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冶金电化学》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于反应 3A(g) + B(g) ⇌ 2C(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向( )
A. 正反应方向移动 B. 逆反应方向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判断
2、已知某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 k 的单位是 mol·L⁻¹·s⁻¹ ,则该反应的反应级数为?( )
A. 0
B. 1
C. 2
D. 3
3、在一定温度下,向 a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mol X 气体和 2mol Y 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容器内 X、Y、Z 的浓度之比为 1 : 2 : 2
D. 单位时间消耗 0.1mol X 同时生成 0.2mol Z
4、对于反应 2A(g) + B(g) ⇌ 2C(g),△H < 0,下列措施能使正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 升高温度 B. 增大 A 的浓度 C. 增大压强 D. 使用催化剂
5、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2mol A 和 1mol B ,发生反应:2A(g) + B(g) ⇌ 2C(g) ,达到平衡时,容器内压强为起始时的 80% ,则 A 的转化率为?( )
A. 20%
B. 40%
C. 60%
D. 80%
6、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 2A(g) + 3B(g) ⇌ 4C(g) 达到平衡。若保持温度不变,增大压强,则平衡( )
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判断
7、在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2A(g) + 2B(g) ⇌ C(g) + 3D(g),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容器中加入 2 mol A 和 2 mol B 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为 w mol/L。若维持容器的温度和容积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 的浓度仍为 w mol/L 的是( )
A. 4 mol A + 4 mol B B. 2 mol C + 6 mol D
C. 1 mol A + 1 mol B + 1 mol C + 3 mol D D. 3 mol C + 5 mol D
8、在一定温度下,将 2 mol SO2 和 1 mol O2 通入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 + O2(g) ⇌ 2SO3(g) ΔH < 0。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保持温度不变,分别向容器中再加入一定量的 SO2 和 O2,重新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 的转化率增大
B. O2 的转化率增大
C. SO3 的体积分数增大
D. 容器内压强增大
9、对于反应 3A(g) + B(g) ⇌ 2C(g),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压强,则平衡?( )
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判断
10、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 2SO₂(g) + O₂(g) ⇌ 2SO₃(g)达到平衡。若减小压强,则平衡( )
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判断
11、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可逆反应 2NO₂(g) ⇌ N₂O₄(g),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 NO₂,重新达到平衡时,与第一次平衡相比,NO₂的转化率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12、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可逆反应:2NO(g) + O₂(g) ⇌ 2NO₂(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 2n mol NO 同时生成 n mol O₂
B. 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NO 、O₂ 、NO₂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2 : 1 : 2
D.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13、对于反应 2SO₂(g) + O₂(g) ⇌ 2SO₃(g),能增大正反应速率的措施是( )
A. 通入大量 O₂ B. 增大容器容积 C. 移去部分 SO₃ D. 降低体系温度
14、在一定温度下,有反应:A(g) + 3B(g) ⇌ 2C(g) ,若起始时 c(A) = 1mol/L ,c(B) = 3mol/L ,c(C) = 0 ,经过 10s 后达到平衡,此时 C 的浓度为 0.6mol/L ,则 10s 内 B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 0.09mol/(L·s)
B. 0.12mol/(L·s)
C. 0.18mol/(L·s)
D. 0.24mol/(L·s)
15、在一定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 2 mol SO₂和 1 mol O₂,发生反应 2SO₂(g) + O₂(g) ⇌ 2SO₃(g),达到平衡时,若再向容器中通入 1 mol SO₂、1 mol O₂和 1 mol SO₃,则平衡( )
A.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不移动 D. 无法判断
16、在 25℃时,将 pH = 11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 pH = 3 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
A. 中性
B. 酸性
C. 碱性
D. 无法确定
17、在一定温度下,向 a L 密闭容器中加入 1 mol X 气体和 2 mol Y 气体,发生如下反应:X(g) + 2Y(g) ⇌ 2Z(g),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 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内消耗 0.1 mol X 同时生成 0.2 mol Z
D. 容器内 X、Y、Z 的分子数之比为 1 : 2 : 2
18、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 A(g) + 3B(g) ⇌ 2C(g) 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C 生成的速率与 C 分解的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生成 n mol A,同时生成 3n mol B
C. A、B、C 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B、C 的分子数之比为 1 : 3 : 2
19、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会有晶体析出,原因是( )
A. 生成的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B. 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
C. 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更多的溶质 D. 溶液中的水减少了
20、已知反应:3A(g) + B(g) ⇌ 2C(g) ,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若 A 、B 、C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 c₁ 、c₂ 、c₃ (均不为 0 ),且 c₁ : c₂ : c₃ = 3 : 1 : 2 ,则平衡时 A 、B 的转化率之比为?( )
A. 1 : 1
B. 3 : 1
C. 1 : 3
D. 无法确定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设计实验测定某水样中重金属离子(如铅、镉、汞)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先进仪器分析方法,对水样进行检测,评估水样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提出治理建议。
2、(本题5分)进行实验探究在不同酸碱条件下,酚酞在乙醇和水中的溶解性和颜色变化。测量不同溶液中酚酞的溶解度,观察颜色差异,分析溶剂和酸碱度对酚酞性质的影响,以及酚酞作为指示剂的适用范围。
3、(本题5分)进行实验探究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条件,测量溶解的二氧化碳量,分析温度、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探讨其在碳酸饮料生产和地质化学过程中的意义。
4、(本题5分)进行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对钢铁腐蚀速率的影响。将相同的钢铁试件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观察并记录钢铁表面的腐蚀情况,通过称重等方法计算腐蚀速率,分析实验结果并探讨防止钢铁腐蚀的有效措施,阐述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改进方法。
5、(本题5分)进行实验探究化学发光反应的条件和应用。选择一种化学发光体系(如鲁米诺-过氧化氢体系),研究反应物浓度、pH 值、温度等条件对发光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利用化学发光现象进行物质的检测和分析,讨论化学发光反应在生物分析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已知 298K 时,AgBr 的溶度积常数 Ksp = 5.0×10⁻¹³,向该温度下的饱和 AgBr 溶液中加入 0.1mol/L 的 KBr 溶液 100mL,计算此时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
2、(本题5分)论述化学中的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3、(本题5分)有一浓度为 0.07mol/L 的一元弱酸 HB,其 pH = 4.6,计算该弱酸的电离常数 Ka 以及电离度。
4、(本题5分)在 500mL 浓度为 0.2mol/L 的硫酸铜溶液中插入两个电极进行电解,当电解池中通过 0.5mol 电子时,计算阴极上析出铜的质量。
5、(本题5分)用 0.00300 mol/L 的 EDTA 标准溶液滴定 25.00 mL 浓度未知的金属离子溶液,滴定至终点时消耗 EDTA 溶液 35.00 mL,计算金属离子溶液的浓度。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
1、(本题10分)以某一具体的化学实验为例,论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2、(本题10分)详细论述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3、(本题10分)论述化学中的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机制。
第8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