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12480714 上传时间:2025-10-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29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本文档共51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目的要求:,掌握内容:,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熟悉内容:,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了解内容:,掌握、熟悉以外内容均为了解。,授课时间,:3学时,2,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一)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意义:,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血浆,水:占绝大部分,约占血浆的91%92%;,溶质:血浆蛋白:含量最高,(约占 6.2-7.9%),(约8%9%),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小分子物质:包括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约占2%),有机物(如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4,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1.组成,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白蛋白与大多数球蛋白主要是由肝脏产生,球蛋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2.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免疫功能;,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5,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量,概念:,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的总量。,正常值:,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自身体重的7%8%,,分类:,循环血量:指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血量,称为循环血量(80%);,储存血量:指小部分储存在肝、脾、肺和静脉等处,称为储存血量。,血量维持相对稳定对机体有重要意义。,6,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和黏滞性:,1.比重:,血液,的比重约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2.血液的黏滞性:,血液是,黏,滞性较大的一种液体,以水的粘滞性为1计算:,血液,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4-5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1.62.4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7,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血浆渗透压,1.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2.分类与组成:,8,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0.9%NaCl,0.9%NaCl,1.5%NaCl,等渗溶液:,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9,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浆酸碱度(pH值):,正常值,:pH为7.357.45.它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红细胞内也有缓冲物质,如K,2,HP0,4,/KH,2,P0,4、,KHb0,2,/HHb0,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10,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一、红细胞(RBC),(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m,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胞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大量血红蛋白(Hb)。,数量:,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11,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概念:,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种特性称可塑变形性。,影响因素:,红细胞膜的弹性、表面积与体积比值、红细胞内的黏度。,如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等,故可使变形能力降低。,12,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悬浮稳定性。,血沉,概念:,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所析出血浆柱的高度(mm)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正常值:,男子为0-15mm,女子为0-20mm,血浆成分,的变化,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加快血沉。,1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渗透脆性:,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正常值:,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0.9的NaCl溶液,14,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O,2,和C0,2,,,运输O,2,的功能依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实现的,运输C0,2,除依靠血红蛋白外,还依靠红细胞中含有的丰富的碳酸酐酶。,此外,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有一定,缓冲血液pH的能力,。,15,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四)红细胞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1)铁和蛋白质:,Hb合成必须原料。,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正常情况下不会缺乏。,16,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蛋白质:,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2)维生素B,12,和叶酸:,叶酸:,作用:,转化为四氢叶酸参与DNA合成。,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7,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VitB,12,:,作用:,参与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其中,内因子与VitB,12,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保护B,12,不被蛋白酶水解;,.促进B,12,吸收入血;,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8,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造血干细胞,早期红系定向祖细胞,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晚期红系定向祖细胞,爆式促进活性物质,促红细胞生成素,19,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五)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120天,红细胞破坏的,场所,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以血管外为主。,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脾脏、肝脏和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进行。肝、脾内的巨噬细胞能“识别”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并将其吞噬。,血管内,主要红细胞因机械撞击而破坏。,20,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白细胞(WBC),白细胞是一种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在组织中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形。,(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1.数量:,(4.0-10.0)10,9,/L(4000-10000/mm,3,),2.分类:,中性粒细胞 (N)占50-70,淋巴细胞 (L)占20-30,单核细胞 (M)占2-8,嗜酸性粒细胞(E)占0-7,嗜碱性粒细胞(B)占0-1,21,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白细胞及其分类:,22,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生理特性:,具有高度的,趋化性,、活跃的,变形运动,和较强的,吞噬,能力。,功能:,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吞噬作用和免疫功能,对机体实现防御、保护作用。,1.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完成。,2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1)中性粒细胞:,功能:,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循环池,),另一半附在小血管壁上(,边缘池,),,中性粒细胞处在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的第一线,,它可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中性粒细胞还参与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的消除。,(2)单核细胞(M):,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便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大为增强,一般又称,单核-巨噬细胞,。,24,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功能:,吞噬(病毒、疟原虫、真菌及结核杆菌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消除变性的蛋白质、衰老受损的细胞及其碎片;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此外,激活的巨噬细胞还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这些细胞因子能调节其它细胞的生长,并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25,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完成:,淋巴细胞包括多种形态相似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其中主要有两大类:,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血液的淋巴细胞中,80%90%属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则主要停留在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常在血液、淋巴系统和组织间隙之间往返循环流动,寿命较长。,26,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功能:,(1)嗜酸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2)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机体过敏反应。,27,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小板(PLT),(一)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形态:,血小板不是完整的细胞,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呈梭形或椭圆形。,数量:,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血小板数量少于5010,9,/L时,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现象,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9,/L时,则易发生血栓性疾病。,28,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血小板生理特性:,1.黏附:,概念:,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的过程。,过程:,胶原蛋白+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vWF+血小板促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29,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聚集:,概念:,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聚集。,30,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释放反应:,释放的物质:,包括ADP、ATP、5-HT(5-羟色胺)、Ca,2+,、vWF(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凝血因子等。,作用:,可对血小板聚集起正反馈作用,促进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液凝固等。,4.吸附:,血小板能吸附大量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5.收缩:,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能使血凝块收缩。,31,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促进血液凝血,2.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填补内皮细胞脱落留下的空隙)。,3.参与生理性止血:,概念:,小血管因损伤引起出血,在数分钟内出血会自然停止,称生理性止血。,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步止血),纤维蛋白凝块生成(二期止血),32,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凝血。,凝血是一系列循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最终表现是纤维蛋白形成,并交织成网,把许多血细胞网罗其中,使原来液体状的血液变成血凝块,,进而血块收缩,并释出血清。,3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一)凝血因子,概念:,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组成:,35,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特点:,(1)上述因子中,除因子III由损伤组织释放外,其他均存在新鲜血浆中。,(2)就其性质而言,因子IV为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属蛋白质,且绝大多数在肝脏内合成。其中因子、在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3)凝血因子通常均以一种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经过激活,才能成为有活性的酶。习惯上在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a”字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a。,36,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血液凝固过程:,37,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8,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血液中的抗凝系统,在生理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血管内,皮损伤,由此发生凝血。但仅在损伤部位形成,一个凝血块止血栓,不会堵塞血管,这意味着体内存在着抗凝系统。,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多种抗凝物质,,抑制凝血过程。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与抗凝血酶结合,可破坏多种活化的凝血因子;分泌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可激活纤溶酶原,使纤维蛋白降解。,39,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可吸附凝血酶;血流可稀释活化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3.生理性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抗凝血酶。,能与,凝血因子F,a,、F,a,、F,a,、F,a,及凝血酶结合而使其失活;抗凝血酶与肝素结合后作用可增加200倍左右。,40,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几乎存在所有组织中。尤以肺、心、肝、肌组织中含量最高,但在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作用:,增强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41,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蛋白质C:,蛋白质C是由肝脏合成,其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激活后发挥抗凝作用。,作用:,灭活凝血Fa,、Fa,;,阻碍Fa,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Fa,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42,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纤维蛋白溶解,概念:,指将纤维蛋白分解液化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防止血栓形成。,纤溶的基本过程:,4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概念:,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现象:,概念:,将两种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彼此凝集成簇,称为红细胞凝集。,抗原和抗体:,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特异性取决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糖蛋白或糖脂。能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凝集素),是存在于血浆中的球蛋白。,44,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红细胞血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现已知人类红细胞血型多达23种,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AB0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一)ABO血型系统,1.分型依据,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凝集原,分别称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可将血液分四型,,凡只有A凝集原者为A型,只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种凝集原都有为AB型,两种凝集原都没有为0型。,45,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46,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2.ABO血型的检测(,血型鉴定),47,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二)Rh血型系统,1.Rh血型抗原:,Rh血型系统是RBC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系统,已发现有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有D、E、C、c、e五种抗原,在五种抗原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2.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3.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48,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3.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49,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50,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三、输血原则:,血型相合、配血相合。,51,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