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自考思修专科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总共10题,每题2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全面依法治国
D. 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爱国、奉献、改革、创新
3.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关于理想信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
B. 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C. 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
D. 理想是对信念坚信不疑的追求
4.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B.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C. 爱祖国的文化传统
D. 爱社会主义制度
5. 道德的功能不包括
A. 认识功能
B. 规范功能
C. 调节功能
D. 强制功能
6. 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中,体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要求的是
A. 文明礼貌
B. 助人为乐
C. 爱护公物
D. 保护环境
7.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A. 爱岗敬业
B. 诚实守信
C. 服务群众
D. 尊老爱幼
8. 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A.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C.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D. 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9.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A. 人民
B. 公民
C. 工人阶级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十类,其划分的依据是
A. 犯罪主体
B. 犯罪客体
C. 犯罪主观方面
D. 犯罪客观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总共10题,每题2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
A. 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
B. 改变了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
C. 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D. 改变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2.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有
A. 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B. 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C.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D.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3. 下列属于理想特征的有
A. 超越性
B. 实践性
C. 时代性
D. 随意性
4.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体现在
A.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B.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C.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D. 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 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
A. 学思并重
B. 省察克治
C. 慎独自律
D.积善成德
6. 社会公德的特点有
A. 基础性
B. 全民性
C. 相对稳定性
D. 强制性
7. 职业道德的特点有
A. 规范性和专业性
B. 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
C.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D. 普适性和广泛性
8. 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
A. 指引作用
B. 预测作用
C. 评价作用
D. 强制作用
9.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
A. 平等权
B.政治权利和自由
C. 宗教信仰自由
D. 人身自由权利
10. 下列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有
A. 犯罪主体
B. 犯罪主观方面
C. 犯罪客体
D. 犯罪客观方面
三、填空题(总共4题,每题5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______、战略布局是______。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______。
4.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__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
四、判断题(总共10题,每题2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2.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
3.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 )
4.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道德完全受制于经济基础,不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
5.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6.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
7.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
8.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
9. 犯罪行为的最基本特征是刑事违法性。( )
10.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
五、简答题(总共4题,每题5分)
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2. 简述理想信念的作用。
3. 简述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
4. 简述法律的含义。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 A
2. C
3. D
4. D
5. D
6. D
7. D
8. B
9. A
10. B
解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A正确。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C正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理想和信念相互依存,ABC正确,D选项错误,信念是对理想坚信不疑的追求。
4.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但爱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爱国主义基本要求的直接表述,D符合题意。
5. 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等,不具有强制功能,强制功能是法律的特征之一,D正确。
6. 保护环境体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要求,D正确。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也都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但不符合题意。
7.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不属于职业道德基本要求,D符合题意。
8.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B正确。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等是法律的其他特征,但不是首要区别。
9.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正确。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10. 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分为十类,其划分依据是犯罪客体,B正确。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C
2. ABCD
3. ABC
4. ABCD
5. ABCD
6. ABC
7. ABC
8. ABCD
9. ABCD
10. ABCD
解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AC正确,BD错误。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ABCD正确。
3. 理想具有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ABC正确,理想不是随意产生的,具有一定严肃性和规范性,D错误。
4.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ABCD正确。
5. 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等,ABCD正确。
6. 社会公德具有基础性、全民性、相对稳定性,ABC正确,社会公德不具有强制性,D错误。
7. 职业道德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ABC正确,普适性和广泛性不是职业道德的特点,D错误。
8. 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ABCD正确。
9.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利等,ABCD正确。
10.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四个方面,ABCD正确。
三、填空题答案
1.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
2.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 历史的进步
4. 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
解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3.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4. 法律的运行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四、判断题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解析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表述正确。
2.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表述正确。
3.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时代内涵不同,表述正确。
4. 道德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但道德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该说法错误。
5. 社会公德涵盖关系表述正确。
6. 职业道德定义表述正确。
7. 法律的定义表述正确。
8.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表述正确。
9. 犯罪行为最基本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是刑事违法性,该说法错误。
10. 法律义务的表述正确。
五、简答题答案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机制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 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3.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4.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它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解析
1. 从对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世界发展等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要点要全面准确。
2. 分别从奋斗目标、前进动力、精神境界说明理想信念作用,语言要简洁明了。
3. 准确阐述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方针原则,不能遗漏要点。
4. 从国家制定或认可、强制力保证实施、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等方面说明法律含义,表述要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