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外科护理挫伤止血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 挫伤局部处理的关键是
A. 热敷
B. 冷敷
C. 加压包扎
D. 抬高患肢
答案:B
解析:挫伤早期应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充血,降低组织温度,起到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热敷一般在损伤后期使用。加压包扎主要用于止血和固定。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但不是局部处理的关键。
2. 下列哪种情况不易发生止血
A. 小动脉损伤
B. 小静脉损伤
C. 毛细血管损伤
D. 大血管损伤
答案:C
解析:毛细血管损伤后,由于其管径小,血流缓慢,且管壁薄,破损后容易通过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止血,所以不易发生严重出血。小动脉、小静脉和大血管损伤后,由于血管口径较大,出血往往较明显且不易自行止血。
3. 止血带止血时,缚扎时间一般不宜超过
A. 1 小时
B. 2 小时
C. 3 小时
D. 4 小时
答案:A
解析:使用止血带止血时,缚扎时间过长会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一般不宜超过 1 小时,如需继续使用,应每隔 1 小时放松 1 - 2 分钟,避免长时间阻断血流。
4. 以下哪种止血方法适用于较大面积的静脉出血
A. 加压包扎止血法
B. 指压止血法
C. 填塞止血法
D. 止血带止血法
答案:A
解析:加压包扎止血法可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对于较大面积的静脉出血也适用,通过压力使血管破口缩小或闭合而止血。指压止血法主要用于急救时的动脉出血临时止血。填塞止血法多用于开放性伤口,尤其是伤口较深、出血较多的情况。止血带止血法主要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
5. 关于挫伤止血护理,错误的是
A.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B. 伤口有异物应立即取出
C.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D.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答案:B
解析:伤口有异物时,不应立即取出,以免引起出血或加重损伤,应在清创时由专业人员妥善处理。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都是正确的挫伤止血护理措施。
6. 对于头部挫伤出血,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A. 立即包扎伤口
B. 用手按压止血
C. 用清洁纱布覆盖伤口
D. 呼叫急救人员
答案:C
解析:头部挫伤出血时,首先要用清洁纱布覆盖伤口,避免伤口进一步污染,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其他止血措施或呼叫急救人员。立即包扎伤口可能会因未清理伤口而导致感染等问题。用手按压止血一般不是首选,且按压效果可能不佳。呼叫急救人员可在覆盖伤口后进行。
7.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伤口止血的因素
A. 患者年龄
B. 出血部位
C. 出血量
D. 患者性别
答案:D
解析:患者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等都会影响伤口止血情况。一般儿童和老年人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弱,出血可能较难止住。不同部位的血管特点不同,止血难度也有差异。出血量越大,止血越困难。而患者性别通常不是影响伤口止血的直接因素。
8. 止血后伤口护理的重点是
A. 防止感染
B. 促进伤口愈合
C. 观察有无再出血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止血后伤口护理要防止感染,避免伤口因细菌等病原体入侵而发炎;促进伤口愈合,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促进组织修复;观察有无再出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再次出血情况,所以以上都是重点。
9. 当使用止血钳止血时,应注意
A. 钳夹力度适中
B. 尽量靠近伤口止血
C.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使用止血钳止血时,钳夹力度要适中,既能有效止血又不能过度损伤组织。尽量靠近伤口止血可减少出血范围。同时要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并发症,所以以上都是应注意的要点。
10. 对于挫伤引起的内出血,可通过以下哪种检查明确
A. B 超
B. CT
C. 血常规
D. 以上都可辅助诊断
答案:D
解析: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观察体内是否有出血及出血的部位、范围等情况。血常规中的一些指标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反映患者是否有失血及失血程度,对判断内出血情况有辅助作用,所以以上都可辅助诊断挫伤引起的内出血。
11. 止血护理中,发现伤口渗血较多,应首先
A. 报告医生
B. 更换伤口敷料
C. 再次加压包扎
D. 抬高患肢
答案:A
解析:发现伤口渗血较多时,应首先报告医生,由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不是自行更换伤口敷料、再次加压包扎或抬高患肢等,这些措施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2. 以下哪种止血材料常用于开放性伤口止血
A. 云南白药粉
B. 凡士林纱布
C. 明胶海绵
D. 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云南白药粉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伤口止血。凡士林纱布可起到保护伤口、防止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压迫止血效果。明胶海绵是一种常用的止血材料,可吸收血液并促进凝血,所以以上都是常用于开放性伤口止血的材料。
13. 挫伤止血后,患肢功能锻炼开始的时间一般为
A. 立即
B. 1 - 2 天
C. 3 - 5 天
D. 7 天以后
答案:B
解析:挫伤止血后,患肢功能锻炼开始的时间一般为 1 - 2 天,过早锻炼可能影响伤口愈合,过晚锻炼可能导致患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1 - 2 天开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患肢功能。
14. 止血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表现,提示可能发生了
A. 疼痛性休克
B. 失血性休克
C. 过敏性休克
D. 创伤性休克
答案:B
解析: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表现是休克的常见症状,在止血过程中出现这些表现,提示可能因出血导致了失血性休克,疼痛性休克一般主要由疼痛刺激引起,与出血关系不大。过敏性休克多有过敏相关诱因。创伤性休克常与严重创伤有关,单纯止血过程中一般较少因创伤直接导致休克,除非本身合并严重创伤,这里主要考虑失血性休克。
15. 关于挫伤止血后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A. 多吃辛辣食物促进血液循环
B. 大量饮酒促进恢复
C. 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D. 限制饮水
答案:C
解析:挫伤止血后应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辛辣食物可能刺激伤口,不利于恢复,不应多吃。大量饮酒会影响身体的恢复,还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限制饮水不利于身体代谢和恢复,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所以正确的是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下列属于挫伤止血方法的有
A. 加压包扎止血法
B. 冷敷
C. 抬高患肢
D. 应用止血药物
答案:ABCD
解析:加压包扎止血法可直接压迫止血;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止血;抬高患肢能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应用止血药物可通过药物作用帮助止血,所以以上都是挫伤止血方法。
2. 影响伤口止血效果的因素包括
A. 患者的凝血功能
B. 伤口大小
C. 受伤时间
D. 伤口深度
答案:ABCD
解析: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止血效果,凝血功能差则止血困难。伤口大小不同,出血量和止血难度也不同,大伤口出血多且止血相对复杂。受伤时间越长,局部组织损伤可能越严重,影响止血。伤口深度也会影响,深伤口可能损伤较大血管,出血不易控制。
3. 止血带止血的注意事项有
A. 标记时间
B. 定期放松
C. 部位准确
D. 压力适中
答案:ABCD
解析:使用止血带时标记时间便于掌握使用时长,防止时间过长造成肢体损伤。定期放松可避免肢体长时间缺血坏死。部位准确才能有效阻断相应血管出血。压力适中既能止血又不会过度损伤肢体,所以以上都是注意事项。
4. 挫伤止血后伤口护理的内容包括
A. 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
B.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C. 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
D. 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防止肺部并发症
答案:ABCD
解析: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可及时发现伤口是否感染等异常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能为伤口创造良好的愈合环境。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有利于伤口愈合。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可防止因咳嗽导致伤口张力增加或引起肺部并发症,所以以上都是伤口护理内容。
5. 以下哪些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
A. 伤口持续出血
B. 出血量大,出现休克表现
C. 伤口有搏动性出血
D. 伤口渗血少量
答案:ABC
解析:伤口持续出血、出血量大出现休克表现、伤口有搏动性出血都提示出血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止血处理,以避免进一步失血导致更严重后果。而伤口渗血少量一般可通过适当护理措施观察,不一定需要立即进行特殊止血处理。
三、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
1. 挫伤止血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防止( )和促进伤口愈合。
答案:失血性休克
解析:挫伤出血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导致大量失血,进而引发失血性休克,所以挫伤止血要防止失血性休克,同时促进伤口愈合。
2.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 )、压迫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
答案:包扎止血法
解析:包扎止血法是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通过包扎伤口起到压迫止血等作用,与压迫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共同构成常见的止血方法。
3. 冷敷的时间一般为( )分钟。
答案:15 - 20
解析:冷敷时间一般为 15 - 20 分钟,时间过短可能达不到止血、消肿等效果,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局部冻伤等不良后果。
4. 止血带应缚扎在伤口的( )部位。
答案:近心端
解析:止血带缚扎在伤口近心端,可阻断伤口近端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5. 对于开放性伤口,在止血的同时要注意( )。
答案:防止感染
解析:开放性伤口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污染,在止血的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感染,以促进伤口顺利愈合。
6. 挫伤止血后,应观察伤口敷料有无( )、渗液等情况。
答案:渗血
解析: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可及时发现伤口是否有异常出血或感染等问题,以便及时处理。
7. 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补充血容量
解析:失血性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8. 应用止血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 )等不良反应。
答案:过敏
解析:应用止血药物时可能会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所以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过敏表现,及时发现并处理。
9. 挫伤局部早期处理应遵循( )、制动、抬高患肢的原则。
答案:冷敷
解析:挫伤局部早期处理遵循冷敷、制动、抬高患肢的原则,冷敷可止血、消肿,制动防止进一步损伤,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
10. 对于深部伤口出血,可采用( )止血法。
答案:填塞
解析:深部伤口出血时,可采用填塞止血法,用纱布等填塞伤口,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四、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加压包扎止血法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操作要点:
- 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等覆盖伤口。
- 再用绷带或布条等适度加压包扎,压力要均匀,以能达到止血目的为宜。
- 包扎范围应包括伤口及周围一定区域。
注意事项:
- 包扎前要先清理伤口表面的异物,但避免过度清创。
- 包扎时注意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如有无皮肤苍白、麻木、疼痛加剧等,防止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 定期检查包扎部位,若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并重新包扎。
2. 阐述挫伤止血护理中观察伤口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观察伤口的主要内容:
- 伤口大小、深度:了解伤口的损伤程度,判断出血风险和愈合难度。
- 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速度、出血量,判断止血效果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 有无红肿:提示伤口可能存在炎症反应,可能是感染的早期表现。
- 有无渗液:渗液的性质(如脓性、血性、清亮等)可帮助判断伤口是否感染或愈合情况。
- 伤口周围皮肤温度:温度升高可能与炎症或感染有关。
意义:
- 通过观察伤口大小、深度等,可制定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 及时了解出血情况,能准确评估止血效果,必要时调整止血措施。
- 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可早期发现伤口感染迹象,及时采取抗感染等措施,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病例分析题(15 分)
患者,男性,35 岁,因车祸导致右下肢挫伤,伤口出血较多。现场急救人员采用了加压包扎止血法进行止血,并将患者送至医院。入院后检查发现,伤口约 5cm 长,深达皮下组织,周围皮肤有轻度红肿,敷料有少量渗血。患者自述受伤后右下肢疼痛明显,活动受限。
1. 请分析该患者伤口止血的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患者伤口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后仍有少量渗血,说明止血效果不完全理想。伤口约 5cm 长且深达皮下组织,出血相对较多,单纯加压包扎可能未能完全阻断出血点。周围皮肤轻度红肿,提示可能存在局部炎症反应,可能与伤口损伤及止血过程中的一些因素有关,如伤口污染、包扎过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等。敷料有少量渗血,一方面可能是止血不彻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包扎后局部压力变化等导致。
2. 针对该患者,下一步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包括渗血速度、量等,若渗血增多及时报告医生。
- 检查伤口敷料,若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重新评估伤口并调整包扎力度。
- 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红肿情况,有无进一步加重,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判断是否有感染迹象。
-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 指导患者适当抬高右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 告知患者避免右下肢过度活动,防止伤口裂开或加重出血。
- 加强营养支持,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