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小儿传染病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小儿传染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
A. 空气飞沫传播
B. 接触传播
C. 血液传播
D. 虫媒传播
答案:A
解析:小儿传染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空气飞沫传播,如流感、麻疹等。接触传播一般不如空气飞沫传播广泛。血液传播多见于一些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肝等,但不是最主要途径。虫媒传播如疟疾等有特定的传播媒介,也不是最主要方式。
2. 麻疹的出疹顺序是( )
A. 面部→颈部→躯干→四肢→手心足底
B. 颈部→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足底
C. 躯干→面部→颈部→四肢→手心足底
D. 四肢→躯干→面部→颈部→手心足底
答案:A
解析:麻疹典型的出疹顺序是先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3. 水痘皮疹的特点是( )
A. 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
B.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液清亮
C. 瘀点、瘀斑
D. 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
答案:D
解析:水痘皮疹特点为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这是水痘区别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重要特征。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常见于风疹等。疱疹,周围有红晕,疱液清亮是水痘疱疹特点之一,但表述不全面。瘀点、瘀斑多见于出血性疾病。
4. 猩红热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 )
A. 发热
B. 咽峡炎
C. 草莓舌
D. Koplik 斑
答案:D
解析:Koplik 斑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猩红热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草莓舌等。
5. 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
A. 睾丸炎
B. 卵巢炎
C. 胰腺炎
D. 脑膜脑炎
答案:D
解析: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膜脑炎,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男性患者,卵巢炎相对少见,胰腺炎也不是最常见并发症。
6. 小儿传染病隔离的目的不包括( )
A. 防止病原体扩散
B. 保护易感人群
C. 控制传染源
D. 治疗疾病
答案:D
解析:隔离目的主要是防止病原体扩散,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治疗疾病不是隔离的目的,而是后续治疗措施的目的。
7. 对传染病患儿的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B.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C. 发热时应尽快使用退热剂使体温降至正常
D. 注意皮肤、口腔清洁
答案:C
解析:发热时不能急于使用退热剂使体温骤降,以免影响病情观察及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退热措施。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少消耗,利于恢复。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可保证营养供应。注意皮肤、口腔清洁可预防感染。
8. 预防小儿传染病的关键措施是( )
A. 增强体质
B. 预防接种
C. 切断传播途径
D. 隔离传染源
答案:B
解析:预防接种是预防小儿传染病的关键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有效预防相应传染病。增强体质可提高机体抵抗力,但不是关键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和隔离传染源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关键。
9. 小儿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 )
A. 从接触病原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B. 从接触病原体到排出病原体的时间
C.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间
D.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症状明显的时间
答案:C
解析: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间,了解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隔离等有重要意义。
10. 下列哪种传染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 )
A. 艾滋病
B. 手足口病
C. 狂犬病
D. 猩红热
答案:B
解析:艾滋病、狂犬病、猩红热均属于乙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11. 小儿传染病发热时,一般体温超过多少度可给予物理降温( )
A. 37.5℃
B. 38℃
C. 38.5℃
D. 39℃
答案:C
解析:一般体温超过 38.5℃可先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当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症状时再考虑使用退热剂等。
12. 对麻疹患儿的护理,错误的是( )
A. 高热时用乙醇擦浴降温
B. 保持皮肤清洁
C. 观察病情变化
D. 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答案:A
解析:麻疹患儿高热时不能用乙醇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病情,可采用温水擦浴等温和方法。保持皮肤清洁可预防感染,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利于消化吸收。
13. 水痘患儿皮肤瘙痒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用手搔抓
B. 涂炉甘石洗剂
C. 热水烫洗
D. 用力摩擦
答案:B
解析:水痘患儿皮肤瘙痒时不能用手搔抓、热水烫洗或用力摩擦,以免引起皮肤破损感染,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
14. 小儿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包括( )
A. 病毒
B. 细菌
C. 真菌
D. 寄生虫
答案:C
解析:小儿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真菌一般不是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病原体。
15. 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护理,重点应观察( )
A. 有无腹痛
B. 有无头痛
C. 有无呼吸困难
D. 有无睾丸肿痛
答案:D
解析: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重点应观察有无睾丸肿痛等并发症,因为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男性患者,可影响生育等。腹痛可能是胰腺炎等并发症表现,头痛可能是脑膜脑炎表现,呼吸困难相对少见且不是最主要观察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小儿传染病的特点包括( )
A. 起病急
B. 病情发展快
C. 症状不典型
D. 容易并发其他疾病
答案:ABCD
解析:小儿传染病一般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并发其他疾病,这与小儿生理特点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
2. 预防小儿传染病的措施有( )
A. 加强锻炼
B. 合理营养
C. 按时预防接种
D.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答案:ABCD
解析:加强锻炼可增强体质,合理营养能保证机体正常发育,按时预防接种是预防关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减少病原体传播,这些都是预防小儿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3. 麻疹患儿的护理要点包括( )
A. 卧床休息
B. 保持呼吸道通畅
C. 观察病情变化
D. 预防感染
答案:ABCD
解析:麻疹患儿需卧床休息减少消耗,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呼吸,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处理,预防感染可防止病情加重。
4. 水痘患儿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
A. 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
B. 皮肤瘙痒时避免搔抓
C.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D. 观察有无并发症
答案:ABD
解析:水痘患儿应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防止传播。皮肤瘙痒避免搔抓预防感染。给予易消化饮食,而非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要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肺炎、脑炎等。
5. 猩红热患儿的护理措施包括( )
A. 发热时给予退热剂
B. 保持口腔清洁
C. 观察有无并发症
D. 皮肤护理
答案:ABCD
解析:发热时合理使用退热剂,保持口腔清洁可预防感染,观察有无并发症如肾炎等,做好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感染,这些都是猩红热患儿的护理措施。
三、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小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飞沫传播、____、____、____等。
答案:接触传播、血液传播、虫媒传播
解析:小儿传染病传播途径除空气飞沫传播外,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等传播某些疾病;虫媒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等。
2. 麻疹的临床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热、上呼吸道炎、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
解析:麻疹首先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伴有上呼吸道炎表现,出现特征性的麻疹黏膜斑,之后全身出现斑丘疹。
3. 水痘的皮疹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同时存在。
答案:斑疹、丘疹、疱疹、结痂
解析:如前面所述,这是水痘区别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4. 猩红热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____、____、____等。
答案: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解析:猩红热典型表现为发热基础上有咽峡炎,出现草莓舌,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5. 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写出三种即可)
解析:流行性腮腺炎常见并发症有脑膜脑炎、睾丸炎多见于青春期男性、卵巢炎相对少见、胰腺炎等。
6. 小儿传染病隔离的种类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接触隔离、血液 - 体液隔离(写出三种即可)
解析: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有多种隔离种类,如针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呼吸道隔离,消化道传播疾病的消化道隔离等。
7. 对传染病患儿进行护理评估时,应重点了解____、____、____等。
答案:病史、症状、体征
解析:通过了解病史明确传染病接触史等,症状和体征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8. 小儿传染病发热时,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____、____等。
答案:温水擦浴、冰袋冷敷
解析:温水擦浴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冰袋冷敷可降低局部温度,起到降温作用。
9. 预防接种的途径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答案: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口服
解析:不同疫苗接种途径不同,皮下注射如乙肝疫苗等,皮内注射如卡介苗,口服如脊髓灰质炎疫苗。
10. 小儿传染病的护理目标包括____、____、____等。
答案:控制感染、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写出三种即可)
解析:护理目标围绕控制传染病病情,缓解患儿不适症状,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最终促进患儿康复。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小儿传染病的一般护理措施。
答案:
(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根据病情调整饮食种类。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皮疹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
(4)发热护理:体温超过 38.5℃时,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退热剂,注意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协助诊断。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对于出疹性疾病,注意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消退情况等。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方法,预防口腔感染。
(7)隔离护理:根据传染病的种类进行相应的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向患儿及家长解释隔离的重要性,取得配合。
(8)心理护理:关心患儿,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儿紧张、恐惧等情绪。
解析:小儿传染病一般护理措施涵盖多个方面,休息与活动可利于恢复,饮食保证营养供给,病情观察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热、皮肤、口腔护理针对相应症状,隔离防止传播,心理护理关注患儿心理状态,这些措施综合起来有助于患儿康复。
2. 如何预防小儿传染病?
答案:
(1)管理传染源:
- 早发现:通过晨检、定期体检等及时发现传染病患儿。
- 早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准确诊断传染病。
- 早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传染病病例。
- 早隔离: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儿进行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
- 早治疗:积极治疗传染病患儿,控制病情发展。
(2)切断传播途径:
-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打扫室内外卫生,保持空气流通。
- 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小儿养成勤洗手、勤换衣等良好卫生习惯。
-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不吃不洁食物,餐具定期消毒。
- 做好消毒工作:对传染病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 增强体质:保证小儿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 按时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为小儿接种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减少小儿与传染病患者的接触,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解析:预防小儿传染病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可控制源头。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多种措施减少病原体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预防接种、避免接触传染源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预防感染。
五、病例分析题(15 分)
患儿,男,5 岁。发热 3 天,体温波动在 38.5℃ - 39.5℃之间,伴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今天发现耳后、发际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家长诉患儿未按时接种疫苗。
1. 该患儿最可能患了什么疾病?
2. 列出主要护理诊断。
3. 简述相应的护理措施。
答案:
1. 该患儿最可能患了麻疹。依据:患儿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耳后、发际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且未按时接种疫苗,符合麻疹的临床表现。
2. 主要护理诊断:
- 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
-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麻疹皮疹有关。
- 呼吸道清理无效:与呼吸道炎症、分泌物增多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下降有关。
3. 护理措施:
- 体温过高的护理:
- 监测体温变化,每 4 小时测量一次,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 当体温超过 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水温 32℃ - 34℃,擦浴部位为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处,每次擦浴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避免擦浴胸前区、腹部、后颈部等,防止不良反应。
- 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退热剂,如对乙酰氨基酚等,用药后观察体温变化及有无出汗过多、虚脱等情况。
-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 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搔抓皮肤,可戴手套或用约束带固定双手。
- 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消退情况,如发现皮疹有异常变化,如出疹不畅、皮疹融合等,及时报告医生。
- 呼吸道清理无效的护理: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 18℃ - 22℃,湿度 50% - 60%,每日通风 2 - 3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
- 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利于呼吸。
- 鼓励患儿咳嗽、咳痰,指导患儿有效咳嗽的方法,如深吸气后屏气 3 - 5 秒,然后用力咳出痰液。
- 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雾化后协助患儿拍背,促进痰液松动。
- 营养失调的护理:
-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米粥、面条等,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
- 提供清淡、可口的食物,增进患儿食欲,可根据患儿口味调整饮食种类。
- 观察患儿进食情况,如食欲、食量等,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 C、维生素 B 等。
解析:通过对患儿症状表现分析判断疾病,根据疾病特点列出护理诊断,再针对护理诊断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包括体温、皮肤、呼吸道、营养等方面的护理,以促进患儿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