族的入侵,使严格的维修制度不断遭到破坏,造成河流的淤塞与泛滥。公元12001300年蒙古族与鞑靼人的入侵给这个灌溉系统以最后的致命打击,从此洪水横流、田园荒芜、土地沙化。据考证,美索不达米亚全盛时期曾经供养过2500万人口,而现在包括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国土的伊拉克全国人口只有一千多万人。当对世界上最强盛的城市、骄傲的首都巴比伦,也完全被掩埋在弥漫的风沙之下,任人凭吊。,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阿尔及利亚境内的提姆加德(,Timgad,),城,公元一世纪时由罗马帝国所规划和建设,是帝国居民与军队的粮食基地之一。该地原系波状起伏的稀树草原,经开发,成为农田与橄榄园,农业技术高超,文化发达,环境也得到很好的维护,成为罗马人在北非建设的样板。在建筑、工程与艺术方面堪称当时的奇迹:有对称的建筑群,长达5公里的引水渠,饰以浮雕的广场,17个有瓷砖镶嵌的罗马式大型浴池,巨大的榨油坊和可容2500观众的剧院等。这朵以健全的土地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农业之花开放了几个世纪。不幸的是,公元七世纪游牧民族的入侵给该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大肆掠夺,强迫当地居民为奴,使之大量逃散。又改变原来的农作制度,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沙化,不断发生沙暴,城市逐渐湮没,并在沙漠下埋没了1200年,直至1912年始为法国考古队所发现,经30年的发掘,使这个古罗马灿烂文化遗迹重见天日。,荒漠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切,19681973年北非的持续干旱造成20万人和成百万头家畜死亡的悲剧促成了1977年在内罗毕召开了联合国荒漠化会议,讨论造成这种灾害的原因和如何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不幸,会议文件墨迹未干,70年代后期至19811984年更加严重的旱灾再次袭击该地区,仅埃塞俄比亚、苏丹和乍得三国的死亡人数就有上百万。198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再次召开荒漠化会议,研究荒漠化的机制和应采取的对策。据估计,1977年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为5700万人,到1989年上升为2.3亿人,估计到2000年将上升至3.5亿人。目前每年因农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60亿美元。据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的文件,要求采取行动制止或大大减缓荒漠化的蔓延和改良已荒漠化的土地,估计总共要耗资约1410亿美元,约合每年因荒漠化造成农业生产损失价值的5倍半。这就是说,防治荒漠化的全部投资可望于510年内全部收回,这是造福于全人类的大好事。可惜,迄今尚没有哪国政府拨出足够的经费来实现这项计划,直至1990年为止,各国投入防治荒漠化的总经费只及上述数目的十分之一。迄今世界的荒漠化仍在发展之中,与荒漠化作斗争仍将是21世纪全人类所面临的任务。,3.盐渍化和水涝这是水浇地上普遍发生的土地退化现象。水浇地约占世界耕地的18,其单产常比当地不浇水的耕地高一二倍。因此,目前世界粮食有三分之一产于水浇地,而且预计2020年世界水浇地面积还将增加一倍以上,这对缓解粮食紧缺将起重要作用。,灌溉主要应用于雨水不足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壤中往往含有各种难溶和易溶的盐分。灌溉水能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与蒸腾,便有数量不等的盐分积聚在土壤表面。这一过程在土壤学上称为次生盐渍化。一般来说,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的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化土;而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即无法存活,这类土壤就是盐土。在土壤学上把上述两类土壤合称盐渍土,即俗称的盐碱土。,次生盐渍化影响的范围很广,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有,1/4,受其影响,有人推断到,2000,年将有,50,至,65,的水浇地会因盐分过多而减产。这个问题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都较严重。例如埃及、伊朗和伊拉克等完全依赖灌溉的国家约有一半的耕地受盐分影响,美、俄等产粮大国问题也很严重。,常与次生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现象是水涝,又称沼泽化。传统的灌溉技术(如沟灌与畦灌)常有过量的水分下渗至底土,如当地潜水位较高时水位就会逐渐进一步提高,使土壤表层与表下层水分过多,形成水涝,妨碍作物生长。有时还可在根际形成盐套,使作物致死。,据世界监测研究所(,WorldwatchInstitute,),估算,如果盐渍化与水涝二者使世界水浇地减产1,则每年减产的粮食就达100多万吨。,解决次生盐渍化与水涝的技术问题并不复杂。例如,通过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喷溉乃至滴灌等方法以减少水分的损失,挖掘低于潜水面的排水沟以排除土壤积水,对已发生盐渍化的土壤定期施用大水洗盐,在地下铺设多孔的排水管排除含盐土壤水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过在采用这些改良措施时也常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算的问题,另一个是洗盐水的出路问题。如果洗盐水排到蒸发池中蒸发,则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如果洗盐水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中去,实质上是把盐分转移给下游的农户。因此,在对这类土地进行改良时,尚需制定统一的规划。,4.土地和危险废弃物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许多废弃物,其最终归宿有三:一是被焚烧,使固态、液态以及一些气态的废弃物变成气体和较少的灰烬,这种方法常产生大气污染;二是倾倒入海洋中,包括直接倾倒入海和河流携入的废弃物,造成海洋污染;三是堆放在土地上,这是最方便、最便宜的方法,因而也是最大量采用的方法,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地表和地下堆埋以及废水的土地处理在内。上述种种方法均已实施了千百年,然而,直至二三十年以前人类才发现废弃物的不恰当处理已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问题。本节所述及的是废弃物主要是危险废弃物给土地资源所带来的问题。,废水的土地处理,最常见的是用于灌溉,过去存在着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问题,现在又加上重金属、有机化学品和放射性的污染,给污水灌溉带来较大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污水灌溉风景用的草地和高尔夫球场等,对人体直接影响不大,但若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大田或园田,则必须对其产物的残毒进行检测,否则会造成人、畜的急性或慢性中毒和致癌、致畸变等恶果。这里不拟对污水灌溉问题作详细的阐述。,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经济水平越高,其废弃物的数量也越大。有关资料表明,象加尔各答、卡拉奇和雅加达等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为0.50.6千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大城市,如开罗、马尼拉和香港,为0.50.85千克;而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如纽约则达到1.80千克(表7.4)。即使按中等发达的水平推算,百万人口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也达500580吨。另有资料表明,上海市每年产生的固体垃圾达1300万吨,该市总人口为1200万人,每年人均产生的垃圾在1吨以上,合每人每天2.97千克,或全市每天3.56万吨,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可能是把工业垃圾统计在内的缘故。城市垃圾的组成很复杂。工业化发达国家城市垃圾以低密度、低含水量为特点,有机物较少而纸张、塑料、玻璃和金属含量很高,大多有回收利用价值,或经处理后成为燃料。其中玻璃的回收利用最好,从1979年到1984年,欧洲每年回收的玻璃从130万吨增加到270万吨。荷、奥、比、法、德和瑞士等国所回收利用的玻璃占2550,不仅减少了垃圾的数量,还节约了用以制造玻璃的大量原料和能源。发展中国家城市垃圾的特点则是高密度和高含水量,包括大量蔬菜废弃物和其他易腐败的物质以及粪便。这种垃圾适合于堆肥和生产沼气。,表,7.4,一些城市垃圾的生产率,(引自:世界资料,19881989,),城市垃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或多或少地含有有毒或有害成分。这些成分往往来自一些化学物品,现在每年大约有1000种新的化学物品加入大约7万种日用化学品的行列。到1986年为止,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和合成的化学复合物已达500多万种。虽然大多数仍然留在实验室内,但是已有相当多通过各种生理和病理试验后进入市场。据统计,1979年市场上销售的化学物品中,就有农药1500种、医药4000种和食品添加剂5500种。此外,在工业、农业、燃料和日用消费品中也含有许多化学品。,这些化学品多数是有毒的,但一般不出现急性症状,慢性症状也不明显。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能通过有关部门的认可,得以进入市场。这些物质使用以后大多随同其他废弃物堆置在垃圾场中,其中有一些可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些毒性较强的产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