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第一节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与高血压,1,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病因。,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为老年人主要病死原因之一。,2,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是主要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是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改善血脂用于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措施为降低血浆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3,膳食类别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脂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4,(一)脂类,饱和脂肪酸:碳数10以下和18以上的不会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不饱和脂肪酸:降低血总胆固醇,而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磷脂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5,(二)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过多能量脂肪肥胖代谢紊乱,甘油三酯升高,蔗糖、葡萄糖摄入过多甘油三酯升高,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和胆酸的吸收,具有降血脂作用。,6,(三)蛋白质,高动物性蛋白膳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用大豆蛋白和其他植物性蛋白,可降低血清胆固醇。,一些氨基酸也可影响心血管功能。,7,(四)维生素,维生素,E,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维生素,C,可降低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加快冠状动脉血流量,保护血管壁,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尼克酸,8,(五)微量元素,镁,能改善脂质代谢,铬,葡萄糖耐量因子,缺乏可引起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铜,缺乏可引起血胆固醇含量升高,心血管受损。,碘,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核心成分,可减少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缺乏可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血管收缩。,铁,,过量可引起心肌损伤,锌,过多可降低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9,(六)酒,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和脂代谢紊乱,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血脂蛋白升高,应限制饮酒,10,(七)茶,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可以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聚集作用。,11,(八)大蒜和洋葱,含硫化合物,可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和提高高密度血脂蛋白。,含有一些氨基酸可以抑制动脉硬化。,12,营养防治原则:,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保持理想体重。,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主要限制饱和脂肪酸。脂肪能量20%-25%,饱和脂肪酸不超过10%。鱼类可以适当多吃。胆固醇摄入量不超过300,mg/d。,3.,提高植物性蛋白的摄入,少吃甜食。蛋白质能量15%,碳水化合物60%。大豆具有良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5.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6.饮食清淡、少盐少酒。,7.适当多吃黑色绿色食品和洋葱、香菇等,13,保健建议:,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不增高,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肥肉、猪油、骨髓、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肝、脑、肾、肺等内脏,鱿鱼,牡蛎,墨鱼,鱼子,虾子,蟹黄,蛋黄等,。,若血脂持续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各种瘦肉,鸡、鸭、鱼肉,蛋白,豆制品等。,14,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在可能条件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15,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极措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或大量饮酒(少量饮低浓度酒则有提高血,HDL,的作用)。,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本病的预防措施应从儿童期开始。儿童也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脉性脂肪的饮食,亦宜避免饮食过量,防止发胖。,16,预防动脉硬化的食物,牛奶:含有一种因子,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牛奶中还含有大量的钙质,也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大豆:含有一种皂甙的物质,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生姜:含有一种含油树脂,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作用。,大蒜:含挥发性激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洋葱:在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肌梗塞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茄子:含有较多的维生素,P,,能增加毛细血管的弹性,对防治高血压、动脉硬经及脑溢血有一定的作用。,17,木耳: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可减肥和抗癌。,燕麦: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常食可防动脉粥样硬化。,红薯:可供给人体大量的胶原和黏多糖类物质,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山楂:具有加强和调节心肌,增大心脏收缩幅度及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还能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茶叶:有提神、强心、利尿、消腻和降脂之功。,海鱼:有降血脂的功效。临床研究表明,多食鱼者其血浆脂质降低。有预防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作用。,蜜橘:多吃可以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加速胆固醇的转化,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18,二、营养与高血压,正常血压:,90-120/60-80,毫米汞柱,偏高血压:,120-140/80-90,毫米汞柱,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以上,19,各种影响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影响,盐:钠盐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钾盐降低血压,具有促进尿钠排泄,抑制肾素释放、舒张血管和减少血栓素。,镁促进血管舒张,20,钙,不少于,600,mg/d,,,可促进尿钠排泄,1.,钙的膜稳定作用。钙结合在细胞膜上可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提高兴奋阈,使血管平滑肌松弛。,2.,钙自身可阻断钙通道,使细胞外的钙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3.,高钙可对抗高钠所致的尿钾排泄增加,而钾离子对稳定细胞膜起重要作用。维持足够的高钙摄入,可抵抗高钠的有害作用。,21,肥胖明显正相关。向心性肥胖,脂类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和降低饱和脂肪酸摄入有利于降血压。,蛋白质一些氨基酸(色氨酸和酪氨酸)、牛磺酸可降低血压。,碳水化合物简单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可升高血压。,酒少量饮酒可以舒张血管,大量酒精可收缩血管。,22,营养防治原则:,1.限制总能量的摄入,控制体重。,2.改善膳食结构:,限盐(钠)的摄入,增加钾、钙的摄入。,保持良好的脂肪酸比例(,1,:,1,:,1,),增加优质蛋白,3.限制饮酒:25,g/d,以下,4.,体育锻炼可以稳定血压抗衰老。,23,预防高血压的食物,芹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茭白,海蜇、海参,醋、蜂蜜、胡萝卜汁,枸杞子、荸荠,芹菜粥、菊花粥、荷叶粥、绿豆海带粥,醋泡花生米、糖醋蒜,24,第二节 营养与代谢性疾病,营养与糖尿病,营养与肥胖,25,一、营养与糖尿病,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发病呈增加趋势,年轻化趋势。,危险因素:饮食因素(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脂肪摄入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少),生理病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26,(一)诊断和分类,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为空腹耐糖不良。,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全球患者的,90%,。,27,(二)营养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能量能量过剩引起的肥胖为主要诱发因素。,碳水化合物,简单碳水化合物(单糖、双糖)摄入过多,可升高血糖。,脂肪多余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肥胖糖尿病,蛋白质蛋白质代谢与糖代谢、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矿物质和维生素补充三价铬可以预防糖尿病。,酒少量饮酒可以舒张血管,大量酒精可收缩血管。,28,血糖指数,=,食物餐后,2,小时血浆,G,曲线下总面积,等量葡萄糖餐后,2,小时血浆,G,曲线下总面积,单糖和双糖可以快速升高血糖。,100%,29,(三)营养防治,营养治疗的目标:帮助患者制定营养计划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达到并保持较好的代谢控制,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危险,通过良好的营养来改进一般健康状况。,30,1,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目标是提供一种含有适当能量和营养组成的健康膳食,必须把食物摄入,特别碳水化合物摄入与胰岛素注射量和体力活动相协调,使血糖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免发生严重的低血糖或血糖过高。,31,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目标是达到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控制,适当的减重以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的升高状况。,建议限制能量摄入,降低200-500,kcal。,32,营养治疗的原则:,因人而异,,合理的饮食结构,,合理的餐次分配,持之以恒,。,33,1.合理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2.在合理控制总能量的摄入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有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刺激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脏葡萄糖的产生和改善葡萄糖耐量。宜,多食粗粮和复合碳水化合物,,少使用纯糖食品,必要时可以选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帕坦等甜味剂代替蔗糖。,3.膳食脂肪限制摄入量,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占能量的20%,-30%,。胆固醇低于300,mg/d。,4.,蛋白质适当增加,1/3以上优质蛋白。,成人:1.2,-1.5g/kg.d,,儿童、孕妇等:1.5,-2.0 g/kg.d。,5.,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足量。降低钠盐的摄入,增加钾、钙、镁、铬、锌等元素。,6.膳食纤维具有降糖功效,20,-35 g/d,或15,-25 g/kcal。,7.,酒类,8.餐次和营养分型治疗,34,二、营养与肥胖,35,肥胖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疾病。,单纯性肥胖是一种多见于生活条件较好的人群中的营养不良性疾病。,这种营养不良性疾病,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特点:机体脂肪和脂肪组织过多,超过了正常生理需要,并有害于身体健康。,36,(一)肥胖的原因,37,饮食因素,肥胖的直接起因是机体长期处于能量的入超。而导致能量入超的原因,通常则不外乎:,摄入过多;,消耗过少;,既摄入过多而又消耗过少。,38,人体脂肪变化,39,减肥的危险“四”期,青 春 期,生 育 期,哺 乳 期,更 年 期,40,(二)肥胖的判定标准和方法:,人体测量法:,身高标准体重法肥胖度=实际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身高标准体重*100%,,皮褶厚度法肩胛下和上臂肱三头肌腹处皮褶厚度和,,体质指数(,BMI),法,BMI=,体重/身高,2,物理测量法和化学测量法,41,身高标准体质量法,成人理想体重适用,Broca,改良公式或平田公式:,Broca,改良公式,:,体重(,kg),身高(,cm),一105,平田公式:,体重(,kg)=,身高(,cm),一100*0.9,在理想体重,10范围内为正常,,(1020)为超重或瘦弱;,20以上为肥胖或消瘦。,42,皮褶厚度法,瘦弱、中等、肥胖,68岁男童为20;,成年男子为 40;,成年女子为 5060。,单位为,mm,WHO,规定的三个测量位置:腹部脐旁、上臂肱三头肌、肩胛下角,43,体质指数(,BMI),来评价学龄后是否超重或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疾病率的最低值,男性,22.2,女性,21.9,44,(三)肥胖的健康危害:,儿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对体力、智力、生长发育、心理行为的影响。,成年人:向心性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对于肥胖的防治要从儿童抓起。,45,46,(四)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是达到能量负平衡,促进脂肪分解。,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量。成人总能量控制在1000千卡左右,其中蛋白质供能25%,脂肪供能10%,碳水化合物65%。食物总摄入量控制在500,g,以内,可使用膳食纤维防止饥饿感。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2.运动法:长期低强度运动,3.药物治疗,4.,非药物治疗,47,常用食物:,冬瓜,:,自古被称为减肥妙品。食疗本草说“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冬瓜因不含脂肪,含钠量极低,有利尿排湿的功效,所以有明显的减肥瘦身作用。,48,黄瓜:,汁多味甘,含有一种叫丙醇二酸的物质,它有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的作用,因此,多吃黄瓜有减肥作用。黄瓜也有特殊的美容功能,用黄瓜汁来清洁和保护皮肤,或是用捣碎的黄瓜来润泽皮肤都颇为有效。因黄瓜中所含的黄瓜油对吸收紫外线有良好的作用,所以多食黄瓜或用黄瓜美容可防治因日晒引起的皮肤发黑、粗糙等。,49,萝卜:,性味辛、平、微凉。萝卜中的糖化酵素和淀粉酶,能帮助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促进消化,增加脂肪的消耗与利用,起到减肥的效果。,50,辣椒:,性味辛热。具有温中散寒、祛风解郁、开胃导滞的功效。辣椒含有丰富的营养素,素有防止肥胖的作用,辣椒素调味料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防止脂肪在体内堆积。,51,白菜:,性味甘、微寒。归大小肠,胃经。具有解热除烦、通利肠胃、消食下气、和中、利大小便等作用。白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肥胖病人有良好的食疗作用。,52,豆芽:,性味甘、平。归脾、胃经。清解表邪、清利湿热。豆芽含热量较低,含水分较多,经常食用可减少热量的摄入,是一种减肥佳品。,53,食醋:,因为食醋中含有较丰富的氨基酸,不但可以促进体内脂肪分解,而且还可以加速糖类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醋虽可以健美,但使用醋时应注意器具不能用铜制的,因为它们会发化学反应,生成醋酸铜,易造成“铜中毒”。另外,食用醋后要及时漱口,因为醋酸与牙齿中钙质发生化学反应,可损伤牙齿。,54,绿豆粥:,粳米100,g,,绿豆10,g。,绿豆先以温水浸泡2 小时,粳米加水后和绿豆同煮,豆烂米花汤稠时即可。功效是清热、解毒、解暑、止渴。肥胖患者宜经常食用。但平日常因脾胃虚寒而腹泻者则不宜用;一般在冬令时亦不宜食,作主食。,55,菠菜粥:,菠菜100-150,g,,粳米100,g,,调料适量。菠菜先入开水中焯水,然后捞出。粳米淘净,然后入砂锅,注入开水,如常法煮粥,粥煮开后放入菠菜再煮,煮至菜烂米花汤稠即可。最后放入调味料即可食用。功效是补血、止血、和血、润肠。食之亦能润肠通便,减轻体重。但肠胃虚寒、便溏腹泻及遗尿者应忌用。,56,黄瓜消肥饭:,黄瓜100,g,,赤小豆50,g,,苡米100,g,,粳米50,g,苡米、粳米淘洗干净,入锅先煮,熟后,撒上切成丁的黄瓜及调料即可。吃此饭后增加水分的排泄,摄入的热量也少,大大增强脂肪的分解,因而是减肥的美食。,57,玉米饼:,玉米粉60-90,g,,玉米粉调制成面饼,烘熟或蒸熟。能消渴解饿,适于减肥。,58,荠菜拌豆腐:,荠菜250,g,,豆腐100,g,,香油12,g,,精盐、味精适量。豆腐切成小方丁,用开水略烫,捞出放在盘中;荠菜焯一下水,凉后切成细末,撒在豆腐上,加精盐、味精调匀,淋上香油即可。荠菜能凉肝止血、利湿通淋,能收到较理想的减肥效果。,59,第三节 营养与恶性肿瘤,60,什么是癌症?,肿瘤是机体在内外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失去控制的异常增长而形成的异生物(或称赘生物)。其生长与周围正常组织不一致,而且表现为结构、功能和代谢异常。,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能够发生转移,就是我们所说的癌症。,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分为上皮性的癌和非上皮性的肉瘤。,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很大,它和心血管疾患已成为医学上的两大难关,是疾病导致死亡原因的头两位。,61,癌症是,100,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肿瘤细胞的增生是幼稚细胞和遗传密码发生突变的结果,即使脱离了致瘤因素之后,也能无限制的繁殖。即身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我们身体内所有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细胞增长和分化可满足身体需要,这种有序的过程可保持我们身体健康。然而,,如果细胞继续分裂,这些额外的大量细胞就形成肿瘤,.,致癌、致畸、致突变,62,恶性肿瘤的细胞能侵犯、破坏邻近的组织和器官。而且,癌细胞可从肿瘤中穿出,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这就是癌症如何从原发的部位到其它器官形成新的肿瘤,这个过程就叫,癌症转移,.,多数癌症是根据他们起始的器官或细胞类型来命名的。当癌症发生转移,新出现的肿瘤其细胞和原发肿瘤是一致的,例如,肺癌出现肝内病灶,肝内的肿瘤细胞仍能是肺癌细胞,这叫肺癌肝转移(不是肝癌)。,当癌症发生转移时,癌细胞常先转移到附近淋巴结。当这些淋巴结出现转移时,癌细胞也可转移到了对身体其它器官,譬如肝脏,骨骼,肺或脑部。,63,哪些癌与膳食关系密切?,癌的种类繁多,人的每个器官都有可能发生癌。研究资料表明,不是所有的癌都与膳食有密切的关系,但有些癌可能与膳食有关,甚至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专家指出如果人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少,30%,的癌症不会发生。,64,癌症的发生还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专家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可导致,80%,的恶性肿瘤发病。,膳食不合理(占,35%,),吸烟(占,30%,),饮酒(占,10%,),65,食道癌:,既饮酒又吸烟的人发生食道癌的机会大。,食物中微量元素钼含量低的地区,食道癌高发。,膳食中新鲜的绿叶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A,、维生素,C,缺乏,食道癌的发病率高。,以小麦、玉米为主食,锌、镁和烟酸摄入较少的地区居民,易发食道癌。,常吃腌咸菜和发霉的食品,摄入较多的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发食道癌。,有喝热稀饭、热茶、热咖啡习惯的人易发食道癌。,66,胃癌,喜食熏制食品的人易发胃癌。,经常吃腌制蔬菜和咸干鱼可诱发胃癌,可能是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和亚硝酸所致。,摄入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较少的居民,胃癌发病率高。,每天喝两杯牛奶可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67,结肠癌与直肠癌,膳食纤维摄入少。富含纤维的食品有:全谷类粮食、豆类、蔬菜、水果,卷心菜对预防大肠癌尤为明显。,摄取动物脂肪多(主要是牛、羊肉脂肪)的人易患大肠癌。,通过各种肉类、蛋类、摄入的胆固醇多可能与结肠癌发生有关。,经常喝啤酒或其它酒精饮料的人,结肠癌发病率高。结肠癌与直肠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68,肝癌,食用发霉的食物,食物常常被霉菌污染,并产生有致癌作用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最容易受霉菌素污染的食品有花生、玉米、大米、高粱和花生油。,食用含致癌毒素的植物。如:含苏铁素的苏铁坚果,黄樟茶中的黄樟脑。,大量饮酒可引起肝硬化,最终发展成肝癌。,患乙型肝炎的人同时接触黄曲霉毒素更容易发生肝癌。,69,乳腺癌,高脂肪摄入多的妇女易患乳腺癌,这些脂肪主要来自牛、羊肉和其它肉类。,过度肥胖的人,乳腺癌的发病率高。肥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摄食过多的主要原因。,纤维摄入低可使雌激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减少。血中雌激素含量增高,雌激素具有诱发乳腺癌的作用。,70,肺癌和膀胱癌,深绿色和黄色蔬菜及水果摄入少,是主要的膳食因素。这些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源,胡萝卜素。,维生素,A,(包括,胡萝卜素)摄取不足的人。,71,一、食物中的致癌因素,致癌物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亚硝基化合物(来源于鱼肉类食品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以及环境中的胺类)、,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有机物燃烧不充分,食物在烘烤和熏制过程中污染,高温热解或热聚而形成)、,杂环胺类化合物(烹调食物的碱性部分提取的主要成分),72,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二噁英、丙烯酰胺,某些食品添加剂、重金属,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等。,73,二、食物中的抗癌因素,膳食纤维,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矿物质(硒、锌,),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化学物: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多酚、皂甙,74,三、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高脂肪膳食、高胆固醇膳食、高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膳食、特殊饮食习惯(如腌制食品、发酵、熏烤加工的食品,高盐食品),75,三种主要的膳食模式,:,东方膳食模式:谷类为主,动物性食物比例较少,以消化道的胃癌、食道癌发病率较高,但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较低。,经济发达国家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为主,谷类、蔬菜摄入量较少,脂肪供能达,36%-37%,,以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发生率较高,胃癌、食道癌发病率较低。,76,地中海膳食模式,:蔬菜、水果、豆类摄入量较大,小麦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食用量较多,其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其他发达国家都低。,77,高脂肪饮食的人群,结肠癌、乳腺癌、直肠癌,高胆固醇饮食的人群,肺癌、膀胱癌、胰腺癌,高能量饮食的人群,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高碳水化合物伴低蛋白质饮食的人群,胃癌,高盐饮食的人群,胃癌,大量饮酒的人群,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食用蔬菜、水果、谷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膳食,,有利于预防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78,防癌食品,防止癌细胞转移:香菇、猪血、菱角等。,增加机体抗癌功能:红白萝卜、玉米、豆浆、菇类、银耳、木耳、菠菜、韭菜、油菜、红薯、芹菜、荠菜、海带、菜花、洋葱、莴苣、绿茶以及畜禽类的心肝肾等。,抑制癌细胞:大蒜、薏米、百合、刀豆、包菜、牡蛎、乌梅、生姜、纯白鸭等。,增强免疫功能:扁豆、黄豆、山药、甲鱼、鹅血、大枣、墨鱼、蜂乳、核桃、莲子、葡萄等。,79,抗癌蔬菜,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通过对40多种蔬菜抗癌成分的分析及实验性抑瘤试验结果,从高到低排了20种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蔬菜名单。,它们是:熟红薯、生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花菜、芹菜、茄子皮、甜椒、胡萝卜、金针菜、荠菜、苤兰、芥菜、雪里红、番茄、大葱、黄瓜、大白菜。,80,四、恶性肿瘤的营养防治,补充适当能量,比正常值下降10-30%。,足量的蛋白质,供能量可以提高到30%。,脂肪供能量不超过20%,脂肪酸比例为1:1:1。,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供能量,粗细结合,不宜以单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膳食纤维摄入量25,-35g/d。,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A,B,C,E。,矿物质主要为锌、硒。,81,癌症预防的观念:只要识别的主要危险因素,采取一定预防措施(行政立法、健康教育),就可以将,癌症的一级预防,置于防治计划的最优先位置。,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不当的膳食、,接触致癌物。,82,预防癌症的14条膳食和保健建议:,1.食物多样。,8.限制高脂肪食物摄入。,2.适宜体重。,9.限盐。,3.保持体力活动。,10 防霉。,4.多吃蔬菜水果。,11.防腐。,5.多吃植物性食物。,12.限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6.不饮酒。,13.注意食物加工方法。,7.限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14.一般不需要服用营养补充剂,83,第四节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一、分子营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二、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三、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四、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84,一、分子营养学的定义及发展简史,(一)定义:,分子营养学主要是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研究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研究遗传因素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生物体表型特征(如:营养充足、缺乏、相关疾病、先天代谢性缺陷)影响的规律,从而针对不同基因型及其变异、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特异调节,制定出营养素需要量、供给量和膳食指南,或制定特殊膳食平衡计划,为促进健康、预防和控制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缺陷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85,分子营养学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调节机制,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2,、利用营养素促进对健康有益基因的表达和抑制对健康有害基因的表达。,3,、遗传变异或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4,、营养素需要量存在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5,、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缺乏病、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性缺陷的机制及膳食干预研究。,86,(二)发展简史,人们对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初认识始于对先天代谢性缺陷的研究。,1908,年,,Dr.Archibald E.Garrod,在推测尿黑酸尿症的病因时,提出,先天代谢性缺陷、基因酶。基因突变或缺失,酶缺乏,代谢途径某一环节障碍,中间代谢产物堆积。,1948,年,,Gibson,隐性高铁血红蛋白症,依赖,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1952,年,,Cori,冯奇尔克症,G,6,P,酶缺乏,1953,年,,Jervis,苯丙酮酸尿症,苯丙氨酸羧化酶缺乏,197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科学家联合会,“营养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专题研讨会,87,1985,年,首次使用“分子营养学”,涉及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内分泌学、遗传流行病学等学科。,1988,年进入发展黄金时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食物基因组计划,基因型的,RNI,最终目标:促进对健康有利基因的表达,对慢性退行性疾病和死亡有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88,二、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长期以来,人们对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概括为:,提供能量、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调节生理功能,。尽管也强调调节功能,但只是认识到通过,酶和激素,的调节。,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认识到,营养素作为一种基因表达的调控物,,可以直接和独立地调控基因表达。这不仅对慢性病的营养防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认识营养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也有重要意义。,89,例一脂肪酸,通过脂肪酸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发现脂肪酸不仅是供能物质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通过,细胞膜受体信号途径和转录因子活化途径调节基因表达,等而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今,已发现膳食脂肪及脂肪酸至少可通过,3,种不同的机制调控基因表达:,1,作为类花生酸的前体物;,2,作为核受体的配体;,3,调控核内,SREBP1c,(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的含量。,脂肪酸影响基因表达的第二个途径是调控一组被称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子活化受体,(,PPAR,)的核受体。已经发现,PPAR,有四种亚型,即,、,、,1,和,2,。这些核受体均为固醇类激素核受体超级家庭中的成员,能与,DNA,的基元结合。,90,例二,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维生素,D,传统生理功能作用机制的认识,还发现了维生素,D,的一些新的生理功能。,已知,1,,,25,(,OH,),2D3,在小肠的主要功用是促进钙、磷吸收;在肾脏主要是钙磷酸化及钙的重吸收;在骨组织参与骨代谢。现已发现,主要是由于钙结合蛋白(在小肠),钙结合蛋白,D28K,(在肾脏),骨钙蛋白和骨桥蛋白(在骨)等基因上有维生素,D,反应元件,维生素,D,可对上述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从而发挥上述功能。,另外,在传统的靶组织中还发现了一些维生素,D,新的调节基因 ,在非传统靶组织中也发现了维生素,D,调节基因,可直接抑制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可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抑制生长迅速的肿瘤细胞、角质细胞的生长,因此临床上常用维生素,D,衍生物来治疗肿瘤和银屑病。,91,几乎所有营养素都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它们的实际意义还是有待于发掘。其中研究比较多的有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A,、维生素,B6,、铁等。,92,三、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此研究为制订,RNI,提供了新的思路。遗传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甚至同一人群不同个体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一定差异。,DNA,结构的差异包括,DNA,序列差异和,DNA,序列长度差异。这种差异的实质是,DNA,序列的某些碱基发生了突变。当碱基突变发生在基因序列时,可产生一个基因的一种以上的不同形式(又称一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且在人群中发生率超过,1,时称为基因多态性。,93,例如,叶酸代谢是近年来医学、遗传学和营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叶酸与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有关。,又如,骨质疏松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基因、,TGF,基因、,VDR,基因的变异均与骨质疏松有关,其中,VDR,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峰值的影响达,75,。,94,VDR,三种基因型在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种族之间分布频率是不同的。例如:日本人群中,bb,基因型约占,75,,,B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低;高加索人群中,bb,基因型约占,35,,而,Bb,基因型约占,50,。,VDR,基因型的不同分布可能是导致钙吸收、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制订,RNI,(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时应考虑基因多态性。,95,四、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一)营养因素变化与遗传因素进化之间的矛盾,人类膳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基因却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微。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万年前)人类的基因型就确定。适应当时的营养状况。,节约基因型,(二)营养素一基因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人们将营养素、基因、疾病的关系用五种模型进行描述。,9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