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初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g****1 文档编号:12226223 上传时间:2025-09-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4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初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初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初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日本在发生强地震后,为了防止灾区的传染病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废墟等进行大面积消毒,这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考虑,是为了(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增强免疫力 2、每一天我们都要从食物中获取不同的营养物质,在这些营养物质中,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却很重要的是( ) A.蛋白质、无机盐、水 B.脂肪、维生素、糖类 C.维生素、无机盐、水 D.脂肪、蛋白质、糖类 3、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消费者 B.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图1可表示生物圈 4、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男孩“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该基因是由男孩的母亲遗传下来的 B.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与环境没有关系 C.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都会遗传 D.男性精子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决定后代的性别 5、下列有关气体交换过程和原理表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可从血液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B.二氧化碳可从细胞扩散进入血液 C.二氧化碳可从肺泡经呼吸运动到达血液 D.外界气体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6、用高秆不抗倒伏但能抗锈病的小麦与一矮秆抗倒伏但不能抗锈病的小麦品种杂交,选育出了一种矮秆抗倒伏、又能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引起小麦这种变异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  ) A.改变了小麦体内的营养成分 B.改变了小麦体内基因的组成 C.改变了小麦体内染色体的数量 D.改变了小麦体内基因的结构 7、下图表示某植物体两种细胞的形成过程,①②③表示细胞不同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过程分别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B.②过程产生的新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C.③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D.①③过程形成的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不变 8、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成分变化特点有(    ) A.尿素少了 B.二氧化碳少了 C.营养物质多了 D.氧气多了 9、如图表示细胞的几种生理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的生长过程 B.通过③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C.③导致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②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 10、在克隆羊的过程中,白细毛的母羊A提供了细胞核,黑粗毛的母羊B提供了去核卵细胞,白粗毛的母羊C进行代孕,那么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为 A.白粗毛 B.白细毛 C.黑粗毛 D.灰细毛 11、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两个必要的生理过程是( ) A.传粉和受精 B.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C.开花和受精 D.开花和传粉 12、父亲遗传给女儿的染色体为(   ) A.44+XY B.44+XX C.22+X D.22+Y 13、下列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的是( ) A.艾滋病、佝偻病、侏儒症 B.色盲、糖尿病、坏血病 C.糖尿病、侏儒症、肢端肥大症 D.夜盲、脚气病、坏血病 14、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育雏时,它们会用自己独特细长的喙将花蜜喂到雏鸟的食管内。下列对蜂鸟这种行为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属先天性行为 ②属学习行为 ③由环境因素决定 ④由遗传因素决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保证月经期卫生,要保障(  ) ①情绪稳定   ②外阴要卫生   ③不受寒着凉   ④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⑤干重体力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16、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岩石中获得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7、下列变异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缺铁引起的贫血 B.水肥充足使小麦穗大粒多 C.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高产水稻 D.经常不注意用眼卫生引起的视力下降 18、晓晓家的宠物狗“乐乐”在外遛完一圈后,在它的皮毛上粘了很多苍耳的果实,这一实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 ) A.帮助植物传粉 B.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维持生态平衡 D.促进物质循环 19、下图示人的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膈肌从甲到乙时,呼气 B.膈肌从甲到乙时,吸气 C.呼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D.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甲状态 20、成语“作茧自缚”是指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但是遇到金小蜂时,金小蜂会借助于茧对幼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蛾类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体现的生物学观点是( ) A.生物能够改变环境 B.生物对环境具有绝对的适应性 C.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D.生物的适应性是相对的 21、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椐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包含有_____条食物链,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若以X代表该食物网中的某生物,那么对于食物链“草→鼠→X→猫头鹰”,X代表的是____,在此食物链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 (2)图乙中,若A、B、C、D是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其中生产者是__;C 表示的生物是____,它们在自然界中有参与____的作用;D是____。 22、阅读下面资料,请分析回答。 资料一:甲肝患者所使用的碗筷要和他人碗筷分开,否则容易传染。 资料二: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范围,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等也纳入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并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从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看,甲肝患者属于 ;将餐具消毒、碗筷分开,其目的是 。引起甲肝的病原体是 ,它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蛋白质外壳和 ,而且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通过注射甲肝疫苗,人体可获得免疫能力,这是因为甲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叫做 。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称为 免疫。 参考答案 1、B 【解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疾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为了防止灾区的传染病流行,防疫人员对生活用水、地面、废墟等进行大面积消毒,这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考虑,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故选B。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C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ABD不合题意; 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却有重要的意义。维生素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其中水既是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运输,C符合题意。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3、B 【解析】 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所以甲为生产者;乙以甲为食,是消费者,A正确; 丙能分解甲、乙的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进入生态循环,丙是分解者,B错误; 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C正确;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若甲乙丙表示地球上所有生物,则如图可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故图中可表示生物圈,D正确。 4、B 【解析】 试题分析:A.男孩的性染色体是XY,其中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A正确; B.生物的性状除了由基因控制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错误; C.在生殖过程中,基因会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不管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都会遗传,C正确; D. 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性别遗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5、B 【解析】 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气体的浓度与压强有关,浓度高,压强就大;浓度低,压强就小。因此也可以说,气体是由压强高的地方向压强低的地方扩散的。气体在肺泡和组织内的交换,都是通过这种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 肺泡内的氧气比静脉血中的氧含量高,二氧化碳比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低,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中,A错误; 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血液的二氧化碳的浓度高,所以二氧化碳可从细胞扩散进入血液,B正确; 由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因此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到肺泡,然后呼气排出体外,C错误; 外界气体通过呼吸运动由外界进入肺泡,D错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 6、B 【解析】 试题分析: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矮秆抗倒伏、又能抗锈病的小麦新品种,这一品种是通过基因重新组合后获得的,因此改变了小麦体内基因的组成,这种小麦的特性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是遗传的变异,可以遗传。故选: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变异的类型。 7、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表示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②是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③过程中细胞的数目不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③表示细胞的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①是细胞的生长,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 ③细胞分化过程中只有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染色体数目不发生改变; 考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8、A 【解析】 血液流经肾脏后,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通过排尿将人体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详解】 血液通过肾脏的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氧气会减少。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含氮废物会明显较少。选项A符合题意。 理解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以及肾脏的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9、C 【解析】 (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植物的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3)新分裂产生的细胞体积很小,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 (4)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②过程表示细胞分裂,③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详解】 A、①过程细胞数目不变,细胞体积由小变大,因此①表示细胞的生长过程,正确; B、③过程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③表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所以通过③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正确; C、③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而不是导致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错误; D、②过程中只有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胞的形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因此②表示细胞分裂,结果是细胞数目增多,正确。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特点。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所以克隆出的小羊与提供细胞核的羊相似,即克隆出小羊的性状为白细毛。 考点: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点评:此题为基础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结合题意,便可解题。 11、A 【解析】 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散落出来,借助外力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里的卵细胞相融合的现象叫做受精。 【详解】 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散落出来,借助外力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里的卵细胞相融合的现象叫做受精。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花粉成熟后散落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同时,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随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发育成如下: 因此绿色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传粉和受精。故选A。 本题考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生理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与花蕊有密切关系,传粉和受精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必要条件。 12、C 【解析】 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第23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女性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称为XX染色体,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中,较大的一条命名为X染色体,较小一条称为Y染色体。 【详解】 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父亲遗传给女儿的染色体为22条+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借助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13、D 【解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 艾滋病是传染病,幼年时分泌生长激素过少会得侏儒症,都不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缺钙,会患佝偻病,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A错误;色盲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伴性遗传病,胰岛素分泌过少会患糖尿病,都不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缺乏维生素C时,易得坏血病,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B错误;胰岛素分泌过少会患糖尿病,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成年后,分泌过多会患肢端肥大症,都不能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C错误;缺乏维生素A时人体会患夜盲症;缺乏时维生素C,易得坏血病;缺乏时维生素B1,易得神经炎、脚气病,都可通过改变饮食习惯而治愈,D正确。 14、C 【解析】 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详解】 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育雏时,蜂鸟会用自己独特细长的喙将花蜜喂到雏鸟的食管内,这种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故C符合题意。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学习行为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出生以后,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15、A 【解析】 这是生理卫生的注意事项,属于常识性的内容。学生了解便可。 16、D 【解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解: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因此这一事实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故选:D。 注意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7、C 【解析】 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详解】 缺铁引起的贫血、水肥充足使小麦穗大粒多、经常不注意用眼卫生引起的视力下降,都是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ABD不符合题意;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高产水稻,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C符合题意。 区分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主要看变异发生引起的原因是环境还是遗传物质。 18、B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把采到的花粉装入足上的花粉筐,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晓晓家的宠物狗“乐乐”的皮毛上,在它的皮毛上粘了很多苍耳的果实,这一实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考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9、B 【解析】 从甲到乙,胸廓的容积扩大,是在吸气,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处于乙状态。 20、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特点,首先应该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规律。 【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但是遇到金小蜂时,金小蜂会借助于茧对幼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蛾类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体现的生物学观点是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故选D。 正确认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的特点,不要片面的认知问题。 21、4能量和物质蛇猫头鹰B分解者物质循环二氧化碳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结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绿色植物)箭头指向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箭头指向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该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鼠→狐、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在食物链“草→鼠→X→猫头鹰”,X代表的是蛇。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失的就越多,最高营养级所获得能量就越少,所以,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少。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因此,生产者是B,D是二氧化碳。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返回环境中,被B生产者利用参与物质循环,所以分解者是C。 22、(1)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2)甲肝病毒 含遗传物质的内核 (3)抗体 特异性 【解析】 甲肝患者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病原体可能通过餐具传播,所以将餐具消毒、碗筷分开属于预防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里面包裹的一小段遗传物质组成;甲肝疫苗是抗原,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能够消灭抗原,这种免疫属于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后天获得),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特异性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生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