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传播学教程.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2145397 上传时间:2025-09-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2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 二、传播研究起源较晚 1、孔子《论语》,亚里斯多德《修辞学》 2、20世纪20年代西方开始对传播理论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探索研究; 3、1946年,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4、1947年,施拉姆成立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5、此后,传播学在美国、欧洲得到发展 三、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行为总称; (2) 信息是双向交流的 西方学者的定义分为四种: (1)影响说。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2) 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3)互动说。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4) 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分类 1、传播学自身结构:理论、模式、研究方法; 2、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 3、宏观和微观研究 4、信息按受、传者范围大小: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传播的主要层次 1、自我传播 (Self communication):又叫体内传播或内向传播,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自我传播是传播学对信息范围进行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n 定义: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发泄陶醉等等。 n 特征: (1)信息传播规模小、空间小、信息具有隐蔽性。 (2)信息反馈及时、畅通。 2.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 定义:单个的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n 特点: (1)人际传播多属于面对面的亲身传播(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 (2)传受与反馈及时。 (3)在传递信息时使用双重符号,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3、群体传播(Group Communication):有时也称小群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层次 4.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n 定义:各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n 组织传播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传播 n 特点: (1)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 (2)信息大多是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的内容。 (3)传者和受者的行为规范。 (4)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5.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n 定义: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n 特点: (1)传播范围广,规模大,面向不特定的多数人。 (2)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工作人员,并且有组织严密的传播机构。 (3)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见接的、松散的、 信息反馈困难。 (4)传播媒介通常是机械化和电子化的,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 (5)传播活动有高度的规范性。 第三节 传播学和新闻学 一种看法,肯定传播学与新闻学存在“血缘关系”,也就是传播学和新闻学时从同一母体学科中产生出来的两个分支;或者说传播学史新闻学科发展的第三阶段; 另一种看法,传播学虽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但与新闻学并不存在血缘关系。 传播学与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第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实务——历史——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多学科理论探索——对传播实践的调查、分析与指导——理论上的提高与发展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新闻学沿用传统人文学科的思辨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主要采用实验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研究对象虽有重合之处,但亦不相同: 新闻学的研究重点至今仍然是报刊和报业为主的新闻事业; 传播学除上述以外,还研究公共关系 、广告、电影、民意测验、图书、大众文化以及各种传播层次等。 小 结: 1 ——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 2 —— 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 3 ——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4 ——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5 ——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第一节 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传播学的起源 (一)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媒介背景 最早报纸=新闻事业=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大众传媒业的快速发展 从政治方面来看: 美国平时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从经济角度来看: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从社会角度来看: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2、学术背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二)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其一 行为科学 其二 信息科学 其三 新闻学 二、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 (一)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902-1978) 特点:一是对政治传播(尤其是战争宣传)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二是不单对政治传播,而且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深入研究,缺的重大成就。 贡献: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完整地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结构,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途径;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著作:《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 德国犹太人,流亡者。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首创了“群体动力学”和“场论”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问题。“媒介欲对个体施加影响,必须考虑到其身后的群体的强大制约机能”。 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出了“把关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构的重要理论。 代表作:《解放社会矛盾》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提出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 2)选择性接触机制 3)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 贡献: 1)两极传播理论的提出者,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讨论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开创了有限效果论。 2)“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21-1961)与说服效果实验 n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n 贡献: 1)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 2)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3)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n 代表作:《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传播与说服》(1953)。 (二)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8)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 学科:1947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1950年伊利诺伊大学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获得通过,施拉姆成为传播系主任。 ● 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教材:1956年又创办了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 ●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1)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2)国际传播中的信息流通 3)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 ● 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数次访华。 三、传播学发展的内涵 (一)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 (二)两大学派的形成——社会条件和思想来源 经验学派 社会条件: 科学主义 科学—进步—发展 思想来源: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和新闻学) 批判学派 社会条件: 人本主义 精神—价值—人性 思想来源: 西方马克思主义 从批评学派看来,传统学派(经验学派)的“病症”主要是: n 一是,过分偏重微观研究; n 二是,过分依赖定量研究方法; n 三是,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三)两大学派的形成——差异与比较 研究内容:如何传播 Vs 为何传播 研究方法:经验事实、量化统计 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研究取向:“只知拜佛 ” Vs “只想拆庙” 第三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 ● 皮亚杰: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 ü 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 ü 后一种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即自言自语)。 ● 托尔曼:工具性 ● 斯蒂芬森:游戏说 ● 麦奎尔: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社会中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指出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一、环境监测功能:又称雷达功能,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 二、社会协调功能 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实现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时间或事情上来,又称“整合功能”。 三、文化传递功能 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四、娱乐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一个社会学的视角(1960)》,《功能分析与大众传播(1974)》提出的。 娱乐功能是大众传播多种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是指人们借助电视广播的各种娱乐节目和报刊的娱乐等,在业余生活、闲暇时间得到精神调节。 第三节 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一、概念区分 功能:是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也观察到的结果; 显功能:意图达到的后果成为显露的功能; 隐功能:未能达到的后果成为潜伏的功能。 二、功能失调 1、环境监测功能失调:当各种新闻纷至沓来、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注意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 2、由于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当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便不得不受到官方和非官方的限制。由此,大众传媒力求谨慎,宁可回避矛盾而不触及公众关注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妨碍社会的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 3、文化传递功能失调:由大众传播主持进行的教育活动和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从消极一面来看,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也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4、娱乐功能失调:它可能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大众传播构建的“媒介假日”之中,降低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可能助长厌世思想,从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行动。 第三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发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提出了富 有新意的传播功能分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授予地位的功能: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二、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这种通过向公众揭发偏离社会准则的倾向的做法,就是发挥着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三、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是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以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麻醉精神功能失调时大众传播的一种最典型的功能障碍。有的认为“这可以说是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介功能问题所作的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富独创性的分析“。 第四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一节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和任务 一、大众传播者,是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他们是分布在印刷和电子媒介,如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等等。 二、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1.群体性 2.专业性 大众传播是一种专业化程度极高的职业活动。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传播者有着不同的专业技能要求。在同一媒介内部,大众传播者也有很强的专业技术分工。 3.机构性: 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大众传播者总是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人设置,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传播机构。 第二节 控制有两层含义: 一层意思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即“施控”; 二层是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传声筒、吹鼓手,即“受控”。 三层:控制的形态 第三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卢因的把关概念 “把关”(Gatekeeping)一词,是从Gatekeeper 一词中演化而来,把关人,又叫守门人或把门人,是指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n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 (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 (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 (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 n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一般具有两种基本职能。首先是剔除某些讯息,使之不被传播;或者删削某一讯息中的一些信息,使讯息更符合把关人的要求。书刊机构的退稿,新闻机构将大量的新闻稿过滤掉,影视媒介里被禁止公开发行、放映的故事片和电视剧,就是被剔除的讯息。其次,是以各种方式对讯息进行一些“创造性”修改润色。 二、怀特的把关模式 n 公式: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n 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三、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四、巴斯的研究 巴斯认为,麦克内利并没有说明不同的守门人角色之间的差异,也没有说明决定各选择点的重要性的条件。巴斯认为,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新闻组织内部的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两个阶段。 巴斯的双重行动论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 第四节 深层的控制 一、布里德的研究 《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是传播学控制研究领域的又一开拓之作。 社会的主要问题都在于维持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与完整,因为意识形态的混乱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土崩瓦解。所以,所谓媒介组织内的潜网事实上是更大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青年记者到报社工作所感到的束缚其实来源于社会系统。 布里德研究表明,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即是潜网。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 威尔伯•施拉姆与弗雷德里克•赛伯特、西奥多•彼得森三人合著的《传媒的四种理论》(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认为,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制度与其社会政治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 (一)集权主义理论(15~17世纪)——强调对传媒应严加控制 集权主义传播制度植根于专制社会,承认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等传播媒介拥有的绝对统治权。 1、集权主义,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主张社会事物必须一切以权力或权威为转移,强调社会等级秩序和上下之间的绝对支配与服从关系。 2、集权主义媒介理论主要内容 ① 传媒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家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② 传媒必须必须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③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自由主义理论——倡导言论出版自由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 u 理论基础:17、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 u 核心:以权利、自由为主体的自由主义思想 u 基本主张: (1)大众传播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者具有传播的自由 (2)大众传播多样化、多元化,反映和代表多种不同的意见 (3)大众传播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 (三)社会责任理论——关心公众利益、国际利益,具有职业道德 1、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日益加剧,传播业商业化、集中化、单一化也愈加严重,传播业滥用新闻出版自由,侵犯公民权利,引起社会不满。人们认识到:自由的传播业只能危害社会,传播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 ■ 两次世界大战战火纷飞的事实,使各国政府对媒介不能放任自流。 ■电子媒介的出现,也动摇了自由主义理论。 2、社会责任论强调: 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没有不负责任的民主,也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承担起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民身心健康的责任和社会义务。 (四)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社会主义传播业是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后,在无产阶级传媒基础上走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传播理论之上,直接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有关。 社会主义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l 新闻及传播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实践 l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l 传播业的产生与发展有赖于社会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技术的发展 l 传播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物质关系的反映,具有政治性、阶级性 l 社会主义传播业包括国家各个单位、团体及个人的媒介。 第四节 控制的形态 一、自上而下的政治控制——政党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国家的政党和政府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以下方面: 1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n 创办的审批、登记:美国的特许制。 n 分配传播资源 n 监督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n 与国家制度或意识形态有关的内容; n 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n 名誉侵权和隐私权; n 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n 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内容。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996年美国的电信法案。 大众传播对政党、政府的批评和监督 二、自下而上的经济控制 1、大众传播与工商界的关系极为密切 p 工商界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发布信息,推销商品; p 大众传播也离不开工商界的支持,特别是商业广告为其经营提供大量的资金。 p 广告商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ü 发行量、收视率等与广告费 ü 广告商的广告投放取向也会影响到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而影响到媒体的优胜劣汰。 2、媒介所有者对媒介的控制 与编辑、记者对媒体的内容控制不同的是,其是一种在传播机构之外进行的控制。既可以控制某一传播媒介的具体活动,也可以控制一个传播机构的整个活动。 p 规定传播机构的基本倾向和方针政策 p 规定传播机构人员的任命和处理 三、由外而内的受众控制——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归宿,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是传播效果的体现者,是反馈信息的发送者,是大众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 作为“信息源”的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社会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受众有直接的关系,受众往往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知情者… 新闻源影响传播的几种方式: l 提供有利于自己或本机构的信息 l 提供的信息不全面或有倾向性 l 故意提供虚假信息,转移视线或制造混乱 ◆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l 受众知情权 l 传媒接近权 l 记者采访权 l 我国受众地位的变迁 四、由内而外的自我控制——传播者个人因素分析 1、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特点与作用 u 地位:传播内容的好坏、传播信息的及时与否、传播效果如何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传播者密切相关。因为他们对传播的内容、形式、时间等都具有决定权,而且权力很大。 u 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 u 作用: l 搜集和制作信息 l 过滤与把关 l 控制与制约 2、传播者的职业道德 u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u 尊重新闻自由,但不滥用新闻自由 u 尊重受众的知情权,但要考虑社会责任 u 尊重公开性、平衡报道原则 u 坚持正面报道,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u 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讲究法制观念 五、所有的媒介控制形态都处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所以还要受到大的文化形态的控制。 第四势力(等级)、无冕之王 舆论监督、社会治理方式 第五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第一节 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世界构成:物质、能量、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 1、“信息即情报”、“资料”、“知识”等 2、概念的实质 (1)信息论 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n  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 n  香农被称为是“信息论之父”。人们通常将香农于1948年10月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通信的数学理论)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 香农:信息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定性减少的量;讯息或消息是信息的物质载体,用以载荷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一个重要的概念:熵 ▲热力学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系统越紊乱、无序,熵越大;系统越有序,熵越小。 ▲布里渊把申农量度信息“不确定性”的熵与热力学中的熵联系起来。信息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即:一个系统越处于无序状态,熵越大,信息量越小;如果有序状态越高,熵越小,信息量越大。 (2)控制论 n 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3)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系统论核心观点: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 3、哲学角度:信息的本质和本源 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茹科夫:信息不仅是“物质的”,也是“观念的” 二、信息的特征 1、共享性 2、扩散性 3、传递性 4、扩充性 5、浓缩型 6、代替性 第二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 一、信息的分类 1、维纳:外源信息 、内源信息; 2、哲学:客观信息、主观信息; 3、认识论: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4、传播内容表现形式:语言、符号、图像 5、传播内容性质: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 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新闻属于维持性信息 1、新闻和信息密切相关 (1)新闻最初阶段或萌芽状态,是一种用以交换和传递的信息,以适应人类原始社会交流经验、情报和思想感情的需要; (2)新闻最终目的在于传递信息 新闻源于信息,而又终于信息 2、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1)新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2)新闻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或非事件性的问题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并通过连续报道和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各种体裁的报道来配合事物总体的发展过程; (3)新闻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 (4)新闻与其他信息一样,由语法信息构成最基本的信息层次,但语义和语用信息层次上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倾向性。 第三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一、信息量低 1、定义: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使其发展。 2、后果: (1)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2)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 (3)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地下; (4)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二、信息超量 1、定义:信息流量超过了受众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或超过了社会的需求,同样造成不良的后果。 2、后果: (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冷漠感; (2)噪音: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3)部分信息超量不仅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使信息适量 1、考虑觉得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 (1)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 (2)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传播环境对信息的流量影响; (4)个人因素; 2、如何调节使信息适量呢? 反馈 第四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一、符号和信号 1、符号:字母、电码、语言和数学化符号等凡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符号; 2、信号:使用某种颜色、声音、动作、物象等代替某种条件刺激,以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发射就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信号活动 符号和信号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二、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 1、语言符号 (1)有声的,语音按一定的规则组成的符号系统; (2)语义和声音的结合是任意的,偶然的,约定俗成的; (3)语言结构是生成的,有层次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2、非语言符号 (1)定义: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2)内容: 体语、类语言、近体语(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等)、艺术(最高级的非语言符号形式)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例如: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爱伯特·梅热比 三、符号制作中的编码和译码 1、编码: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 2、译码:信息接受者把符号重新还原为讯息,以便得出它的含义 3、中间性反应:传播理论认为,当你收到符号后,如果你懂得这些符号并且把它们还原为讯息的话,你就会产生某种反应。这种反应称为“中间性反应” 中间性反应是处于译码和编码之间的“解释者”。 一方面,它要解释还原后讯息的意义;另一方面,还要进而决定如何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开始新的符号编码。 四、语言在传播编码中的困难 第一,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第三,语言是抽绎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五、可读性(readability)测量 可读性,也有人称“易读性”,是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 1、阅读容易度公式(弗雷奇的可读性测量公式) 阅读容易度=206.835-0.846×每100字的音节数- 1.015 ×每句平均字数 2、可读性测量应用的领域: 对新闻等大众传播内容进行测量; 对教科书、宣传小册子进行测量; 对合同书、公文写作进行测量等。 3、可读性测量的缺点: (1)较适用于表音文字体系和书面写作,对于更复杂的符号体系难以进行科学测量。 (2)只能测量文字符号形式的复杂性,无法测量其意义的理解难易程度,也无法测量修辞手法对易读性的影响。 (3)忽略了读者身上发生的复杂的信息处理和认知的过程。 第六章 传播媒介和有关理论 媒介及传播媒介的定义 “媒介”指的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大众媒介,就是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面向大众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现代大众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媒体:媒介组织、媒介机构,是一种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制作、传播的专门组织,如广播电台。 第一节 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 一、文字发明前的口头传播时期 n 物质载体:空气 n 优点:传播不需要辅助工具或手段,运用简便,易于控制。 n 缺点: 1.覆盖范围教窄,传受二者必须处于较近距离内,传播行为才可实现。 2.口头语言转瞬即逝,难以延存,受传者必须即时理解,传播才有效果。 3.信息流传的精确性不够。 n 占主导地位的口语传播外,也有如岩画,结绳,烽火和甲骨等传播信息的方式。 二、文字发明与手抄传播阶段 n 文字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但也有学者认为约6000年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据推算至少有5000年历史。 n 中国文字¡°书画同源¡±----象形文字。 n 文字传播的贡献: 1.克服了音声的即逝性,可以保存信息,促进了知识的积累,不再单纯依赖人脑记忆; 2.突破空间局限; 3.使文化传承不再依赖神话或传说,产生了文献。 n 印刷前时期: n 载体:兽骨、石头、木块、竹简(竹片)、纸等 ; n 传递方式:信鸽、驿马等; n 记录手段:手抄传播, n 原始媒体:中国古代官府用于传递朝政动态、政治情报的原始形态的¡°报纸¡±¡ª¡ª《邸报》,就是以手抄文书的形式出现的。又如,中、外古代的手抄书稿孤本。约于15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这种生产方式活跃的意大利威尼斯等某些西方城市,还出现了报道商业、政治消息的手抄新闻或手抄报纸¡ª¡ª手抄新闻信札(newsletters)。 n 缺点:1.质地粗拙笨重,传运极为不便。 2.媒介信息的负载量少,不能复制。 三、印刷传播媒介的诞生与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n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n 15世纪40年代,1450年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1456年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200本《圣经》带来书籍和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n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谷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n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 也得以发展。 n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美国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n 报纸一般是受地理限制,周期印刷,为特定区域大众兴趣服务的媒介。但《今日美国》(Gannett’s)改变了这一点。 n 殖民地报纸:1704年《Boston News Letter 》为第一份美国报纸。 n 革命报纸:18世纪中后,自由斗争 ,1776-1777年,Paine’s <<American Crisis>> n 政治报纸:独立后,成为政治论坛,两个政治团体,联邦支持者和反联邦的共和支持者。媒介:马,信鸽,船 n 便士报(1833-1920):印刷术和公共流通系统的发展,1833年《New York Sun》,Benjamin Day.进入大众传媒时代 四、电子传播阶段 n 电子传播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 n 有线:1837年莫里斯发明了电报机,1844年发出第一份电报。 n 无线:地上波传输和卫星传输。意大利人马克尼1895年的无线电通信实验成功。无线广播电视和电话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标志人类进入卫星传播时代。 广播 n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在匹兹堡的KDKA电台是世界第一家正式电台。 n 底特律8MK电台有关该州初选的新闻,是最早的广播新闻。 n 1926年美国第一个无线电广播网NBC成立,1927年CBS成立,1943年 ABC成立。 n 1926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电台: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 n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成立。 电视 n 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 n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 n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于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