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福建省厦门外国语海沧附属校2025年初三2月教学质量调研生物试题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图是人体心脏与某血管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
B.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中含有静脉瓣
C.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出,应马上结扎c处止血
D.若b处为抽血时针刺入部位,应在a点处扎紧胶皮管
2、如图是两种昆虫的发育过程,对其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经过蛹期 B.发育过程中都有蜕皮现象
C.都是在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D.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甲
3、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及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真菌和大多数细菌都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B.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荚膜
C.噬菌体一般是寄生在动物细胞里进行繁殖
D.抗生素只能杀死致病细菌,不会杀死其他细菌
4、下列说法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不相符合的是( )
A.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
B.环境的变化使生物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变异
C.生物进化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D.生物之间为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5、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下列关于种子相关知识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一滴碘酒滴在一粒浸软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发现子叶部分变蓝
B.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当的光照
C.将一颗粒大而饱满、完整的大豆种子种在土里,在适宜的条件下不能萌发的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或种子处于休眠期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形成前),其干重和鲜重都会显著增加
6、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只有在白天才能进行
B.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C.光合作用只在叶片进行
D.呼吸作用只在叶片进行
7、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有4条食物链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草
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
D.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8、完成屈肘动作时,正确的顺序是( )
①骨骼肌收缩 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 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①②③
9、湛江市种植的荔枝有多个品种,如图是用桂味荔枝的枝条①嫁接到妃子笑的砧木②上,那么枝条①上长出的荔枝是( )
A.桂味荔枝 B.妃子笑荔枝 C.杂交品种 D.新的其他品种
10、下列属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是( )
A.使用共享单车 B.网捕鸟类 C.使用电子贺卡 D.垃圾分类处理
11、莘县徒骇河具有防洪排涝、调水灌溉、蓄水补源、改善城区地下水质等多种功能,更有美化环境、造福群众的靓丽风景.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徒骇河的水,发现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列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有细胞结构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体小且为绿色
D.能生长繁殖
12、如图为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 )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 C.细胞分化 D.细胞癌变
13、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如果Ⅰ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该物质最可能是
A.养料 B.二氧化碳 C.氧气 D.废物
14、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 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
C.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 D.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15、油菜和大象相比,油菜没有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6、下列有关叶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芽中具有分生组织 B.芽有顶芽与侧芽之分
C.芽原基直接发育成叶D.芽轴发育成植物的茎
17、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几个视野,要使图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④,应怎样操作?( )
A.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B.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转动遮光器换成大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D.向右下方移动装片→换成凹面反光镜→转动细准焦螺旋
18、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 B.不安全性行为会传播艾滋病
C.艾滋病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 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会感染此病
19、如图为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某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B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逐渐增强
B.曲线CD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C.曲线DE段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逐渐减弱
D.C点较B点低是由于正午的温度过高、太阳光过强,叶片的气孔关闭,使二氧化碳减少,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20、小红参加植物栽培大赛,种植了一盆蛋茄,由于她每天浇大量水,致使根腐烂,植物死亡,其死亡原因最可能是( )
A.水分过多,根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B.水分过多,根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C.水分过多,使细菌大量繁殖
D.根吸收的水分过多,无法吸收无机盐
21、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关键是( )
A.晚婚 B.晚育 C.优生 D.少生
22、小明找到四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其中所涉及到的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的成语是( )
A.[虎]头[蛇]尾 B.[鹬][蚌]相争
C.[蛛]丝[马]迹 D.[鸡][犬]不宁
2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甲→己→戊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甲
C.乙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D.戊和丁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24、冬季季是流行性感冒多发季节,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及传染病类型分别是( )
A.切断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染病
B.保护易感人群呼吸道传染病
C.保护易感人群消化道传染病
D.消灭病原体消化道传染病
25、如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蜡烛放在透明钟罩的底部。假如减少钟罩中的CO2,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分钟后自行熄灭。三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一分钟。上述实验回答了下列哪一个问题
A.是否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吸收了CO2,释放出O2
B.植物是否需要阳光才吸收CO2和释放O2。
C.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对空气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D.植物能否更新空气
26、下列疾病中,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是( )
A.色盲 B.坏血病 C.呆小症 D.甲型H1N1
27、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相同的适宜温度下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乙不萌发
28、玉米种子中,遇碘变蓝的结构是 ( )
A.子叶 B.胚芽 C.胚乳 D.胚轴
29、下列有关人体血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贫血是因为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低
B.当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大大增加
C.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D.要对某人进行DNA检测,可抽取该人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DNA的提取
30、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环境污染 B.缺水干旱
C.植被被破坏 D.食物链被破坏
31、下列有关蘑菇和乳酸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能进行孢子生殖
B.都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
C.都有成形的细胞核
D.都由蛋白质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
32、在下列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A.种 B.属 C.纲 D.目
3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
B.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C.染色体含有DNA分子
D.一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
34、墨西哥、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本世纪初曾经暴发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研究表明,该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侵入人体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以称为抗原
B.将患者进行医学隔离治疗,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C.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这一行为只能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而对预防流感这类呼吸道传染病是无效的
D.甲型H1N1流感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等特点
35、李勇同学在课余时间观察了很多植物并做了详细记录。图是他观察记录中的一部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泰山迎客松”,能生活在岩石缝隙中,原因是根系发达,叶细长如针
B.是葫芦藓,因其对二氧化硫等敏感,所以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是蕨,形态优美,可供观赏,喜阴湿环境,靠孢子繁殖
D.是衣藻,生活在海水中,细胞中含杯状叶绿体
36、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肝脏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感染率高达60%。肝脏属于人体结构层次中的____。肝脏分泌的____储藏在胆囊中,有利于人体对脂肪的消化。乙肝病毒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____。给某人注射乙肝疫苗,若该疫苗有效,则在其血液中可检测到____。谷丙转氨酶是肝实质细胞内的一种物质,通常在血液中含量极低,当肝实质细胞的____(结构)被破坏,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升高,因此,人们常以此来衡量肝脏功能。
37、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感染艾滋病病毒 2~6 周后才能从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能测出抗体之前已具有传染性。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乳汁、 伤口渗出液中也含有 HIV。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传染病的特点看,艾滋病病毒(HIV)属于_____。
(2)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艾滋病患者属于_____。
(3)患者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患者自身对抗 HIV 而产生的____免疫。
(4)根据资料分析,艾滋病的传染途径不包括(_____)
A.血液传播 B.性传播 C.空气传播 D.母婴传播
(5)若我们身边有艾滋病患者,我们应该怎样与之相处?_____。
38、如图是家鸽的肺和气囊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①②③代表结构的名称是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图中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是__,能贮存气体的部位是__(填序号)。家鸽身体呈______型,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
39、马副蛔虫(如图甲)与人蛔虫同属于蛔目,是常见的马寄生虫,也是自然界已知的染色体数量较少的动物之一,其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只有4条染色体( I、II、III、IV如图乙),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通常情况下,马副蛔虫体细胞核(图乙)中一共有______个DNA分子,DNA分子上的基因能够决定生物的______。已知该马副蛔虫的一对基因组成是Aa,A位于染色体III上,则a位于染色体______(填染色体编号)上;两条基因组成同为Aa的马副蛔虫交配,产生基因组合为Aa后代的概率为______。若甲是雄虫,产生的某精子中含有染色体I与IV,你认为除了这种精子,该雄虫还能产生______种染色体组合不同的精子。
40、东营市家庭农场蓬勃发展,目前已达到1039家,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如图为“东营润丰家庭农场”农业生产模式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包括_____条食物链,鸭能获得最少能量的食物链是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2)昆虫和鱼存在_____的种间关系。
(3)水稻和鸭在结构层次上的区别是_____。
(4)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成分是_____。
(5)家庭农场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主要原因是_____。
(6)该家庭农场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益,请尝试从生态学角度阐述理由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1)血液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中流动,血流方向为: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
(2)将心脏内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将全身各处的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
【详解】
A.将全身各处的血液流回心脏的血管是静脉,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是静脉,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A错误。
B.将心脏内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的血管是动脉,则该血管是动脉,静脉瓣存在于四肢静脉中,B错误。
C.动脉出血的特点是颜色鲜红,血流较快,常呈喷射状;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说明是动脉出血,应马上按压近心端a处止血,C错误。
D.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b部位的上方(近心端)a处,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D正确。
理解掌握人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C
【解析】
昆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
乙图中昆虫经过b卵、c幼虫、d蛹和a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如果乙图所示的昆虫是一种农业害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c幼虫。A正确,C错误;昆虫的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外骨骼。但外骨骼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有蜕皮现象,B正确;甲图所示生物的发育起点是B受精卵,C、D若虫,D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正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特点。
3、A
【解析】
试题分析: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有寄生也有腐生,A符合题意;细菌和真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C不符合题意;抗生素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细菌性疾病,如青霉素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它是由真菌中的青霉菌产生的,可以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会杀死其他细菌,D不符合题意。
考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4、B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 异,适者生存。
【详解】
A.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正确。
B.变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有的变异则是由于环境改变引起的,B错误。
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是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正确。
D.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D.正确。
故选B。
考查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5、C
【解析】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适宜的温度(2)一定的水分(3)充分的空气;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1)种子具有完整的胚.(2)胚是有生命的.(3)种子成熟,且度过休眠期。
【详解】
将一滴碘酒滴在一粒浸软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发现胚乳(含有淀粉)部分变蓝,而不是子叶,A错误;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但光照不是必要条件,B错误;将一颗粒大而饱满、完整的大豆种子种在土里,在适宜的条件下不能萌发的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或种子处于休眠期,C正确;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幼苗形成前),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但干重下降,因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而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了解玉米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成分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6、B
【解析】
绿色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夜间不进行光合作用而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在含叶绿体的叶片中进行,呼吸作用在所有细胞中进行,可见B符合题意。
7、D
【解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而不是有4条食物链,故A错误;该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而不是草,故B错误;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能量逐级递减,有毒物质物质逐级增多,而不是能量和有毒物质逐级增多,故C错误;鹰吃蛇,鹰与蛇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该食物网中的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故D正确。故选D。
此题考查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有关知识。明确食物链上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富集现象、能量流动特点等基础知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8、A
【解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
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拉。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肌腱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因此,完成屈肘动作时,正确的顺序是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故选A。
学生应充分理解运动的产生过程,并详细记忆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9、A
【解析】
试题分析: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据此答题.
由分析可知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桂味荔枝的枝条是接穗,则嫁接后的枝条所开的花和接穗的一样,即长出的荔枝是桂味荔枝.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点评:关键是理解嫁接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接穗性状的稳定.
10、B
【解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已威胁到生物圈,如人类的乱砍乱伐等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保护植被刻不容缓,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
【详解】
使用共享单车,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网捕鸟类,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B符合题意;使用电子贺卡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C不符合题意;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D不符合题意。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
11、C
【解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体小且呈绿色不属于生物的特征如绿色纸片。有细胞结构、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说明这些小颗粒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
生物的特征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12、C
【解析】
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因此造血干细胞产生新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13、C
【解析】
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含量增多,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含量减少。
【详解】
“如果Ⅰ代表肺泡间的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肺泡时,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养料减少、废物增多,“Ⅲ代表组织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养料减少、废物增多。图中该物质在Ⅰ处增多,Ⅱ处减少,因此该物质最可能是氧气。故选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4、D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据此答题。
【详解】
A.豌豆的高茎和菜豆的矮茎,是两种生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菜豆的白花和菜豆的绿叶,是菜豆的两种性状,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C.狗的卷毛和猫的直毛,是两种生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不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D符合题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15、D
【解析】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详解】
由分析可知,植物体由六大器官直接构成植物体,而动物除了由器官构成外,还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油菜属于植物,大象属于动物,故油菜和大象比较,油菜没有系统这个结构层次,D符合题意。
熟记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层次的不同是解题的关键。
16、C
【解析】
试题分析:叶芽的结构:生长点,有很强的分生能力,属于分生组织,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
可知:A、芽中生长点,有很强的分生能力,属于分生组织;
B、按芽的着生位置分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
C、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
D、芽轴将来发育成茎.
考点:叶(枝)芽的结构和发育
17、A
【解析】
(1)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体积就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3)调节细准焦螺旋能让像变得更加清晰。
【详解】
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而且左右相反,视野①中的物像位于右下方,说明实物位于左上方,视野②中的物像位于中央,说明实物也位于中央;要使物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装片也向右下方移动,这样实物就移到了中央,物像自然也在中央了;物像②的放大倍数小,物像③的放大倍数大,因此要使物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的状态,应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物像③不清晰,物像④清晰,要想使物像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解此类综合题时,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首先应弄清图形所反映的问题,其次弄清要解的问题,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并能联想与和运用图示信息的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步骤来分析、思考,找出正确答案。
18、D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等。
【详解】
艾滋病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因此艾滋病的病原体是病毒,A正确。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B、C正确。
空气、饮食、握手、拥抱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D错误。
故选:D。
19、B
【解析】
本题主要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照强度、光质、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详解】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淀粉和氧气,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分析图示可知:7~10时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增加,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逐渐增强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强度也随着加强。曲线DE段表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下午2点以后,光照强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理解并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气孔的功能结构及开闭原理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20、B
【解析】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是: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能量。
【详解】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如果浇水过多过勤,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无法呼吸,会使花卉的根腐烂,导致蛋茄死亡。
故选:B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21、D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关键。解答时可以从计划生育的要求这一方面来切入。
【详解】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少生,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是优生。晚婚、晚育都可以少生。
故选:D。
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其影响。
22、D
【解析】
(1)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
(2)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详解】
“虎”是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蛇”是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鹬”是鸟类属于恒温动物、“蚌”是软体动物属于变温动物;“蛛”(蜘蛛)是节肢动物属于变温动物、“马”是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鸡”是鸟类、“犬”是哺乳类,都属于恒温动物。所以,所涉及到的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的成语是“[鸡][犬]不宁”。
关键知道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是恒温动物。
23、A
【解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包括生物部分又包括非生物部分。
【详解】
图中食物链有:甲→乙→丙→丁→戊、甲→己→戊、甲→己→丁→戊,因此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甲→己→戊,A正确;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最终能量来自于太阳能而不是甲,B错误;甲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错误;该食物网中,由于戊以丁为食物,戊与丁是捕食关系,同时它们以己为食,也有竞争关系,D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和食物链的书写等知识。
24、A
【解析】
(1)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依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详解】
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拖地、喷洒消毒液,用湿布擦拭门窗桌椅。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这些预防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感冒的病原体主要寄生在呼吸道黏膜部位,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因此传染病类型是呼吸道传染病。故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分类。
25、D
【解析】本实验中,先减少钟罩中的CO2量,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量,然后点燃蜡烛燃烧了1分钟后自行熄灭,此时表明钟罩内空气中的O2已经不足以支持蜡烛的燃烧。3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1分钟,这表明3天后钟罩内的O2又恢复到最初点燃蜡烛时的含量。那么增加的O2来自何处呢?只能是来自光照下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所以,实验的设计是关于植物在光照下的生命活动中,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CO2和释放O2大于呼吸作用中释放的CO2和消耗的O2,故D符合题意。
26、D
【解析】
疫苗是用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消灭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到预防某种传染病的目的。
【详解】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色盲、坏血病、呆小症都不是传染病,不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甲型H1N1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故选D。
只要熟练掌握了计划免疫的概念,仔细分析题中的叙述,结合题意,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7、C
【解析】
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
【详解】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与土壤肥沃或贫瘠无关,因此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相同的适宜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里,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里,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甲组、乙组同时发芽,因为甲、乙两组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8、C
【解析】玉米是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所以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胚乳。
29、D
【解析】A、血液中的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作用,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偏少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时,血液运输氧的能量下降,人体表现为贫血,A正确;
B、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的作用,因此,当人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大大增加,故说法正确;
C、血小板具有加速凝血、止血的作用,C选项正确;
D、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含有DNA,因此要对某人进行DNA检测,红细胞是无法提取到DNA的,故说法错误。
故选D。
30、D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详解】
在牧草留种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草地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造成牧草留种区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食物链被破坏。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人为的改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势必会起到反作用。
31、B
【解析】
蘑菇属于多细胞的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孢子生殖。乳酸菌属于细菌,为单细胞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分裂生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详解】
蘑菇进行孢子生殖,乳酸菌进行分裂生殖,A错误;蘑菇和乳酸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都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B正确;蘑菇属于多细胞的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属于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D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结构特点。
32、A
【解析】
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小(基本)的单位,界是最大的单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
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不同,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的分类单位。
33、B
【解析】
试题分析:(1)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因此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彼此彻底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因此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结果使受精卵内的染色体又恢复到和亲代体细胞相同点水平.
(2)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解:通过分析可知:
A、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A正确;
B、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不成对,B错误;
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因此染色体含有DNA分子,C正确;
D、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小片段,因此一个DNA分子上含有许多个基因,D正确.
故选B.
考点: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34、C
【解析】
试题分析:侵入人体的甲型HIN1流感病毒可以称为抗原,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A不符合题意;将患者进行医学隔离治疗,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B不符合题意;手可能会成为病原体的载体,从而通过手到达健康人.洗手,这一行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能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也能预防流感这类呼吸道传染病,C符合题意;甲型HIN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