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课件.ppt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12480676 上传时间:2025-10-1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26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本文档共57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Second level,Third level,Fourth level,Fifth level,*,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第二讲 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医学模式,教学内容,1 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2 中西医学的产生与发展,3 中西医学模式比较,教学要求,1.了解中医学、西医学的产生与发展的文化背景,2.熟悉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3.掌握医学模式定义,西医学模式的演变,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一、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一),中医学的本质特点,中医学是中国的哲学传统同几千年来养生治病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发展相结合的产物。,1 中医学是动员医学,: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及其对“人的自我健康能力”的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动态的动员医学。,2 中医学是界面医学,:是以天人之际相互作用在人的整体边界上,关于人的健病之变的出入信息和界面全息效应作为观控对象的界面医学。,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 中医学是前体医学,:利用人的整体边界全息效应,以及对“人的自我健康能力”进行间接动员和调节的前体医学,它具有信息医学和全息医学的特征。,4 中医学的“对象领域”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变,即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过程,不只限于疾病实体。,4,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5 中医学的“实践领域”是,:,“上医,医未病之病”,,以养生为先。,“中医,医欲病之病”,,以预防医学为重。,“下医,医已病之病”,,以治疗医学为下。,中医学不局限于只以疾病为对象的“下医”,(治未病中心),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二)西医学的本质特点,西医学是西方的哲学传统同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相结合的产物。,西方哲学的构造性世界观及其寻求事物本原的传统,决定其溯因分析性认识论的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和向外,地去回答:,现象的本质,现状的历史,现实结果的原因,现在结构的实体成分;从而建构关于“物的所以形成之理”的科学观、认识论和真理观。,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西医学是一门以研究疾病及其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其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的医学。,它的“识病求本”的诊断要求和“辨病论治”的实践特征,是以疾病对象的消极疾病观及其,直接对抗和补充的替代性疗法,。,它的,溯因分析认识论和微观实体本质论,,形成以病因病理病位为目标对象的理论框架和疾病分类学知识体系。,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二、中西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引 言:,医学作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巴甫洛夫说,“一有人类,便有医学”,。,因此,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通俗的说,疾病是与生俱来,最为常见的。,8,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为什么说疾病是与生俱来?,古人类化石和干尸证实,人类祖先们的身躯始终处在病魔阴影的笼罩下。在这些实物上,人们发现了诸如,骨折、骨瘤、关节炎、骨髓炎、佝偻病、软组织损伤、梅毒、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留下的痕迹。,对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研究结果也表明,死于,11岁以下的约占40%,。可见原始社会并非黄帝内经所云人“皆度百岁而去”,而是多病短命、疾苦交加的。,9,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医学起源学说,那么医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即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医家有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在看法上存在着种种分歧和争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10,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例:医源于动物本能,所谓医源于动物本能,是说药物和治疗技术都是起源于人类(或者动物)生来就具有的某种“本能”。,如:鼠类中毒要饮泥水;狗受伤会舐其伤口,生病则吃稻草;埃及红鹤大便秘结时会用嘴呷水插入肛门以导便;非洲熊知道用菖蒲治疗胃病;老虎中毒箭后食青泥以解毒;黑猩狸不仅会用树枝剔牙、抠鼻,还会在伤口流血时寻觅树叶敷贴以止血。,美国灵长类研究所,甚至拍摄了一组令人惊奇的镜头-当一只初生的黑猩猩停止呼吸时,它的母亲居然采用了与人类“口对口人工呼吸”相似的方法,救活了这只幼仔。,因此,可以说动物本性的自疗救护行为是人类医疗活动之原型。,11,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1 古代的西方医学,(公元前450年-公元4世纪),作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希腊、古罗马医学,其成就辉煌,对于后世西方医学以及世界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医史学界公认其为西方医学的重要渊源之一。,(一)西方医学的产生与发展,1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古希腊医学,荷马史诗与神话医学(神灵医学阶段),荷马史诗是记载早期希腊医学思想发展和医疗情,况的重要资料。(战伤141例,涉及解剖、镇痛、包扎等医疗,知识,有专职医师和护士),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与医学相关:,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的儿子阿斯克雷庇亚,是希腊最受崇敬的医神。,阿斯克雷庇亚还有两子两女:大女儿海吉亚卫生之神。二女儿巴那塞亚药物治疗之神,神灵医学阶段,1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粘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性质,冷湿咸,热湿甜,热干苦,干冷酸,器官位置,头,心,肝,脾(胃),季节,冬,春,夏,秋,希波克拉底及其医学希波克拉底文集,学术思想:,生理:,人是一个整体,有机体与外环境相适应。,病理:,四体液学说。,四体液学说的主要思想列表如下:,医生道德修养:,誓言、论医生、医理,14,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医生誓言,余谨直誓,医药诸圣及上下神只实鉴证之,余必就余之能力 与判断,履行誓约。余当尊业师如父母;与之同甘苦通有无,视其家属如昆季。倘彼等愿学医,余当传之以业而不取酬。,对于吾子,与吾师之子及凡宣此誓之生徒,余当尽心训导之,对于未尝宣誓之人,余将弗教。余必依吾能力与判断,以治病人,永不存损害妄为之念,人有求毒药者,余绝不予之,亦决不自提期议。,余永不施术堕胎。余必保持行为与学术之圣洁。余将不施刀割,即使对于真患胱石者亦然,余只让当地之匠人为之。凡入人家,皆为治病,余决不作任何谬妄损害之企图,尤不冒渎人身,不论其为自由男女或奴隶。医学处世,凡所见闻有不应宣泄者,余当永守秘密。余信守不渝,神其许我声名永著,事业常昌;如背誓言,愿得其反。,1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南方医科大学教师誓言,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为不辱传承文明、培育新人之神圣使命,为不负人类灵魂工程师之光荣称号,我们庄严承诺:,修身厚德,行为世范。,正心修身,厚德施教。虚怀若谷,诚实谦下,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有真意,不粉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不媚权贵,固守情操,尚德明志,宁静致远。半生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终身不悔。,学为人师,诲人不倦。,一盏明灯,三尺讲台,焚膏继晷,伏案面壁。孜孜苦求,精勤于业,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坚持科学,求真务实,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含英咀华,学高为师。传道解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命不息,诲人不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兴国大计、教育为本,身处讲台,胸怀天下。变革创新,开拓奉献,严谨笃学,与时俱进。,1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希波克拉底文集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但是由于没有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所以它只能有一定限度而且不免笼统。,1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卡斯蒂格略尼评价:,“,希波克拉底虽然并不像那些错误的说法那样,是医学科学中的完人,但是,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这个决定性倾向就是,科学和理性,。也正是基于此,我们说希波克拉底开创了西方医学,。,(重实践而少思辨),18,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古罗马医学,盖伦:是继希波克拉底之后最伟大的古代医学家。其知识之渊博,著述之丰富,实属少有。现存的83部亲笔著作内容:,解剖学、生理学、脉学理论、卫生学、饮食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临床各科、以及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自传材料等,堪称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19,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盖伦对医学最重要的贡献,1 解剖学,证明胃壁、肠壁、子宫壁等不是均匀同质的,而是分为几层;肌肉有结缔纤维和神经分支;将人体骨骼分为长骨和扁骨,将骶骨以上的,24,块椎骨分为颈、胸、腰三段。,2 实验生理学的奠基人。证明动脉含血;证明尿液是由肾脏形成的,与膀胱无关。首次证明脊髓的节段性功能。,错误:垂体是个过滤器,动脉和静脉不互相沟通等,。,20,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 中世纪的西方医学(5-15世纪),()医学校的建立,意大利萨勒诺医学院,()流行病学的成就,建立卫生法规,兴办医院和隔离场所,改善医学教育。,21,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 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医学(16-17世纪),()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维萨里(比利时)人体之构造,是第一部完整的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标志着实验医学的开始。,()生理学的确立:哈维(英国)血循环,恩格斯的评价:,“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立为一门科学”,2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4 18世纪后的西方医学,(1)18世纪,莫尔干尼病理解剖学的建立,改变了西方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开始了以寻找病灶为目的的历史。(临床解剖学),(2)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发展,推动了实验医学进一步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等为主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并有力推动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使西方医学以至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医学。,2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19世纪中叶,细胞学说的建立对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从形态学的意义讲,它使许多旧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即更加微观的细胞水平,并分化出一些新的学科,如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理学、细胞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这些学科的形成是,现代医学的第一个里程碑,。,24,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4)20世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以分子生物学为主要依托,生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医学深入到分子水平,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2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5)以20世纪初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物理学为开端,,在技术上则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学的研究与应用为标志。医学科学在这场革命的带动下,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医学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各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整体网络化趋势;医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改进;医学科学的社会化趋势等。,2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二)中 医 学 的 产 生 与 发 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医学阶段之后,至战国时期其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经秦汉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建立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2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28,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黄帝内经骄傲与悲哀,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中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说明阶段,为中国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内经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医学史上一直有着崇高的地位。,虽然已经历了近二千年,但内经阐述的医学基本原理,至今仍是中医各科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的源泉。,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典,指导、规范着一代又一代医药学家的临床实践和思维。,29,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内经的辉煌与悲哀,尤其令人惊叹的是,用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治疗,在很多方面能够达到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达到、无法解释的治疗效果。甚至使不少西方学者瞠目。一部两千年前的医学著作,竟然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科学史上确属罕见。就内经而言,无疑是它的幸运和骄傲。,然而作为一门科学,理应后浪推前浪,不断创新,各领时代风骚。,内经今天的地位,表明当今的中医学术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相比,还没有质的飞跃,古代的幽灵还时时左右着今天的一切。,就中医这门学科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30,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其中伤寒论以六经辨治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治杂病。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理、法、方、药四位一体),31,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功用及毒性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该书不仅记载了每种药物的性能、主治,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四气五味”和“七情各合”等药性理论,将中医的治疗理论通过中药与临床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为临床组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上述典籍不仅构筑起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而且已卓有成效地运用于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独特理论体系。,3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脉经,(晋代王叔和编撰)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综合性著作:,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外台秘要王焘,新修本草唐政府颁布,3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宋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刘完素,河间学派(寒凉派).以宋金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以探讨火热病机、善用寒凉药物来治疗火热病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一个学术流派。,贡献:,打破了和剂局方一统天下的沉默局面;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以及三阴三阳结为热证的崭新理论,;变革了辛温法,及时的总结和提出了以辛凉解表和寒凉清热治疗热病的治法与方药。,34,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张从正,攻邪学派,在祖国医学领域里,以宋金著名医家张从正为代表,力主病由邪生,治病善用寒冷攻邪为中心学术内容的一大医学流派。,贡献:发展了内经发病学观点;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祛邪三法;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火热学说。因此,对温病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3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李东垣,补土学派:以探讨脏腑病机及其辨证治疗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医学派。,贡献:丰富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朱丹溪,滋阴学派:以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为代表的,以阐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为中心学术思想,以善用滋阴降火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医学流派称滋阴学派。,贡献:丰富了祖国医学治疗内伤杂病的内容。对温补学派和温病学产生了一定影响。,3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明清时期,吴有性温疫论“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创见性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医在本草学方面取得了新成就。,3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奠定了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专门论述了妇人温病的病理特点和治则,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内容。,38,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发病多先内伤而生湿,必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阐明了湿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病变中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少阳的变证。,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39,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王孟英温热经纬,集温病学之大成;对暑、湿、火三气辨证尤有阐发,把传染病、流行病的理论从认识到治疗推向了一个新阶段。,40,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三、中西医医学模式及其演变和进化,(一)医学模式的定义,(二)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四)中西医学模式比较,41,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一)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包括生命观、人体观、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预防观、医学教育观等。此外,医学模式还包括根据医学观建立的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制。,4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医学模式是医学理论研究和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医学模式的演变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给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医学模式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4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是伴随着古代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吸收了自然哲学的理论和认识,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古典医学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后世医学的发展。,4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把机体一切复杂运动归纳为物理化学变化,。为近代实验医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这种模式忽视了人类机体生命的生物复杂性以及社会复杂性,从而产生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4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这种模式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疾病与病因的单因单果的模式上,,即健康是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当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人群抵抗能力下降,使平衡受到破坏就可生病,符合传染病为主的疾病谱的著名“流行病学三角模式”。,因此,这一模式对揭示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是适用的。,4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局限性:只考虑病因中的生物学因素、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及宿主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为即使以生物因素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在流行与防治上也不单纯是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样要受到人的社会活动、人际交流和生活聚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和社会诸因素的制约。,48,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认为应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来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也可以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从原子、分子、细胞、组织、系统至人的个体,以及由个体、家庭、社区、人类社会构成概念化相联系的自然系数。,49,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中医学中,找不出“模式”两字,但从内经起的医学文献,都可依稀辨出一个贯穿始终的传统。,即立足于环境(天),着眼于形神(人),,来认识和解决一系列医学问题。这一传统可视作为中医学模式的基本精神。,中医历史上并不关注和计较中医的模式问题。随着舶来的“模式热”,中医学中的这一问题也很快成了研讨的“聚焦点”。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已的见解,提出了,“整体医学模式”、“健康医学模式”、“生命-心神-环境医学模式”、“自然-社会-形神医学模式”、“天人相应模式”、“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等多种模式。,50,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1、注重,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强调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强调形与神的整体性,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51,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2、以人为本,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的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首先要认识人。,52,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3、个体辨证:,中医学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在对待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上,始终注意区别整体状态下的具体的“人”,形成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病因、诊断、治疗,4.取法自然:,从养生防病角度讲主张顺应自然,从治疗疾病角度讲主张自然疗法。,53,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四)中西医学模式比较,中医学模式:哲学-医学,西医学模式:自然科学-医学,54,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中医学模式,现代西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哲学一医学模式,科学一医学模式,整体观,元整体:人由天地之气生(道一天一地人),合整体:人由部分构成(人一器官分子一基因),人体观,有自然、社会、思维属性,生物学客体,形神观,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只注意到心理,疾病观,强调人病之“失调”,强调病人之“病灶”,治疗观,因人论治病之人,据病而治人之病,研究重点,侧重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侧重人体内部结构、层次的分析,中、西两种医学模式比较,55,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中西医学的和谐发展,尽管我们可以将中医学模式概括为“哲学-医学”,而西医学模式则被归纳为“自然科学-医学”,两者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便注定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艰辛。,卫生部长陈竺曾对中西医结合做过如下解释:,“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56,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虽然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注重的是模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但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西医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类同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循证论治。从这些方面来看,中西医学和谐并进完全可以实现。,57,中西医学的本质特点及其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