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基础护理伤口维护评估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伤口愈合的第一期是
A. 炎症期
B. 增生期
C. 塑形期
D. 瘢痕形成期
答案:A
解析:伤口愈合分为三期,第一期为炎症期,主要是伤口局部的炎症反应,清除坏死组织等。增生期是第二期,有细胞增殖等。塑形期是第三期,瘢痕组织进一步改建。瘢痕形成期不是伤口愈合分期中的典型表述。
2. 下列哪种伤口属于清洁伤口
A. 甲状腺手术切口
B. 胸部开放性损伤
C. 阑尾穿孔手术切口
D.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切口
答案:A
解析:清洁伤口指手术切口清洁,无炎症,甲状腺手术切口符合。胸部开放性损伤属于污染伤口。阑尾穿孔手术切口、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切口属于感染伤口。
3. 评估伤口时,观察伤口有无异味,提示可能存在
A. 厌氧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C.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D. 白色念珠菌感染
答案:A
解析:厌氧菌感染的伤口常伴有异味。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伤口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伤口有绿色脓性分泌物等表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多在黏膜等部位,伤口感染相对少见。
4. 测量伤口面积时,常用的方法是
A. 直尺测量长和宽后计算
B. 用手比划估计
C. 用纱布覆盖后测量纱布面积
D. 超声测量
答案:A
解析:直尺测量长和宽后计算是常用的测量伤口面积的方法。用手比划估计不准确。用纱布覆盖后测量纱布面积误差较大。超声测量一般不用于常规伤口面积测量。
5. 伤口换药的目的不包括
A. 观察伤口情况
B. 保持伤口清洁
C. 促进伤口愈合
D. 防止伤口出血
答案:D
解析:伤口换药可观察伤口情况、保持清洁、促进愈合等,但防止伤口出血不是换药的主要目的。换药时动作轻柔可避免加重出血,但不是换药的直接目的。
6. 下列哪种敷料适用于干性愈合环境
A. 藻酸盐敷料
B. 水凝胶敷料
C. 凡士林纱布
D. 泡沫敷料
答案:C
解析:凡士林纱布可形成干性愈合环境。藻酸盐敷料适用于有渗液的伤口,可吸收渗液。水凝胶敷料提供湿性愈合环境。泡沫敷料用于吸收较多渗液等情况。
7. 评估伤口深度时,若伤口深达肌肉层,属于
A. I 期伤口
B. II 期伤口
C. III 期伤口
D. IV 期伤口
答案:C
解析:伤口深度达肌肉层属于 III 期伤口。I 期伤口一般较浅。II 期伤口深达皮下组织。IV 期伤口涉及深部组织、肌腱、骨骼等。
8. 伤口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提示可能有
A. 伤口愈合良好
B. 伤口感染
C. 伤口出血
D. 伤口瘢痕形成
答案:B
解析:伤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是伤口感染的表现之一。伤口愈合良好一般无这些表现。伤口出血主要表现为伤口渗血等。伤口瘢痕形成是后期表现,初期不会有红肿疼痛。
9. 换药时,拆除伤口缝线的时机一般是
A. 术后 1 - 2 天
B. 术后 3 - 5 天
C. 术后 7 - 10 天
D. 术后 14 天以后
答案:C
解析:一般术后 7 - 10 天可拆除伤口缝线,具体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术后 1 - 2 天伤口未愈合,不宜拆线。术后 3 - 5 天多数伤口还未完全愈合。术后 14 天以后可能缝线已失去作用或伤口已愈合很久。
10. 对于有引流管的伤口,换药时应注意
A. 先更换引流管,再换药
B. 先换药,再更换引流管
C. 同时更换引流管和换药
D. 不需要更换引流管,只换药
答案:B
解析:应先换药,观察伤口情况后再更换引流管,避免换药过程中污染引流管。同时更换可能增加感染风险。不更换引流管只换药不能保证引流效果。
11. 评估伤口愈合情况时,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表现是
A. 肉芽色淡,表面光滑
B. 肉芽色暗红,水肿
C. 肉芽色鲜红,颗粒均匀
D. 肉芽色苍白,无光泽
答案:C
解析:肉芽色鲜红,颗粒均匀表示生长良好。肉芽色淡、表面光滑可能生长不良。肉芽色暗红、水肿提示可能有问题。肉芽色苍白、无光泽是不良表现。
12. 下列哪种伤口需要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
A. 清洁伤口
B. 污染伤口
C. 刺伤伤口
D. 切割伤伤口
答案:C
解析:刺伤伤口容易形成厌氧环境,需要进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预防破伤风。清洁伤口一般不需要。污染伤口如果伤口深等情况可能需要。切割伤伤口如果较表浅一般不需要。
13. 伤口换药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揭去外层敷料→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更换内层敷料
B. 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揭去外层敷料→更换内层敷料
C. 更换内层敷料→揭去外层敷料→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D. 揭去外层敷料→更换内层敷料→消毒伤口周围皮肤
答案:A
解析:先揭去外层敷料,再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最后更换内层敷料,这样可避免污染伤口。
14. 评估伤口疼痛程度时,常用的方法是
A. 患者自述
B. 观察患者表情
C. 疼痛评分量表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患者自述、观察表情、使用疼痛评分量表都是评估伤口疼痛程度的常用方法,综合判断更准确。
15. 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伤口裂开,多发生在术后
A. 1 - 2 天
B. 3 - 5 天
C. 7 - 10 天
D. 14 天以后
答案:C
解析:伤口裂开多发生在术后 7 - 10 天,此时伤口初步愈合但还不牢固。术后 1 - 2 天伤口未愈合到易裂开阶段。术后 3 - 5 天伤口也相对较脆弱但裂开概率小于 7 - 10 天。术后 14 天以后伤口相对较稳定。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伤口评估的内容包括
A. 伤口大小
B. 伤口深度
C. 伤口颜色
D.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
E. 伤口有无异味
答案:ABCDE
解析:伤口评估涵盖伤口大小、深度、颜色、周围皮肤情况及有无异味等多方面,全面评估利于了解伤口状况。
2. 下列属于伤口换药的注意事项的是
A.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B.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伤口
C. 观察伤口变化
D. 正确使用敷料
E. 换药时间间隔固定
答案:ABCD
解析:严格无菌操作防感染,动作轻柔防损伤,观察伤口便于处理,正确用敷料促进愈合,换药时间间隔依伤口情况而定,不是固定的。
3. 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有
A. 年龄
B. 营养状况
C. 伤口感染
D. 局部血液循环
E. 心理状态
答案:ABCDE
解析:年龄大、营养差、伤口感染、局部血运不好及心理状态不佳等都影响伤口愈合。
4. 常用的伤口敷料有
A. 纱布敷料
B. 藻酸盐敷料
C. 水凝胶敷料
D. 泡沫敷料
E. 银离子敷料
答案:ABCDE
解析:这些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不同类型的伤口敷料,各有特点和适用情况。
5. 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A. 伤口感染
B. 伤口出血
C. 伤口裂开
D. 瘢痕增生
E. 色素沉着
答案:ABCDE
解析:伤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感染、出血、裂开等早期并发症,后期可能有瘢痕增生、色素沉着等。
三、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伤口愈合分为( )、( )、( )三期。
答案: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
解析:炎症期主要是炎症反应清除坏死组织;增生期有细胞增殖等;塑形期瘢痕组织改建。
2. 清洁伤口是指( )的伤口。
答案:手术切口清洁,无炎症
解析:这类伤口感染风险低。
3. 评估伤口时,观察伤口颜色,若伤口呈暗红色,提示可能存在( )。
答案:血液循环不良或感染
解析:暗红色可能是血运不好,也可能是感染导致。
4. 换药频率应根据( )、( )等情况决定。
答案:伤口情况、分泌物多少
解析:伤口情况复杂、分泌物多则换药频繁。
5. 水凝胶敷料适用于( )的伤口。
答案:干性或少量渗液
解析:能提供湿性环境促进愈合。
6. 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至少( )。
答案:15cm
解析:足够大的消毒范围可减少感染扩散。
7. 肉芽组织生长过度时,可采用( )等方法处理。
答案:高渗盐水湿敷
解析:抑制过度生长。
8. 伤口出血时,若出血量少,可采取( )等措施。
答案:压迫止血
解析:简单有效控制少量出血。
9. 对于长期不愈合的伤口,应考虑( )等原因。
答案:感染、营养不良、局部血运障碍
解析:这些因素都可能阻碍伤口愈合。
10. 换药时,内层敷料与伤口粘连紧密,应( )。
答案:用生理盐水湿润后再揭去
解析:避免强行揭去损伤伤口。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伤口评估的主要内容。
答案:伤口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 伤口大小:用直尺测量长和宽,计算面积。
- 伤口深度:判断深达皮下组织、肌肉层、深部组织等。
- 伤口颜色:正常为淡红色,暗红提示血运不良或感染,苍白可能贫血等。
- 伤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疼痛、皮疹、破损等。
- 伤口有无异味:有异味提示厌氧菌感染等。
- 伤口分泌物:量、颜色、性质(脓性、血性、浆液性等)。
- 伤口愈合情况:肉芽组织生长状况(色、颗粒等)。
解析:全面评估伤口各方面情况,有助于准确判断伤口状态,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
2. 简述换药的基本原则。
答案:换药的基本原则如下: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
-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伤口组织。
- 观察伤口变化:了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 正确使用敷料:根据伤口类型选择合适敷料促进愈合。
- 先清洁伤口,后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
- 按顺序换药: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污染伤口,最后换感染伤口。
- 换药时间间隔合理:依伤口情况而定,分泌物多则勤换。
解析:这些原则是保证换药效果,促进伤口愈合的关键。
五、病例分析题(15 分)
患者,男,32 岁,因车祸致右下肢开放性骨折入院。伤口位于右大腿前侧,长约 10cm,深达肌肉层,有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渗出,周围皮肤红肿,触痛明显。
1. 请对该患者伤口进行评估。
答案:伤口大小约 10cm;深度达肌肉层;颜色为暗红色,提示可能血液循环不良或存在感染;有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渗出;周围皮肤红肿、触痛明显,提示有炎症反应。
解析:根据病例描述,按照伤口评估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2. 针对该患者伤口,提出换药方案。
答案:
- 首先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戴无菌手套、口罩等。
- 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皮肤,消毒范围直径至少 15cm。
- 揭去外层敷料,观察伤口内层情况。
- 对于伤口内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吸。
- 选用合适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因其可吸收渗液,适合有较多渗液的伤口,覆盖伤口。
- 外层用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 换药频率:根据渗液情况,若渗液较多,每天换药 1 - 2 次;若渗液减少,可 2 - 3 天换药 1 次。
解析:依据伤口评估情况,结合换药原则和敷料特点制定换药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