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一节概述,一、消化与吸收,(一)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二)吸收:食物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小消化腺(如胃腺肠腺等),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等),1,三、消化管的,结构特点,粘膜层(上皮固有膜粘膜下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四、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自动节律性收缩:,基本电节律,与胞外Ca,2+,有关,*,兴奋性低、收缩慢:,慢波,持续1-4S,速度为骨骼肌的1/4-1/20,(二)伸展性,:,可伸长至本身长度的4倍,(三)紧张性:,对内容物保持稳定压力,(四)功能合胞体特征,:,12%的肌膜形成融合膜,但胞质并不连续,电阻低,局部电流易传传到另一肌纤维。,(五)对化学、温度、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对电刺激不敏感,2,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口腔的,结构,(一),舌,:骨骼肌舌乳头味蕾舌苔,(二)牙:乳牙,恒牙,(牙的结构),二、口腔内机械性消化:咀嚼,三、口腔内化学性消化,(一),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二)唾液的成分与作用,1、成分,2、作用:初步消化润滑清洁,中和胃酸引起味觉排泄,3,(三)唾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反射调节:,副交感(VII、IX)兴奋,量多蛋白少,交感(T,2,-T,6),兴奋,量少蛋白多,条件反射调节:望梅止渴,2、激素调节*:,肾上腺素(升高时,Na+),垂体(切除,腺体萎缩),3、血流调节:,毛细血管具高渗透性,四、,咽,(见呼吸系统):吞咽,五、,食管,(一)三个狭窄部位,(二)组织结构,4,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形态与结构,(一)位置与,形态,(二),组织结构,1、粘膜层:上皮固有膜(胃腺),2、粘膜下层:疏松,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4、外膜:浆膜,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颈粘液细胞(保护润滑作用),未分化细胞,5,二、胃的机械性消化,(一)胃的运动类型,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动,(二)胃运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1)反射调节,副交感:(迷走),蠕动、紧张性,交感:,蠕动,紧张性,2)壁内神经丛:,胃的局部性运动,不经中枢,2、体液调节:,加强胃运动的激素:胃泌素 促胃液素等,减弱胃运动:肠胃反射肠内低pH(3.5)高渗 高乙醇,6,3、胃,排空及调节:,(1)胃的排空,(2)影响排空的因素,A、胃内压的作用,B、幽门括约肌的作用:防倒流,便排空,C、食物性质与质量的影响,溶液固体 等渗水,糖,1-2h,蛋白质,2-3h,脂肪,5-6h,混合食物,4-6h,(3)胃排空的调节,A、体液调节:,肠抑胃素、脂肪、蛋白质、酸等抑制胃运动,排空变慢,B、神经调节:,迷走N促进排空,7,(三)呕吐,三、胃的化学性消化,(一)胃液的成分与作用,1、HCl:,2、内因子:,3、胃蛋白酶原:,4、粘液:,总结:胃液的作用,(二)胃酸的形成(分泌机制)*,8,(三)胃液分泌的调节,分泌类型:,基础分泌消化期分泌(头期、胃期、肠期),1、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肠期,2、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盐酸,脂肪,高渗溶液,总结: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和条件反射调节),体液调节(胃泌素、缩胆促胰素等的兴奋作用;促胰液素和抑胃多肽等的抑制作用),四、胃粘膜屏障(P,294,),9,第四节小肠内的消化,一、小肠的位置、形态,(一)分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二),组织结构,(1)粘膜层: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小肠腺,固有膜,:,绒毛平滑肌血管淋巴管,粘膜肌层:,内环外纵,(2)粘膜下层,(3)肌层,(4)外膜,10,二、胰,(一),位置,、形态,(二),组织结构,1、外分泌部:腺胞导管,2、内分泌部:胰岛,三、肝,(一)位置、,形态,、分部,两纵沟:右纵沟(胆囊窝、腔V窝),左纵沟(肝圆韧带静脉韧带),横沟:肝门,11,(二),组织结构,:,1、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细胞肝血窦胆小管,2、门管区:小叶间A、V、胆管,(三)肝的,血液循环,(营养、功能血管),(四)胆汁排泄途径,肝细胞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各级肝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乳头,胆囊管胆囊,(五)肝功能:,分泌胆汁解毒防御代谢排泄 造血,12,四、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小肠运动,),(一)分节运动,(二)蠕动,(三)摆动,小肠运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副交感加强交感减弱)和壁内神经丛,体液调节:,加强:5羟色胺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抑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促胰液素等,五、小肠的化学性消化,(一)胰液,1、性质,2、成分及作用,13,无机成分:水电解质HCO,3,有机成分: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3、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条件与非条件),迷走N胰腺分泌,(量多,酶多,HCO,3,少),迷走N胃泌素胰腺分泌,(2)体液调节,促胰液素缩胆促胰素,促胰酶素胃泌素,(二)胆汁,1、性质、成分与作用,(1)性质,14,(2)成分:,水(97%)固体物(3%),(3)作用:,2、胆汁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迷走N内脏大神经,(2)体液调节:,(三)小肠液,1、性质:,2、调节:,(1)迷走N十二指肠液分泌,(2)局部分泌反射:食物及产物刺激 壁内神经丛 分泌,(3)体液调节:肠泌素肠液分泌,15,第五节大肠内消化,一、大肠的形态与结构,(一)分部,(二),结构特点,: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三),组织结构,(四),直肠,二、大肠的运动与排粪,(一)袋状往返运动,(二)集团运动,(三)排粪,三、大肠的作用,16,第六节吸收,一、吸收部位,胃小肠大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原因),二、吸收机制,(一)物理过程(被动),扩散、滤过、渗透易化扩散,(二)生理过程(主动),(三)交换扩散,三、各种物质的吸收,(一)糖:小肠主动以单糖形式经血液吸收,17,(二)蛋白质的吸收,小肠上段,(十二指肠),主动转运,(载体不同),氨基酸形式经血液吸收,(三)脂肪吸收,经淋巴吸收,(6070%),:12碳,胞饮吸收,经血液(3040%):吸收,(四)水:小肠上部被动吸收,(五)无机盐,1、钠:主动(钠泵)。被动(伴G、aa),2、铁:以Fe,2+,十二指肠空肠主动吸收,18,3、Ca,2+,:在V,D,下,以Ca,2,主动吸收,脂肪可促其吸收,4、维生素:扩散吸收,脂溶性,(V,A,V,D,V,K,V,E,)乳化后扩散入淋巴,水溶性(V,C,核黄素)进入血循,V,B12,在内因子存在下以胞饮吸收,5、胆盐:回肠吸收(肝胆循环),6、Cl,、HCO,3,:Na+泵所产生的电位差使负离子移动(被动),19,第七节摄食的调节,一、摄食的意义,饱感(不同学说)食欲,二、食物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腹外侧核摄食中枢,边缘叶,大脑,三、摄食行为的调节,1营养代谢2激素,3进食活动4神经递质,20,第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消化腺分泌的神经调节,1、唾液: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调节(N),2、胃液胰液肠液胆汁分泌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对消化管运动的调节,1、壁内神经丛引起的节律性收缩,2、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3、大脑皮质调节,21,二、体液调节,三、消化器官活动的整体性,(一)消化过程的完整统一,(二)消化系统与整个机体的完整统一,第八节腹膜,腹膜的,壁层与脏层,一、腹膜的形成物,网膜,系膜,韧带,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一)腹膜内位器官:,胃空肠回肠卵巢脾盲肠等,(二)腹膜间位器官:,肝子宫膀胱胆升降结肠等,(三)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胰输尿管等,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