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康复科骨科术后康复临床医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以下哪种骨折术后康复早期最主要的目标是预防关节粘连?
A. 肱骨骨折
B. 尺桡骨骨折
C. 股骨骨折
D. 指骨骨折
答案:B
解析:尺桡骨骨折术后易出现关节粘连,康复早期主要目标就是预防,而其他几种骨折虽然也有各自的康复要点,但此选项最符合题意。
2. 骨科术后康复中,促进骨折愈合的物理因子治疗不包括以下哪种?
A. 超声波
B. 红外线
C. 低频电刺激
D. 紫外线
答案:D
解析:紫外线主要用于杀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一般不直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而超声波、红外线、低频电刺激都对骨折愈合有一定促进作用。
3. 对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应在术后多久开始?
A. 1 天内
B. 2 - 3 天
C. 1 周
D. 2 周
答案:A
解析: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 1 天内就可开始。
4. 骨折术后康复评定中,测量肢体长度的常用方法是?
A. 直接测量法
B. 影像学测量
C. 周径测量对比
D. 角度测量
答案:B
解析:影像学测量能更准确地测量骨折术后肢体长度,直接测量法不够准确,周径测量对比主要用于评估肌肉萎缩等情况,角度测量用于关节活动度评估。
5. 上肢骨折术后,为恢复手的精细功能,重点应进行以下哪种训练?
A. 关节活动度训练
B. 肌力训练
C. 感觉训练
D. 手的灵巧性训练
答案:D
解析:手的灵巧性训练对于恢复上肢骨折术后手的精细功能至关重要,关节活动度、肌力、感觉训练虽也重要,但不是重点恢复精细功能的训练。
6.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助行器的选择一般在术后多久开始考虑?
A. 1 周左右
B. 2 - 3 周
C. 1 个月
D. 2 个月
答案:B
解析:髋关节置换术后 2 - 3 周左右,患者可以开始考虑选择助行器辅助行走,过早或过晚都不合适。
7. 以下哪种情况不是骨科术后康复延迟的常见原因?
A. 患者依从性差
B. 伤口感染
C. 康复计划不合理
D. 营养状况良好
答案:D
解析:营养状况良好有助于康复,而患者依从性差、伤口感染、康复计划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康复延迟。
8. 脊柱骨折术后康复中,为预防脊柱畸形,应强调以下哪种训练?
A. 腰背肌训练
B. 腹肌训练
C. 呼吸训练
D. 关节活动度训练
答案:A
解析:腰背肌训练能增强脊柱稳定性,预防脊柱骨折术后脊柱畸形,腹肌训练、呼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虽也有必要,但不是预防脊柱畸形的关键训练。
9. 骨折术后康复中,关于本体感觉训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通过闭目站立训练
B. 早期即可进行复杂的本体感觉训练
C. 可利用平衡板训练
D. 能提高患者运动控制能力
答案:B
解析:骨折术后早期应先进行基础的本体感觉训练,不能过早进行复杂训练,闭目站立训练、利用平衡板训练都可提高本体感觉,本体感觉训练能提高患者运动控制能力。
10. 对于骨科术后康复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 仅影响患者情绪
B. 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和效果
C. 仅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D. 对康复无明显影响
答案:B
解析:心理支持对骨科术后康复患者很重要,它不仅影响患者情绪和对治疗的信心,更会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和效果。
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 25 分)
1. 骨折术后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 个体化原则
B. 循序渐进原则
C. 全面训练原则
D. 被动为主原则
答案:ABC
解析:骨折术后康复需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全面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等多方面训练,而不是被动为主,应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
2. 膝关节术后康复中,可用于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方法有?
A. 关节松动术
B. 持续被动运动(CPM)
C. 蹲起训练
D. 股四头肌抗阻训练
答案:AB
解析:关节松动术和持续被动运动(CPM)可直接改善膝关节活动度,蹲起训练主要用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主要针对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3. 骨科术后康复评定内容包括以下哪些?
A. 运动功能评定
B. 感觉功能评定
C. 心理功能评定
D.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答案:ABCD
解析:骨科术后康复评定涵盖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心理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全面评估有助于制定准确的康复计划。
4. 上肢骨折术后康复中,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有?
A. 抬高患肢
B. 主动握拳
C. 热敷
D. 按摩
答案:ABCD
解析:抬高患肢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主动握拳可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热敷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按摩也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 脊柱骨折术后康复中,预防肺部并发症的措施包括?
A. 深呼吸训练
B. 咳嗽训练
C. 定时翻身
D. 加强营养
答案:ABC
解析:深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可促进肺部气体交换,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定时翻身能防止肺部长期受压,预防坠积性肺炎;加强营养主要是为了促进整体康复,对预防肺部并发症有间接作用,直接措施为前三项。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述骨折术后康复中肌力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答案:肌力训练方法:
- 等长收缩训练:术后早期即可进行,肌肉收缩但关节不活动,如骨折部位稳定,可让患者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 5 - 10 秒,重复 10 - 20 次为一组,每天进行 3 - 4 组。
- 等张收缩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如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进行轻重量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等,进行关节的屈伸等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
- 渐进性抗阻训练:随着肌肉力量的增强,逐渐增加阻力,可采用增加训练重量、增加训练次数等方式。
注意事项:
- 训练前要评估患者骨折部位的稳定性,避免在骨折未愈合或不稳定时过度训练导致骨折移位。
- 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过大强度,防止肌肉拉伤。
- 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有无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 注意肌肉的协调性训练,避免单一肌肉过度训练导致肌肉失衡。
2. 阐述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目标及主要康复内容。
答案:康复目标:
- 改善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接近正常的髋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范围。
- 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髋关节稳定性。
- 帮助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关节脱位等。
主要康复内容:
- 术后早期:进行髋关节的被动活动,如利用 CPM 机进行持续被动运动,防止关节粘连;进行股四头肌、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 术后中期:逐渐增加髋关节主动活动度训练,如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训练;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程度。
- 术后后期:进一步强化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可进行抗阻训练;进行步态训练,纠正行走姿势;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上下楼梯、坐站转换等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四、病例分析题(共 15 分)
患者,男,45 岁,因右股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 1 个月。目前患者右下肢仍有肿胀,膝关节活动度仅为 0° - 30°,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患者因担心康复效果而情绪低落。
问题:
1. 请分析该患者目前存在的康复问题。
2.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个短期康复计划。
答案:
1. 康复问题分析:
- 右下肢肿胀:可能是由于术后血液循环不畅,长期制动等原因导致。
- 膝关节活动度受限:术后关节粘连、肌肉挛缩等因素引起。
- 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术后缺乏有效的肌力训练。
- 患者情绪低落:对康复效果的担忧影响心理状态,进而可能影响康复进程。
2. 短期康复计划:
- 针对下肢肿胀:
- 继续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 进行下肢的按摩,从足部开始向大腿方向按摩,每天 2 - 3 次,每次 20 - 30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针对膝关节活动度受限:
- 增加膝关节被动活动度训练,每天进行 2 - 3 次,由康复治疗师进行关节松动术,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角度。
- 利用 CPM 机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每天 2 - 3 小时,设定合适的屈伸角度和速度。
- 针对股四头肌肌力较弱:
- 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收缩持续 5 - 10 秒,重复 10 - 20 次为一组,每天进行 3 - 4 组。
- 逐渐过渡到股四头肌等张收缩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膝关节屈伸抗阻训练,每天 2 - 3 次,每次 10 - 15 分钟。
- 针对患者情绪低落:
- 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担忧,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介绍康复成功案例,增强其信心。
- 邀请康复良好的患者进行交流,分享康复经验。
五、论述题(共 10 分)
试述骨科术后康复在整个骨科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康复的全程管理。
答案:骨科术后康复在整个骨科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重要性体现在:
- 促进功能恢复: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肢体运动、感觉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回归社会的能力。例如骨折术后通过康复训练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使患者能正常行走、完成日常活动。
- 预防并发症:合理的康复措施可预防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如早期的肢体活动和物理治疗可预防深静脉血栓。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的康复效果能让患者重新参与工作、社交等活动,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做好康复全程管理:
- 术前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大致过程和预期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让患者在术前就对康复有初步认识和准备。
- 术后早期康复介入: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早期进行基础的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维持、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及全身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 康复过程动态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多方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内容和方法,确保康复进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多学科协作:康复科医生、护士、治疗师、骨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康复计划,骨科医生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对康复的影响,康复治疗师负责具体训练实施,护士协助观察患者情况并进行基础护理,保障康复全程的顺利进行。
- 患者及家属教育:持续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康复训练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家属给予支持和监督,形成良好的康复氛围,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