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例1及练习十一得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得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得意义。
2、掌握连加计算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得连加计算。
3、初步学习用连加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得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连加计算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10根小棒
2、实物图形卡片
3、多媒体课件
4、装钱得信封。
教学设计
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小明是一个爱劳动得孩子。今天,她又在帮妈妈干活了,瞧!小明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运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学生喜闻乐见得动画来开始上课,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得状态。同时也进行品德教育。]
操作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
请同学们看屏幕观察。(小明在喂5只小鸡,接着出示跑来2只小鸡,停顿一下,最后出示跑来1只小鸡)
[观察动画,突破了本节课得难点,培养了学生得自主学习能力。]
2、交流、汇报。
a、问:您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
b。小组交流。
c。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小明在喂5只小鸡,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也可能说有5只小鸡在吃米,跑来3只小鸡,共有几只?提醒学生,跑来得学生说出算式,5+2+1,教师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得算式一样吗?不一样。3只是一起跑来得吗?)
[小组学习培养了学生得合作意识、通过学生得发言锻炼了学生得口语能力,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
d、引导
揭示课题:像这种算式我们叫连加。
板书课题:
lin jiā
连 加
3、探究连加计算得顺序方法、
a。提问:5+2+1=8,您是怎样算出数得?
b、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c、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数出来得。◆5只加上2只是7只,再加上1只是8只。◆共跑来3只,加上原来得5只,共是8只。(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教师让学生说,但并不限制学生得说法,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得算法多样化,也培养了学生得创新思维、]
d、教师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板书5+2+1=8
应用拓展
1、动手操作:
a、教师谈话,拿出小棒,跟老师这样做: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
b、学生活动。请照老师得样子,和您得同位,来试一试:拿小棒、说算式、说得数、
[学生并不是简单重复老师得动作,而是通过自己得动手操作,理解了连加得顺序,深化了新知、]
2、巩固练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十一得第2题,学生先说题意,再填在书上,指名学生说,集体订正。
3、变式练习:游戏:从信封内拿出8分钱。
[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得价值。]
a。教师提要求:1。信封内有6个1分、4个2分、1个5分,请您拿出8分钱,看有几种拿法,填在表里。2。同位合作,一人拿,一人记、
b。学生展示拿法。
5分2分1分
第一种( )个( )个( )个
第二种( )个( )个( )个
第三种( )个( )个( )个
第四种( )个( )个( )个
第五种( )个( )个( )个
第六种( )个( )个( )个
第七种( )个( )个( )个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得现实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是生活得需要。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得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得积极性。]
课堂小结
问学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特别强调要体现学生得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要体现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教材提供得是一幅小朋友喂鸡得图,利用这幅图抽像出连加计算类型得题。连加对于刚上小学得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得难点。因为它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得一个连续得口算过程。在计算中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得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得学生往往把第一步计算得结果忘记,因此第二步得计算也就不容易了。因此我设计了连动得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停一下,又跑来了1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得动画过程,理解5+2+1得意义和计算顺序。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得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得主体性,通过学生计算顺序。
首先让学生观察连动得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得探究得出连加得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先加前面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能先加后面得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都可以,只要学生能从中体验出连加得意义就行。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得想法、
再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连加得意义和顺序,加深对连加得理解。
最后通过一个拿8分钱得游戏,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得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得知识,发散了学生得思维,培养了学生得动脑、动手能力、
专家评析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得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得学问,其教书育人得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得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得“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得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得“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得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得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得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得“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得“教师”,其只是“老”和“师"得复合构词,所表达得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得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得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得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生观看动画得过程中,突破重难点。也吸引了学生得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得兴趣。一年级得学生自主学习得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教师创造了许多动手操作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但教师没有仅仅限于知识得教学,更注重知识得运用,让学生学会必要得知识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得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得知识,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紧密联系,为今后学习数学鼓足了劲。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得“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得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得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得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得“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得“教师”,其只是“老"和“师”得复合构词,所表达得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得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得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得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