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三章--语言习得理论.ppt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2240330 上传时间:2025-09-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34MB 下载积分:14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语言习得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语言习得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Click to edit Master text styles,*,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第三章 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第四节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一、学习与一般学习理论,1、什么是学习,作为心理学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广义),人的行为:,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婴儿吸奶、海豚表演、儿童习字,人类大部分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自己看书),加涅按学习复杂程度,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多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五种学习结果,即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智力技能、认知技能、言语技能、动作技能、态度,。,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eg儿童习得母语),学习,则是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eg成年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广义的学习包括习得和上述狭义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国内的学者关注习得和学习两者的区别,而国外的学者更加关注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和通过习得获得的知识之间的转化,更强调语言的习得,因为习得比学习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所以他们更倾向于说“第二语言习得”,而较少说“第二语言学习”。越来越多的人把第二语言学习也称为“第二语言习得”。,2、习得和学习的不同之处:,(1)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进行的目的性非常强的活动,是有意识行为。,(2)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3)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而学习往往集中在形式上。,(4)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模仿练习以掌握语言规则。,(5)习得需要大量时间,效果较好;学习耗时较少,效果不定。,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地自然获得,二学习则是有意识地规则的掌握。,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喃语阶段,(半岁-1岁),独词句阶段,(1岁-1岁半),双词句阶段,(1岁半-2岁),电报句阶段,(2岁-2岁半),成人句阶段,(2岁半-5、6岁),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后天论),(1)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代表人物,斯金纳,。,(2)主要观点:,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外部行为的表现来观察的。试图通过对可以观察到的言语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来建立一套完整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儿童是通过,刺激反应的模式,养成一套习惯而学会语言的,,强调外部条件(刺激),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3)理论的优越性:,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儿童最先学会接触最多的那种语言,(假定他处于多语环境)。,儿童常因观察、模仿成人和同伴的话语而获得快乐。,模仿确实是儿童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词语与反复出现的语境之间的联系确实能使儿童理解语义。,儿童最初习得的词语很可能就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建立的。,在语言教育中,巧妙地使用示范、练习与评价(,强化,)等方法,,对儿童达到语言目标有积极的意义,。,家庭和幼儿园,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语言水平,(缺乏语言交际环境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进程要比正常儿童推迟一年多)。,(4)理论的弊端:,无法解释儿童语言的创造性,(能说出从未听过的句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规则。如:goed,comed),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即使有强化,也常常是针对话语的内容而很少关注话语的形式、结构。,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很难培养出语言交际的能力,。,行为主义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到50年代走过它的极盛时期,为新的理论所取代。,评价,“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2、先天论(内在论),(1)先天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它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后天论以及自己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2)主要观点:,人类有一种语言天赋,,这种语言天赋是人类长期以来生物进化形成并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学习语言的先天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套由若干语法范畴和规则构成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称为,“普遍语法”,;另一部分是,分析和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3)理论的优越性:,先天论,注重,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和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行为主义儿童被动模仿的观点,,能解释为什么,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不需要任何系统的教育都能在35年的时间内掌握第一语言复杂的规则体系的主要方面,能听懂他从未听过的话,说出他从未听过的句子,能解释儿童为什么产生“过度概括”的错误。,(4)理论的局限性:,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个无法证伪的假说,,究竟有没有LAD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的一部分解释为语言的普遍语法特征,,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懂得语言的普遍语法规律,很难令人信服,。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语言能力是独立于智力和人的认知能力之外的。,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语言体系由社会约定俗成,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有语言习得机制,也无法识别和运用第一语言的语法规则,如印度狼孩。,3、认知论,(1)先天后天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2)主要观点:,人类具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比如儿童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需要用被动语态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时,他就不可能接受被动语态的结构,勉强学了也不会用。,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暂时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3)理论优越性:,调解了后天论和先天论的两个极端,,既,强调,儿童学习语言的,创造性、能动性,,也强调,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认知论认为人总是从认识自身开始认识周围的事物,在对事物形成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观点正好印证了这样一些语言习得现象:儿童最先使用的词汇都是周围的人和事,由近及远;不同语言的儿童在24个月以前习得的大都是名词,他们掌握名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动词的数量。,(4)理论局限性:,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它的目标是人类的一切认知行为,所以,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语言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因素,不,可能是,全面,的。(比如情感、态度等等。),只强调认识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4、自然成熟说及关键期假说,(1)也属于先天决定论。,伦内伯格,,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基本观点:,语言能力的先天性,人脑存在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语言的自然成熟。,其理论基础是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过程。这种观点源自他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及与动物的比照(呼吸、说话节奏的不同、牙齿的整齐等)。发音器官和大脑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一旦受外界条件激活,由潜在的语言结构变为现实的语言能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它们活动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大脑的左半球处理抽象事物,大脑的右半球处理形象事物,,语言(声音)由人的左脑半球,处理。,伦内伯格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语言发展也有一个关键期,儿童语言发展受右脑支配,在发展中又转向受左脑支配,并称之为大脑的,“侧化”,,而侧化过程就发生在,212岁的关键期,。,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二、偏误分析,三、中介语理论,四、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五、输入假说,六、普遍语法理论,七、文化适应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1、,理论内容,对比分析法是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 拉多1957年提出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理论。对比分析有以下特点:,1、对比分析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它以当代语言为比较和分析的对象;,2、第二、对比分析只限于两种语言(即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比较,所比较的两种语言既可以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同语系的语言;,3、对比分析的重点是放在两种语言相异的特征上。,对比分析的目的,应用性的对比分析研究是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实践的,其目的是要,通过系统地比较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来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对比分析的倡导者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主张:,1)外语学习的唯一障碍是,母语的干扰,;,2)通过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结构分析,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区别程度,的大小;,3)这些区别能使语言学家,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困难,。,拉多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学生接触一门外语后会发现外语中的有些特征相当容易,有些则很困难,和他母语相似的外语成分对他而言就会简单,而和他母语不同的成分就困难。教师把外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难点是什么,并为教授这些难点做好准备,从而达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可见,,对比分析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系统地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一方面找出其相同的一面,,,为,学习者更顺利地、更成功地,实现迁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一面,,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自觉地避免或少犯语言错误。,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对比分析在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美欧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后来,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理论出现,对比分析法开始衰落。,2、,评价:,(1),肯定,对比分析作为一种具有语言研究的方法,使语言对比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扩大。对比分析研究的成果揭示出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同时也为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在第二语言教学方面,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对比分析大大地促进,了语音系统的教学和外语教材的编写工作。,(2),批评,对比分析抛开学习的主体,学生,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地对比两种语言。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出现。,将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对比分析研究主要限于目的语和母语的,音位统和句法系统表层结构特征的比较。虽然,拉多在1957年就指出,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在,对比分析研究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对比分析研究的工作中,文化对比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总之,对比分析假说过于简单地看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迁移的作用。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并不是,抛弃这个假说,而在于详细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迁移确实存在的证据。因为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确实,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有关。,2、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不再只是注意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比较,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言语形式上。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的目的语。,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1),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2),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话语。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由偏误组成的,还有正确的部分。,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3),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语际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文化因素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回避、替代、套用模式、求助权威、语码转换等。,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方言区)。,偏误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搜集供分析的语料。,鉴别偏误,规律性偏误、偶然失误,结构形式偏误、语用偏误。,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产生偏误的原因。,评估偏误的程度(是否影响交际)。,3克拉申的习得假说,学习与习得假说,监控假说,可懂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学习与习得假说,对“习得”和“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学习”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以及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学习”的系统虽然在大脑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即“学习”的结果,不是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监控假说,监控假说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中、后。但它能否发挥作用还要依赖于三个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2)注意语言的形式,即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就会影响表达的流利性,妨碍交际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可懂输入假说,这一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懂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 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这种 i+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1)可理解性。理解输入的语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2)既有趣又有关。要使输入对习得有,利,必须 对其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料有趣、有关联 时,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习得的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情感过滤假说,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有:,1)动机。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自然顺序假说,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等。,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一定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实验证明习得下列英语语素有一个固定的顺序:,第一组:现在进行时的,-ing,表示复数的-s,系动词to be,第二组:助动词,to be,冠词the,a,第三组: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第四组: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名词所有格-s,第四节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一、相同点,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两种语言学习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2、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儿童和成年人都使用模仿的手段,但这种模仿都是有意义的。,3、两种方式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迁移),二、不同点,1、学习的主体不同。,2、学习的起点和过程不同。,3、学习目的和动力不同。,4、学习环境和方式不同。,5、学习的效果不同。,从总体上看,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条件优于儿童,只有可塑性逊于儿童,所以不容易学习到地道的外语发音。,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发音)开始。,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