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1页,第2页,第3页,第二部分,秦 汉(公元前,221,公元,220,),【,书本内容,】,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第3课,(,相关内容,),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第4页,政权更迭,(公元前221-公元2),秦 西汉 新朝 东汉,2,秦王嬴政建立,定都咸阳,第一个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二世暴虐,2灭亡,-2,刘邦建立,定都长安,9,年,王莽建立,25年,刘秀建立,都城洛阳,2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第5页,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世界领先地位。,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停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BC221,BC206,BC202,220,秦朝,两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内外朝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察举制,犁耕、耦犁、耧车、翻车、“重农抑商”等,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汉赋、造纸术等,第6页,一、秦汉时期经济,1、农业:,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生产工具,耦犁、耧车、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垄作法、代田法(赵过),经济重心,山东、山西(关中地域),水利工程,白渠、漕渠、龙首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为主,农业制度,休养生息政策,第7页,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场景。它反应出当初(),A开始使用铁器,B重视精耕细作,C还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B,从关键词“汉代”,能够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伴随犁壁创造,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B,第8页,图4 所表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含有地方特色水利浇灌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域。联络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浇灌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C,依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依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域”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而兴建含有地方特色水利浇灌工程,,正确;从图中显著能够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正确;材料无法反应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浇灌工程,另外依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C,第9页,一、秦汉时期经济,2、手工业:,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冶炼业,炒钢法、高炉炼铁;东汉时,杜诗创造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铁农具已正式取代青铜、木、石农具;用煤为燃料冶铁,纺织业,东西织室,使用提花机,丝绸外销、“丝国”称号,陶瓷业,成熟青瓷 瓷器生产抵达成熟阶段,第10页,一、秦汉时期经济,3、商业:,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概况,商业发展比较艰难,特定市,严格管理(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市、坊界限分明),商路,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商业政策,“重农抑商”(原因、目标、表现、影响);专卖政策,商业城市,长安、洛阳新朝: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 都)以“市”为标志全国商业中心形成,第11页,第12页,第13页,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提升,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西域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起源。,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极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亲密了中原王朝与西域政治联络。,对当代来说,,促进了我国与西方国家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第14页,第15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第16页,第17页,合作重点,政策沟通,加强政府间合作,,主动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设施联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贸易通畅,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资金融通,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民心相通,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相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合作机制,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第18页,第19页,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D,题干意思是“当今即使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实际上却已贫贱了。所以普通俗人所看重,正是君主所轻贱;普通官吏所藐视,正是法律所尊重。”这清楚地表明,政府反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原来打算预防局势愈加恶化。故选,D,项。,A,项朝廷重农对应是材料中“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应比较普遍现象。只有,D,项才符合材料意思。,D,第20页,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意愿,【解析】,A,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A,第21页,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减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提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现象不存在,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选择题,题目标关键信息是重本抑末,桓谭认为:“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可知是主张实施重农抑商,,B,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明中后期,选项,A,不符合史实;桓谭提议重农抑商,无从提现,不符题意,,D,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第22页,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眷,皆无得名田,方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主要目标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D,分析:本题以,汉书,中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提取、分析信息能力。由材料“皆无得名田,方便农”可知商人不能占有品质好土地,目标是保护小农经济。故本题选择,D,项。材料没有表达限制商人经营范围信息,故,A,项排除。加强商人户籍管理是伎俩而不是目标,,C,项排除。增加赋税收入是目标之一但不是主要目标,,B,项排除。,第23页,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经典。”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表现有,(,),盐铁官营制度 “海禁”政策,商人群体形成 重农抑商政策,A,B,C,D,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中“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经典”是指中国古代政治对经济发展直接干预情形较为突出,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A B D,三项均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政策,政府主动作为显而易见,符合题意要求,而,C,项则是明清时间地域性商人组织,其中并无政府行政原因存在,故答案选,C,。,第24页,(一)秦朝统治,1、秦朝统一(经过、条件、意义),2、巩固统一办法(政经文军法建),3、秦朝灭亡(原因、概况),4、评价秦始皇,(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二、秦汉时期政治,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远交近攻”:秦国先亲韩、魏,用以威服楚、赵,进而迫使齐国亲秦。把齐国稳住后,把楚国震住了,掉头吃掉韩、赵、魏。,第25页,想一想,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出,其它国家(可能性),秦王嬴政,雄才大略,A,、任用外来人才,;B,、正确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探究:,秦国能吞并六国,完成统一条件有哪些?,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统一,(分裂妨碍经济发展)(必定性,根本),政治基础:,吞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民心基础:,长久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理论基础:,韩非子法家思想,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第26页,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度、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蒙恬),南平越族,法律上:,颁布秦律,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驰道、直道,修建灵渠,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二、秦汉时期政治,(一)秦朝统治,1、秦朝统一,2、巩固统一办法(政经文军法建),第27页,皇帝,三公,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九卿,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丞,相,太,尉,第28页,地方设置,皇帝,三公九卿,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郡,第29页,分封制,郡县制,依 据,血缘,地域,政治经济关 系,授土授民,权力世袭,相对独立,无封邑,给予俸禄,朝廷任命,不可世袭,严格服从上级和中央,政治影响,行政关系涣散,轻易形成割据,紧密行政隶属关系表示了中央集权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第30页,北击匈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河套地域);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史记蒙恬列传,第31页,桂林郡,南海郡,象 郡,设三郡,第32页,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表达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统一,D依据才能政绩任免官吏,D,分析:材料中“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普通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标准是才能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普通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答案选择D项。,第33页,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中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C,天下盟主向天下共主转变,D,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材料中“封建”、“帝制”是指“分封制”和“皇帝制度”,所以由“分封制”向“帝制”转变应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答案选,c,项,,a b d,三项时间特征与题要求不符。,A,第34页,“,(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以下对材料解读,不正确是(),A,“西周创制”主要指实施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试题分析:分析此题,主要应该联络所学史实,西周两项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度基础上分封制对地方控制不严格,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那时还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所以与秦以后一统君主对地方严密控制是绝不相同,答案为C。,C,第35页,西汉(公元前2公元8年)是我国大统一强盛帝国。在两汉统治近四百年历史中,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展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中国史稿,第36页,1、中央集权制度巩固,(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2)汉景帝平“七国之乱”。,(3)汉武帝实施“推恩令”。,(4)设置刺史。,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二、秦汉时期政治,(二)汉朝统治,元封五年(公元前1),设置刺史制度,汉代中央政府,统辖有109个郡国,除去京城及,其周围七郡,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作为巡视监察机构。,第37页,2、中枢权力机构改变,1、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二、秦汉时期政治,(二)汉朝统治,3、选官制度:察举制,第38页,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其意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进人民生活,B,注意防治结合,毁灭传染病源,C,减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C,解析,:“,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大意是:当今,天下形势像得了严重浮肿病:小腿粗得差不多像腰围,脚指粗得差不多像大腿。平时都不能伸屈自如,一两个指头抽搐,满身就以为无所依赖。丧失了今天机会而不医治,一定要成为难治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神医,也都无能为力。再联络所学,,治安策,是贾谊就诸侯国等问题向汉文帝上书。本题选,C,项。,第39页,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是(),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C,试题分析:本题以汉文帝言论切入考查汉代治国策略,考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能力。材料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我不赞同,(,人死后,),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故,A,、,B,、,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C,项。,第40页,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以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C,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轻易错选,B,,天下法指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国法,答案选,C,,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排除,AD,。,第41页,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讲解,这些都不是丞相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详细事务官员都尽到自己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是,丞相拥有(),A,审议决议之权,B,监察百官之职,C,上传下达之责,D,专司行政之事,B,试题分析:A确实是丞相之责,但从陈平辩词“使公卿大夫,主管详细事务官员都尽到自己职责,才是丞相之责”看,陈平强调是丞相之职责中“监察百官之职”。就题目要求看,A不正确,有答非所问之嫌。,第42页,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主要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初(,),A.政权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吞并主要办法,D.经济伎俩是巩固专制集权主要方式,此题反应是对地方土地吞并监察。除了设置刺史外,汉武帝还实施了推恩令,减弱王国力量。古代历朝为了确保中央集权和皇权加强,设置了对应许多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官职如秦时期御史大夫、地方监察机构如汉朝刺史、宋代通判、明朝都察院等。,C,第43页,刘邦接收了皇帝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以上材料反应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史称“汉承秦制”),第44页,汉武帝要求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订这些侯国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要求王国官员地位低于普通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处理王国问题办法,(,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第45页,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三、秦汉时期思想文化,(一)儒家思想,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46页,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一样,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特点、实质,特点,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唯心主义与神学倾向,是一个思想文化专制。,第47页,(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主动作用。,不过造成因循守旧、封闭自我民族性格应批判。,(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起了主动作用。但扼杀不一样流派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该勉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要求统治者实施仁政,限制土地吞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初有稳定社会秩序主动作用,对后世也有主动影响。,(4),“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发扬广大起了主动作用,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含有深刻启示,不过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董仲舒新儒学,第48页,新儒学为何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思想上,必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政治上,用儒生参加国家大政,扩大官员队伍,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巩固了统治基础。,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现实需要:汉武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大一统局面巩固,,,以汉族为主体文化共同体逐步形成。,()董仲舒发展:,新儒学迎合了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需要,。,(),汉武帝推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想一想,第49页,提醒,:(),汉武帝之所以接收董仲舒新儒学,,根本目标在于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仁政思想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根本着眼点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本质都是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注意区分本质、目标不一样表示),,抑制了民主思想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精神,违反了思想统一于真理规律。,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新儒学为何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想一想,第50页,1、科技:造纸术(西汉早期已经创造、东汉蔡伦改进);农业(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医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2、文字:小篆、隶书,3、文学:汉赋,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4、史学:汉书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5、绘画:门类丰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6、,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道教,东汉。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公元前221-公元2),三、秦汉时期思想文化,(二)科技文化,第51页,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官方书体,(),A,B,C,D,A,第52页,第53页,
展开阅读全文