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人教历史 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6)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唐山调研)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最能反映上述现象的政治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答案B 解析秦朝三公九卿制下,太尉是虚设,军权实际日常掌握者是皇帝,不符合题干“正常”“最能反映”的要求,故 A项错误;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各司其职,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六部隶属尚书省,执行具体事务,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
2、只是皇帝的私人顾问机构,始终不是法定意义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故 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中央决策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个人手里,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2、(2017蚌埠三模)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社会秩序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缓和诸侯纷争答案A 解析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3、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道:“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
3、: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A.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B.为学应注重经世致用C.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D.理学造成思想界因循守旧答案C 解析材料虽然提到了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但这并不是顾炎武强调的主旨所在,故 A项错误;材料与经世致用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强调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理学造成了思想界的因循守旧,故D项错误。4、李鸿章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洋务诸事,原不过是充当了一名裱糊匠,使清王朝这一破屋表面上看来一度“居然成一净室”。这表明李鸿章()A.
4、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B.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C.主张维持清朝现状无意改革D.开始顺应维新变革之新潮流答案B 解析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李鸿章认识到了中体西用的局限性,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认为自己办洋务只是对清王朝进行表面粉饰而已,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说明对洋务运动的结果感到失望,故 B项正确;李鸿章属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李鸿章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5、.(2018 全国100 所名校高考冲刺一,30)1947 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
5、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锯,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A.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B.表明国民党已失去战争优势C.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已解放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答案A 解析经过 1948 年至 1949 年初的三次战略决战之后,国民党才失去了战争优势,故 B项错误;1949 年长江以北地区才基本解放,故C项错误;到1949 年共产党才具备了解放南京的实力,故D项错误。6、(2017北京丰台二模,19)1979 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 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
6、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 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强调的是国内的情况,对外开放与此无关,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无体现,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不涉及,故 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结束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在文艺领域全面拨乱反正,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学艺术创作再现生机,故D项正确。7、(2017山西名校高三9 月联考,8)2014 年,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他领导的保
7、守党在 2015 年的大选中胜出,将举行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全民公投。当选后,他的这一行为()A.应对议会下院负责B.会遭到议会上院的否决C.必须得到国王授权D.不可能得到内阁的支持答案A 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解析英国议会上院没有实权,故 B项错误;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故 C项错误;英国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故D项错误。8、(2018菏泽一模,35)新政期间,罗斯福取消民用工程局临时性救济的做法,而实施“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计划。该政策实施的深远影响是()A.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缓和社会矛盾C.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D.缓解失业压力答案C 解析“以
8、工代赈”并不是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 A项错误;无论是临时性救济还是“以工代赈”,都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并没有“深远影响”方面的可比性,故B项错误;相比临时性的救济,“以工代赈”的救济是为失业者提供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和自食其力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激发失业者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社会稳定,故 C项正确;缓解失业压力只是一时而非长久的深远影响,故D项错误。9、(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23)1957 年苏联撤销了25 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 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 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
9、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C 解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时间是在1937 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这一做法是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赫鲁晓夫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故C 项正确;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不是赫鲁晓夫时期,故D项错误。10、有学者指出,继20 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评论()A.描绘
10、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答案B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是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夸张怪诞,与现实脱节,表现现代人的心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理创伤,与材料“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和“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相符,故 B项正确;据材料“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可知未体现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据材料“继20 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可知
11、并非反映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
12、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答案(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重视农桑,奖励耕织。“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理由: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
13、接为国家敛财。(任举一例即可)(3)因素:上下对改革的认同程度;法制的保障程度;对民意、民生的关注程度。(答出任意 2 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视角: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解析(1)第一小问“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意思是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有什么名堂,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结合所学知识相应的改革措施有重视农桑,奖励耕织;第二小问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有实行军功爵制。(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主要有青苗法,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小学+初中+高中+努力=大学有强制性,利息偏高,农民的负担相当沉重,成为政府掠夺农民财富的手段;募役法,农民可以交钱代替服徭役,免役钱不断增加,对农民是沉重负担,直接为国家敛财。(3)第一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得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有要关注民生、民意,要有法制保障,改革要取得社会的认同;第二小问视角,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材料一、二得出两则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是从社会对改革措施的认同的角度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