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Wang Yamin,Ph.D.,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T,eac,h,er,课程简介,目的:,讲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介绍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要求:,识记基本概念,领会基本规律,运用基本原理,教材:,叶奕乾 等,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第五章 记忆,第六章 表象与想象,第七章 思维与言语,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第九章 意志,第十章 个性倾向性,第十一章 气质和性格,第十二章 能力,第十三章 技能,第十四章 个体心理发展,课程内容导图,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组成,它们分别对内外刺激信息进行传递与加工,神经系统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兴奋与抑制过程和诱导基本规律,内分泌系统对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印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神经系统内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虽然不尽相同,功能各异,但其结构主要由细 胞体、轴突和树突三个部分组成,树突及轴突接受与传递信息,细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典 型 的 神 经 元 模 式,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经兴奋方式:神经冲动,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两种功能。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一般而言,神经冲动沿细胞轴突迅速向邻近的或下一个(些)神经元传递,表现为神经冲动的传导,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信息便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元内部流动,在神经元的内、外部具有带电离子,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钠离子(,Na,)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Cl,),细胞膜内则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K,)和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大约有,70,微伏,90,微伏的负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的电位差,使细胞膜发生极化现象,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元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钠离子比钾离子和氯离子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使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迅速上升,并高过膜外电位,使细胞膜内相对于细胞膜外变成正极,出现去极化状态,这种电位变化即为动作电位,心理的生理基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和实现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大脑、小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对脑神经和对脊神经),运动神经(传出),感觉神经(传入),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生理基础,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由与骨骼肌和感受器相联接的神经组成,心理的生理基础,躯体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把来自眼、耳、鼻、舌以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外部刺激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使人感知光亮、声音、疼痛、温度等变化,在中枢神经部位产生的分析综合后的神经冲动输送到运动器官和效应器,从而产生感官的、腺体的和肢体的运动反应,包括随意运动和不随意动作、调整姿势以及平衡活动等,它们都是由躯体神经系统加以控制的,心理的生理基础,植物性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如出汗、心跳、消化和血液循环等,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与决定的,即使当一个人睡着了或处于无意识状态,它们也不会停止活动,心理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维持人的基本动力与行为反应,协调人与社会关系复杂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大脑两半球皮层的机能活动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中枢神经系统,脑,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脑,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与脑密切相关,人脑中含有人体中全部神经细胞的百分之九十,大约为,140,亿个神经细胞,人脑呈复杂的网状结构,在每一立方公分的组织内含有约四千万个突触,它们昼夜不停地活动,占人体,2%,的脑,要消耗身体供氧的五分之一左右,脊髓,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具有两种功能,即脑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转站以及简单的反射控制中心。膝跳反射活动就是在脊髓水平上进行的,心理的生理基础,人脑是进化的结果,其间有明显的阶段性,中枢神经系统,脑,第一个进化阶段是爬行动物进化至哺乳类动物阶段,第二次重大的进化是灵长类动物,它使脑所占身体比重再扩大一倍,第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化是人脑的出现,它除了使脑的体积显著增加外,还使其复杂性大大增加,尤其是前脑的出现,使人能够进行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智慧活动,人脑与其他动物脑的比较,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生理基础,脑的构造,的构造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后脑、中脑和前脑,后脑包括小脑和延髓,中脑包括脑干的一部分,主要机能是视觉的皮层下反射中枢,前脑的主体是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大的结构,重量约为,1400,克,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之间由中央沟区分,两个半球之间则由胼胝体连接,脑皮层分区,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语言区主要位于大脑左半球,心理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中枢位置,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反射与反射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神经通路称为反射弧,心理的生理基础,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学习训练就会的)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通过学习训练)的反射。主要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CS(,节拍器声,),无反应,(建立前),UCS(,食物,)UCR(,流唾液,),第二阶段,CS(,节拍器声,),(,建立中,)+,UCR(,食物,)UCR(,流唾液,),第三阶段,CS(,节拍器声,)UCR(,流唾液,),(,建立后,),无条件反射和 条件反射区别,物种共有,多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各级中枢均可完成,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反射弧较简单、固定、数量有限,先天就有,无需后天训练,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获得,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需要高级中枢参与,能更高度地精确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个体特有,心理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和他的实验室,心理的生理基础,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建立条件,无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叠合。,心理现象的产生,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有机体对信号意义的揭露(理解)就意味着心理现象的产生。,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无条件刺激皮层代表区与无关刺激皮层代表区建立了机能上的暂时联系。,暂时神经联系,食物,唾液,铃声,大脑皮层,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CS(,铃声,),无反应,(建立前),UCS(,食物,)UCR(,流唾液,),第二阶段,CS(,铃声,),(,建立中,)+,UCR(,食物,)UCR(,流唾液,),第三阶段,CS(,铃声,)UCR(,流唾液,),(,建立后,),心理的生理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机率就会提高,与经典条件反射的关系:,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反应方式不同,强化的方式,正确反应即强化,定时强化,定比强化,不定时强化,不定比强化,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心理的生理基础,饥饿(,S),动作,1,压杠杆(,R),动作,2,乱窜(,R1),动作,3,乱咬(,R2),食物奖励(,S),+,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心理的生理基础,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动物与人均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人与动物的区别,心理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抑制过程,非条件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抑制:,后天一定环境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消退,分化,心理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活动的规律:扩散与集中,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兴奋或抑制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即,扩散,。扩散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向原发生部位聚集即,集中,过强或过弱的兴奋或抑制易于扩散(重攻击时全身应激,搔痒时全身发麻),适中的强度易于集中(适度压皮肤时定位分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中枢神经活动规律:相互诱导,兴奋与抑制紧密关联,其中一种过程能够引起另一种过程的现象称为诱导,兴奋引起周围的抑制为负诱导,抑制引起周围的兴奋为正诱导,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本章学习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神经元,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反射、条件与无条件反射,神经活动过程及规律,本章思考练习题,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解释实验法、测验法与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说明心理的实质,神经元,叙述两个信号系统说,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之间的区别,比较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