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传染病消毒护理措施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传染病消毒的目的不包括以下哪项?( )
A. 防止病原体播散 B. 保护易感人群 C. 控制传染源 D. 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传染病消毒的目的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播散、保护易感人群等,控制传染源主要是通过隔离等措施,而不是消毒。
2. 以下哪种消毒方法属于物理消毒法?( )
A. 紫外线照射 B. 含氯消毒剂浸泡 C. 过氧乙酸喷雾 D. 戊二醛熏蒸
答案:A
解析:紫外线照射利用紫外线的杀菌作用进行消毒,属于物理消毒法;含氯消毒剂浸泡、过氧乙酸喷雾、戊二醛熏蒸都是利用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属于化学消毒法。
3. 对于传染病患者用过的餐具,最适宜的消毒方法是( )
A. 煮沸消毒 B. 高压蒸汽灭菌 C. 干烤 D. 环氧乙烷灭菌
答案:A
解析:煮沸消毒简单易行,能有效杀灭常见病原体,适合餐具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干烤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陶瓷等物品;环氧乙烷灭菌主要用于不耐热、不耐湿的精密仪器等。
4. 消毒效果监测中,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 )
A. ≤10cfu/ml B. ≤20cfu/ml C. ≤50cfu/ml D. ≤100cfu/ml
答案:C
解析:使用中的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50cfu/ml,以确保消毒效果。
5. 以下哪种情况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
A. 传染病患者痊愈出院 B. 传染病患者死亡 C. 传染病患者转院 D. 传染病患者病情好转
答案:D
解析: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患者病情好转未离开仍处于疫源地,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患者痊愈出院、死亡、转院都需要进行终末消毒。
6. 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应采用的消毒方法是( )
A. 加氯消毒 B. 臭氧消毒 C. 紫外线消毒 D. 过滤消毒
答案:A
解析:加氯消毒是处理污水常用的消毒方法,能有效杀灭污水中的病原体。
7. 对于传染病病房的空气消毒,首选的方法是( )
A. 开窗通风 B. 紫外线灯照射 C. 过氧乙酸熏蒸 D. 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答案:D
解析: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能在有人情况下持续对空气进行消毒,适合病房空气消毒;开窗通风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紫外线灯照射需要无人时进行;过氧乙酸熏蒸刺激性大。
8. 消毒时,有效氯含量为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配制 10L 消毒溶液,需要含氯消毒剂原液(有效氯含量 50000mg/L)多少毫升?( )
A. 10 B. 50 C. 100 D. 500
答案:C
解析:设需要原液 xml,根据公式:500mg/L×10L = 50000mg/L×x,解得 x = 100ml。
9. 以下哪种消毒剂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
A. 碘伏 B. 乙醇 C. 戊二醛 D. 氯己定
答案:C
解析:戊二醛对皮肤刺激性较大,一般不用于皮肤消毒;碘伏、乙醇、氯己定可用于皮肤消毒。
10. 传染病消毒工作中,错误的做法是( )
A. 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B. 消毒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C. 消毒后应及时清理消毒物品 D. 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答案:D
解析:消毒剂随意混合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消毒效果甚至产生有害物质,不能随意混合使用;其他选项都是正确的消毒工作做法。
二、多选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
1. 传染病消毒的基本原则包括( )
A. 合理使用消毒方法 B. 严格掌握消毒剂量 C. 确保消毒效果 D. 防止环境污染 E. 保护人体健康
答案:ABCDE
解析:传染病消毒需遵循合理使用消毒方法、严格掌握消毒剂量以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要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人体健康等原则。
2.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 )
A. 含氯消毒剂 B.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C. 醛类消毒剂 D. 醇类消毒剂 E. 季铵盐类消毒剂
答案:ABCDE
解析: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都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3. 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 )
A. 患者居住过的房间 B. 患者使用过的物品 C. 患者的排泄物 D. 患者的分泌物 E. 患者接触过的环境表面
答案:ABCDE
解析:终末消毒要对患者居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品、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接触过的环境表面等进行全面消毒。
4. 消毒效果评价指标包括( )
A. 消毒合格 B. 消毒效果良好 C. 消毒效果优秀 D. 消毒效果达标 E. 消毒效果不合格
答案:AD
解析:消毒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是消毒合格和消毒效果达标。
5. 传染病患者用过的织物消毒方法有( )
A. 煮沸消毒 B. 压力蒸汽灭菌 C. 含氯消毒剂浸泡 D. 环氧乙烷灭菌 E. 紫外线照射
答案:ABC
解析:煮沸消毒、压力蒸汽灭菌、含氯消毒剂浸泡都可用于织物消毒;环氧乙烷灭菌主要用于不耐热物品;紫外线照射对织物消毒效果有限。
三、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 所有传染病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
答案:对
解析:传染病都有传播的可能,为防止病原体播散,都需要进行严格消毒。
2. 消毒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
答案:错
解析:消毒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消毒剂种类、浓度、温度等,并非单纯时间越长越好,过长时间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3. 消毒人员不需要进行培训,只要按照说明书操作即可。( )
答案:错
解析:消毒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消毒知识、操作规程和防护要求等,以确保消毒工作准确有效且自身安全。
4. 可以用同一消毒剂对不同的传染病病原体进行消毒。( )
答案:错
解析:不同的传染病病原体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需要根据病原体种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5. 传染病消毒工作结束后,不需要对消毒设备进行清洗和维护。( )
答案:错
解析:消毒工作结束后,对消毒设备进行清洗和维护,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延长使用寿命,也有助于下次消毒工作的开展。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传染病消毒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答案:
传染病消毒分类包括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是指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包括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随时消毒是指在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适用范围为传染病患者居住、活动的场所及相关物品等。
预防性消毒:是指在未发现传染源的情况下,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进行消毒。适用范围如公共场所、饮用水、餐具等日常预防性消毒。
2. 简述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答案:
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应注意:
(1)应现用现配,保存在密闭容器中,放于阴凉、干燥、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
(2)根据不同消毒对象和消毒目的,准确配制合适浓度的溶液。
(3)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消毒时应注意防护。
(4)消毒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消毒部位,避免残留消毒剂对人体和物品造成损害。
(5)操作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手套、口罩等。
五、案例分析题(20 分)
某医院收治了一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对该患者进行护理及消毒工作时,出现了以下情况,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情况一:护士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未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发现手指有轻微破损。
情况二:病房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时,浓度配制过高,导致部分患者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
情况三:患者出院后,对其病房进行终末消毒,消毒人员只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进行了消毒,未对病房环境表面进行全面消毒。
(1)针对情况一,护士可能面临什么风险?应如何处理?(5 分)
答案:护士可能面临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风险。处理措施: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并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
解析:手指有破损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病毒可能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冲洗和消毒伤口可降低感染风险,报告并检查评估可及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情况二中,空气消毒浓度过高可能带来哪些危害?应如何纠正?(5 分)
答案:空气消毒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患者呼吸道刺激症状加重,甚至引起呼吸道损伤等危害。纠正方法:立即停止使用过高浓度消毒剂,加强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消毒剂浓度,对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对症处理。
解析:高浓度消毒剂刺激呼吸道,通风换气可降低浓度,观察处理症状患者以保障健康。
(3)针对情况三,终末消毒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改进?(10 分)
答案:不足在于只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消毒,未对病房环境表面全面消毒,可能导致病原体残留。改进方法:对病房的墙面、地面、家具表面等所有环境表面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等方法,确保消毒无死角。
解析:全面消毒才能彻底消除病原体,擦拭等方法能有效对环境表面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