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艺术的阴谋,艺术史上的一些杰作,图3-1纳美尔石板(左:背面;右:正面),埃及希拉孔波利斯出土。约公元前3150年前3125年。板岩,高约63.5厘米。开罗埃及博物馆。,返 回,图3-24 哈特谢普苏特的陵庙(左侧为中王国门图霍特普二世陵庙),埃及戴尔埃尔巴哈里。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478年前1458年。,返 回,图3-25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埃及阿布辛巴。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79年前1212年。砂岩,高约20米。,返 回,春 波提切利,最后的晚餐意大利达芬奇,拉斐尔,雅典学院,1509年1511年。湿壁画,约579.1厘米823.0厘米。梵蒂冈宫签字厅。,基督把钥匙交给彼得意大利培鲁基诺,马利亚订婚意大利拉斐尔,多疑的玛哈,草地上的午餐(1863),1907-12,艺术史的暴力一“绘画”的最后一曲挽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一部二战后的西方艺术史,是一部美国人自说白话、自我宣告的艺术史。我们眼前的情景,恰如一部温文尔雅的艺术史中,突然闯进一帮美国大兵,把原先欧洲千百年形成的艺术传统稀里哗啦打砸个底朝天,然后吹胡子瞪眼说:“你们的画不叫画,我们的涂抹才是画!”过些时候,又干脆把绘画一脚踢开,然后从地上随便捡来一一些破纸和石块,横枪而立、踌躇四顾厉声喝遣“老子就认这是艺术!”欧淋洲那班又老又穷的秀才们,以及世界其他地方被吓住、蒙住的秀才们,唯有低眉折腰唯唯称是。,其实所谓的“艺术史”,代表了一种知识的权力,或今人爱说的“话语权”,甚至“文化的权力”。,在今天西方人写的世界艺术史中,为什么希锡尼发现帆的那个何伽门农”金面具是艺术,而拉丁美洲秘鲁被发现的大量印加帝国无比精美的金器却不是“艺术”,而只能被归为“人类学物品”?为什么美国人兴之所至的“动作”被认为是“偶发艺术”,而中国真的讲求“艺”讲求“造型”的“杂技”却不是“人体艺术”?为什么随便捡来的破纸杂物可被认作“波普艺术”卖得天价,而中国真的精美制作的剪纸和皮影却进不了“艺术”史?为什么随便在沙漠挖一个坑或捡来几块石头摆在地上可被认作“大地艺术”,而中国精心营造假山花木水池的园林却不算“大地艺术”?,这一切就看是谁写的艺术史了,如果你认可了这样一部艺术史,实际上就是认可了其写作者的“话语权”和文化权力,同时也或多或少放弃了你自己的文化判断和文化权力。比方说,当你买得一本美国艺术史学家或已被美国化的欧洲艺术史学家写的“当代艺术史”,如果你没有文化判断、不假思索地统统照单全收,以为那便是“当代艺术史”,那你便是认可了美国艺术史学家撰写的当代艺术史。,所以,当你翻开一本西方现代或当代艺术史,翻到“抽象表现主义”这一章时,实际上是翻到了开始由“美国大兵”撰写的艺术史。尽管里面也充满文绉绉、非常“学术”的话语,也难以掩盖西方艺术史在这里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暴力。“谎言重复干遍便成为真理”,此之谓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一种本质上“反绘画”、并无多大绘画价值的绘画。然而这样一种绘画却被奉为一种“崇高的绘画”,“代表了走向现代纯粹艺术的最终阶段”(吉尔博引,15页l。在市场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全世界战后50多年中最贵的绘画:德,库宁还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他的一张作于1955年名叫互换的画,仅仅34年后1989年被拍卖到2068万美元!波洛1989年也拍到1 155万美元!这不仅是“暴力”,而且是“爆炒”、“暴发”的艺术。,一个例子,波洛克这位生于美国西部的穷小子,。,小时候四处流浪,没有受过多少绘画训练,1930年代靠美国“联邦艺术计划”糊口,1940年代初还在所罗门,古根海姆的博物馆里当木匠,幸亏一日得佩吉,古根海姆的青睐,1943年以每月150美元“卖身”给佩吉的画廊。这位木匠画家脾气凶蛮,:“喝酒太多,因此变得令人讨厌,甚至可怖。他像一只囚禁的野兽,仿佛从未离开过他出生的怀俄明州一样”,r12基本上是个酒鬼。佩吉尽管是波洛克的发现者,并不乏商业脑袋,却也绝没想到穷小子波洛克有朝一日会如此暴富(她自省一生犯过六大严重失误,其中最严重的失误是低价散出去了18张波洛克的画)。就在她1947年关闭自己的画廊去威尼斯时,纽约也“没有任何一家画廊愿意续接我与他的签约”。谁都没看好波洛克。,。而过了两年,到1949年,波洛克就被宣告为“美国活着的最伟大的画家”。人们难道不能问一问,这当中是否有些蹊跷?,波洛克之所以被佩吉,古根海姆发现,真是只因为波洛克的画有一种西部牛仔的“野性”。这种“野性”在1943年波洛克为佩吉家的客厅画的那张秘密的守护者中得到淋淌的展现。,二、后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行动代替一切,从架上转向架下,美国成为世界绘画中心确立的标志,波洛克、德库宁、克兰,抽象表现主义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使得其后的美国艺术一直在感性的基础上运做。,为了给波洛克的画添加一些学术内涵,人们给他整理了一些语录。、大艺术家哪能没有说法?诸如:“我觉得,现代艺术家是表现内在世界。换言之,是表达他内心的能量、运动和其他力量”云云。又宣称波洛对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深感兴趣很有研究。但事实上,粗汉酒鬼波洛骆克哪能去领略荣格微妙精深的学问?倒是因为酒精后来他真的去接受了精神病治疗,最后还是因为酒精带来的后遗症让他驾车一头撞上路边大大树一命呜呼(1955年),让这个一夜之间冒出来的美国民族英雄也于一夜之间消失。,文化冷战-“一块红布前的公牛”,二战后以至今日,“反共主义”(anticommunisme)是美国WASP(盎格鲁撒克逊新教白人)主流社会的共识,甚至成为美国的“国家意识”。,桑德斯收录了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和当事人采访记录,通篇都是超乎人们想像的真情实例。一件件见不得人的幕后策笔笔让文化人斯文扫地的金钱交易,让人目瞪口呆。诗人、作家、艺术理论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电影导演直接是中央情报局的人员甚至特工,你能想像吗?中央情报局这样的情报间谍机构,居然可以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文化联盟“文化自由大会”,调动起大批西方文化艺术界名人,在绘画、圣音乐、文学、电影、电台、杂志、书籍刊物等各个文艺领域,与苏联共产主义展开全面的“文化冷战”。,“在冷战高潮中,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在西欧执行一项秘密的文化宣传计划。这项计划是美国的情报间谍机构中央情报局在极端秘密的状态下执行的。执行这项计划的主体是文化自由代表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Freedom)在最辉煌的时候,文化自由代表大会在35个国家设有办事处,雇用员工几十人,出版20多种名声颇大的刊物,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中央情报局于1947年成立,便立即开始从极有影响的社会力量中广泛网络人员,组成一支由各类人物构成的混合部队,其中包括情报人员、政治战略家、大公司和常春藤各大学的校友美国间谍情报机构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可观的财力支持着西方高层文化领域,名义是维护言论自由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所藏的武器是刊物、图书,会议,研讨会、美术展览、音乐会、授奖等等。”,这支混合部队的构成,除了文人艺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公司”和“常春藤各大学的校友”。“大公司”其实就是美国的那些大家族、大财团,如洛克菲勒家族财团、福特家族财团、惠特尼家族财团等。“常春藤联盟”(哈佛、耶鲁等大学)是美国的精英学校,其“校友”基本上就是美国的国家精英。这些“大公司”和“精英”,很清醒自家的利益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休戚与共。面对威胁美国价值观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共产主义,他们很自然地联合在一起,同仇敌忾,配合中央情报局进行文化冷战。,洛克菲勒家族与美国其他家族财团相比,特别注重文化艺术领域,在那里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孚。洛克菲勒家族是芝加哥大学(新自由主义“芝加哥学派j”发源地、“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海外策源地)的大捐助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几乎是洛克菲勒家族所办。洛克菲勒兄弟的母亲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夫人,是创办该博物馆的三位女士中的主要人物。此后,先是纳尔逊,继而戴维长期担任博物馆的董事长。正是他们兄弟俩,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深深陷入了中央情报局的背景,文化冷战的重要工具。,一开始,美国的冷战设计师们就意识到,冷战的主体是“文化战”。著名冷战反共谋士、中央情报局的创始人之一乔治,坎南(G.Kennan)提出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和政治战的技巧”,并提出“必要的谎言是美国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39页)。坎南曾给总统写过一封名为“美国对苏关系”的长信,建议一种“文化毒化”(intoxication culturelle):“我们应该给苏联提供其政府所能接受的尽可能多的书籍、杂志、报纸和电影。我们应当对苏联设立电台播音,并发起旅游者、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这种“文化毒化”在中国实施得极其成功,培养出一大批言必称美国的亲美文化精英。一些貌似纯“文化教育”的交流项目,给一些小恩惠,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培养他们的亲美情感。),1947年底,杜鲁门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出一份NSC-4A绝密指令,授权中央情报局实施“秘密心理战”。由此,文化冷战与军事冷战同时并举,而文化冷战被赋予更重要的地位。初创的中央情报局实际上是美国政府的一个精英智囊库,“一半人是大学教师”,博士硕士成堆。,这是一场美苏双方争夺欧洲的争战,是欧洲的“美国化”和“苏维埃化”之间的较量。冷战最终的结果,是欧洲的全面“美国化”和苏联的不战自泊溃。;。实际上,美国取得的冷战胜利,乃是“文化冷战”的胜利。正是美国强大、全方位的文化宣传攻势,使一个超级军事强国居然不堪一击,萎然崩垮。,英国当红学者吉登斯指出美国的电视宣传对苏联的崩溃起到重大瓦解人心的作用。一位前克格勃官员坦白:中央情报局和英国情报研究局(IRD)合资办的邂逅(Encounter,1953-1990)杂志“太有用了。我觉得这些文章太引人人胜了,以致我逐渐背离了我的誓言和我的意识形态,终于成为一名持不同政见者”。人们能不叹服美国文化宣传的超凡力量吗?,中央情报局美国的“文化部”,美国洛杉矶时报2000年4月9日刊登路易斯拉帕姆评论桑德斯著作的文章:间谍与文人广中央情报局是怎样迷上丈文化的,直书“中情局成了歹文化部”:“新组建的中央情报局承担了宣传美丽師的美国的任务。”(参考消息2000.5.10)该文还点出:“艺术成为准军事资产”,“文化名流成为宣传工具”。事实上,创立中央情报局的本旨,就是为了“文化战”或文化冷战“。,“文化冷战”在美国政府和中央情报局使用的正式说法是“,f心理战”。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政府,都专门设立“心理战”机杉构。没有比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解释更明了的了:“冷战的目的不是占领他国领土或以武力征服他国我们是试图以和平的手段役使全世界都相信真理。为了普及这个真理,我们将要使用的方法通常稽称为心理战。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斗争。”(164页l,中央情报局深谙书籍和刊物的重要宣传作用,懂得英国前首相迪斯雷利(B.Disraeli)的名言:“:“一本书的重要性可能并不亚于一个战役。”所以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一方面,从美国“源源不断”运来大量“普(似乎没有政治宣传意义,但却有文化宣传的作用)。介绍“美国文学”的书籍也大量出版,如赛珍珠、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的书,让人相信美国也有“伟大的文学”。,另一方面,全力资助、宣传作为“反共计划”一部分的欧洲作家,如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A,Gide)描写对苏联幻灭的从苏联归来,匈牙利裔英国作家阿瑟凯斯特勒(A.Koestler)的正午的黑暗等。凯斯特勒是曾在苏联生活过的前共产党人,后来加入英国情报部,又与中央情报局合作。这本描写苏维埃政府黑暗的书,在英国情报研究局资助下在德国广为流传,甚至“外交部出钱购买并发行5万册”。1948年,凯斯特勒又与美国驻德国1Lc心理战“情报人员合作,联络了另五位对共产主义感到幻灭的知名知识分子,将他们从信仰到悔恨、幻灭的自传,编成一本名叫上帝的失败的书,于1949年出版。这本前共产党人集体自我悔过”的书,“由美国政府机构在全欧洲发行,特别是在德国”,1950年,中央情报局为了更有效地在国际上实施文化冷战,决定在柏林创立“文化自由大会”。在文化冷战前线的德国,当时中央情报局驻德工作站的行动人员达1400名(43页)。为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中央情报局为各国代表们提供秘密经费,用各种运输方式,甚至动用C-47军用运输机,运送几百名代表去柏林。大会以“科学与极权主义”、“艺术、艺术家与自由”等为议题。在最后一天有15000人参加的大会上,凯斯特勒宣读了一份自由宣言。从此西方被称为“自由世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则是“极权专制”。这个文化自由大会的“真正目的”,是“一个设在欧洲的桥头堡,以阻止共产主义的进犯它应成为传播美国文化成就的使者,其任务是打破欧洲,特别是法国盛行的僵化负面的看法,认为美国是一片文化荒漠”,从此,中央情报局实施文化冷战有了自己的傀儡组织,加上有源源不绝的马歇尔计划经费,这架新机器成立伊始,就开足马力全力运转。真刀真枪的朝鲜“热战”正打得惨烈,“冷战”战场也必须发起“文化进攻”。,马上,1951年文化自由大会在巴黎筹办一个“美国节”的大型艺术节,名叫“20世纪杰作”。为给艺术节提供经费,中央情报局紧急成立了一个虚有其名的“法菲尔德基金会”。音乐方面,纳博科夫建议:“艺术节要上演的作品,几乎都是被斯大林分子和苏联美学家贬为形式主义,、颓废和腐朽的作品。”(125页)1952年,艺术节在巴黎热闹开幕。如纳博科夫所愿,现代音乐名家斯特拉文斯基(I.F.Stravinski)和“反美学、反悦耳和声”的勋伯格(A.Schonberg)无调性“十二音体系”作品,在艺术节上演奏。还请来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等9个交响乐团,上演了上百部交响乐、协奏曲、歌剧和芭蕾舞。,中央情报局动用了马歇尔计划2亿美元的资金来搞文化宣传“心理战”,其中1950-1967年间,有“几千万美元”用于文化自由大会。人们可以想像,那时欧洲极其穷困,美元当时是金本位与黄金挂钩,2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文化自由大会忠实地执行美国“心理战”的任务一f一“借用知识分子、学者、舆论制造者的力量”(167页l,让文化人在中央情报局出资或资助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尤其以英国的邂逅,德国的月刊(Der Monat),法国的证据(Preuves)和意大利的当代最为重要,影响也最大。另外还有比利时的综合,奥地利的论坛,日本的自由(补卧助最多l,印度的探索,澳大利亚的象限等。1952年在美国和英国出版的杂志侧面(Profils),毫不隐讳其文化宣传的宗旨:“侧面将介绍美国作者写的文学作品和介绍美国的文章,展示美国艺术和音乐的概况侧面最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显示美国在知识和艺术领域并不是贫乏无成就。”,中央情报局在推动美国“现代文学”上也不遗余力,尤其大捧特捧写荒原的“现代诗人”艾略特,以致有人感叹:通过艾略特,“中央情报局统领了诗歌界”(280页)。叶芝、乔伊斯和普鲁斯特也大受推捧281页)。有点搞笑的是,中央情报局甚至将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空投到俄国(280页),把文学作品当政治宣传的传单来散发!还有大笔的钱是直接用来“策反”,如给叛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C.Milosz)颁奖,“给东欧和苏联诗人支付高额稿酬,哪怕是一首小诗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变相的贿赂鼓动他们叛变”,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民主和自由的堡垒”,二战以后,在制造、推广并最终在国际上确立“美国绘画”或“美国艺术”这个概念的过程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起到关键作用。,最初印象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簡称MOMA)应是纽约市立博物馆,即应当是政府办的那种。因为以其场馆规模和在艺术界的影响,似乎很难让人与欧洲通常是小屋独院的私人博物馆相联系。,然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千真万确却是一个民间私人的博物馆。,1929年1 1月8日,也就是纽约证券市场崩盘引发世界经济孝大危机的“黑色星期四”之后仅十天,艾比奥尔德里奇,洛克菲勒夫人人和另两位爱好现代艺术的女士创办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时她们合合作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博物馆很小,收藏了很少一些作品,只雇了一个丰主管:年仅27岁的精明小伙艾尔弗雷德,巴尔 A.H.Barr Jr.。地点设在纽大道730号的j一幢榜里。1932年才搬到西53街,规模也不大。如今的规模,是戴维洛克菲勒在1980年代以后不断注资扩大的结果。,所以,千万别以为“MOMA”是个单纯的艺术机构。它从来都担负着传扬美国文化和美国艺术的政治重任,至今亦然:洛克菲勒基金会设了一个“亚洲文化委员会”(ACC),资助大批中国学者和艺术家去美国,与中国“文化交往”。基金还设有“亚洲协会”(Asia Society),非常鼓励“中国当代艺术”。,当艾森豪威尔总统称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自由和民主的堡垒”时,他实际上是向纳尔逊,洛克菲勒拍拍肩跷起大拇指:干得好,哥们儿,这样一种从冷战无形的硝烟中冒出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怎么能仅仅作一种“审美”现象、清清纯纯地进入艺术史呢?,让我们来简要概览一下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绘画”形成的背景吧:,首先,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绘画”,与一种美国的“民族主义”觉醒有关。这种“民族主义”,首先企图摆脱美国对于欧洲文化艺术的“殖民地”地位、赢得美国文化艺术的独立。第二点,这种“民族主主义”还意味着天降大任于美国,让美国来代表西方文化艺术,与苏联共产芋主义对抗,最终让美国文化艺术普行全世界I在美国,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是合而为一的,美国的,就是世界的)。,在美国艺术界,也产生巴黎己失去世界文化艺术大都会地位的看法,开始追间所谓“美国性”(Americanness)的问题。美国画葡商兼评论家塞缪尔,库茨(S.Kootz)在1942年组织72位美国画家举办画展,希望形成一种“新的独立的美国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尼特纽曼(B.Newman)在1943年1月举办的第一届美国现代艺术家展览的前言中写道:“我们是作为美国现代艺术家而走到一起来的,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应当作为一个艺术群体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个群体要充分反映一个诊正征在崛起的美国,一个有望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美国。”,与政治上的杜鲁门主义紧密呼应,1948年1月和3月,抽象表现主义理论家格林伯格抛出两篇文章,登在已被中央情报局收买的党派评论上。第一篇文章当前的形势(“The Situation at the Moment”),大弘扬“美国艺术”的概念。格林伯格宣布,“西方艺术的前途将取决于美国”,“美国抽象绘画”具有法国艺术无法企及的生命力。他呼吁一种“孤立”或“独立精神”,与欧洲艺术区分开来:“孤立是一种伟大美国艺术的自然条件。”(这话倒是对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有些启示意义。),而3月份发表的第二篇文章立体派的衰落,更是直接宣告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中心地位的衰落:西方艺术的中心“已转移到美国来了”!这篇文章像一颗“炸弹”,爆响在美国的文艺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美国人第一次公开宣告“美国绘画”或“美国艺术”的横空出世。,吉尔博写道:“这是美国艺术历史上第一次,一位重要的批评家充分信赖美国艺术而公开向巴黎艺术霸权挑战,并在国际舞台上用纽约和波洛克的霸权取代之。从此,为了反对共产主义,美国拥有了所有的王牌:原子弹,繁荣的经济,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今,又有艺术霸权和文化优势。”这段话,把抽象表现主义出场的文化冷战背景揭了出来。绘画艺术,是作为“最富于影响力的文化武器”应召参战。,为了强调“美国性”,那就要拿出“美国标准”(American Standard),证明“美国绘画”优越于巴黎画派。格林伯格在波洛克身上找到了典型。首先,波洛克验明正身是美国人(国籍出生地很重要啊!也顾不上波洛克是个酒鬼)。另外,波洛克的画充分符合格林伯格归纳出来的“美国性”特征:“暴力”、“力量”、“巨幅”、“直率”、“未完成”,与巴黎画派的“趣味”和“完美”截然相反。这些绘画新标准或“美国标准”,显然未必都是恰当的绘画或艺术标准,但确是“新”标准,史无前例。实际上是美国自作主张、自说白话、“另立中央”强行宣告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库茨也全力推动“美国绘画”或“美国艺术”的概。1947年,马歇尔计划才启动,库茨就在美国政府资助下,将自己画廊经营的美国画家推向巴黎,在马埃特(Maeght)画廊展示“美国现代绘画”。库茨本想到巴黎寻求某种承认,结果被巴黎艺术界骂得狗血喷头。同年,美国政府也自己出资组织“前进中的美国艺术展”,越6Q u,个城市展出。,因此,“美国绘画”是同时在国内和国际寻求承认,但都遭到强烈反对,尤其在美国国内抗议声浪非常猛烈,以致美国国务院被迫取消了那个“前进中的美国艺术展”继续去拉美展出。一位名叫东德罗(GADondero)的参议员,简直不知好歹,竟把本来用于反共的“现代艺术”与共产主义“绑到一起”,认为这种“现代艺术”是“受启发于共产主义和联系于共产主义”。,应该说,“美国绘画”的名称开始并不统一。批评家科茨(RM,Coates)早在1946年就提出了“抽象表现主义”的说法,但并没有马上被大家接受。“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波洛克,而是其他人,如德,库宁产、巴兹奥特、马瑟韦尔等人。只是靠了格林伯格的不懈吹捧:“波洛克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波洛克才成了“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1949年8月8日美国生活杂志赫然登出:“(波洛克)他是美国活着的最伟大的画家吗?”波洛克立刻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伟大美国画家”,几乎是美国的民族英雄。经营波洛克的贝蒂,帕森斯(B.Parsons)画廊生意立即火暴。1949年波洛克卖了35张画一总价13870美元(当时这已是一笔不小的款子l。戴维,洛克菲勒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都加入收藏波洛克的热潮。不出几年,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这些当年的穷小子,只能在小酒馆喝得烂醉的“愤青”(Angry young men),“仅发迹,住进了“汉普顿、普罗维登斯和科德角的豪宅里”,“被归人进行投机活动而暴富的画家之列”。,1950年威尼斯双年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送展德德库宁、波洛克和戈尔基的画。1951年,画商莱奥,卡斯特利资助家“参加名叫“第9街”的画展,大部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都在其中。同年,帕森斯画廊也举办了一个叫“纽约画派”的17人画展,几乎囊括后来抽象表现主义的全部人员。这个展览明确标举“纽约画派”,已聚集了一个成形的团队,以与“巴黎画派”对垒。1195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15个美国人”画展,标志了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绘画”在美国国内的正式确认。,1952年党派评论杂志连续几期讨论“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文化”。编辑们写道:“美国的知识分子现在已经用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美国和美国的制度。就在10年多以前,美国还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敌视文化和艺术的国家。但从那时起,潮流已经变了欧洲已不再是文化的神圣殿堂历史的车轮已转了一圈,现在已经轮到美国来保卫西方文明了。”(桑德斯,178页)一帮对左派理想幻灭的知识分子,也“在美国概念中找到了答案,或者说得巧妙一点,是从美国主义找到了答案”,正是在美国文化知识界一片民族主义高涨之中,格林伯格在1955年终于写出了那篇著名的“美国式”绘画一文(真dAmerican Typenting“),使抽象表现主义在理论上正式获得“美国绘画”的地位。“美这个单词在一系列同情抽象表现主义的论文题目中反复出现,如:当绘画与雕塑、美国行动绘画、美国式绘画、新美国绘画和象风格是非美国的吗?)等。”(张敢,212页)“美国绘画”或“美国式绘画”就这样出笼了。,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在被用作冷战武器时,表现为一种“非政治的政治画”。就是说,这是以一种看起来毫无内容的抽象绘画,传达一种非常明确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立场。为什么要从写实转到抽象?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格自然演变问题,而是介入了重大的政治需要的原因。因为当时冷战政治背景要求抽象,是“美国绘画”的“美国性”需要抽象。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当时写实被等同于“极权政治”,抽象则被等同于“个性自由”。,这个抽象二自由、写实二极权的二项式,是战后西方艺术界长期无声无息地执行的冷战律令。因为希特勒纳粹和苏联政权都倡扬写实艺术,于是,出于“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的逻辑,敌方“极权”政府既反抽象,我方“自由世界”就要大力提倡抽象风格。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管热内,达农古尔在1948年美国艺术联盟年会上激情赞颂“个人性艺术”即“现代抽象艺术”,而“集体性艺术”不合时代。美国现代艺术家集体性地放弃写实、转向抽象恰好始于冷战正式开始的1947年,显然并非巧合或偶然。波洛克也是在1947年画出第一幅“滴洒”绘画。,佩吉古根海姆曾说,“面对希特勒只要以现代方式画画本身就构成一种政治行动”(吉尔博,242页),同样,抽象艺术本身也构成“对共产主义的嘲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管巴尔也认为:“由于苏联人热衷的现实主义艺术,反对现代艺术,因此支持和购买抽象艺术就成了爱国的职责了。”,美国画家们的集体转向抽象,其政治意义是极其显然的:“这种自我显现为非政治的艺术,正因此而变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工具。”。“(吉尔博,5页)美国艺术史学家戴维和塞茜尔,夏皮罗也写过抽象表现主义:非政治绘画的政治策略。可见,“非政治绘画”的政治含义远不是什么秘密。正因为此,冷战开始,大西洋两岸长期盛行抽象绘画。,绘画雕塑靠边站,装置概念占前台,法国写实绘画遭官方打压,始于1960年代。本来在法国,写实艺术一直是主流。但马尔罗这位被美国拉拢的法国文化部部长上台后,全力扶持抽象绘画,打压写实绘画。据一位朋友说,当年写实画家贝尔纳,布菲(Bemard Buffet)(图3)画展开幕式,场面火暴失控,以致发生挤死人事件。后来我查阅到,那次展览是1 958年在爱丽舍宫对面的夏邦吉埃(Charpentier)画廊举办。街窄画廊小,看画展还要买门票,但最终有十多万人看了画展!十多万人挤看一个小型展览,是一个什么情景?这位当被赞誉为法国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后来在法国长期受压,默默无闻,只是在日本走红。终于前些年某日,我在法国电视上看到一则令人伤感的消:布菲在家用塑料袋套住脑袋,窒息身亡,令人喟叹。布菲的自杀不仅是画家本人的悲哀,也可说是法国写实绘画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